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下,你被安排了嗎
事情要從一次KFC點餐說起,掃碼點餐支付一氣呵成,閑來無事扭頭去看同事點了什么,結果發現所有套餐在我的手機上都貴了兩塊,最后幾相對比發現一位用X的大哥也虛高兩塊,但另一位用X的妹子和其他的安卓機就是原價。
一向自侃貧民,從不旅游定旅館,能pick小黃就不麻煩滴滴師傅,4年如一日坐同一趟回家的火車,結果來一次KFC還因為用個6就被宰,兩塊錢也是我們辛辛苦苦搬磚得來的血汗錢啊。
大數據殺熟,就在我們身邊
對這個詞早有耳聞,當時覺得離我們甚是遙遠,現在想來簡直是和漠視被迫害的猶太人一樣的行徑了。百度解釋該詞為“對同一項產品或服務,互聯網廠商顯示給老用戶的價格要高于新用戶”,但規則遠不止如此簡單,這背后自有一套PM費盡心血研究出來的繁雜算法。
比如不同手機的品牌、個人日常消費習慣和收支現狀等都會造成差價,甚至價格還會隨每個人具體的消費行為而改變。
有人發現同樣是購買某app會員,iPhone用戶比Android用戶多花幾十塊錢;
有人說電影購票時會員的票價竟然比不是會員的還要高;
有人旅行訂票時發現,只要沒付款,搜索的票價就越來越高,余票就越來越少,等付了錢,才發現價格還是原價,余票還有不少。
事實上,大數據時代互聯網籠罩下的每個人都無所遁形。而網購和手機支付無疑是第一助推力,使得標價和購買行為從公開成為一項私密的事情。和在影視劇里被老板娘當眾賣高價坑走幾塊銀子的人傻錢多大老爺不同,你被坑了這件事基本就是天知地知你毫無所知但商家暗地里樂開花。如果說殺熟自古有之,那么現代絕對是信息大潮沖擊下的重災區。
早已有之的的價格歧視
以上現象是價格歧視 - Price Discrimination的一種較為惡意的表現形式,西方的經濟管理學已經研究得很透徹了。
這其中比較常見也是比較溫和的操作手段就是優惠券了 - 商家把消費者分級的終級法寶。可以看到國內外都有很多的優惠券網站,經常海淘的可能比較熟悉,像Couponbirds之類的提供優惠的網站比比皆是,國內則是各種白菜券之類的網站,那么既然是商家發布的優惠,為什么不直接降價?為什么不放在官網,而非要分發給優惠券網站呢?
答案是,商家發行優惠券是為了區分顧客,這種假設是,那些喜歡搜集優惠券的人比那些沒有該習慣的人對價格更加敏感。 因此提供優惠券使得制造商能夠向對價格不敏感的客戶收取更高的價格,同時仍能從價格更為敏感的客戶那里獲得一些利潤。通過價格分層就抓住了盡可能多的潛在用戶,當然 - 用一種合理的手段。
剛過去的618淘寶滿減活動,人民網批評商家彎彎繞繞太多,不如降價實在點。事實是優惠就在那里,費心思計算的能得到,懶得去就相當于放棄優惠。個人認為這比上面的同種商品不同價要有良心得多。
現代人的憂慮:既想享受個性化,又怕泄露隱私。
生活中會聽到類似的抱怨:只是提了一句想買這個,怎么淘寶就開始推送了呢,甚至有人懷疑自己的語音被老馬用設備進行監控。真相沒有那么魔幻,只是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共享罷了,運營商們交換整合信息,試圖從多個方面了解你拼湊你,再貼上不同的標簽,目標一致且堅定:個性化服務幌子之下意圖給每個消費者量身定做一套營銷策略。
這簡直和心理罪里的心理畫像有異曲同工之妙。但當自己成了被研究對象,事情就一點也不美妙了。被分析消費行為,被榨取剩余價值,然后不知不覺就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了。
自古至今,國人一向個人隱私意識就沒有西方那么強烈,但對于日前Facebook泄露個人隱私一事從未感到如此恐懼,被宰價尚算小事,萬一居心叵測之人拿到各種信息意圖不軌呢?事實上用戶期待量體裁衣的服務,也不懼暴露自己的身體數據,但前提是信息的掌握方必須足夠可靠。但現實卻并非如此。
商人在商言商,在利益根本趨使下的行為必然和用戶的初衷相悖,沒有適當的監控與約束,消費者真的成為蒙在鼓里的待宰羔羊了嗎?這種商業模式,對部分價格敏感的消費者來說可以有一定的優惠空間。但同時對于某些App的忠實用戶,又是不是太讓人寒心了呢?
現在各類App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面對如此低劣的套路,再忠誠的用戶也不愿做冤大頭,巨頭們與其整日想著玩弄用戶,不如想想怎么提高用戶體驗。作為用戶,發聲呼吁維護自己的權益之余,既然有一定的操作空間,不如盡可能地去利用,有些總結的優惠tips真的很實用。
各個品牌提供的生日特典,Apple的學生平板200元優惠,那么大家都知道什么其他的優惠嗎?快來一起交流交流吧,畢竟seeing is saving!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