智慧城市賽道跑出獨角獸,摘果子的為何是平安?
沿循往年的慣例,在剛剛結束的“中國獨角獸企業報告發布會”上,長城戰略咨詢公布了2020年度的“中國獨角獸榜單”。
2020年入選“中國獨角獸企業”的數量有251家,合計估值首次超過萬億美元,其中深耕智慧城市賽道的平安智慧城市被列入2020年新晉獨角獸名單。
作為市場上潛力無限的績優股,“獨角獸”常常是綜合實力的代名詞,一旦進一步蛻變成為行業巨頭,往往會以領導者的身份加速整個市場的增長,甚至直接驅動一個國家的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
誕生僅有三年的平安智慧城市,何以在如此短的時間里躋身獨角獸陣營?
01 被市場選中的平安
智慧城市的淘金盛宴中,平安并不是最先布局的玩家。
2008年IBM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迅速吸引了各國對于智慧城市的思考,新加坡、巴塞羅那等城市隨即啟動了智慧城市的建設。
2011年中國城鎮化率首次超過50%,城鎮人口數量正式超過農村,國家開始密集制定相關政策和指導意見,以推動智慧城市在國內落地。到了2013年初的時候,國內已經有90個城市進行智慧城市試點。
只是智慧城市在落地過程中遠沒有預想中的順利,幾年折騰下來陸續爆發了種種痛點:比如一些智慧城市項目屬于拍腦袋決定的結果,倉促上馬后發現資金是個無底洞,被迫以爛尾的形式收場;再比如缺少合理的頂層設計,由于缺少跨部門的聯動,形成了一個又一個數據孤島,用戶體驗也就無從談起。
接二連三的“半途而廢”,為智慧城市狠狠潑了一盆冷水。于是在2017年前后,外界對智慧城市的思考逐步回歸理性,國內的一些城市相繼選擇謹慎跟進,智慧城市的建設也開始進入到穩步推進的階段。
可彼時智慧城市的參與者仍以單打獨斗為主,要么提供硬件服務,要么擅長軟件開發,且多半只參與到智慧城市的某個細分領域,缺少可以給出綜合解決方案和專業服務的“全能選手”:既有技術實力做基礎設施,又長于城市的頂層設計,同時可以給出具體的解決方案并整合不同廠商的能力。
中國平安正是在這個時候被推向了智慧城市建設的前臺:身為橫跨多個領域有著豐富產業落地經驗的金融巨頭,平安一直是被低估的科技主力軍,早在2002年就開始以科技改造金融流程,2018年已經圍繞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前沿科技進行了深入研究,可以說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最佳人選之一。
被劃為先行示范區的深圳,在智慧城市進程中照舊扮演了先行先試的角色,并成為平安布局智慧城市的第一站,在“i深圳”中交出了第一份成績單。
憑借豐富的項目經驗和科技能力,平安智慧城市以集約化的形式打破了不同部門間的數據孤島,目前已經提供8200余項政務和生活服務,覆蓋95%以上的個人事項和70%的法人事項。在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能力的賦能下,政務服務有了新的解法:
每年讓應屆大學生們在多個部門之間周折的人才引進審批,只需隨時隨地在“i深圳”上簡單填報即可完成,全程零費用、零排隊、一次跑動,自動審批;2020年10月推出的一碼通功能,第一批就實現覆蓋了市民和企業日常生產生活需用的90%以上證照,包括身份證、戶口簿、社會保障卡等高頻應用證照;深圳市民每天上下班都可以使用“i深圳”乘車碼搭乘地鐵、公交,去醫院就診前預約掛號,節假日和朋友到景區游玩前預約通行,每月查詢或提取公積金,每年簽注居住證……林林總總的“窗口”正全面線上化、智慧化,跨越時間和空間與市民無縫連接。
有了“i深圳”先行先試的示范,平安智慧城市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攻城略地”,先后打造了“我的鹽城”“最珠海”“我的綿陽”“江門易辦事”等亮眼案例,并且多次被央視報道,被媒體譽為智慧城市的標準范式。
02 敏銳的賽道洞察力
在深圳牛刀小試的平安智慧城市,迅速開始了深入布局。
和一些純技術范兒的玩家不同,平安智慧城市并未陷入“上帝視角”的陷阱,而是找到了新的切入點:將普通市民的痛點和智慧城市融合;圍繞產業轉型升級制定路線圖;同時以降低城市治理的時間和成本為基本要義。
基于智慧城市的三個基本原則,平安智慧城市敏銳地找到了其中的黃金賽道。
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智慧醫療。
在“新基建”為醫療產業按下加速鍵后,智慧醫療迅速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按照火石創造的預測,2020年國內智慧醫療賽道的投資規模已經超過千億元,預計2021年投資規模將擴大到1259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達17.4%,智慧化已經是不可擋的趨勢。
作為在醫療健康領域深潛20余年的老牌巨頭,平安集團在2019年前后就在醞釀醫療健康生態圈戰略,并聚焦到醫療領域的三個核心方向:一是橫向打通,抓住用戶流量、長臂管理機構并賦能服務方;二是縱向打通,通過服務撬動醫院、醫生、醫藥核心資源,并借助科技賦能生態圈成員,建立競爭壁壘;三是與平安金融主業在獲客、提升客戶粘性、提高客均價值等方面產生協同價值。
其中平安智慧城市擔綱醫療生態圈的縱向打通,通過提供公共衛生管理、醫療機構監管、AskBob醫生站、臨床輔助決策、智能影像、慢病管理等方案,先后承建了深圳市診所服務監管一體化平臺、珠海市公共衛生應急管理平臺、廣東省診所疫情哨點監測系統等等,驗證了生態閉環在智慧醫療方面的勢能。
同樣的還有智慧教育賽道。
2021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出:2021年就業優先政策將繼續強化、聚力增效,拓寬職業技能培訓資金使用范圍,開展大規模、多層次職業技能培訓,完成職業技能提升和高職擴招三年行動目標,建設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
個中原因并不難理解,產業轉型升級從來都不是純技術的單軌運行,配套的人才儲備直接影響著產業轉型的進程。有著上百萬員工的平安集團對此深有感觸。如何讓剛入行的學習者迅速成長為高素質的“經驗派”?平安的策略是構建持續的人才培養機制,并沉淀出了一套成熟的方法論。
平安智慧城市順勢推出了“知鳥”智能培訓一體化平臺,針對客戶需求研發了千人千面學習推薦、智能做課、智能直播教學、智能陪練機器人、智能學習助理、智能培訓管理等全流程、多環節的培訓解決方案。目前平安知鳥已經累計服務1500多家政企單位、5600萬用戶,累計參訓學習人次超過12.2億。
不只是政務服務、教育和醫療賽道,平安智慧城市還在圍繞企業數字化經營、環保、農業等賽道頻頻發力。
在企業數字化經營方面,平安智慧城市幫助山東某港口制定了詳實的智慧港口頂層規劃和系統設計,涵蓋智慧基礎、智慧設備、智慧生產、智慧服務、智慧經營等等;
在智慧環保方面,平安智慧城市在深圳、上海、成都等地輔助地方政府和企業打造生態環境“數據智腦”,打造的“深圳智慧環保平臺”幫助深圳市159個黑臭水體全面消除黑臭;
在智慧農業方面,平安智慧城市以“金融+科技”鏈接農業農村產業生態、賦能產業主體,比如承建了某國家產業園智慧水產數據中心,帶動大閘蟹產業鏈數字化轉型......
而總的來看,平安智慧城市深耕上述領域,用科技手段打造“有溫度”的服務和體驗,在提升城市軟實力上可謂大有可為,在幫助提升人民幸福感、獲得感上也同樣擁有不小的想象空間,未來發展潛能相當可觀。
03 藍海市場的卡位戰
平安在賽道中穩扎穩打的同時,智慧城市也等來了新的利好。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也為智慧城市明確了方向: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城市生態修復、功能完善工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順應城市發展新理念新趨勢,開展城市現代化試點示范,建設宜居、創新、智慧、綠色、人文、韌性城市;運用數字技術推動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創新……
城市的智慧化進程已經是不可逆的趨勢,特別是智慧城市逐漸成為標配并且進一步下沉到縣級城市,預示著智慧城市正在全面從宏觀討論進入規模化落地階段,潛在的市場規模可能會出現指數級增長。
根據工信部在《數字孿生白皮書》中公布的數據,2023年國內智慧城市的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3萬億元。按照“水大魚大”的經濟學原理,當智慧城市市場達到上萬億元的規模,勢必會醞釀出市值達到數千億元的寡頭級企業。
何況經歷了早期的“摸著石頭過河”,智慧城市的服務對象不單單是城市治理,許多細分賽道的想象空間正逐漸被驗證。在智慧城市全賽道中深耕的平安智慧城市,已然拿到了一張張先手牌。
比如在智慧醫療方面,按照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在《2020智慧醫療發展研究報告》中給出的數據,2021年智慧醫療的市場規模將達1259億元,并將進入智能化、高效化、規模化發展的高速增長期。
平安智慧城市打造了面向醫共體、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慢病管理、互聯網醫療服務、診所服務監管、智慧監管決策等重點領域的多項應用。同時,平安集團的醫療健康生態圈已累計覆蓋161個城市,賦能超3.7萬家醫療機構,惠及約75萬名醫生。龐大的醫療生態和縱深布局背后,平安智慧城市已經是醫療賽道中“隱藏實力大鯨”,不排除進一步市場擴張的可能。
再比如在智慧教育方面,德勤在《邁向教育十四五》的研究報告中寫道:在線化與信息化仍是教育發展和投入的重要方向,2020年中國職業教育市場規模達1.24萬億元,其中線上職業教育的市場規模為4980億元。
在職業教育和產業升級“并跑”的大趨勢下,平安智慧城市正在扮演積極的角色:既在為社會培養有堅實技能的人才生力軍,穩住就業的“基本盤”;也為自身拿到了通往萬億“黃金賽道”的門票,在K12等教育賽道頻頻沖刺IPO的局面下,平安智慧城市正在通過職業教育的差異化路徑殺入戰場。
這些都還只是平安智慧城市的一個側面,除了在政務服務領域引發的標桿效應,智慧醫療、智慧教育被驗證的市場潛力,智慧環保、智慧農業、企業數字化經營等賽道也在快速成長為千億級的藍海市場,通過自身生態優勢和敏銳的洞察力,平安智慧城市早已在這些賽道中搶先卡位,拿到了足夠的競爭籌碼。
再來思考平安智慧城市被長城戰略咨詢列入獨角獸陣營的原因,恐怕和平安智慧城市在一個個黃金賽道中的深入布局不無關系。
04 寫在最后
獨角獸的新頭銜,對平安智慧城市注定只是個開始。
國內的智慧城市建設正在步入正軌,并且經過一系列亂象的洗禮后,對智慧城市的看法逐漸形成了共識:智慧城市是科技進步的必然,但城市不應該是技術的秀場,“筑城為民”可以說是永恒的主旋律。
平安智慧城市的三年歷程近乎完美地證明了這樣一個論題:只要智慧城市的頂層設計遵循為人服務的初衷,將前沿科技作為建設現代化城市的“磚瓦”,智慧城市同樣可以是“以人為本”的典范。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