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中國廣告全球化的新洼地!
2011年末,當鄭以萍宣布將辭去陽獅廣告中國區首席執行官職位時,心里或多或少還留有一些期待。
她剛剛獲得了09年“中國廣告業杰出女性”獎,正處于事業發展的黃金時期。而且就算離職,鄭以萍對中國市場也充滿信心。在離職前的一次采訪中,她斷言:“在十二五擴大內需的政策下,中國廣告業的黃金時期已經來臨”。
或許是對中國市場的持續看好,也或許是任職DDB臺灣聯席總裁兼首席創意官時與新團隊磨合受挫。在短短幾個月后,鄭以萍又重新回到了陽獅中國。這是中國廣告歷史中一個小插曲,比它更有趣的是當時那份采訪的結論。
在十二五規劃下提升內需市場,將有助于一二線城市的品牌到三四線城市發展。屆時,這些品牌也將面臨與三四線品牌競爭的問題;
本土客戶將越來越重視廣告公司的國際化能力,為未來區域化和全球化發展,提前做好準備和嘗試。https://www.ixueshu.com/document/b8356b5d477ba07e318947a18e7f9386.html
如今,時下最熱門的廣告機構被分為了兩類。一類徹底放下身段,將目光瞄準于被遺忘的五環外。比如,明明不缺客戶卻偏偏要按效果付費的抖音們;另一類路越走越寬,與國際熱門廣告模式接軌。比如,寧可舍棄市場也要保持“個性”的創意熱店。下沉還是出海?這是一個問題。
就像當初鄭以萍在采訪中表達的觀點一樣,未來,中國廣告公司要么幫助品牌下沉到三四線,要么帶他們走向國際化。2018年,鄭以萍正式加入麥肯世界集團(McCann Worldgroup)并成為中國區首席創意官后,她已經用行動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而大部分廣告公司即沒有抖音這樣受眾廣泛的平臺產品,也不愿意接太多掏光“小鎮青年”錢包的案例---這種預算更吃緊,而且通常都拿不到獎。他們的選擇有限,但有參考模板:1979年國際4A進入中國的路徑,便是先在香港設置辦事機構,待時機成熟后再全線進入中國內地市場。
現如今承擔本土公司出海任務的使命之地,仍然是香港。只不過,在數字經濟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黃金方向、提振內需有了更豐富的外在條件支持下,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等沿海九個城市,已經可以形成更好的協同效應。
這一大片區域,正是國家大力推行建設的---港粵澳大灣區。也是疫后,中國廣告公司應該去的地方。翻開大灣區的AB兩面,我們會更容易看清其中的機遇或挑戰。
一、大灣區A面,數字化灣區
目前,全球已形成規模效應的三個大灣區,分別是“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正在打造第四個全球大灣區。
從最長板的辨識度來看,紐約灣區是“金融灣區”,舊金山灣區是“科技灣區”,東京灣區是“產業灣區”,而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數字化灣區”。
2019年2月18日推出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將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積極發展數字經濟和共享經濟,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和社會發展。”大灣區的A面是數字經濟集群城市,中國打造數字生活、智慧城市的樣板空間。
1.高度連通的數字經濟體系
2018年,我國與數字經濟相關的市場總值為31.8萬億元人民幣,約占全國總GDP的1/3(34.48%)。對比發達國家動輒70%以上的比例,這個數字并不算高。
但中國的數字經濟發展仍然值得期待,增長速度比制造業快了數倍以上。而且,在更長遠的規劃之下,大灣區這個不足1%的土地,還將承擔起中國10%GDP的發展期望,成為世界GDP總量第一的灣區。
NEW ECONOMY雜志曾詳細分析了大灣區的數字畫像,“香港-深圳”、“廣州-佛山”、“澳門-珠海”已經形成了數字創新、數字產業、數字生活的三個發展極點。恰逢灣區模式與數字經濟兩大國家戰略交匯,港粵澳大灣區四處通聯的產業鏈條將與城市多重經濟開放體制疊加,帶來一個新的增長紅利期。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曹和平預測,到2027年左右中國經濟將會在數字技術支持下實現現代經濟成分占50%以上的成長奇觀。去年,營銷人都在問增量市場在哪里?就在這里---港粵澳大灣區。
2.數字廣告服務于數字經濟
廣告屬于依附性行業,它服務于市場,依賴市場不斷發展所產生的新需求。而當數字經濟已經成為真正意義上拉動內需的黃金增長方向,數字廣告服務于數字經濟,港粵澳大灣區必然會帶動數字廣告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目前大灣區的工業設計企業超過2000家,包括華為、小米、騰訊等企業的從業人員超過10萬人,有100多個設計創意園區可以為其提供營銷支持。以深圳為代表數字創新極點,集中了絕大多數資源,擁有6000多家較大的設計企業和50多家創意設計園區,其中包括了超過5萬家文化創意企業,從業人員近百萬人。
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推出了首支數字創意產業基金。半個月前,《粵港澳大灣區數字創意產業基地綜合發展規劃》出爐,正式推動數字創意產業以及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而在更早之前,鄭以萍提到的十二五規劃中,數字創意產業被劃歸到了五大10萬億級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
這些設計創意機構將為數字經濟的龍頭企業提供更好的營銷服務,隨著數字經濟的深入發展數字廣告也將應聲而起。數字廣告與數字經濟齊頭并進,中國的數字轉型戰略會在大灣區扎實的基礎產業中得到最完善的發展。
二、大灣區B面,全球廣告文創競爭
大灣區構建數字產業鏈條,目的是打造便捷智慧生活服務、智慧城市,從而凝聚成拉動內需的源動力,順著一帶一路讓這張數字名片成為全球通行證。
而在大灣區的規劃之下,數字帶給人們的也不會只是冰冷科技,高度發達的數字經濟也將為創意表達提供更多的空間。就像IC卡的AB兩面,大灣區的A面是高度通連的數字網格通行證,B面則是充滿人格與精神的創意顯性表達。
在這個過程中,廣告扮演的角色發生了改變。
1.大灣區的數字廣告會更體現人文與精神
平面媒體時代我們是告知型廣告,公關事件營銷在壟斷性媒體體系下,可以達到相當不錯的影響力;互聯網時代,我們做IMC整合傳播,講ROI和資源整合的效率最大化。而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互動創意成為品牌新寵,品牌有個性和消費者線上線下的溝通更緊密。
數字廣告用數據優化廣告投放,數據化呈現廣告效果。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與智慧城市、數字城市相對應的數字廣告,絕對不會是冰冷的廣告告知,更不可能是資源的整合或者淺層次的人機互動,因為無論是商品信息、資源還是品牌個性在世界畫布下的包容力都相當有限。
未來,品牌與消費者的溝通必然是一場價值觀的深刻共鳴。不只是趨勢所指也是歷史所向,大灣區三地9城區域聯動+一國兩制的獨特的定位,注定了它必然是文化包容、文化性格多元共存之地,數字廣告的商業訴求會與人文精神合二為一。
基于大灣區的數字想象,大灣區的人文精神建設也是一條主線路,承擔起中國文化、審美輸出的重任,帶動中國產業從“世界工廠”到“品牌強國”轉變。伴隨著中國文化與三地的年輕人思想共鳴,廣告也將作為一種文化特色加速中國與世界經濟文化歷史的融合。
2.不在大灣區,就在去大灣區的路上
1997年,英國在“新英國”行動計劃中提出了“創意產業”,首次把廣告作為一種極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重點發展,但讓廣告產業得以發揚光大的還是集中在我們熟知的三大灣區。舊金山灣區的文創行業中互聯網軟件與服務占主導,可以理解為類似抖音這樣的互聯網廣告平臺。
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文化創意產業創造產值2.25萬億美元。美國和歐洲各國共占市場總額77%,中國和其他國家僅占4%左右,有很大的增長空間,機遇和挑戰集中在數字大灣區。
去年11月,中國開放香港“房票”,香港人可以在廣東購買房產,加速了香港國際人才向內地的流動。2020年1月,畢馬威中國發布《探索大灣區》年度調查報告顯示,超過一半(52%)的管理層表示計劃于2022年或之前擴展大灣區業務。
廣告行業長久以來都是在改革開放推動下內生性增長,而港粵澳大灣區打開中國經濟向外全面開放的大門。倘若類比改革開放后廣告行業崛起的盛況,那么提到“全面開放”,每個從業者都應該嚴肅對待。
在2019年6月舉辦的2019澳門國際廣告節中,不只有分眾傳媒副總裁陳鵬華誼嘉信董事長黃小川、廣東平成廣告董事長吳曉波等傳統廣告行業的大咖,還有創意教父莫康孫,他在2017年剛剛創辦了自己的創意熱店MATCH·馬馬也...
2018年,W創始人李三水參加了在香港貿易發展局首度舉辦的亞洲區市場營銷業界論壇Marketing Pulse。創意熱店Topic在大灣區規劃發布后,于2019年迅速在廣東開辦了首個分公司,在接受@品牌營銷榜 的采訪中,Topic團隊表達了對于大灣區市場的期待,創意熱店正在加速涌入。
大部分企業都沒有像獵豹移動般的魄力將公司整體轉型為海外營銷公司,也沒有藍標般雄厚的財力土豪式的外延收購深入腹地。但他們仍然可以選擇大灣區這張世界通行證。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