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C+To B雙輪驅動,墨跡天氣的轉型啟示錄
2016年是工具型產品的轉折點。
當人口紅利消失的論調席卷互聯網,曾經“躺著賺錢”的工具廠商,紛紛走到了轉型的十字路口。有人選錯了方向,在渾渾噩噩中走向了慢性死亡;有人迎合了潮流,在新的賽道找到了高光時刻;也有人賭對了風口,卻在短暫的崛起后倉惶告別舞臺。
在所有的工具起家的廠商中,墨跡天氣可能是最為特殊的一家。作為一款億級月活的超級工具,墨跡天氣始于95后們并不熟悉的塞班時代,見證了移動互聯網的興衰沉浮,但未能沿循工具到社區再到平臺的逆襲路線。
可在大多數工具廠商銷聲匿跡的時候,墨跡天氣卻以綜合氣象服務商的身份牢牢占據著一席之地。
所有的偶然和必然背后,都離不開墨跡天氣的To B探索。
01 曾經被唱衰的轉型
上一次對墨跡天氣集體討論,還是2016年底前后。
彼時美圖成功赴港上市,工具廠商的出路問題再度甚囂塵上,同為“億級俱樂部”成員的墨跡天氣也傳出了IPO的消息。
只是輿論對于墨跡天氣并不算友好,坊間出現了很多尖銳的觀點:比如打開頻次低、用戶時長短,在用戶時長逐漸主導產品價值的大背景下,墨跡天氣自然不是所謂的優質標的;再比如營收模式相對單一,陷入了所有工具型產品的“誤區”。特別是張小龍丟出“好的產品用完即走”的觀點后,許多工具起家的廠商進入了難熬的至暗時刻。
五年后再來審視那場輿論審判,一些觀點無疑有些偏頗,因為墨跡天氣本身也在進行多元化轉型。
一個方向是增強內容屬性。不僅引入了新聞和生活資訊,還通過時景社區的方式構建起了UGC內容矩陣。墨跡天氣的轉型思路并不難理解,希望通過內容上的運營增加用戶的停留時長,進而產生用戶粘性,以規避工具型產品上“用完即走”的噩夢。
而時景社區除了增加用戶時長,更大的作用則是成為墨跡天氣眾包數據的一部分,大量的氣象圖片作為社會化氣象觀測數據成為墨跡天氣專業數據源的重要補充。
另一個方向是布局企業級服務。墨跡天氣在2016年打造了“墨跡赤必”商業氣象服務品牌,目的是向企業及政府客戶提供“定制化”商業氣象服務解決方案。不過當時To B賽道還不是資本追逐的熱門,墨跡天氣深耕B端的邏輯,并未能吸引太多關注。
互聯網就是這么魔幻,多數人認為對的方向,可能是一條沒有回頭路的死胡同,就像那些轉向社區的工具廠商,許多已經由盛轉衰;多數人忽略的方向上,卻可能別有洞天,為企業找到一片新的藍海市場。
墨跡天氣恰恰屬于后者。內容和企業服務等曾經在五年前被視為錯誤的轉型,五年后被證實是To C + To B雙輪驅動的基石。
內容上的加碼,為墨跡天氣打通了服務閉環,特別是和去哪兒、高德等平臺的聯動,距離“一站式氣象生活服務平臺”越來越近:用戶可以在墨跡天氣上查詢天氣預報、航班情況、預定出行服務等一系列生活場景;根據洗車指數、穿衣指數、賞花指數、滑雪指數等規劃下一階段的行程,墨跡天氣逐步從工具演變成了場景化的生活服務......
有別于流量驅動的入口,用戶打開墨跡天氣時有著相對明確的需求,天氣和服務的連接進一步縮短了用戶的決策成本,在服務轉化率方面卻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
而扎根企業級服務,則為墨跡天氣的氣象服務能力找到了新的出口,摸到了打開千億級市場的門道。
02 98倍回報的市場
就在墨跡天氣To B的2016年,海外發生了一件大事。
IBM以20億美元的價格,買下了TheWeather Company除廣播部門之外的所有業務。彼時氣象影響到的產業價值在美國已經達到 1600 億美元,在歐洲超過 2600 億美元,一個典型的千億級市場。
因為早在2004年的時候,沃爾瑪公司的數據組就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每一次大臺風前,草莓醬吐司餅干的銷售量都會增長 7 倍。進一步深入研究后發現,當氣溫達到 22℃,啤酒開始暢銷;氣溫達到 24℃,泳裝開始大賣;氣溫超過 30℃,冰鎮飲料銷量上升……對應出現了啤酒指數、泳裝指數、空調指數等經濟學名詞。
最為著名的正是“德爾菲氣象定律”:如果你在氣象信息上每投資1美元,便可以得到 98 美元的經濟回報,投入產出比高達 1 : 98。
這大抵也是墨跡天氣布局B端市場的原因。墨跡天氣和餓了么的氣象服務合作,則進一步驗證了“德爾菲氣象定律”在中國市場的價值空間。
2016年的時候,餓了么就發現了一個直接影響配送效率的棘手問題:一旦遇到雨雪等極端天氣,整個平臺會出現大范圍的的訂單激增、配送延遲,需要及時調整預計送達時間以減少平臺與用戶的損失。
最初餓了么團隊的策略是人工干預,即由運營人員根據天氣信息對平臺進行手動調節,但天氣變化的復雜度遠超想象,同一個城市的不同區域可能有著不同的天氣狀況,運營效率也被人工所制約。到了2017年,餓了么開始引入墨跡天氣的精確氣象信息,可以在國內實現1公里范圍內的精確預報,短時預報的晴雨準確率高達90%,大幅提升了配送平臺的運營效率,也是墨跡天氣第一個跑通的B端服務。
截止到目前,墨跡天氣已經在農業、交通、保險、車聯網、智能家居、體育賽事、新零售、物流、航空等領域布局,商業氣象服務的市場價值被一次次驗證。
比如在交通場景中,墨跡天氣為浙江滬杭甬高速公路提供精準到公里級、小時級的氣象預報服務,當某個路段即將發生惡劣天氣或通行封閉時,駕駛人員可以及時通過大屏幕等接收到惡劣天氣、安全駕駛和服務區躲避建議等提醒信息。
再比如體育場景中,墨跡赤必已經為體育行業推出了囊括跑步、賽車、高爾夫、冰雪、戶外登山等細分領域在內的氣象服務解決方案,可以實時判斷場地的溫度、濕度、風向、雨雪等天氣因素,不斷完善所需要的技術、服務、安全等保障。
典型的例子就是墨跡赤必作為唯一指定氣象服務合作伙伴否認CTCC中國汽車場地職業聯賽,提供了覆蓋賽前、賽中、賽后整個賽事全生命周期的定制化氣象服務,實現了5個賽段的氣溫、風速、氣壓、相對濕度、降雨量的實時顯示和預測,即便在受到臺風“燦都”外圍影響下,仍然為車迷呈現了一場精彩絕倫的濕地挑戰賽。
如果說氣象服務在五年前的想象空間還非常有限,目前已經在越來越多的場景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03 技術是唯一護城河
氣象服務等來了商業化的春天,競爭卻遠未結束。
拐點出現在2015年6月份,中國氣象局頒布了著名的27號令,在第五條中明確寫道:國家鼓勵依法開展氣象信息服務活動,支持與氣象信息服務有關的科研開發和成果推廣應用,引導和吸引社會資本支持氣象信息產業發展。
同年發布的《全國氣象現代化發展綱要(2015-2030年)》中,再次提出“鼓勵和支持各種所有制氣象服務企業和非盈利性氣象服務機構發展,保障其在設立條件、基本氣象資料使用、政府購買服務等方面享受公平待遇。”
嗅到機會的不只有墨跡天氣,諸如華風氣象、華云氣象、廣天氣象等企業在政策紅利后醞釀而生。中國氣象服務協會也曾預測稱,2025年時國內氣象服務的產業規模將有望達到3000億元,市場的爆發只是時間問題。
面對觸手可及的藍海市場,為何資本的態度前所未有的理性,市面上遲遲沒有出現和墨跡天氣同量級的新玩家?
答案可以從國外的氣象公司身上窺知一二。大多數商業氣象公司的數據來源主要是各國的氣象部門,但為了在氣象數據上獲得領先優勢,國外的氣象公司通常還有擴充氣象數據的新渠道:比如自建氣象觀測站、部署雷達甚至是發射衛星;再比如收集氣象愛好者布置的個人氣象站、智能設備中的氣象數據。
但國內的氣象企業很難復制這樣的路徑,而數據的豐富度直接決定了玩家們在氣象賽道上能夠走多遠。
墨跡天氣的優勢在于,除了有來自中國氣象局等專業機構的氣象數據外,墨跡天氣的時景社區形成了獨有的“用戶眾包”數據,每天有30多萬張包含天氣情況、LBS定位等信息的圖片。天氣服務的本質就是數據收集和數據處理,數據越豐富往往意味著天氣預測越精準。
技術能力可以說是唯一的護城河。畢竟氣象服務不是簡單的數據搬運,就像墨跡天氣每天要處理的氣象數據源高達數百G,想要實現分鐘級的氣象實況更新,必須要有過硬的技術能力作為后盾。
過去幾年中略顯低調的墨跡天氣,將戰略重心轉移到了氣象技術。通過機器學習處理與歷史觀測數據的偏差關系,墨跡天氣減少了氣象模式預報的誤差;利用天氣場形式的相似性,開發的相似天氣識別技術,能夠通過算法自動匹配相似天氣,提供給預報員歷史相似個例,為預報決策提供指導......
除此之外,墨跡天氣還與有著“氣象人才搖籃”的南信大合作共建氣象研究院,提高精細化預報同時建立數據SaaS服務平臺,提供輻射航空、物流、交通、新能源、水利等各個行業的商業氣象服務。
精準終究是一切氣象服務的前提,然后才是解決氣象與業務之間的關系,為體育、新零售、農業、交通、健康等行業的客戶提供精細化的解決方案。正是圍繞技術能力的布局,賦予了墨跡天氣進軍氣象服務市場的主動權。
04 寫在最后
從天氣應用類APP到綜合氣象服務企業,墨跡天氣用五年時間完成了華麗轉身,曾經被唱衰的工具廠商,悄然找到了空間廣闊的新藍海。
或許這也是工具型產品的不二選擇。無論是社區化還是出海,終歸只是商業模式上的淺顯創新,終歸只是潛在矛盾的暫時轉移,技術上的破舊立新才是拓展新賽道的法門。
墨跡天氣的轉型邏輯其實并不復雜,原始的氣象服務在時空分辨率上非常粗糙,缺少應用落地的價值,墨跡天氣通過 多元的數據源和自研算法,提升了氣象服務的時空精細度,進而在C端和B端都找到了新的價值錨點。
可以預見的是,在無人駕駛、智慧城市、智慧農業等新業態有序爆發的當下,商業氣象服務在各行各業的智慧化轉型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將以一種不可逆的趨勢滲透到每一個細分行業,等待墨跡天氣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