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你都做了什么“好事”!
本文是#System2行業觀察#之公益行業系列的第二篇,繼上一篇分享了對公益人群的深入觀察后,今天就讓我們來走進公益行業!看看公益組織究竟是什么,它們是如何運作的,以及中國公益組織的未來將如何發展。
公益就是,做過那么多“好事”,但依舊不懂“好事”。
不信,請聽題——
張三是一位非常有愛心的沖浪選手,只要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人水滴籌,二話不說馬上捐款,一躍成為朋友圈“有籌必應第一人”。一年下來,張三累計捐款1021.4元。
請問:張三這一年有沒有在做公益呢?
再聽題——
因為水滴籌而一臉納悶的張三打開了微博,看到一群熱心網友正在討論某某基金會又“貪污”了,正義的張三反手轉發了一條微博,要求“把每一分管理費都吐出來”。
請問:張三的訴求合理嗎?
讓我們最后再給張三一次機會——
張三張三,你一直參加騰訊99公益日的活動,你覺得騰訊基金會有沒有公募資格呢?(來自熱心群眾的提示:只有擁有公募資格的基金會,才能向公眾發起募捐)。
所以,年年向公眾募捐的騰訊基金會有沒有公募資格?
張三為何頻頻失手?到底是場外的信息誤導?還是張三的格局太小?敬請關注本篇推送,讓我們一起走進讓張三李四王五都迷惑的公益世界!
特別提示:關于慈善和公益的概念,一直存在許多爭議,本文暫不對此展開討論。但整體遵循以下原則:凡是涉及到官方相關內容,均使用具有官方清晰定義的語言,即“慈善”/“慈善組織”,其他則使用更偏向于大眾傳播的常用語言,即“公益”/“公益組織”。
01
媲美“朝陽群眾”的慈善組織
慈善組織到底是什么組織?
是不是就是我們常聽到的某某基金會?
朋友圈里的水滴籌算慈善組織嗎?
公益一百問,讓我們從頭開始答。
首先,社會分為三大部門:政府、企業、社會組織。
這里插播幾個大家最近常提到的概念,比如B-corp,比如社會企業,那它們到底是什么角色?
我們把時間稍微倒回去一點就可以發現,當初社會組織為什么成立呢,是為了解決政府失靈與市場失靈的問題。
而現在B-corp、社會企業的出現也是同樣的道理,是為了彌補曾經被寄予厚望的社會組織也同樣失靈的問題。
所以,它們不屬于三大部門中的任何一個部門。甚至有很多媒體在討論,它們的出現會不會引出獨立的第四部門。但從目前來看,還需要很久的時間。
好,插播結束,回到我們的第三部門社會組織中來。
社會組織也被分為三種形式:社會服務機構、社會團體、基金會。
社會服務機構,以前也被稱為民辦非企業單位。主要是指提供各種社會服務的非營利組織,比如我們常見的學校、醫院、體育館。
社會團體,是指為了實現團體會員的共同意愿而組建的非營利組織。最典型也是最頭部的三大代表,工會、共青團、婦聯。
而基金會,就是我們老在熱搜榜上看到的,像韓紅基金會、壹基金、中國扶貧基金會等,這類以公益慈善事業為目的而成立的非營利組織。
目前我國在登記的社會組織有90多萬家,其中社會服務機構近52萬家,社會團體近38萬家,而基金會占比最少,只有8600多家。
那么關鍵問題來了,慈善組織和它們是什么關系?
慈善組織是除了社會服務機構、社會團體、基金會之外的第四種社會組織形式嗎?
不是。
慈善組織是基金會嗎?
是,但也不全是。比如中國紅十字會基金會,是慈善組織,也是基金會。但比如中華慈善總會,是慈善組織,但屬于社會團體。
所以慈善組織到底是什么?
它是一種組織屬性,不是一種組織形式。所以基金會、社會團體和社會服務機構都有可能是慈善組織。
目前在90萬家社會組織中,被認定為慈善組織的大概9000家,占比大約1%。其中基金會是重要組成部分。
到這里為止,相信大家對慈善組織應該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再讓我們回到開頭,看看讓張三困惑的三個問題:
1. 為什么在水滴籌捐款不算做公益?
不止是水滴籌不算,愛心籌、輕松籌等任何“XX籌”系列都不算。
因為在法律上,因個人求助而進行網絡捐款的行為屬于贈與行為,不屬于慈善法規定的公開募捐范疇。
那為什么大家會產生誤解?因為水滴籌在公眾看來是一個“免費”的大病救助平臺。因為免費,所以公益。這大概是公眾對公益最大的誤解了。
2. 慈善組織能不能收管理費?
免費的不是公益,而公益也不是免費。
根據慈善法的規定,具有公募資格的基金會,年度管理費用比例的上限為當年總支出的10%。
也就是說,如果慈善組織一年支出100萬,那么年度管理費用申請可以達到10萬,以此來覆蓋慈善組織的日常運營成本。合法合規,關鍵在于是否合理使用與披露。
3. 騰訊公益基金會到底有沒有公募資格?
一個慈善組織有沒有公募資格,決定了它能不能向公眾發起募捐。
按照這個理解,每年99公益日我們向騰訊捐了那么多錢,騰訊基金會肯定是有公募資格的呀。
一開始張三是這么想的,我也是這么想的。但一查,發現騰訊基金會其實沒有公募資格。打開年報一看,捐贈方也都是騰訊系公司。那我們捐的錢去哪里了?
后來發現有種平臺叫做“慈善組織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由民政部授權。只要取得這個資格的互聯網平臺,就可以和擁有公募資格的慈善組織一起,向互聯網用戶發起募捐。
比如之前刷屏朋友圈的小朋友畫廊,就是由騰訊公益&深圳市愛佑未來慈善基金會共同發起。
還有我們在微博上看到的各種公益活動,點進去其實都可以看到背后的公募組織是誰。
當然在所有被指定的互聯網平臺里,騰訊是絕對的元老——它是2016年第一批被指定的13家平臺里的第一個,字節和B站也不過是今年才剛剛解鎖這個資格。不過未來,這個資格大概率會更開放。
由此來看,互聯網平臺會越來越傾向于“前臺”的角色,負責吆喝,引導募捐。而慈善組織更像是一個“中臺”,負責調度,分配資源。
02
慈善組織的中臺故事
幾乎每一次公益相關話題沖上熱搜的時候,我們總能看到這樣的帖子:
非常理解大家的心情,但公益的工作遠沒有我們想得那么簡單。
今天假設一個情景,張三給山區小朋友捐了100塊,那么這100塊會怎么被花掉呢?
張三覺得,慈善組織直接拿著募捐到的資金去采購物資就行了。甚至有時候都不需要采購,直接把錢送到小朋友家里就行。
不會這么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到吧。
不會這么簡單的事情都要這么長時間吧。
我直接叫個快遞都比你快吧。
在張三眼里,慈善組織是一個中轉站。
但實際上,慈善組織的確是一個中轉站,但它是一個需要調度多方人力和物資的超復雜中轉站。
我們圍繞中轉站的兩大核心職能,也就是“資金募集”和“資金利用”做了一個簡單梳理,描繪出了一張粗略的慈善組織運作路徑圖。
首先我們看資金募集階段。
在這個階段,慈善組織要解決兩個核心問題就是錢從哪來、錢要怎么來,也就是要弄清楚捐贈方和捐贈路徑。
1. 捐贈方是誰
一般捐贈方分為四個大類:個體、企業、社會組織、政府。
而每個大類底下還有不同細分:比如個體包括了大額捐贈人和普通公眾;企業也會分是國企、民企還是外企,是傳統大牌還是新銳品牌。
之所以要做詳細的區分,是因為慈善組織需要針對不同的捐贈方去做基本的認知與了解:
? 他們的捐贈動機是什么?
? 他們的考量維度有哪些?
? 如何更有效地觸達他們?
甚至還要考慮在與強勢捐贈方的合作過程中,如何避免一不小心就淪為公益跑腿小哥的尷尬局面。
2. 捐贈路徑是什么
我們開篇提到的通過互聯網平臺的捐贈,應該是我們感知中最常見的捐贈路徑。但不是所有平臺、所有慈善組織都擁有這個資格。
像我們之前提過的,平臺要取得民政部指定資格,慈善組織要取得公募資格,兩兩資格都具備了,才能手牽手一起走。
如何本身就沒有公募資格怎么辦?有公募資格但沒有被平臺選中怎么辦?那只能通過自有的線上或線下渠道去進行募捐,那受眾面和募捐款自然會少很多。
弄清楚資金募集問題后,再來看資金利用階段。
這個階段沒有我們想得那么簡單,不是直接買一買、送一送就結束了。中間還涉及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中心樞紐,也就是合作伙伴。
合作伙伴,可能是比慈善組織更神秘的群體。
他們是無處不在的一個整體。龐雜交錯的關系網絡,從省級、市級、區級、縣級層層覆蓋,猶如城市的毛細血管,實現自上而下的滲透。
他們也是執行力的代名詞。總是出沒在一線,但總不會被看到,甚至有時候還需要披著其他組織的外衣。
但他們,是慈善組織最有力的后備軍,是中轉站的中轉站。
慈善組織募集到的資金,需要通過他們的手傳遞到真正被幫助的人手里。
好,了解完基本的運作路徑之后。我們再回到開始的問題——張三的100元會怎么會被花掉?
? 首先從互聯網平臺上捐贈開始,
? 流入和平臺合作的慈善組織,
? 再分配給項目樞紐機構,也就是合作伙伴,
? 再層層滲透,到市縣執行機構,? 到縣教育局,
? 到項目相關學校,? 到項目相關老師,
? 最后才到了受益學生的手里。
這是一個自上而下的整體,絕不是點對點的“寄快遞”這么簡單。
? 怎樣快速募集資金?
? 募集到的資金又怎么分配?
? 執行人員怎么調度?
? 到賬到底如何確認?
? 信息怎樣及時又全面的反饋?
? 還有日常的人員培訓、行動預案的設置等等。
都是問題。錢越多,問題越多。
03
中國慈善組織的“大”格局
其實回看中國公益行業的發展,也不過短短幾十年的光景:
1981年,中國第一家國家級基金會“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成立,從此掀開了官辦慈善的序幕。
1994年,中華慈善總會成立,堅持三個不要,不要一份財政撥款、不要一個行政事業編制、不要一個現成公務員,由此打開了民間慈善的大門。
再到08年汶川地震,16年的慈善法頒布,以及同年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的設立,都是在一步步推動公益行業的快速發展。
你可以永遠相信中國速度。
但不得不承認,和美國扎扎實實幾百年的發展歷史相比,我們依舊有很大的差距。無論是規模、數量,還是整體的捐贈文化。
而其中最顯著的一個區別就在于,公益行業的細分化與專業化。
比如美國公益界的OG“聯合之路”。在職能行使上,專注資助型,只資助不執行,成為無數公益機構的孵化器。
又比如大家熟悉的“WWF世界自然基金會”,在關注領域上,專注自然保護,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減少人類對自然生物及環境的影響。
如果以剛剛提到的這兩個維度,即“行業職能”和“公益議題”作為行業坐標的橫縱軸,我們大致可以看到一張中國慈善組織圖譜。
橫軸是行業職能的分布。從右至左,依次是募款、設計、組織與執行。
其中兩端的募款和執行比較好理解,端是以對外資金募集為主,一端是以對內項目執行為主。
而中間的設計與組織,區別在于這個組織是更擁有偏前端的項目策劃能力,還是更有調度人力物資等全方面的組織能力。
縱軸是公益議題的分布。我們把聯合國發布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包括無貧困、零饑餓、優質教育、可持續城市,按照急迫程度依次在縱軸上進行排序。
顏色越深的,急迫程度越高,比如貧困,比如饑餓。顏色稍淺一些,就到了教育、性別平等。再淺一些,就是關于海洋、陸地等環境保護相關的議題了。
我們往這張圖譜上放幾個慈善組織看一看。
比如上海真愛夢想基金會。
在縱軸的議題選擇上非常聚焦,以兒童素質教育為核心。
但在橫軸的職能分布上跨度就很大,從資金募集,到項目設計、組織調度以及具體執行都有涉及。
而上海聯勸公益基金會則相反。
?作為上海第一家資助型的公募基金會,在職能行使上,僅僅聚焦資金募集和分配。
不過在議題上跨度就很大了。比如同樣是關注兒童健康,既關注山區兒童的營養健康問題,也關注城市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變化。 以上這兩個慈善組織都還是相對典型的聚焦型組織。但實際情況是,大部分慈善組織都沒有特別清晰的職能聚焦或議題聚焦意識,更多的還是走“大而全”或者“哪里需要就去哪里”的路子。
比如壹基金。
大家可能有一個刻板印象:壹基金不就是專門做救災的嘛,那么按照你的這種分法,也算是議題聚焦了。
但是其實壹基金做的遠不止是救災,很早開始就不是了。你現在去翻它2011年的年報,在那個時候它就已經開始關注兒童救助領域。
然后一直發展到今天的三大核心板塊:災害救助、兒童關懷與發展、公益支持與創新。
并且壹基金的大跨度,不止體現在議題上,更體現在它的全職能上。
作為07年就成立、比較早一批取得公募資格的慈善組織,它累積了龐大的合作伙伴關系網和專業的知識及經驗,這些全都構成了它在職能層面上大跨度的底氣。
但是歸根結底,它的這種雙向大跨度可能還是和組織本身的基因有關。“盡我所能,人人公益”,這是壹基金成立至今都不曾改變的宏大愿景。
一個宏大的愿景需要同樣宏大的執行去支撐。但bug在于資源是有限的。有限的資源遇上雙向大跨度,特別容易造成稀釋,不止是內部資源在稀釋,外部注意力也在稀釋。這或許正解釋了為什么我們會有“壹基金=救災”這樣刻板影響的原因。
當然雙向大跨度的不止壹基金,很多資源可能并不那么豐富的組織也都在allin,資金募集也在做,具體執行也在做,救災在做,環保也在做。
一個發展成熟的業態,應該是在充分競爭化下的更細分化、更專業化。大家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而不是全員allin的狀態。
讓一直沖在一線的草根組織來出力,因為他們最了解項目的真實情況,知道被救助方最需要什么,知道怎樣溝通最有效。 讓面向公眾端的基金會負責出錢,因為他們更熟悉如何與捐贈方進行溝通,如何與公眾建立更有效鏈接。 通過這樣更細分更專業的聚焦,帶動整個行業從混沌走向成熟。
相信讀到這里,張三應該對于慈善組織是什么、慈善組織如何運作、慈善組織的大體分類已經有了一個更清晰的認識。 如果有人再問起,什么是公益……張三!你就把這篇文章甩給他吧!
作者
Cookie Zhou / 系統2資深策略顧問
參考:
1、科學與財富. 《社會組織在我國的發展問題》
2、新京報. 《誰有資格招募志愿者》
3、中國社會報. 《從中國慈善走向慈善中國的70年》
4、南都公益基金會. 《為什么中國缺少“散財”型基金會?》
End
點擊圖片閱讀更多文章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