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任正非:所有成功的企業家,都是營銷大師
在剛剛結束的8月10日舉行的小米mix4新品發布會上,小米創始人雷軍做了一場年度演講——“我的夢想,我的選擇”。在兩個多小時的演講中,一半在夸小米mix4的優點,一半是訴說創業當中最艱難的10個選擇,并宣布了小米的下一個目標:三年時間,拿下全球第一!而在一年前,雷軍則在長達90分鐘的演講中,用20個故事回憶了過去十年小米的難忘瞬間以及他記憶最深刻的三個高光時刻的故事。
我們一起來回顧那些年,由雷軍為我們帶來的營銷新名詞:“飛豬風口論”、“價格厚道”、“感動人心”、“只賺取5%的利潤”……這些都足以說明雷軍與“小米”過去十一年,在互聯網世界的極大曝光率。而這恰恰是雷軍個人營銷能力的體現:他不僅會營銷產品,更會營銷自己。他對產品擁有謎一樣的自信,他幾乎把所有社交網絡的時間都花在了推廣自家的產品上。劉強東曾經說過,“雷軍是我最佩服的營銷大師”。周鴻祎曾在360手機發布會上,被問及“在手機行業,誰是你做手機的最大對手?”時,說過,“雷軍是中國營銷第一人,是我們國家最頂級的營銷大師” 。無疑,雷軍是大家所公認的“營銷大師”!
— 01 —
不要狹隘理解營銷大師是吹牛逼的大師
千萬不要有這樣的誤解,所謂營銷大師,不就是比誰比誰更會吹牛逼嗎?營銷大師,就是吹牛逼的大師。NO!其實,這個觀點是無比錯誤的!營銷大師不是吹牛逼大師! 要理解營銷大師,首先來理解什么是營銷?營銷學大師菲利普科特勒這樣定義:營銷是通過創造和交換價值,從而使個人或群體滿足欲望和需要的社會和管理過程。所以,要真正成為營銷大師,背后的邏輯是本人懂產品、懂渠道、懂價格、懂推廣,懂消費者(包含員工),由此,對營銷有著系統的理解。
— 02 —
成功企業的核心人物首先是個營銷大師
事實上,世界上所有成功的人,無一不是營銷大師。而成功企業的核心人物首先是個營銷大師。
(一)微軟之比爾蓋茨:產品不重要,重要的是銷售
比如,比爾蓋茨長期占據世界財富榜榜首的位置,但微軟公司影響世界的產品幾乎沒有一個是原創的。從早期的DOS系統到Windows系統,以及IE瀏覽器都是買來的,office辦公軟件更是抄襲蘋果公司的,由此和喬布斯反目多年,而喬布斯是抄富士公司的。曾經,比爾蓋茨7天飛9個國家去演講,在45分鐘的演講中,有30多分鐘都在說他的產品,由此將產品賣到了全世界。他能夠成為世界首富,不是因為產品的發明性、創新性,而是因為他懂營銷、會營銷。
(二)華為之任正非:如果我們不想死,就要向最優秀的人學習
華為總裁任正非,自稱不懂財務,不懂營銷,不懂管理,也不懂技術。其實,他哪是不懂營銷呀。當美國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之后,任正非更是頻頻出現在各路媒體面前,幾乎每月每周都會通過媒體采訪或華為內部社區發聲。2020年任正非接受南華早報的采訪,當被問及“美國是敵還是友”?任正非則表示,“如果我們不想死,就要向最優秀的人學習”。讓人充滿著無限的敬畏之情!你還會認為他不懂營銷嗎?
(三)蒙牛之牛根生:伊利第一, 蒙牛第二
1998年底,原伊利副總牛根生出走伊利,創辦蒙牛。牛根生,不僅將伊利“公司連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帶走,并且做得更到位、更徹底。蒙牛之所以成為今天的蒙牛,更為主要的是牛根生別出心裁地在產品包裝盒上印上“為民族工業爭氣,向伊利學習”的口號。1999年,剛成立的蒙牛在內蒙古第一塊廣告牌非常“乖巧”地寫著“蒙牛甘做內蒙古第二品牌,蒙牛向老大哥伊利學習”。當時的蒙牛在內蒙古前100名都排不上,可是在內蒙古都知道乳品行業的老大是伊利。蒙牛通過傍大款的方式,借用伊利的知名度迅速崛起。牛根生時代的蒙牛,可以稱得上中國最擅長營銷的企業。
所有的企業家,如喬布斯、比爾蓋茨、任正非、牛根生、馬云、雷軍等,都是營銷大師,都是靠營銷來打天下的。企業家可以不懂生產研發、不懂技術、不懂財務,甚至不懂管理,但不能不懂營銷。企業家唯一不能不懂的就是營銷。只有明白這個邏輯,認認真真地去研究營銷,你的企業離成功才會越來越近。
— 03 —
認為自己產品好的比比皆是,賣得好的寥寥無幾
很多人堅信市場營銷就是產品間的競爭,他們認為,只要將產品的質量做好,從原來看最好的產品最終將獲勝。當然,為客戶提供最好品質的產品這種理念,并沒有錯。然而,市場營銷領域,并不存在客觀現實性,也不存在事實,更不存在最好的產品。
(一)營銷的本質,不是產品之爭,而是認知之爭
對于大多數企業而言,最大的挑戰,來自于站在內部視角看待自己的產品,認為只要自己的產品好,就可以賣的好。然而,事實卻是,認為自己產品好的人比比皆是,但賣得好的人卻寥寥無幾。事實是什么?營銷的本質,不是產品之爭,而是認知之爭。市場營銷領域,存在的只是顧客或潛在顧客心智中的認知。品牌是一場圍繞消費者認知的較量,一切答案都在消費者認知中。認知比事實更重要,我們千萬不要跟顧客講什么是事實。
(二)產品為基礎,營銷為龍頭
而我們傳統企業家最大的誤區,恰恰就是因為將全部時間和精力用于悶頭研究產品,認為高品質、毫無瑕疵的產品才能一舉成名。實際情況是,產品能橫行天下不是主要靠品質,品質只是基礎。只有會營銷,才能讓你的產品,橫行天下。成功的企業家也都會告訴你,之所以會成功,好產品是功不可沒的。確實如此,但話只說到一半,“產品為基礎,營銷為龍頭”才是正解。所以,企業家就應該三句話不離本行,90%的時間和精力都在研究營銷、研究人性,時刻都在營銷別人,影響別人,而不是研究產品,而是研究如何讓顧客買單。
— 04 —
企業的基本職能:一是營銷,二是創新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認為,企業的目的,那就是創造顧客;有且只有兩個基本職能,即:營銷和創新。
(一)為什么說企業的基本職能就是營銷和創新?
如何理解這句話?
1、關于營銷:企業最顯著、最獨特的功能,是市場營銷企業作為交換體系中的一員,必須以對方(顧客)的存在為前提。企業的其它功能,如生產功能、財務功能、人事功能,只有在實現市場營銷功能的情況下,才是有意義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營銷是企業首要的核心職能。
2、關于創新:消費需求是動態的過程,更好的創新滿足更深層次的需求沒有顧客,就沒有企業。只有顧客愿意花錢買產品和服務,才能使企業的資源變成財富。對于企業來說,只提供產品和服務上不夠的,必須提供更好的產品,更好的服務。這就決定了企業必須據此不斷調整其資源匹配消費者需求,即創新為企業的基本職能。
3、營銷和創新之間的關系:創新的目的是為更好的營銷營銷和創新是手段,創造顧客是目的,營銷和創新都是為了創造顧客而服務的。所以,創新的目的,本質是為更好的營銷,從而創造價值以滿足顧客需求。
(二)什么是營銷?營銷即傳播,傳播即營銷
什么是營銷?營銷的本質是什么?對于一家營銷咨詢公司而言,這是我們自身乃至我們服務客戶過程中,必須回答的課題。菲利普·科特勒在《營銷管理》一書中認為,營銷即傳播,傳播即營銷——這是營銷的本質。如何來更好理解呢?我們用了這樣的一個比喻:做品牌不打廣告,就好比從黑暗處向姑娘拋媚眼。廣告、公關、促銷、直銷、陳列、售后服務、店招,都是一種傳播的途徑。
— 05 —
新商業時代最大的機會:組合式創新
(一)顛覆性創新難
如今,創新已成為眾口喧騰的一個詞,顛覆性創新更是企業家們夢寐以求的一件事。然而在全球產業鏈完善的社會分工體系下,難以做到真正顛覆性創新。類似蘋果、思科擁有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先進服務模式的創新型企業,就專門做技術和產品研發;類似捷普、富士康這樣規模大、制造能力強的外包企業,則主要從事產品加工生產;類似中小企業則主要向外包企業提供零部件和服務;另外其他如物流等生產性服務也是由各種專業化公司承擔。很多企業之所以在創新上步履維艱,源于他們的理解有偏差。創新不一定是顛覆性的發明,“舊要素”的“新組合”也是一種創新。
(二)現代社會的任何經濟結構,都離不開供給、需求和連接3個層面
企業從供給側提供技術或產品,并將產品或服務提供給需求側的客戶或用戶,而連接供給側和需求側的是平臺或組織。技術代表供給側,市場代表著需求側,供給和需求中間有一個連接端,由此,讓供給側和需求側、連接端三端組合起來。
(三)互聯網時代,所有的行業都可以重新再做一次
需求端,我們隨處可見噴涌著巨大的消費熱情;供給端,全球產業鏈分工體系下,有著強大的生產和供給能力;在新商業時代,不缺需求的熱情,不缺供給的技術,唯獨缺少連接端的組合創新能力,而這恰恰是這個時代賦予這些具有連接能力企業的新機會。
一句話,所有的生意都值得重新做一遍!
因為哪怕是再普通不過的大眾消耗品,用戶對其的要求和標準發生了改變,這就給企業提出了新要求,進而帶來了新的發展空間。
壹串通服務的倍思客戶,成立于2011年,用短短幾年的時間,爬上20億的中等規模,供給端是背靠深圳強大的電子產品供應鏈;需求端是蓬勃發展的智能手機消費人群。倍思扮演的重要角色是連接。早期倍思的連接靠什么?基于電商平臺的新渠道。組合式創新是一種常見的創新模式,它依賴的不是技術進步,而是對于新需求的敏銳洞察。所以,中國當下最缺的不是牛逼的原創產品,而是,如任正非、雷軍般這樣的營銷大師。
想當好老板,你也必須懂營銷。不懂營銷的老板,不是好老板,沒有一個企業家是不懂營銷的。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