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品牌,如何走出“區域”?
企業的基因是擴張
1993年,因為組織臃腫和封閉的企業文化,IBM的股價跌到谷底,市場份額節節敗退時,公司內部曾考慮拆分團隊,順應當時“小而美”的經營潮流,但IBM傳奇CEO郭仕納卻認為:我所看到過的小企業,想的都是怎么做大,而沒有反其道而行之的。
在郭士納看來,大,很重要。因為規模就是杠桿,它可以吸納更大的投資、更大的風險以及對未來的持續投入。
除了外界環境外,企業內部也需要擴張來提升積極性,也就是讓每一個人都有奔頭,正如張勇在解釋海底撈的擴張邏輯時談到,讓新進來的員工有“買房”的奔頭,就必須進行再擴張。
尤其對于中國——這一擁有足夠縱深的市場,任何細分品類、本地品牌的受眾規模,哪怕是一個省的代表性特產,都相當于一個歐洲國家的人口,大量的“強品類,弱品牌”的賽道中,都擁有跑出一頭獨角獸,甚至成為全國品牌的機會。
過往,區域性品牌實現跨區域發展的經驗路徑,我總結為三大要素:一把手、投放策略和渠道拓展。
一把手,就是能在戰略層面拍板的人,他決定了企業的文化,是偏保守的,還是進取的;
投放策略,決定了你的品牌的“公域”影響力,一如當年的“央視標王”、平臺電商,又或是現在的頂流主播的直播間,將大量的區域品牌帶入到全國消費者的視線中;
渠道拓展,如果說投放策略是“空中部隊”,那渠道拓展就是“地面部隊”,大規模鋪渠道或放加盟,打通銷售通路。
但若將時間軸拉得更長一點,你會發現,區域品牌有三座大山,一是如何建立區域強勢品牌;二是如何實現跨區域發展;三是如何保持長期優勢。
無論是紅極一時的“標王”,還是隨著平臺電商躥起來的“淘品牌”,都像大浪淘沙。區域品牌要跨過三座大山,需要的是新的成長路徑。
而在上周,我與快手磁力引擎銷售副總裁王驪之進行了一場對談,在對快手商業化本地業務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后,我發現基于“短視頻+直播”平臺,區域品牌能夠構建起一條跨區域發展的路徑,我將其定義為“快品牌效應”。
商業的本質是人,了解快手商業化本地業務團隊,自然離不開負責人和他的團隊。
從超級個體,到超級團隊
作為互聯網業務拓展的老兵,王驪之的履歷貫穿了從PC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再到短視頻時代的轉折點。
2007年,蘋果發布了第一代iPhone,背靠著“內容+娛樂+通信”三大基石,喬布斯暢想著移動互聯網的雛形。當時,PC掌握著互聯網話語權,移動夢網和聯通新時空則把持著移動網絡入口,王驪之便是躋身“無線互聯網”行業的“少數”——就職于一家在日本排名TOP3的手機游戲服務商,作為中國業務負責人去開拓市場,這也是他“最開始接觸到互聯網”。
隨后,3G網絡提上日程,作為“中國標準”的TD-SCDMA開啟商用,“傳統業務線上化”帶動了第一波“移動互聯網轉型”。作為業務負責人,王驪之隨后加入一家轉型“互聯網彩票”的企業,不同于過往To C的業務方向,他通過To B的思路開拓新浪、淘寶等渠道,找到了新的增量。
時間撥到2010年,蘋果以iPhone 4重構了手機行業格局,同年“水土不服”的谷歌退出了中國市場,百度則開始了野蠻生長,同時也是PC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分水嶺,王驪之也在這一年加入百度商業化部門做本地業務,并帶著兩三人南下蘇州探索新業務,逐漸建立起500人的分公司,用王驪之自己的話來說——“當時我們的定位叫最簡單、可依賴的百度創業公司”。
2010年前后的時間里,王興在2008年成立美團;2010年,在喝完一碗小米粥后,雷軍也將小米帶上風口;同年在廣州,張小龍掛帥的14人團隊,啟動了微信項目;2011年,快手誕生,隨后從工具應用轉型為短視頻社區,并通過“直播+電商”帶動第二增長曲線;2013年,小紅書誕生了第一條種草帖;2016年,拼好貨和拼多多合并,黃崢領導的拼多多將廣告灑滿各大樓宇電梯……
從運營商主導的移動互聯網雛形,PC、移動互聯網分庭抗禮,再到快手為代表的豎屏時代,王驪之與時代保持著某種默契的同頻,正如他所說:“我還記得PC業務向手機業務轉型時,整個行業和用戶的習慣發生了真切的變化,隨著手機性能越來越強,網速越來越快,互聯網基礎設施完善,整個行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同階段所承擔的工作指標也不同。”
從百度到快手,雖然客戶所處規模、內容載體不同,但“讓傳統企業擁抱互聯網變化的企業形態,進而實現擴張”的底層內容沒變,服務本地客戶的方法論仍然有意義,這也是快手商業化本地業務的核心。
而在回溯過往的履歷時,王驪之不無戲謔地說道:“我是從文青跨界到銷售業務的,互聯網銷售前、中、后都做過了,等于是從偏銷售運營管理的角度,去接入到互聯網行業中,主做To B業務,賦能企業客戶,因此見證了怎么讓業務林林總總的公司,具備互聯網能力,擁抱互聯網變化的一個企業形態。”
這種“互聯網認知”也塑造了王驪之對于“超級團隊”的愿景,即不同的規模,不同的客戶,需要不同的團隊,你的策略,結構和人都需要改變。在王驪之的團隊規劃中,看中的是你是一個‘好教練’,你是一個“Builder”(建設者),不是站在“平臺視角”去發號施令,而是組建一個個教練團隊。
“快手商業化本地業務團隊外拓渠道、分公司,就是為了與客戶離得近,解決問題時能更細致,效率也就更高”,王驪之在對談中反復強調“離得近”,團隊中不僅是管理層,基本上每一層的人才,他的推動能力和業務能力都很強,每一環節都離客戶近,有很高的愿力,深入一線去看本地品牌面臨的“三座大山”——如何建立區域強勢品牌?如何實現跨區域發展?如何保持長期優勢?
這或許也是王驪之對“超級團隊”的設想。
山不向你走來,你便向山走去
在快手企業文化價值觀中,定義了這樣一條愿景:癡迷于為客戶創造價值。
如何理解癡迷?
我的理解是“現場感”,即真真切切地、不厭繁冗細節地參與到企業運營一線,正如王驪之所概述的:
一是:向企業走去,更高效地獲取增量;
此處對應的是第一座大山:如何建立區域強勢品牌?
正如時常提及的“紅利消失”,無數企業主對流量產生焦慮。
因為從2017年內容營銷、2018年的社交電商、2019年直播電商,再到2020年的私域電商等新渠道優勢,各自帶動了新一輪品牌的增長。
很多品牌抓住了一波主升浪,便通過一塊“長板”撬動增量。
但隨著各種新渠道成為標配,對于本地企業而言,下一步,需要“補短板”打造區域強勢品牌,這是另一種“長期主義”。
快手商業化本地化業務在當地建立一線團隊,保持與客戶的近距離,去厘清無數的、繁冗的細節,正是“補短板”的過程。
首先在“近距離”層面,快手商業化本地業務團隊以“直營”加“代理”的零售邏輯去推進,它們服務于一個共同的目標——把區域的業務做好,服務好區域的客戶。
例如針對北上廣深這類一線城市,其業務復雜度高,綜合成本也會比較大,對于這些有挑戰的區域,快手商業化本地業務團隊親自下場去做,正如王驪之在描述今年的核心任務時所說:“把北上廣深的本地化業務扎根下去,把業務做明白,渠道體系交叉賦能”。
對于代理商合作伙伴,快手商業化本地業務團隊保持開放的態度,王驪之也進一步闡釋道:“如果區域代理伙伴能做好,就選擇讓他來做,如果合作伙伴一家做不了,就開放給兩家來做,如果兩家也做不好,難度太大,我就自己擼胳膊挽袖子我們指引來做。”
其次,快手商業化本地業務團隊不斷將“顆粒度”做細,將本地客戶的類型分為四大塊:
第一類,公司和核心業務都在當地;
第二類,高速發展的創業項目;
第三類,傳統的地方性特色企業;
第四類,政府文旅項目,包括酒店等。
如果把區域和分類放在二維平面上,這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充斥無盡細節的分析網絡,從區域、類型到具體客戶層層推進,每個團隊都類似于一個完整意義上的咨詢公司,去找出并補齊本地企業接入“互聯網形態”的短板。
二是:因地制宜,實現跨區域發展
在每個環節都離本地客戶更進一步的快手商業化本地業務團隊,也在通過快手建立起的入口級場景,推動本地品牌的跨區域發展,張驪之將其團隊角色歸類為“三字真言”——近、快、全。
一是,通過在本地設立專門的團隊,快手商業化本地業務團隊距離客戶近;
二是,部分本地客戶對互聯網、短視頻直播的了解參差不齊,快手商業化本地業務團隊幫助他們了解互聯網、直播和快手,手把手地幫助客戶操作、運用快手的工具,來策劃實施更好的營銷活動;
三是,配合市場營銷、傳播策劃以及組織培訓,像一個全業務的服務公司一樣,給客戶提供一條龍的解決方案,運營效率和響應的速度更為敏捷。
在具體措施層面,快手商業化本地業務團隊也會“具體客戶,具象服務”,對于銷售鏈路比較長的傳統本地實體業務,其信息化能力較弱,本地團隊會幫其打通數據能力,實現接入互聯網并獲取更多機會的能力;對于高速發展的創新、創業型企業,本地團隊會幫其厘清核心業務,以及財務融資、人事招聘和營銷管理的模塊化能力;對于過往“重線下”的文旅企業,本地團隊可以幫其接入快手電商化營銷、交易中,打破地域的阻礙,在線上找到新的增量機會。
如果說“央視標王”為本地企業實現跨區域發展,提供了權威背書,那快手商業化本地業務團隊則是通過“因地制宜”——每個本地企業都有其特點,即使是同一行業的不同企業也未必一樣,不同企業接入快手的數字化能力和實現路徑也是不一樣的,快手商業化本地業務團隊會深入一線去了解企業情況,并提供不同的服務能力,同時在快手平臺之上,原生于生活場景的內容獨具“信任感”和“親切感”,更易將消費需求激活,并進一步建立起跨區域的品牌和產品認知。
三是:教練思維,保持長期優勢
優勢的另一面,是競爭。
在早期階段,競爭體現在業務層面,這是一種企業內生的競爭力,比拼的是自身的資源,例如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比拼的是“傳統”與“年輕”。
再往后,競爭比拼的產業鏈優勢,企業整合原材料、物流到加工等環節,在產業鏈的上下游建立話語權,農夫山泉的水源地故事便是經典樣本。
在當下,產品同質化,輕資產模式盛行,企業競爭的邊界不只是業務、產品或產業鏈,更是商業生態系統間的競爭,單打獨斗會受到自身實力限制,擁抱生態,協同作戰可以更好的生存。
快手商業化本地業務團隊正在積極地開放生態“接口”,以陪伴式的“教練思維”,形成跨行業的共生關系。王驪之將快手商業生態能力概述為:“一是,快手是視頻直播載體;二是,快手私域強大;三是快手有電商閉環,用戶有做交易的心智。本地業務中要做的就是把快手的價值發揮到極致,幫助企業把業務帶動起來。”
①朵拉朵尚:找到第二增長曲線
為了進一步拓展品牌營銷的渠道,已經形成區域強勢品牌的朵拉朵尚,在一年前加入快手,如今積累了1200多萬粉絲。
不同于“流量思維”的打法,朵拉朵尚錨定的是“信任貨幣”,即通過創始人故事形成“真實人設”——創始人是濟南本地人,三個孩子母親,勵志人設打動了很多粉絲,把一個地方品牌傳播到全國,一天產生的線上GMV能超過1.3個億,粉絲粘性強。
快手商業化本地業務團隊,正是基于本地用戶對本地品牌的信任,在此基礎上提效,進一步鏈接客戶和消費者,傳播信任,通過“高勢能用戶”形成在快手平臺的公域影響力,這是屬于品牌的“長期資產”,能夠持續帶來業務上的增長和認知上的沉淀。
類似的案例還有廈門鉑爵旅拍、深圳學歷教育、安徽新華教育等等。
②“有品類,無品牌”→從0到1
對于更廣域的本地企業而言,“有品類,無品牌”的問題更有普適性。
例如“江西米粉”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如何在地方產業帶中打造一個“龍頭品牌”,并快速將能力和經驗復制給其他企業?
針對這一問題,王驪之給出了“四步走”策略:
1、本地資源的連接:快手商業化本地業務團隊去連接諸如協會、當地食藥監局資源,讓大家理解快手,傳遞短視頻、直播、電商的價值;
2、直播能力的搭建:聯合當地電商團隊做直播基地,將米粉企業引入到直播基地;
3、企業號的運營策略扶持:指導創建并運營快手號,配合“公域投放+私域維系”建立起用戶的“品牌心智”,建立起米粉品類的品牌效應;
4、快速扶持標桿案例,復制到同類型企業當中:將標桿案例經驗分享給更多的中小企業,讓本地企業參與進來,把快手流量、用戶運營好服務好。
因此,躬身入局,正是快手商業化本地業務團隊的寫實概述。
淡化銷售,強調成就
在廣告心理學上有個“套路”,即強化利益承諾,弱化實現難度,例如知識付費廣告中,經常會告訴你——“小白一周學會XXX,輕松實現月入XXX”。
但無論之于個人還是企業,容易的事情,往往意味著“低門檻”,創造品牌的過程往往是辛苦的,但辛苦的事情與正確的事情,往往是一個基本事實的兩面,二者不可分割。
在與王驪之的對談中,我沒有聽到任何“容易”的選項,他反復提及的是做品牌需要建立基于長期主義的“成本思維”,而不是類似于本地生活業務的“買廣告位”的“費用模式”。
現階段,快手商業化本地業務團隊服務的客戶,主要是本地頭部的、有實體業務的企業,他們對營銷和發展訴求更強烈,也有一定的基礎能力,快手商業化本地業務團隊向企業傳遞的是更接地氣的、一起做業務進而融合到一起的模式。
這里再補充一下我所理解的長期主義:
一來,短期思維的套利空間正在快速消失,逼得你必須長線思考。
二來,長線思維并不是短期不作為的對立面。而是一種基于復利思考的商業模式。
很多人一提長期主義,就皺眉頭,覺得我現在得活下去啊,不讓我賺錢怎么行。但真正的長期主義并不是讓你當下不要賺錢,而是不要去賺當下的最后一個銅板,把充分的精力留給未來更廣闊的天空,需要“成本思維”去思考未來的收益。
今天,我們討論品牌,討論的是隨時消失的流量,但真正的品牌,是和時間做朋友。
我想,相信這件事的人并不多,相信并去做的人更不多,人們大多是先看見,再相信。
快手商業化的本地業務團隊,正在下沉到企業的身邊,去創造更多的增量機會,讓未來的增長機會能被看見。
選擇快手,意味著什么?
偉大的咨詢公司都有一個特點,就是能在頂層推動一件事情,也就是說服企業“一把手”,把戰略和策略推行下去,并監督執行情況。
正如我在對談中問道:選擇快手,意味著什么?
王驪之思忖片刻回答道:“那不只是個選擇,其實本地企業對于一些趨勢已經有了判斷,比如認同直播電商這些事兒是重心,這種觀點也不新鮮,但關鍵是誰能把它做出來,和持續地做下去。”
抬頭,能看見星辰大海,低頭,優化數不盡的細節,幫助本地企業跨過“三座大山”,這便是快手商業化本地業務團隊的底色。
<end>
編輯:Mark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