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枕邊的淺子,來源:一夜美學
每天總有那么幾個朋友圈,跟租房話題一起令我們脆弱的中產神經隱隱作痛——這些四處旅行的家伙難道都不用上班的嗎??!好在另有一種樂天的解讀:就算足不出戶,也能替我們打通遠方某座城市的任督二脈。有時候,它們在我們心中埋下的問號和期待,價值不亞于旅行本身。
我最近的發現是東京的一個設計展,在Ins上一搜有2萬多個帖子。
用身體去理解
這個超人氣展覽的主角,是NHK從七年前開始播出至今的兒童節目「Designあ(讀作“啊”,日語50音中的第一個字母)」。
《啊!設計》(Design あ)第1集
它的總指導,是創造了明治牛奶、可爾必思等無數款日本國民級零食的設計大師佐藤卓。5年前在東京赤坂安藤忠雄設計的21_21Design Sight展出時曾吸引了22萬人參觀——對,一個給小孩看的節目,在日本最權威和專業的設計美術館里展出。
這是個不按常理出牌的設計展。它不講解設計名作的誕生故事、不正經解答任何和「設計」有關的疑問,反而在你心里種下許多個無厘頭的問號。
便當盒里的一顆梅子是什么樣的心情?
十字路口是不是某種新形態的回轉壽司?
一顆雞蛋的變身有多少種可能?
一目了然的符號經過怎樣的“斷舍離”?
調動全身的感官細胞,而不只是眼睛。沒有冗長的說明,但在會心一笑的同時,更引人遐思。如果你也看過它的二次元版本,也就是下面這個節目,大概會對其中感染力的來由明白一二。
掃一眼「Designあ」的官網,會發現這個兒童節目的陣容豪華到嚇人,囊括了幾乎所有我們聽說過的日本設計師:從設計Blue Bottle的長坂常、設計Aesop的TORAFU等新生代力量、到隈研吾、原研哉、深澤直人、伊東豐雄、服部一成這些響當當的大師級名字。
看點之一是平時嚴肅臉的大師輕聲細語地賣萌
但大師們的任務只是錦上添花,十多分鐘一集節目多數時候沒有旁白。
一檔沒有旁白的設計教育節目?!因為它本身就是最棒的設計語言了。一目了然并優美深刻,而這恰恰是所有好設計的魅力闕值。
新晉網紅noritake在里面負責插畫、著名聲優坂本真綾唱著兒歌、佐藤卓讓無數個腦洞大開、且從不重樣的「あ(啊!)」傾情串場……但沒人會感嘆“大材小用”,驚呼「あ」的甚至不止是孩子——這個在日本火了7年的節目在豆瓣上高達9.4分。(盡管大陸看的人寥寥無幾,港臺卻早早引進了中文版。)
noritake早就在擔當「看不見的一二三」環節的插畫,現在我們可以知道他極簡中的余韻來自何處了
盡管星光熠熠,這卻并不是一個精英舞臺。豆腐作坊的爺爺和設計大師共同組成對設計的思索;一碗拉面的設計解剖和柳宗理的名作同樣鄭重;片尾小孩畫出的「あ」有不遜于專業設計師的奇思妙想……
同時展出設計師的「あ」和腦洞大開的民間作品
迎來了第8個年頭,從140多期節目里誕生了近50個妙趣橫生的欄目。不止在日本保持收視長青,還把德國、美國的兒童影像獎都拿了個遍。
「和想象中不同」環節
值得一提的是,它在日本獲得是「設計奧斯卡」Good Design的生活領域媒體獎和只頒給最牛平面設計的JAGDA——組成這沒有旁白的十分鐘的,只是最基本的生活而已,帶來的感動和歡笑卻顯然超越了年齡和國別。
下面從中精選了幾個“あ!”的瞬間,向各位發出這枚不止獻給孩子的設計安利。
日常生活就是美感教室啊
「解散」是第一期就有的元老級環節,也是彈幕最熱鬧的處女座福利。
解散的對象有的文藝,如森林和海洋的土壤,也有的平凡,如葡萄、巧克力、牙刷、甚至關西大媽……
他們花大力氣,為我們制造小世界中的驚奇探索。
世界名作Y椅究竟牛逼在哪?
一顆橘子的美也不一定輸給大師杰作。一雙球鞋需要設計這么多繁瑣部件……
以好奇心重新審視身邊物件,平凡中竟能滲透出靈光一閃,大自然和設計師精心制造的美麗巧合,一直藏在被漠視的日常里。
觀察那些常被忽略的“旁白”
但美只是視覺上的愉悅觀感嗎?他們設置了足夠多的環節,來打破這條常規誤解。
比如另一個元老級環節「設計的觀察」。
不僅觀察壽司和帽子等實體物件,還有微風的形狀、米飯的香氣、雨水在傘面上綻開的樣子、清洗叉子時蝴蝶狀的美麗水花;撥動吉他弦時空氣的震動、奏出的樂音……
節目中代替說教式旁白的,不是精心制作的配樂,而是剪刀利落地劃開紙頁、筆尖在細膩的白紙上摩擦、醬油注入碟中時的簌簌聲……
想起有人問音樂家坂本龍一:影像和音樂最不幸的關系?
他說當影像已經說明得足夠充足,音樂又再度說明了一次。實在是愚蠢透頂。
設計的對象是「物」,但「物」只是眼睛能看到的東西嗎?
在鼓勵人們”動手動腳“的「Designあ展」上 ,可以觀察足跡和時間流逝
設計了MUJI那款著名CD機的深澤直人這樣定義「觀察」:發現人們未意識到的感受。
「音樂如風」
「美感」的重點是「感」
我最喜歡的一個環節是「動線的設計」。
為什么居酒屋的收銀臺總在門口?為什么美術館的人氣作品常靠近出口?
小紅人在一次次撞到滿頭是包的試錯中,證明那些潛伏在我們身邊的好設計。
「扎哈設計的SOHO一定很不錯。」
「隈研吾的展覽必須得打卡。」
但灑水壺的壺嘴靠下、飲料瓶的瓶蓋是螺旋狀、地鐵的把手有圓形和方形,卻好像沒有什么了不起的。
MUJI紙巾盒和抽紙巾的構造
古典寺廟的木構件比訂書機精巧嗎?Eames椅比筷子高級嗎?
或許是因為「名作」、「大師」的頭銜,我們從未賦予它們相同的欣賞眼光。
又或者定義什么是「好」才是最難的。
無數個“理所當然”帶我們跳過了感受和思考的中間步驟,別人給的等級序列代替了追問和好奇目光。
對大師和名作的解剖在小朋友對教授的無數個提問中完成
「世界是由人類的想象力創造的。」——野口勇
我們一直在強調「美感」,但其實美丑并無精確定義,「感」才是最重要的。
好在美感的課堂,有時候可能只是一個飯團而已。
站在過去的延長線上
落語家扮演一只防災電筒
每次彈幕閃過最多的還有「めでたい(可喜可賀)」欄目
枯燥傳統?其實是首了不起的Rap。
「森羅萬象」是展覽中的人氣部分,孩子們拿起和圓規和尺,創作傳統日本家紋。
這也出自節目中的同名欄目,「圓和線畫出世界」——這句Slogan幾乎每集都會出現。
第一次看的時候很驚訝,看似復雜多變的日本家紋,竟然只脫胎自圓和線。
這讓我想起了梁思成在《營造法式》中破譯出的中國古代木建筑的密碼:“凡構屋之制,皆以材為祖。”,成千上萬的設計尺寸,皆由標準材構成。
大概是越源遠流長的經典,其中的智慧就越純粹。
靜靜躺于我們故紙堆上的“傳統”,在日本節目里是動畫和Rap、是奶奶編織掃把時的專注眼神、和手拿成品的微笑,化為感動、自豪和生趣,被下一代人放進生活里。
原研哉說,「在我試圖掌握設計的感覺的背後,是一種叫做『日本』的概念。」
未來并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必定站在過去的延長線上。
在我們的土地上也有很多像這樣動人的事物,他們都是設計師的養分,也構成了設計的厚度。
大師的話,最簡單也最雋永
匯集了設計大師的環節,被安插在每期進度條快撐不住的時候。
他們回答同一個問題:「如何磨練設計之心?」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環節并不叫「設計大師」或「設計前輩」,而叫「設計之人」。
MUJI的設計總監原研哉說:「不妨想象一下,如果你的手機有小動物一樣,毛茸茸又溫暖的觸感會怎樣吧。」
原研哉 作品:梅田病院VI
創立min? perhonen的時裝設計師皆川明說:「想象一下石頭的魅力吧。它像什么動物嗎?它的重量可以用來做什么?」
皆川明 作品:min? perhonen的經典面料
設計優衣庫logo的佐藤可士和說:「路邊有這么多房子、汽車、招牌……試著找出讓你心動的東西吧。」
佐藤可士和 作品
設計蔦屋書店的英國建筑師二人組說:「‘如果街道上有這樣房子就好了',自由地想象一下從沒見過、但會讓你驚奇快樂的房子吧。」
Klein & Dytham 作品:代官山T-SITE和樹葉教堂
景觀設計師田瀨理夫說:「葉子是綠色的,但是仔細看,每一個都是不同顏色,隨著季節也會變化,去森林河川磨練眼光,再和自己獨有的想法連在一起。」
田瀨理夫 作品:「アクロス福岡」
最出色的設計師,都是最溫柔的人啊。
來自為長坂常設計的水果店制作VI的設計師平田奈美緒
但樸素的話卻偏偏一針見血。
其實早在這次的展覽之前,我就已經開始關注這檔節目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因為太喜歡,反而不知道從何說起。對我來說「Designあ」就是這樣的存在。
在這之前,“大師”之于我只是個嚴厲又渺遠的頭銜,人氣設計師也只憑一晃而過的噱頭去辨識,甚至覺得是褒獎之辭,但從這個給孩子的節目里,我們似乎可以為所有的“出色”找出緣由了。
長坂常 作品:Blue Bottle京都
值得注意的是,在最后這個「設計之人」環節里,除了通常意義上被劃入“設計”這一類目的平面設計師、建筑師、時裝設計師、工業設計師等之外,還有些意想不到的人。
比如MUJI創始團隊成員之一的小池一子,她當年的精彩文案塑造了一張張余韻十足的MUJI廣告;Book Director幅允孝,他認為書本的排列組合也是需要被設計的,因此自己“發明”了這個職業;木工藝作者三谷龍二,他用雙手在器皿世界中塑造生活的理想樣貌……
我們總覺得設計世界看起來門檻很高,而陽春白雪是不能被輕松談論的。
這檔節目的總監制佐藤卓這樣說:「經營人類社會的一切要素都寓于設計之中,無論是政治、經濟、醫療、福利、科學、藝術、教育、地域活動還是日常生活。」他的結論是,設計的教育是很重要的。
相比之下,我們的生活環境卻是更務實的,從小被教導著考試是重要的,美學素養不是;和大眾保持一致是重要的,自己的喜好不是。盡管向往美好的生活,但我們的教育從來不教導我們如何生活。缺乏了美學的思考和訓練,一腔熱血地撲向市場時,最“聰明”的捷徑是模仿,但模仿卻從來不能通向品味。
節目給我們打了很多雞血:美不止是大師們的創造,而是吃飯走路的日常小事;藝術不只在博物館和名人富豪的收藏柜里,而是無論任何年齡、任何人都能享受的快樂。
這一切的感動,前提都是美感的教育。
節目中的「速寫あ」環節,音樂人坂本慎太郎等也常在里面變為享受畫畫的普通群眾
我們不僅需要有擁有思考厚度的設計師,也需要與他們能力對等的鑒賞者、使用者、企業家。
我想分享給大家負責節目動畫制作的中村勇吾說的話:
「所有的創造都始于“觀察”,這是我們制作節目的原點。而在我們的身邊,就潛伏著大量的美和有趣。擁有了獨屬于自己的視點,就意味著一個自己的秘密世界。越是從觀察中得到樂趣,自己的世界就越豐富。然后再試著去創造吧,把你做的東西讓更多的人看到。創造出豐富的”我“這件事,一定會讓注視它的下一個”我“變得更豐富。」
「和想象中不同」環節
豆瓣上這個節目點贊最高的一條評論是,“別再說什么種族天賦了,明明就是教育的差距,看完就知道為什么日本的設計這么強。”
鈴木啟太 作品· THE包裝設計
事實上,關于好設計是什么,或者到底應該怎么做,這個集齊了全部日本大師的節目并沒有給出答案。
“把喜歡某件事物的心情用語言來表達吧(柴田文江)”、“列出100件自己喜歡的東西吧(KIGI)”、“想想讓雨傘站在屋角保持不倒的方法吧(深澤直人)“問問朋友的喜好,親自做個小禮物給他吧(鈴木啟太)”……
沒有人提議去拿起畫筆磨煉技巧,他們說的都是被快餐時代的大人們嗤之以鼻的小事:我們拋棄了樹葉,選擇了效率;忘記了心動,習慣了便利;懶于打理日常,急著踏上遠方……
柴田文江 作品· 9h膠囊旅館
KIGI 作品·Hope Forever Blossoming
原研哉說過:“日本國民教育從小的美意識,才是日本設計源源不斷的寶藏”。
日本是一個對個人約束很強的民族,所謂個性,都被藏進了自己創造的“物”之中。如果從高處俯瞰,設計師能給后代留下的是什么呢?不只某個長青設計本身,締造它的思維同樣重要。它并不是“如何定義美”的標準答案,而是一個更參差多態的未來。
經授權轉載至數英,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作者公眾號: 一夜美學(ID:yiyemeixue)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4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