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化盈利的齊家網,驗證了互聯網家裝的黃金賽道
剛剛赴港上市的齊家網發布了IPO后的首份中期業績匯報,2018年上半年營收約2.76億元,同比增長33.8%,調整后凈利潤為2067萬元,相較于2017年上半年3848萬元的虧損,實現了扭虧為盈。
一份規模化盈利的中期業績,無疑是對外界質疑最有力的回擊,縈繞在齊家網乃至整個互聯網家裝的盈利謎團逐漸消散,同時也印證了齊家網作為“互聯網家裝第一股”的江湖地位。
只不過,率先盈利的齊家網到底是一家爭春,還是互聯網家裝市場的集體回暖,恐怕還要先打一個問號。
家裝是個慢行業,齊家網正“快”起來
2015年是互聯網家裝的元年,當年就有4.58億美元的資本涌入這一賽道,也是互聯網家裝最為瘋狂的一年,一時間竟有200多個玩家擠入市場。可家裝終究是一個慢行業,裝修本身就是極低頻的行為,除了線上的流量經營,還涉及設計、施工、供應鏈、交付等諸多復雜環節,標準化已經非常困難,大規模擴張更是有著重重阻力。
互聯網對于家裝市場的重塑就像是一個翻山的過程,需要改變家裝市場的獲客方式、營銷方式、供應鏈結構以及思維習慣等等。沒人敢斷定在這個市場深耕十余年的齊家網已經搶先到達山頂,但中期匯報顯示齊家網正在“快起來”。
一個是線上平臺業務收入的快速增長。互聯網平臺是齊家網的核心業務,今年上半年收入1.60億元,同比增長117.2%,也是齊家網增長最為強勁的業務之一。齊家網董事長鄧華金在2017年接受媒體采訪時就透露了延展線上平臺業務的消息,IPO招股書也顯示將有60%的資金用戶網上平臺的開發。可以看到齊家網在核心業務上業已形成良性循環,亦或者說找到了自身擅長的突圍方向。
另一個是獨立訪客和推薦用戶的增加。2018年上半年齊家網的月獨立訪客達到4630多萬,同比增長48.5%,推薦用戶數和推薦次數達到15.5萬和34.4萬,分別增長45%和50%。應該說這是一組比營收增長更令人興奮的數據,互聯網家裝平臺本質上扮演的還是“連接”的角色,一邊是家裝用戶,一邊是家裝產業鏈,獨立訪客的增長映射了齊家網不斷擴大的市場影響,而推薦用戶的激增則是齊家網口碑的直接體現。
不妨再來看一下齊家網“連接”的另一端。截止到2018年6月底,齊家網平臺上的裝修公司數量達到8083家,比2017年末的6680家增長21%,商家留存率也從2017年末的77%提高到84%,并擴展了51個新城市。家裝市場冗長的產業鏈一度是低效和各種亂象的病源,產業鏈整合也一直是平臺方的痛點,為此齊家網搭建了銜接建材廠商及裝修公司的B2B供應鏈系統,使得材料供應鏈業務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倍有余。
歸根結底,齊家網的“快”在于打通了家裝市場的閉環,不斷增加的用戶基數是吸引商家入駐的吸引力,又反過來滿足了用戶與日俱增的家裝服務需求,進而在廣告服務、金融轉介服務、供應鏈服務等領域創造了新的盈利空間。
不過,齊家網的幸運,卻可能是其他平臺的“不幸”。
互聯網家裝轉向,從外部輸血到自我造血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2015年是互聯網家裝的黃金時代,高峰時曾有123家公司拿到融資,可到了今年上半年,已經倒閉的家裝公司早已超過100家。盡管齊家網的IPO歷程比較順利,并得到了專業投資機構的認可,但市場上的中小玩家卻在上演一幕幕生存悲歌。
然而資本的“急功近利”和互聯網家裝的“慢”似乎是天然的矛盾體,短暫的曖昧期過后,資本退潮似乎成了家裝市場的必然。
比如說互聯網家裝進入深水區。互聯網家裝的上半場解決的是技術問題,如何進行高效的流量分發,如何保障服務鏈條的透明化,如何提供更優的家裝體驗等等,可到了互聯網家裝的下半場,亟待解決的卻是人性問題。
傳統家裝的積重難返成了互聯網時代的頑疾,就如同齊家網曾推出的裝修齊家保“裝修款托管”模式,一度只有兩三家商戶接受,倘若沒有消費者的良好反饋、少數商家的爆單,這一模式恐怕很難成為常規。可站在資本的角度而言,解決人性問題自然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退縮”成為一種應激反應。
再比如互聯網家裝市場的寡頭壟斷。互聯網家裝是典型的重模式,由最早的信息撮合不斷下沉到撬動產業鏈,甚至顛覆現有的行業規則,不可避免地觸動了某些人的既得利益,也只有巨頭才有能力進行死磕。
據艾媒咨詢發布的《2017-2018中國互聯網家裝市場研究報告》顯示,位列市場第一梯隊的齊家網占據了40.1%的市場份額,土巴兔與惠裝裝修分別以29.2%、13.0%的流量份額位列第二、第三,留給其他玩家的份額只有17.7%。那么,資本市場的謹慎何嘗不是基于市場認知的理性抉擇呢?
誠然,資本的態度正在左右互聯網家裝的競爭方向,在此之前是依靠資本輸血開疆擴土,即便是齊家網這樣的行業巨頭,在2015年—2017年分別虧損了1.63億、1.54億和1.085億。可如今互聯網家裝需要的是“自我造血”能力,齊家網的率先盈利就是最直接的轉折點。
可以給出的解釋是,一家獨大的齊家網有著令競爭對手覬覦的資本:超過140萬篇文章和貼文、320萬張照片和19萬真實案例組成的龐大內容生態,成為齊家網鎖定前端獲客優勢的重要支撐;而成熟且不斷壯大的招商團隊、管理機制、運營能力、供應鏈整合等又在后端跑贏了競爭對手。
其他家裝平臺的不幸在于,倘若不能在短期內形成自我造血能力,在缺少資本助推的背景下,恐怕很難對傳統家裝傷筋動骨,市場份額的天平難免進一步傾斜。
三個關鍵競爭點,虹吸效應已不可避免
高盛曾為中國家裝市場算過這樣一筆賬,家裝產業在整個中國零售業中的占比僅有5%,而日本和美國則有7%和10%,中國在家裝上的人均花銷僅為133美元,日本為522美元,美國則高達928美元,加之龐大的人口基數,家裝在中國是一個有潛力且誘人的市場。
但商業模式越重,越容易產生壟斷式的市場格局,互聯網家裝已然在朝這個方向進化,至少在三個賽點上正在形成剪刀差:
1、爭奪用戶的投票權。裝修是典型的結果導向,用戶口碑恰恰是吸引新用戶的不二法門,在完成一站式的布局中,痛點勢必將下沉到最終的施工環節,除了對裝修公司的嚴選和監督,還需要一系列的保障服務,類如齊家網建立了人工智能引擎和自動匹配系統,嘗試推進家裝流程標準化和簡化,提供專業咨詢和第三方檢測等等,無疑都在考驗平臺的資金能力。
2、爭奪對商家的話語權。當前家裝行業普遍存在的扯皮、推諉等現象,與平臺方薄弱的話語權不無關系,而商戶又屬于“不見兔子不撒鷹”的代表,想要加大對商戶的話語權,不可避免地提高對商戶的吸引力。齊家網推行的齊家保“裝修款托管”模式已經是一個例證,也唯有不斷創新、不斷擴大規模,才能形成對商家的“威懾”和吸引。
3、爭奪行業的領導權。互聯網家裝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如同一度火熱的自營模式,需要與裝修公司、供應鏈等多方互搏,卻也是模式最重、代價最大的選擇。齊家網的突圍與之不無關系,將互聯網平臺業務作為“重頭”,保障了自身的盈利能力,同時在客戶體驗、供應鏈管理等層面進行持續性投入,2018年上半年規模化的盈利,已然驗證了齊家網在商業模式上的正確性。
誠然,互聯網家裝市場的虹吸效應正在加劇,優質資源進一步向行業寡頭聚集,進而形成競爭壁壘,提高互聯網家裝的準入門檻。這與齊家網創始人鄧華金的思路不謀而合,“未來齊家網將繼續擴大互聯網平臺業務,吸引更多優秀裝修公司加入,為用戶提供一站式家裝服務。還將加快供應鏈、金融等新業務的布局,探索多渠道變現能力。”
諸如齊家網等行業寡頭的規模化盈利,對互聯網家裝這個黃金賽道給出的新的注解。只是對于市場上的中小玩家而言,留給他們的機會已經不多了。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