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低俗廣告還能火多久?
大家如果是關心世界杯,應該知道近幾天央視五套中插世界杯廣告引起了不少爭議,知乎、馬蜂窩、Boss直聘的洗腦式廣告,讓人感覺一下回到了多年前腦白金的年代。
廣告的技術與藝術,一直是行業中備受爭論的話題,廣告營銷行業也分化出不同派別,有注重實效的銷售派(如大衛奧格威),還有追求創意的藝術派(如伯恩巴克),兩派幾乎長期水火不容。到了本土還分化出了接地氣的營銷策劃派,如本次世界杯廣告的主要推手葉茂中,他們把廣告美感拋在腦后,一路向銷售效果狂奔。
而近年來洗腦鬼畜式的廣告、文案大字報式的廣告充斥著媒體,讓傳播再次變得野蠻暴力起來。一切搶占消費者注意力成為了政治正確,營銷者背負著把觀眾拖下深淵的原罪,在產品數據的一路狂飆上心安理得。
無論如何,洗腦式廣告用數據證明了自己的價值,盡管在多年前我們就不斷地厭煩著腦白金的收禮廣告,但一想到過年送禮,還是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腦白金。這是定位理論炫技的勝利,同樣也是廣告重復洗腦的功勞。
而多年后今天的世界杯,我們再一次面對洗腦鬼畜型廣告,面對大眾的不解與嘲諷,品牌方安然處之,因為大多數人并不會因為廣告低俗而放棄一款產品。
前有恒源祥的奧運十二生肖廣告為前車之鑒,恒源祥品牌方曾表示,“我們認為十二生肖廣告并不會讓消費者拋棄恒源祥”(大概是這個意思,原話記不太清楚了),后有得到APP換logo時的乙方拷問“換個logo能把企業搞死嗎?”,中間還有頭條系的“看今日頭條”、“看了又看西瓜視頻”等連番轟炸……
敢這么打廣告的,一般都是挺成熟的公司,初創公司要是這么玩,風險太大,一不小心把自己玩死。
但話說回來,我們所沒想到的,也許還有另外一個側面——我們其實才是移動互聯網的邊緣人群。
移動互聯網的世界,比我們想象的要更遼闊。前些天與幾個朋友吃飯,有人提到,我們這種一二線城市上班族,其實才是移動互聯網的邊緣人群。
大量三四線城市中,所謂“消費降級”的目標人群,他們的生活是一線城市居民所難以想象的,這也是為什么快手野蠻生長的時候,竟沒有主流媒體關注到,因為主流媒體關注的都是邊緣人群的生活。
拼多多為什么那么low卻受歡迎?趣頭條為什么那么受歡迎?因為他們都滿足了主流人群的需求,也就是大量觸網的三四線群眾的需求本質,移動互聯網是他們的。
我們往往認為,拼多多假貨連天,真沒必要為省個一兩塊前,而大大降低消費體驗;我們往往認為,趣頭條低俗不堪,真沒必要為了收幾毛幾分錢而看那么多無聊新聞……
但我們往往忽略的是,移動互聯網的主流用戶(三四線城市居民),有大把的時間可供揮霍,卻有太少的選擇給到他們,同時,他們的可支配收入,遠沒有我們認為的那么多。(這些結論都是有數據支持的,可以去查各種統計報告)
扯遠了點,說回低俗廣告的事。
打廣告的企業想必有用戶增長的壓力,而簡單粗暴的廣告也許不被一線城市中的高端用戶喜歡,但二三線、三四線城市的用戶說不定挺喜歡,可能覺得還挺有意思,一下記住了廣告品牌。
用精英主義的思維去理解草根文化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審美的隔絕、品味的差異、視野的不同,都限制了精英人群“一秒變小白”的能力。其實《故事會》、《知音》、《女友》等雜志的熱銷早就已經告訴了我們,什么是主流文化。
洗腦廣告也許就像一個巴掌,打醒了精英人群,在他們吐槽低俗無聊的同時,品牌方收獲了更多下層流量,在廣告爭議中一路高歌。
這一切現象都是商業利益所歸,無可厚非。但對我個人而言,哭笑不得的是,這些洗腦廣告發布在央視這種極具價值觀引導性質的媒體上,若是央視對廣告質量有更高審核要求,那該多好。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