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年輕化營銷是個偽概念?
作者:麥子明,來源:營銷官
據說,現在十個品牌,有九個品牌在做年輕化營銷,還有一個正在準備做年輕化營銷。在這個90后年輕一代掌握話語權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品牌們為了抓住年輕人的心,紛紛貼上“年輕化”的標簽,似乎不提年輕化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在做品牌營銷。
這就讓我們不禁疑問:難道所有品牌一夜之間就都老了嗎?
如今,逢營銷必談年輕化,沒有年輕化三個字,好像就不能給品牌帶來年輕化,或者說不帶年輕化,似乎立即就要落后其他品牌一大截,跟不上時代,跟不上年輕人。
于是,品牌們在做營銷創新與傳播時紛紛將“年輕化”納入嘗試的范疇中,"年輕化"成為了品牌傳播與廣告創意偷懶的政治正確:什么都包得住,于是什么都沒有錯。
誠然,90后年輕一代正在成為消費主流,但品牌在做營銷之前一定要真正讀懂他們,不要只為追“年輕化”的概念,而忽略了營銷的本質。
01、什么是年輕化?
我們目前所看到的年輕化營銷案例,基本上都是這樣的,品牌們紛紛把視線投入到90后所熱衷的“網紅”、“二次元”、“黑科技”、“社交化”等等領域,拍攝一支短視頻廣告,或者制作一支H5,抑或是來一場快閃店活動,加上個性化的創新玩法,通過各大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網站傳播一番,一場所謂的“年輕化”營銷就完成了。
然而,你會發現,其實這些所謂的年輕化營銷逃不出日常所見的跨界營銷、娛樂營銷、借勢營銷、互動營銷等等傳統傳播方法。品牌方在Brief里說要年輕化,就好比看到“目標人群是25-40歲的都市白領”一樣覺得無聊且無用。
由于如今的年輕群體非常多元化、個性化,導致年輕化這個概念很寬泛。年輕化更多的是品牌想要和年輕人建立連接,站在營銷傳播的角度來看,年輕化營銷就是一個偽概念,它不是一種方法,而是一種目的。
02、讀懂年輕人了嗎?
年輕化營銷是個偽概念,還表現在消費者端。消費者一直在迭代更新,如今言必談年輕化,難道5年前,10年前,就沒有年輕群體?就不需要做品牌年輕化?
營銷會跟著消費者的行為特征在變,而不是一個泛泛的簡單概念。每個時代都有年輕消費者,只是他們在成長環境、消費心理、影響購買決策的因素等方面有所不同而已。
年輕人是誰?現在普遍會鎖定在90后,甚至95后。品牌在做營銷活動,一般先進行用戶洞察,于是開始描摹用戶喜好和興趣等人物特征,通過大數據得出他們的消費行為,最終制定出品牌傳播策略。但是你會發現,不同的數據公司提供的調研報告各不同,這家說90后非常追求個性,小而美的品牌是他們的最愛,另外一家又說90后其實沒那么不羈,依舊希望通過購買大牌來獲得認同感。如果只是通過幾份調研報告來制定營銷策略,那必定會泛而不準,效果也是差強人意。
真正的消費者心理洞察,應該是建立在對人性的深刻認知上。年輕一代的人群,他們成長于互聯網時代,消費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較強,受到的教育水平更高,眼界更開闊;他們追求時尚、個性、黑科技的東西,這些都沒錯,但并不代表他們拒絕傳統品牌,對大眾的品牌都沒興趣。
實際的情況是從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消費來說,年輕人依舊會選擇知名度高的大品牌,個性化的網紅餐飲店,開一家倒一家,而知名的連鎖品牌依舊發展強勁;買手機依舊會選擇蘋果、小米、OPPO;優衣庫、H&M等國際知名快時尚品牌仍然備受青睞。
年輕一代的消費心理其實并不復雜,依舊逃不出優越感、安全感、認同感等心理因素,人是社會的動物,永遠追求美好的、高質的、知名度大的產品和品牌。
對年輕人的個性化等不必過度解讀,每個時代都有個性化的年輕人和需求,只是在互聯網時代,被無限放大了。
03、回歸營銷的本質
說回年輕化營銷,做任何營銷,切記被表面現象迷惑,要始終牢牢抓住營銷的本質。對于營銷的本質,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葉茂中大師認為營銷最本質的東西,就是從沖突當中發現需求,這就是為什么我講,三流的營銷是發現沖突,二流的營銷是解決沖突,而一流的營銷是制造沖突。還有的認為是為客戶創造價值,滿足客戶需求。
而子明認為營銷的本質是根據品牌的不同發展階段,在深入洞察用戶需求的基礎上,建立正確的營銷策略,最終達到加強用戶認知,影響購買決策,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譽度等。總歸起來,有以下幾點:
1、營銷是建立在優質的產品和服務上的
任何成功的營銷活動,都是建立在優質的產品和服務上的,沒有這些,營銷只會衍變成一場忽悠。比如vivo,一年投入十幾億在廣告營銷上,因此有人把vivo的成功歸結在營銷的成功,事實上并非如此,就如vivo副總裁倪旭東所說, “營銷是個放大器、是錦上添花。產品服務是前面的1,營銷是后面填多少個0的問題。營銷肯定有價值,但前面的1不好,后面的0填得再多,也無濟于事。”
2、營銷在品牌不同的發展階段,有不同的策略
營銷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品牌的不同發展階段,需要制定不同的營銷策略。比如網易云音樂,在剛起步時,首先將目標瞄準學生群體,于是制定的營銷活動都是針對校園,搞了很多校園營銷活動,歌手大賽、歌星校園行等等,先將校園學生群體拿下。等到用戶過億,就開始做大規模的營銷活動,比如樂評專列、快閃店等等活動。
再比如知乎,在發展初期,對營銷活動保持著克制,只是針對會員搞一些內部營銷活動,節奏不快,一步一步的推進,而后用戶量在2017年增長到1億,開始嘗試各種營銷活動,比如跨界營銷、快閃店營銷、社交化營銷等等,再到今年,請了劉昊然代言,并在世界杯期間投放廣告。
3、營銷是一項持續投入
對于現在講究“短平快”的互聯網時代,愿意靜下心來,花十幾年時間進行品牌的升級和文化的輸出,顯得難能可貴,但往往就是這種愿意持續性投入的品牌,能夠獲得長期穩定的發展。
在如今的營銷行業,過度浮躁已成為一種現象,渴望一夜爆紅,希望通過一個案子就想將品牌打出去。對比起來,方太的成功可以作為很多品牌學習的榜樣。
從2002年到2018年,16年的時間,方太完成了品牌形象的升級,也通過與代理公司上海勝加的合作,持續性的輸出了諸如“方太創新三論”等文化產品,深入地參與到方太品牌的成長中來。
也是基于16年來毫不吝惜的投入,方太屢出精品,在傳統制造業中樹立了“如何有度地做內容”的標桿,在講故事的同時兼顧產品和品牌的關聯度,沒有盲目地制造泡沫。
4、營銷創新是助推器
無論網易云音樂的樂評列車,還是999感冒靈的短視頻廣告,或者是知乎的不知道診所,寶馬的H5,這些成功的刷屏營銷案例,無不都是在傳播形式上做了創新,但其實營銷的模式沒有變。
都說90年輕群體追求新鮮、個性、有趣的內容,難道哪個年代的人不喜歡?而是喜歡一成不變的東西嗎?不要一言以蔽之,在營銷的不斷變革和發展中,營銷理論成長速度相對較慢,而營銷的方法卻可以隨著技術的發展,涌現出千變萬化的玩法。
營銷創新是品牌營銷的助推器,如今黑科技越來越發達,AR、AI等技術的發展,帶來營銷的不斷創新,大大提升了營銷的效果。
總結
品牌在做年輕人的營銷活動時,切記一廂情愿,理應時刻明確品牌的定位,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發掘用戶背后的真正需求,尋找與他們的連接點,制作出創新性的營銷活動,再通過精準的渠道傳播出去。
與其天天談年輕化營銷,不如在傳統營銷方法上,不斷創新內容和形式,真正吸引到年輕人來參與,達到品牌的精準傳播,最后收獲聲量和美譽度。
作者公眾號:營銷官(微信號:cmo866)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