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大象 興風作浪丨淺析大象的影視+泛娛樂營銷
在做上一篇文章《前任3 再見前任》的內容營銷復盤時,就曾留意到一枚影視植入界的老司機——大象安全套,剛好這兩天大象因為產品植入杠上了陳思誠導演的《唐人街探案2》,那就借此來正式開題。
圖片選取自大象官方微博
大象品牌自2013年創立就頗受關注,因為其創始人劉克楠出身于“小米”,因此大象一開始就攜帶著“90后”、“小米模式”等標簽,品牌文化、產品包裝也都走“年輕化”路線,品牌slogan“手握大象 興風作浪”有趣易記。自帶的互聯網基因以及年輕化的經營理念,大象自始就明確了影視+泛娛樂的品牌營銷方式,至今已經合作了20多個影視IP,較為知名的有《港囧》、《有完沒完》、《前任3 再見前任》,還有就是這兩天才為人所知的與《唐人街探案2》的合作。
在大象官方發出的《陳思誠導演,你欠大象一句對不起》文章中談到了,此次合作的基礎是大象的產品和視覺符號露出(包括一個特寫和2個主觀),這是影視植入最常見、最直白的形式。在合同中還提到希望在劇情設置上體現產品“單手打開”的特點(此為大象安全套專利,是區別大象和其他同類型產品的重要特性)。“單手打開”的動作至少需要1-2s的時長,但對于電影作品來講,時間太過有限,且要求劇情緊湊、邏輯嚴謹,每一個鏡頭都彌足珍貴。也許對于影片創作者來說,大象“單手打開”的合作訴求在《唐人街探案2》中是一個完全沒必要的鏡頭,甚至出現之后只會顯得植入生硬、讓觀影者產生厭惡心理。
圖片選取自大象官方微博
>>>>興于港囧
大象之所以會有這種“理所當然”的要求,極大可能是因為他們在電影《港囧》嘗到了甜頭,產生了一種“徐崢導演能做,為什么你陳思誠不可以?”的念頭。電影《港囧》于2015年9月份上映,但大象于2014年2月份就已經開始接觸此項目,并且參與了部分內容創作,積極跟劇組溝通腳本,讓產品植入更加合情合理,增加了戲劇性,也推動了劇情的發展。
這個畫面上有一個好玩的點:徐崢背后的男人是大象的另一個聯合創始人,據說很早就與徐崢相識,也是他一手促成的合作,他也在影片中露了下臉。我猜想應該是因為這層關系,徐崢才給了大象最大的權益讓步,讓它盡可能地參與到影片創作中。
從以上的兩個動圖還能看到,不僅有“單手打開”的視覺符號,更有動作的配合,在臺詞上也有“先生您好,這是大象安全套,很忙的時候都可以這樣……哈,單手打開”以及“只要你手握大象,就可以興風作浪”這種話述。
徐崢飾演的男主角徐來接下這個綠色的套套,開啟了港囧之旅。這個植入之所以成功且至今為人稱道,是因為它的完美地貼合了男主角欲與初戀相會、出軌的不安和著急,符合徐來這樣一個油膩中年男人的設定。
200萬的植入費用,換來了3.5億人次的曝光,還適時推出了定制產品,促成了上千萬的銷量,對于大象這樣一個新生的互聯網品牌,這是一次投資回報率極大的合作。
圖片取自于網絡
>>>>電影外風生水起
越來越多的品牌都知道,產品植入只是參與影片IP的基礎動作,如何在電影外和電影上映期間玩得風生水起同樣值得思考。
大象首次牽手電影《港囧》,就已經洞悉了為影片定制產品的套路,在之后跟其他影片的合作中也屢試不爽,近兩年的玩法更是多樣,聯合路演、舉辦看片會、邀請影評人、開微博話題互動等等。
例如:電影《有完沒完》期間,聯合片方召開定檔發布會。
圖片選取自大象官方微博
例如:《前任3 再見前任》期間,聯合京東開視頻直播,邀請主創人員參與。
圖片選取自大象官方微博
聯合開展微博話題#給前任捎句話#,將點贊最高前10的留言,生成定制專屬前任禮盒。
圖片選取自大象官方微博
在大象京東旗艦店的“戀愛研究所”板塊,生成專屬頁面,進行影片介紹和粉絲互動。
圖片截取自京東大象旗艦店
但以上的這些操作始終有業內自嗨的嫌疑,終究不如影片植入帶來的億萬人次曝光實在,《港囧》后的幾次合作效果越來越差。
數據來源于網絡
電影《有完沒完》產品植入的廣告價值相較《港囧》顯得尤為可憐(廣告價值難以量化,但數據有參考價值)。大象在前者的發行以及營銷階段也付出了極大的財力和物力,包括IP元素開發、票務營銷、口碑維護,還有在電商平臺和線下渠道的信息露出,但對于普通觀影群體來講,卻激不起絲毫的水花。
圖片選取自于網絡
好的影片難遇,適合自己產品調性的影片更難得。植入腳本的質量不僅要考慮產品屬性,更受編劇和導演功底的影響。
>>>>泛娛樂布局
這是小編根據大象近幾年的動態整理的跨界合作地圖,除了電影,還與視頻網站、潮牌、零售商品、游戲、甚至是線下賽事都多有合作,都是以貼近年輕消費群體的態度在進行探索。在泛娛樂營銷的語境下,粉絲基于IP或產品產生的興趣和話題共鳴,是雙方合作的基礎和出發點,于是我們看到了大象與游戲《坦克連》的合作試水,與同道大叔的星座定制,與A站的頻繁互動,歸根到底還是為了抓住少男少女們眼球。
圖片選取自于網絡
值得注意的是,大象在泛娛樂營銷布局上看似玩很大,涉足的領域頗多,但大多是淺嘗輒止的玩法,多走“合作—出定制”的套路。擁有寬泛的跨界脈絡卻沒有更深入有趣的合作,不免有些可惜。在小編看來,網紅白酒——江小白的營銷方式值得大象參考,首先兩者都是靠互聯網起家,目標客群的重合度較高;其次,從目前兩者的營銷舉措來看,都在走“去產品化和粉絲經濟”,只不過江小白”兜售的是情懷,而大象兜售的是娛樂。
今年是大象成立的第四年,“影視+泛娛樂”的營銷方式的確幫它在短期內打響了知名度,但面對杜蕾斯和岡本的大牌重壓,其未來的品牌成長之路仍是道阻且長,但我愿意期待這樣一個民族品牌,看它如何繼續興風作浪,玩出新花樣!
寫文章不易,轉載的話還請注明出處,感謝!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