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專題——“意象圖式”幫助視覺語言準確高效傳達
“我們的手部、頸部、腦部、足部都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
當提到這句話的時候,你的腦海中是否會自動浮現一張圖:我們的身體作為一個集合,手部、頸部、腦部和足部作為這個集合中的子集存在于其中。
這種在腦海中無意識浮現出來的“圖”幫助我們去理解周遭的人、事、物和語言交流中的抽象概念。在腦海中形成的看不見的“圖”,被認知語言學創始人之一的喬治·萊考夫(George Lakoff)定義為“意象圖式”。
何為,意象圖式
“意象圖式”,最初由萊考夫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提出,他認為人們基于感知,逐步認識了所生存的空間,形成了有關空間和運動等的意象圖式。他基于人類對空間的經驗總結出6種動覺意象圖式,人們將這些圖式映射到頭腦后就形成了概念結構。
而在萊考夫理論的基礎上,馬克·約翰遜(Mark Johnson)表示,人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對自己身體的了解和身體經驗,形成一個認知的“完形結構”。這種“完形結構”也是我們的行為、感受、知覺活動中一定存在著的模式和常規。
因此,他認為:“意象圖式是感知互動及感覺運動活動中的不斷再現的動態結構。”他共列出了二十多個意象圖式,例如:Container(容器)、Balance(平衡)、Path(路徑)、Link(連接)、Process(過程)、Near-Far(近-遠)、Part-Whole(部分-整體)等。
這些由簡單圖像構成的“意象圖式”可以看作是一種存在于人們潛意識中的認知工具。人們通過反復運用某一“意象圖式”進行對客觀世界的理解和推理,從而可獲得來自客觀世界有意義的方法論指導。
標識設計+意象圖式
“標識”,旨在用簡單易懂的圖形文字來傳達指引信息。這要求在設計時,標識首先要盡量直觀、客觀、形象;其次,要降低受眾因為年齡層和語言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可能受到理解上的局限性。
由于“意象圖式”是針對具體事物的抽象概括,設計者可以借助這一概念,獲得以下兩點在標識設計初期和后期的指導與幫助。
一、在調研分析標識要素之初,設計者就可用“意象圖式”的學科角度關注受眾心理,以“意象圖式”為基礎模型,與受眾快速建立內在聯系;
二、在標識設計后期的場景應用中,設計者可巧用認知工具——“意象圖式”,在受眾的思維慣式中添加有效設計,通過視覺語言更自然地傳達信息。
善用,“意象圖式”了解受眾思維
在標識設計前期,設計者需要對標識進行調研分析與品牌要素挖掘。如何有效的進行品牌要素的挖掘是在設計標識時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品牌要素的挖掘也是一種將具體事物抽象化的過程,其與“意象圖式”的概念形成相對應。
在設計初期,對信息的初步篩選與基礎分析時,設計者可以通過已有的“意象圖式”模型作為要素基礎,再結合發散性思維考量所需標識的需求點。所以,在設計標識時,不僅要從設計者腦中構成的認知圖式作為出發點,更要以受眾腦中的“意象圖式”作為側重點,和受眾建立更深刻更緊密的聯系。尤其在道路交通標識設計上,通過以“意象圖式”為基礎進行再設計,可以盡量減少人們在對圖像理解上的偏差。
巧用“意象圖式”,高效加強引導
在標識設計后期的場景應用中,設計者通過合理理解運用“意象圖式”概念,在場景中添加有效的設計,可增強標識的功能性和便捷性。
在空集設計創始人傅秋陽先生(前CEO)的項目拓展案例中,他巧妙地運用了“意象圖式”中“路徑圖式”和“近遠圖式”的概念,針對紐約布魯克林植物園(Brooklyn Botanic Garden)進行尋路系統的標識設計。
路徑圖式
“Path”(路徑圖式),作為意象圖式中的典型圖式,是由起點、終點和一系列的連續點及連接線(虛擬或者實體)組成。“路徑圖式”表明了人的視線會下意識的跟隨某種物體的移動軌跡或者某種指向而移動。通過在“路徑圖式”里的“經過”點添加設計巧思來加強對園區內路徑的引導。
當游客進入植物園園區后,植物園入口可以看作是“路徑圖式”的起點,而游客想要參觀的多種景點就是不同的路徑終點。除了在路牌上呈現景點標識之外,創作過程還結合了“路徑圖式”的概念。在游客前往不同景點的“路徑”途中,項目案例中的植物園在隨處可見的地磚上繪制了景點標識、路徑距離、方向指引,以此來加強園區內對于游客的引導。
通過使標識設計與“路徑圖式”結合,這些在“必經之路”的地磚具有了導向意義。在地磚上添加景點標識的設計遵循了受眾對于“路徑”的思維習慣,也提高了受眾在景區的游覽體驗。
近遠圖式
“Near-Far”(近遠圖式),作為“意象圖式”中的經典圖式,在游覽路徑上也能很直觀的反應出遠近關系。在標識指示牌的字體大小與圖標選擇上,設計者應該遵循受眾的瀏覽習慣,即隨著人的視線的遠近移動而更改信息的詳細度。
在“布魯克林植物園標識設計案例”中,近處的標識系統選擇使用附有詳細文字和園區地圖的指示牌,讓游客更容易獲取并閱讀園區的詳細信息。而隨著距離由近及遠的變化,文字內容逐漸變少,地圖與特色景觀照片也逐漸用圖標所代替。
最后遠距離的站牌,僅用圖標與方向標識來指引游客參觀園區。因為隨著距離的拉長,相較于冗長的文字,圖標更容易被游客感知并獲取到有效信息。“意象圖式”概念的產生也佐證了這一點。在我們試圖理解文字的抽象概念時,信息傳遞到大腦后通常是以圖像的形式被處理,而且更容易在記憶中儲存。
設計+ “ ?”
“布魯克林植物園標識設計案例”就是一個對于“設計+”理念的良好實踐過程。
用戶體驗設計與標識設計 (設計學)+ 意象圖式(認知語言學)= 幫助視覺語言準確高效傳達
當認知語言學中的“意象圖式”概念與標識設計跨學科融合后,其幫助了設計者在做“以人為本”的設計上有了更多的創新可能與理論支撐,也使視覺語言在傳播交流過程中,減少了個體認知帶來的的誤差與提高了獲取信息的效率。
空集設計在將設計與跨學科研究探索上遠不止于此,請大家拭目以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章昀萱. 意象圖式與隱喻的理解[J]. 成才之路, 2012 (33):88-89.
[2]宋福政. 基于意象圖式的版式設計研究[J]. 工業設計, 2017, 000(008):111-112.
[3]George Lakoff,Photo by Wikimedia Commons
[4]Icons, Photo by Harpal Singh on Unsplash
[5]Office, Photo by You X Ventures on Unsplash
[6]Light, Photo by Pawe? Czerwiński on Unsplash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