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AI商業化現狀:無人車和智能生活哪個會先來?
從2015年開始,幾乎每一年都會被定義為“人工智能元年”,就像一列遠遠駛來的火車,很早就聽到了機器的轟鳴聲,苦苦期盼卻未能謀面。可當你轉身準備離開的時候,這列火車已經呼嘯而過,遠遠把你拋在身后。
2018年大概就是人工智能“呼嘯而過”的時間節點,不同于兩年前對概念或技術的追捧,商業化成為新的主旋律。不管是巨頭還是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業者,無不把注意力放在人工智能的場景落地上,而商業化最快的,莫過于兩大領域:家和車。
就在今年的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李彥宏兌現了去年“吹過的牛”,聯合金龍客車研發的全球首款L4級別自動駕駛巴士“阿波龍”,迎來了第100輛車的正式下線。與此同時,百度的對話式人工智能操作系統DuerOS宣布智能設備激活量已經超過9000萬,有著AI能力的智能設備開始走進尋常百姓家。
值得一提的是,L4級別自動駕駛可以稱為完全自動駕駛技術,汽車可以在不需要駕駛員介入的情況下完成所有駕駛操作,距離無人車的普及,似乎只差臨門一腳。而在AI智能硬件的整體出貨量已經破億的背景下,諸如科幻電影中描述的智能生活,或許也只剩下時間問題。
這里不妨對比下百度Apollo和DuerOS的成長軌跡,以小見大地梳理下AI商業化現狀,也看看當前最商業化進展最快的兩大領域——智能生活和無人車,到底哪個會先到來?
1、技術成熟度
人工智能的商業化無疑正駛向一條快車道,甚至說過去一年時間里取得的成績,早已碾壓過去60年的積累,Apollo和DuerOS就是例證。
去年7月份的百度開發者大會上,DuerOS 1.0平臺正式亮相,分為能力層、核心層和應用層,搭建了操作系統的基本框架,只要接一個電源、一個麥克風,就可以讓身邊的家電設備“說話”;
短短4個月后,DuerOS 2.0就正式對外開放,技術能力、解決方案、平臺體系、內容體系全面升級,包括準確快速的語音喚醒能力、更好的遠場語音交互開發套件、全新的跨場景跨設備解決方案等等;
今年發布的DuerOS 3.0上,百度進一步“添磚加瓦”,在交互方面帶來了自然語言交互技術的全面升級,提供超過20個跨場景、跨設備的解決方案,同時開發者可以通過技能內付費、付費技能等從中獲益,形成了完整的商業閉環和開放生態。
而在另一邊,Apollo平臺的出場方式有些特殊,李彥宏在去年百度開發者大會上乘坐無人車開上北京五環,立即成為獨一無二的焦點。外界所關心的是,無人車何時能夠跑在大街小巷內,且不用吃交警的罰單,Apollo也為此在過去一年中進行了四次技術迭代。
Apollo 1.0平臺實現了封閉場地的循跡自動駕駛,屬于L3級別自動駕駛的范疇。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自動駕駛汽車解決方案供應商AutonomouStuff,用了3天時間就將Apollo 1.0應用在林肯MKZ上;
在過去一年中,Apollo 平臺進行了三次版本升級,分別是Apollo 1.5、Apollo 2.0和Apollo 2.5,不僅帶來了L4級別自動駕駛的能力,還解鎖了很多新技能,包括識別紅綠燈、晝夜定車道自動駕駛、限定區域視覺高速自動駕駛等;
而在新發布的Apollo 3.0平臺上,百度推出了自主泊車、自動接駁巴士、無人作業小車三個自動駕駛量產解決方案,借助Apollo從生產到運營的全方位方案架構,開發者能夠3個月打造出屬于自己的“阿波龍”,無人車終于有了走出實驗室的可能。
不難發現,從技術成熟度的角度來看,以DuerOS為代表的智能生活類產品已經有了規模化的跡象,并孕育出相對成熟的商業模式。但自動駕駛技術的迭代要更為迅速,至少從技術層面看到了大規模普及的可能。
2、商業化進程
相比于前兩次人工智能浪潮,商業化恰恰是泡沫與否的分割項,諸如百度等主打解決方案的平臺型玩家,勢必對此有著更為深刻的認知。與之對應的是,在DuerOS和Apollo身上,技術創新和商業落地幾乎是同時進行的。
截止到今年6月份,DuerOS智能設備激活量已經超過9000萬,月活躍設備超過2500萬。龐大的數字背后是DuerOS的生態化布局,目前已經覆蓋了電視、手機、音箱、兒童設備、汽車等各類場景,并開始和頭部廠商達成深度合作,比如與創維、TCL、極米等聯合推出搭載DuerOS的電視類產品;VIVO NEX、華為P20、OPPO FIND X等旗艦手機的語音對話能力也都來自于DuerOS。
DuerOS 3.0傳遞出了新的信號,在商業化布局上有著更為“激進”的打算,推出了業內首創的有屏設備解決方案、業內首創的藍牙設備解決方案,以及DuerOS面向行業的解決方案。言外之意,DuerOS在瞄準家庭場景的同時,開始嘗試激活市場上數億規模藍牙設備,乃至酒店等行業端場景。
無獨有偶,Apollo 3.0也發布了兩個解決方案:一個是面向車聯網自動駕駛的解決方案小度車載OS,另一個是前面提到過的面向量產的解決方案。截止到目前,Apollo的生態合作伙伴規模達到116家,其中既涵蓋比亞迪、金龍、戴姆勒、福特、捷豹路虎等傳統汽車巨頭,也不乏拜騰、車和家、蔚來等造車新勢力,以及首汽租車、德爾福、新石器、英特爾、蘇寧物流等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
其實在商業化落地上,Apollo也開始朝行業化應用的方向突圍。一方面,阿波龍、新石器AX1已經在自動接駁巴士和無人作業小車上實現了L4級自動駕駛,還完美適配了環衛車、巴士、面包車、廂式貨車、微型清潔車、微型物流車等多種車型,這些“特殊車輛”將成為無人車的先鋒;
另一方面,小度車載OS最快只需30天就可以將傳統汽車“一鍵刷機”成智能汽車,包括液晶儀表盤組件、流媒體后視鏡組件、大屏智能車機組件、小度車載機器人組件4個部分,意在加速從傳統汽車到智能汽車再到無人車的過渡。
可以看到,DuerOS一開始就指向了C端,Apollo則更傾向于B端市場的布局,在商業化上有著不同的傾向。
3、市場參與感
決定一個新事物能否普及的核心因素還是市場需求,細化一些可以歸結為四個層面:
其一,市場規模。據GFK公布的零售監測數據顯示,2017年智能硬件產品整體市場(除手機)零售額高達3850億元,同比增長27%;相比之下,無人駕駛的市場規模在48億美元左右,仍屬于市場爆發的前夜,但考慮到無人車在未來改造的將是整個汽車市場及上下游產業鏈,它所創造的新市場,將是顛覆性的天文數字。
其二,資本誘惑。據中國信通院發布《2017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數據報告》顯示,2017年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融資規模達到1800億元,平均每筆金額接近6億元,主要集中于智能駕駛、大數據和AI+領域。
其三,需求指數。從全球人工智能技術的關注點來看,新聞關注度最高的是人工智能算法及平臺、智能駕駛和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也隨著智能音箱等產品迅速提升,不難從中看出趨勢所在。
其四,政策因素。諸如北京、重慶、廣州等城市已經發放了自動駕駛的路測牌照,允許無人車在特定路段測試。這不失為一個好消息,不過相比于智能硬件類產品的“開放”,無人駕駛仍然被法律法規所制約。
或許從感性的角度更能理解兩個場景的市場參與感。無人車仍處于測試研發階段,外界對這一場景的理解更多的來自新聞報道,甚至是市場上存在的大多數汽車尚不能連接互聯網。相反的是,早期的可穿戴浪潮為人工智能的普及做了不錯的鋪墊,加上市面上的智能音箱已經進入到百元以下的競爭,智能類產品在家庭場景中出現的頻率不可小覷,且這些產品正在不遺余力地增加用戶黏性。
僅以DuerOS為例,業已發布了多款有屏或無屏設計的智能音箱類產品,一方面吸引了數萬名開發者,不斷為智能音箱增加技能,以加強智能音箱的可玩性;另一方面,DuerOS積極進行上下游產業鏈的合作,不僅和電視、冰箱、空調等智能家居打通,深化智能家居的整體感和生活體驗,同時還在內容層面動作頻頻,引入凱叔講故事、VIPKID等優質內容,培養用戶的使用習慣。
正如前面所說,Apollo有著類似的思維,比如通過小度車載系統占領車內的生活、工作和娛樂場景,和DuerOS的方式如出一轍。
可以肯定的是,得益于前期的市場積累和相對較低的門檻,以DuerOS為代表的智能生活在市場參與感上有著明顯優勢。不過資本和創業者對于無人駕駛的特別青睞,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公眾對無人車的強烈期待,也預示了無人車巨大的商業前景。
兩個場景,也是一種生活
對比技術成熟度、商業化進程和市場參與感,家和車兩大場景,一個代表著現在,一個預示著未來。或許可以得出這樣的論斷:智能家居產品所代表的智能生活可能離我們更近一些,而無人駕駛要面對政策法規更新、智慧交通基礎設施改造、大范圍的道路測試的系統性工程,估計還得讓期待私家無人車的公眾再多等一些時日。
不過,好在中國的政策對自動駕駛已經非常利好,支持程度甚至超過美國,這非常有助于中國自動駕駛搶占產業制高點、快速普及。
而且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智能生活和無人車哪個先實現,這個問題的提法或許沒那么準確,因為無人駕駛何嘗不是未來智能生活的一部分呢?小度車載系統的AI能力本身就和DuerOS互通,目前DuerOS的能力也開始被應用在一些車型的車載系統中。
何況AI的應用本身就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就好像是一場接力賽,由一個小小的智能音箱開始,逐漸延伸到整個智能家居領域,再到車、安防、醫療、教育、金融……最終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家居也好,車也罷,僅僅是人工智能商業化落地、重構我們生活的第一棒。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