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獨立觀察
2020東京奧運會圓滿落幕,這是一屆在全球疫情蔓延局勢下,考驗舉辦國和參賽國國力、智慧的,非比尋常的一屆全球頂級綜合性運動會。我們也是在國際局勢風云詭譎,內需調整“脫虛向實”的現實情況下出征東京。在品牌營銷傳播環節,社交、短視頻、直播等交互型媒體形式的加入,極大豐富了傳統線性媒體的功能,讓品牌營銷呈現出更加多樣化的傳播特點。賽后,昌榮傳播集團第一時間也從【奧運發展趨勢】、【收視與流量】、【媒介傳播形式發展】、【奧運情緒營銷】、【經典案例分享】五個核心維度進行全景式梳理復盤,希望對品牌主在杭州亞運、巴黎奧運等重大綜合性運動會的營銷上有所幫助。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部分觀點是,百年奧運,作為頂流的內容載體,呈現出哪些特點?
1.哪些“神秘因素”在決定獎牌歸屬?
因素1:和經濟發展高度相關
雖然有一些“異類”存在,但各國獲獎數量整體上還是和GDP正相關。把2000年悉尼到2016年里約的五屆夏季奧運會獎牌數量匯總,就會發現,成績最好的10個國家,經濟總量都排在全球前15名之內:
為什么會有這種相關性呢?原因不難理解。GDP=人口總量(人)×人均產值(錢)。GDP總量高,一般說明這個國家人多,而且每個人手里的錢多。發展體育,需要的正是人和錢。生活富足,才有余力追求“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人口眾多,則為選拔體育人才提供了基數。
而像印度的人均GDP只有1900美元,巨量人口搭配著稀缺的資源,并不能帶來高效的體育產出,所以印度在過去5屆夏季奧運會中,只獲得了1金4銀8銅的成績。
因素2:政治制度和體育政策
此前五屆夏季奧運會的獎牌總數排名,第1—10名都非常符合“GDP決定論”,但第11—20名就出現了很多“異常值”。古巴,過去五屆共獲得了112塊獎牌,排名第11位。烏克蘭,97塊獎牌,排名第13位。匈牙利,77塊獎牌。羅馬尼亞,67塊獎牌。白俄羅斯,63塊獎牌。波蘭,57塊獎牌。
這些國家無論是GDP還是人均GDP,都遠低于瑞典、挪威、丹麥這些北歐國家,但是奧運成績卻要好得多;為什么呢?你可能已經發現了,這些國家都曾經是、或者依然是社會主義國家。也可以這樣說:除了古巴,其他五個國家都曾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或是衛星國。開篇提到的格魯吉亞,同樣曾是蘇聯的一部分。
此外,對獎牌數量產生重要作用的還有,國家的體育傳統(非洲國家在短跑上的優勢)、主場優勢、性別的平等以及在國際奧委會和單項協會中的話語權。
具體到2020東京奧運會,國家的防疫成果和時差,兩個因素也至關重要,疫情之下,運動員能夠得到系統的訓練、保障,以及和舉辦國時差等現實情況,也對獎牌走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奧運對“男女平等”的倡導
“男女平等”始終是奧運倡導的理念,盡量奧運前日本奧組委方面曾爆出“不尊重女性”的丑聞,但從男女參賽人數比例和男女項目設置數量上來看,這都是最“男女平等”的一屆奧運會。
注:項目數僅統計歷屆奧運會參賽項目中明確寫明men或women的小類,不包含mixed(男女混合)小類。
而中國代表團在1984年恢復奧運參賽后,在女性運動員的參賽上,始終保持較高比例(比例超過男性運動員),在這屆東京奧運會的金牌分布上,女性冠軍更是高達接近70%。而伊朗,在參加過的所有奧運會中共計收獲69枚獎牌,其中只有一枚銅牌來自女選手。少了半邊天,排名自然很難突破。
3.冠軍出少年,00后獨當一面
2012和2016年的奧運會,中國代表團的平均年齡在24歲左右,2020東京奧運會,由于延期1年舉辦,中國參賽軍團的平均年齡也達到了25.4歲的高值。在出征選手中,90后共計328人,占76%,00后運動員共58人,占比13%。
而在38枚金牌構成中,00后小將共計15人獲得金牌,占比近40%,其中年齡最大的21歲,最小的僅14歲。
本屆奧運會上,00后選手占14%以上的國家代表團共有16個,中國代表團占比在14.69%,但考慮到代表團成員數量,能有這個占比已經非常突出,而傳統的體育強國:美國、俄羅斯、英國等均未能入列。這種年輕化趨勢,也讓中國代表團在未來的綜合性運動會上成績有所保障。
而作為“曾經的少年”,80后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開始斬獲金牌,90后在2008北京奧運會上開始奪得金牌,而00后最早也在2016年里約奧運上站上最高領獎臺。所以,當我們的小將全紅嬋14歲的年齡奪得跳臺冠軍時,我們也有理由相信這剛剛是一個時代的開始。
4.中國強勢奪冠項目繼續領跑
在奧運賽場上,在同一場地上,曾有4次同時升起3面五星紅旗。1988年奧運會,乒乓球女子單打項目,中國選手李惠芳、陳靜、焦志敏同時榮獲該項目的金銀銅牌;2000年的女子羽毛球雙打項目、2008年的女子乒乓球單打項目和2008年的男子乒乓球單打項目都曾經出現過這樣一幕。當然,時至今日,隨著奧林匹克競賽規則的改變,對各國參加同一項目運動員數量的限制(對我國影響較大的是舉重、跳水和乒乓球),這一幕已經很難再次出現。
在東京奧運會之前,從連續獲得奧運金牌的項目上看,中國乒乓球女子單打、跳水女子3米跳板都連續9次獲得冠軍,女子雙人10米跳臺是6次,女子雙人3米跳板5次獲得冠軍。這些項目都當之無愧的可以稱之為中國傳統的霸主項目。
5.奧運觀——不唯金牌論
東京奧運會比賽期間,8月5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就1693名在線觀眾做了一次調研,從結果上看,99.1%的觀眾對未能站上最高領獎臺的中國運動員,愿意為他們喝彩。81%的受訪者關注了獎牌榜,同時各國運動員的表現(54.6%)、比賽中奧運精神的體現(53.9%)也是他們關注的中心
《人民體談》發文談“不唯金牌論”,我們也可以清楚的看到,在取得優異的競賽成績的同時,我們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在不斷攀升,同時,國民整體素質也在提高。
觀眾對于奧運的關注點也在近年有明顯改變:除了國家榮譽和賽場成績外,人們愈發重視奧運選手的個人背景故事,以及同理心和身份認同;Z世代的個人主義,在這一點上影響力尤為明顯,他們希望看到奧運選手賽場外的一面,更深刻地了解他們,逐漸從獎牌、紀錄和成績擴展至個人經歷,對運動員的健康和感受更加理解、關懷,更純粹地享受奧運的競技和友誼。
6.“70個東京奧運戳心故事”
體育營銷旨在幫助品牌觸達體育內涵,通過與體育精神的結合來演繹動人的品牌故事。而在2020東京奧運會期間,網友自發在微博端發起了感人的奧運故事征集,最終匯聚了#70個東京奧運戳心故事#的合集。
按照不同的故事邏輯,分成了9大篇章,分別是【奧運不分國界】、【團隊的力量】、【國家榮譽】、【沒想過放棄】、【那些意難平】、【為了我的家】、【老將的夢想】、【媽媽是戰士】、【這就是后浪】。
做動人的傳播,做有溫度的品牌。一個個鮮活感人的故事,背后連接著的是企業做受人尊重品牌的觸角。
奧運是全球競技運動員的舞臺,是各國國力的競爭,也蘊含著企業做大做強,走向全球競技的企圖心,把握奧運情緒,演繹生動故事,相信每個企業都能有所收獲。
結語:一個時代的開啟不會輕易落下帷幕,漂亮的離場并不只是在巔峰時退役。也有絕地求生,也有從零開始。永遠不要低估一顆冠軍的心!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