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看哭了,90后看完沉默了,00后看不懂 | 這屆年輕人快焦慮死了
本篇來源于《青眸》第五期《年輕人的焦慮包》。《青眸》是由藍色光標數(shù)字營銷機構創(chuàng)意中心×品牌中心出品的創(chuàng)意議題例刊,以公共議題賦能內容創(chuàng)意。每期從一個熱門社會議題出發(fā),與青年營銷人共同分享、一起求索。
年輕人的焦慮包
“00后都財富自由了,
你居然連睡眠都不自由”
“月薪4千,副業(yè)4萬,
你的同齡人根本不屑拋棄你”
“其實,你正在養(yǎng)廢你的孩子”
……
年輕人的焦慮
正在被批量制造,批量打包
中了焦慮的毒,就會每晚毒發(fā)身亡一次
本期談年輕人的焦慮
一、背景 / 年紀輕輕,
就上了焦慮的發(fā)條
最早的80后已經41歲了,第一批90后即將32歲,前幾年還處于話題中心的95后也榮升為00后的前輩。
也許你還有記憶,大約在5年前,“焦慮”隨著知識付費和自媒體的崛起席卷了整個中文互聯(lián)網:
2016年,“得到”APP上線,超過2500萬用戶通過聽課緩解知識焦慮;
2017年,刷屏文章《北京,有 2000 萬人在假裝生活》引發(fā)眾多北漂人的焦慮;
2019年,文章《摩拜創(chuàng)始人套現(xiàn)15億背后,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全網流傳,韓寒怒斥其作者制造焦慮;
……
如果說當年的焦慮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制造而生,那么在2021年,年輕人的焦慮已經成為自發(fā)的慣性。
年輕人這樣形容自己的一天:
“早上:我比狗困
中午:我比豬餓
下午:我比驢累
晚上:我渴望愛”
摘自微博@養(yǎng)胃是我的福報
年輕人創(chuàng)造了這些用來自嘲和解壓的流行詞:
早C晚A:早上coffee提神開啟打工生活,晚上alcohol助眠結束辛苦工作,對人生的耐受程度增加了許多。
死線守門員:對deadline已經沒有曾經的恐懼,而是站在門前穩(wěn)定地迎接deadline的到來。
空氣式戀愛:戀愛越久,熱情越淡,越視戀人如空氣。雖然談著戀愛,卻過上了單身般的生活。
房價式恐婚:買不起房又租不起好房,恐婚程度隨房價一路高漲。
社交軟件土狗:打開社交軟件到處都是白富美小公主,四處游玩,帥哥還多。只剩自己這一條累死累活上班的土狗。
部分概念來自語文指揮中心、GQ實驗室
年輕人常常活躍于這些小組和社群:
豆瓣 焦慮癥小組 24049組員
豆瓣 反焦慮產出聯(lián)盟 23209組員
豆瓣 應屆畢業(yè)生反焦慮小組 15145組員
豆瓣 同輩壓力研究中心 202642組員微博 焦慮癥超話 5.1萬帖子 4萬“焦友”
數(shù)據來自豆瓣、微博
心理學對焦慮的定義是:個人對即將來臨的、可能會造成的危險或威脅所產生的緊張、不安、憂慮、 煩惱等不愉快的復雜情緒狀態(tài)。而在當今時代,焦慮在年輕人身上又體現(xiàn)出了新的特性:
焦慮的事情更多,焦慮原因更細節(jié)。比如腳趾形狀不完美,音樂品味過于大眾,在Tinder上不夠受歡迎,三里屯的街拍攝影師拍了你旁邊的路人而沒拍你。
單次焦慮持續(xù)時間更短。除非遭遇重大事件,焦慮時間往往持續(xù)在幾十分鐘至幾天。我們會條件反射地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地方,比如刷視頻、打游戲、來根煙,甚至加會兒班。
焦慮情緒更頻繁地被觸發(fā)。一天內我們可能焦慮幾十次,比如刷到一條工作日悠閑露營的朋友圈,看到一則應屆生平均年薪50萬的新聞,打開支付寶發(fā)現(xiàn)自己還有一萬二千三百四十五元花唄沒有還。
二、議題 / 散裝焦慮,
你有幾包?
01 焦慮的分類
① 外在焦慮
年齡焦慮
80后,90后,00后全都覺得自己是個老東西。
80后早已習慣與年齡焦慮共處。上有老下有小,平級同事越來越年輕,新人工資越來越高,對熱搜上的陌生名詞滿頭問號。年齡不允許80后抵抗。
90后在年齡焦慮中反復橫跳,仰臥起坐。一會兒30歲了完蛋了,一會兒30歲了人生才剛開始呢。
00后已經被10后喊叔叔阿姨了,但00后不在乎,他們更想在緊張的同輩壓力下成為領頭羊,畢竟2021年是屬于他們的:00后跟蘋果CEO對話了,00后奧運奪冠了,00后還成為電競世界冠軍了。
容貌焦慮
美的標準層出不窮,早在2018年,南方周末聯(lián)合新氧發(fā)布的《中國女性自信報告》就給出結論,中國女性不夠自信,中國整形女性更自信。2021年,中國女性容貌焦慮更甚,抗衰從25歲開始,醫(yī)美已成日常消費,焦慮像脫口秀演員張駿的段子一樣真實而荒誕:
“之前我跟一個女孩出去約會的時候,我跟她聊天,我就看著她。
結果她問我,是因為我有頸紋嗎你一直看它。我說,在你說這個之前我根本不知道有這種皺紋。”
男性同樣難逃此劫。知乎問題“一個長得丑的男生,怎樣才能全方位地變帥,改造自己”有2512萬瀏覽。“外貌對男生來講有多重要” 瀏覽量高達3154萬,一位男性用戶在底下抒發(fā)心聲,“抱歉,外貌還行的才叫男生,外貌看不過去的只能叫男的。”
《新氧2018年醫(yī)美行業(yè)白皮書》顯示,雖然中國男性醫(yī)美消費者的占比僅為11.12%,平均客單價卻是女性的2.75倍。如今,95后群體里有77%的男性希望通過美妝護膚產品提升自己的顏值,39%的男性接受男性日常化妝。最令他們困擾的肌膚問題是痤瘡,最受他們歡迎的整容項目依次為隆鼻、雙眼皮、植發(fā)、去眼袋。
身材焦慮
女生身材焦慮集中于部位維度和體重,男性身材焦慮集中于肌肉和身高。
今年,隨著意大利女裝品牌BrandyMelville北京三里屯分店的開業(yè),BM風掀起的身材內卷還在繼續(xù)。按照BM女孩身高體重表,身高170以上才配擁有超過50kg的體重,這比過去網絡上流傳的任何身材標準都更加嚴苛。BM只賣相當于S碼的均碼,服裝腰圍平均58,不少人買回家后只能送給侄子侄女做童裝。
男性對自己的身材同樣糾結,他們在大腦中的斗爭甚至比女性更復雜。公眾號我要WhatYouNeed在今年6月發(fā)布了一份《2021男子身材焦慮報告》,總結出175是互聯(lián)網男子身高的惡意分界線,并洞察到男性愛看其他男人的小腿——“走在路上,我會很羨慕那些把AJ穿的很好看的人,像我腿比較短,穿高幫的球鞋就不好看。”
中國移動研究院在《2021年“他經濟”研究報告》中提到,64%的男性健身是因為對身材不滿意,希望身材更加勻稱,增重增肌。健身內容平臺GymSquare精練也展示出一項心理學研究,當男性在焦慮啤酒肚為什么如此之大時,會產生更深層的憂慮——不應該像女性一樣過分看重自我身材。男性身材焦慮背后是男子氣概焦慮。
② 內在情感關系
戀愛焦慮
渴望愛情又害怕長時間相處,喊著戀愛卻總是在關鍵時刻退縮,面對感情采取“不主動、不負責、不拒絕”的態(tài)度,時而以單身為恥,時而以單身為榮。
社交焦慮
渴望社交又抗拒社交,同時迫于各種原因不得不社交,終日在社交恐懼癥和社交牛逼癥之間徘徊。有時與新同事侃侃而談,有時為了避免跟對方同坐一趟地鐵尬聊,寧愿上班遲到。
孤獨焦慮
根據中國人口普查,2021年單身人口數(shù)量2.5-2.6億,獨居成年人數(shù)量逾9200萬,年輕人相處模式體現(xiàn)為日拋型社交、渣男型相處、鴿子型友人。
③ 生存&成長
經濟焦慮
房租、吃飯、打車、聚會……我們在高昂的物價和消費中艱難求生,發(fā)工資第一件事是還花唄和信用卡,焦慮之中難免認為現(xiàn)階段所有煩惱的源頭都是沒錢
考試焦慮
據《生命時報》采訪所示,每年5月,北京安定醫(yī)院的焦慮障礙門診就會迎來大批青少年,數(shù)量占到了門診量一半左右——他們都是要參加高考或中考的學生。
職場焦慮
工資低,加班多,老板指手畫腳,同事競爭激烈,職業(yè)規(guī)劃不清晰。網友@poooo_chu一語道破職場現(xiàn)實:努力不一定被看見,但休息一定會。
知識焦慮
我們在完成一件自相矛盾的任務:在強調碎片化的時代,用碎片化的方式進行系統(tǒng)學習。不學很焦慮,一學更焦慮。
02 焦慮的外化行為
① 社恐
無事不出門,害怕與人交流,不愿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一旦發(fā)現(xiàn)別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回避社交,在極端情形下可導致社會隔離。
② 愛無能
愛讓我們心生恐懼。雖然在一段戀愛關系中,卻無法和愛人達到真正的親密,甚至會用各種方法保持自己與愛人之間的距離。
③ 易成癮
晚睡成癮
中國睡眠研究會數(shù)據顯示,我國成年人失眠率是38%,高于全球30%的平均線,睡覺時間更是不停延后,白天是生存,夜晚才是生活。正如網友@leaf3t6me所說,迷戀熬夜是一種病,沒有能力結束舊的一天,也沒有勇氣開始新的一天。
倍速成癮
2017年,好奇心研究所展示出一份livescience的調查:
“人們觀看視頻時,每出現(xiàn)一次卡頓,都會使得用戶的視頻觀看總量降低40% ”
“對亞馬遜而言,每100毫秒的延遲,他們所需要付出為此的代價是銷售額下降1%。
對于Google來說,每額外0.5 秒的搜索頁面生成時間即意味著20%的流量流失。”
連我們自己也被按下了倍速鍵:“PPT改到第二頁了!開始研究PPT大神攻略,啊報個PPT班吧,哦有優(yōu)惠券啊,要分享到朋友圈嗎先,這是誰家的狗啊哈哈哈哈……”
2021年,抖音、快手上線了倍速功能,原本就只有1-3分鐘的短視頻居然也能倍速了。我們焦慮地滑著屏幕,希望能夠壓縮一切時間。
03 焦慮的身體,在說話
①現(xiàn)實性焦慮
現(xiàn)實性焦慮是人人都會經歷的正常現(xiàn)象,是我們在生存、解決問題過程中的基本情緒反應,焦慮的強度與現(xiàn)實的威脅的程度相一致,并隨現(xiàn)實威脅的消失而消失。具體表現(xiàn)有失眠、緊張、消極思維、心情壓抑等。
②病理性焦慮
病理性焦慮是在沒有任何原因的情況下,無緣無故感覺緊張,擔心害怕,坐立不安,預感到有不好的事情即將要發(fā)生,并且難以通過勸說等改善。
它持續(xù)時間很長,如不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幾周、幾月甚至數(shù)年都難以痊愈。除了呈現(xiàn)持續(xù)性或發(fā)作性驚恐狀態(tài)外,還會伴有多種軀體癥狀,如口干、吞咽困難、上腹部不適、消化不良、腹脹、胸悶、吸氣困難、過度換氣、心悸、心前區(qū)不適或疼痛、早搏、頸部血管搏動感、尿急、尿頻、陽痿、性欲冷淡、痛經、耳鳴、視力模糊、周身不適、頭暈及暈厥感等。
③ 相關心理疾病
長期焦慮不僅有可能引發(fā)焦慮癥,還可能引發(fā)抑郁癥、雙相情感障礙等心理疾病。WHO數(shù)據顯示,中國有超過5400萬人患有抑郁癥,占總人口的4.2% 。18-34歲青年的焦慮平均水平高于成人期的其他年齡段,無業(yè)/失業(yè)/退休人員的抑郁水平最高。
微博博主@氛圍帥哥大賞曾半認真半調侃地發(fā)文:“來北京打工的后來都得抑郁癥了,快成北京特產了,過去人證明自己去過北京都拎北京南站的旅行袋,現(xiàn)在拎北京安定醫(yī)院的塑料袋,大家沒事還互相借安眠藥吃,我工作太忙了吃完了,你先給我點,等我開完還你。”
三、追問 / 這屆年輕人
為何過分焦慮?
① 社會壓力
國家統(tǒng)計局和民政部數(shù)據顯示,2018年我國的結婚率僅為7.2%,創(chuàng)下十年新低。經濟越發(fā)達的地區(qū)結婚率越低,比如上海、浙江、廣東、北京等。房價、消費升級、結婚成本、子女教育成本……面對經濟壓力,有錢的不想結,沒錢的結不起。卡里有錢遠比結婚更能帶來安全感。
② 越階困難
跨越階層越來越難了,根據社會學統(tǒng)計數(shù)據,絕大多數(shù)階層躍升都發(fā)生在代際,代內流動通常幅度不會太大。所以,不管是中國,還是日本,我們曾經習以為常的快速躍升、迷之自信、“我命由我不由天”不是社會發(fā)展的常態(tài),而是特定時期、特定現(xiàn)實、特定政策的結果。
③ 單一的欲望價值體系
我們不再用“實事求是”客觀的態(tài)度去看待客觀世界,而是被注入了太多“幻想”——如果我們在某種年齡沒有達到某種特定的成就,那么我們就是沒有價值的,我們就是失敗的。
④ 幻覺泡沫
階層分化必然讓少部分人真的實現(xiàn)了階層躍升。當他們的成功通過網絡時代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就變成了致命的誘惑。這既給了我們“快速年入百萬”的方法和技巧,也給了我們“快速逆襲”的幻覺和希望。
⑤ 販賣焦慮
焦慮來源于對比,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有生理、安全、社交需要以及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而販賣焦慮就是根據這五層需求來挖掘我們的痛點,通過販賣需求痛點賺錢。部分商家或機構通過制造焦慮感,同時販賣用以抵消焦慮的商品或服務來進行商業(yè)盈利,或為吸引眼球、流量變現(xiàn)而歪曲事實,鼓吹畸形價值觀。
部分觀點來自《年輕人焦慮報告》
高太爺《為什么現(xiàn)在的年輕人普遍焦慮》
四、觀點 / 年輕人終將
從“機器”變回“人”
活在焦慮世界里的年輕人并非束手無策。網絡傳遞焦慮,卻也傳遞理智與冷靜。當個體發(fā)聲變?yōu)槿后w發(fā)聲時,年輕人與焦慮的對抗就越來越有成效。
① 自我反思帶動群體反思
接受自己是“人”而不是機器。
在關于內卷、加班的大規(guī)模討論中,獲得最多轉發(fā)與贊同的觀點是“把自己當人”。這為年輕人提供了極大的理解與支持,人會疲憊,人需要休息,人不可能連軸轉,人不可能永遠高效如機器。在偏功利教育的成長背景下,鮮少有人教我們接受不完美的自己,還好我們現(xiàn)在擁有了改變的機會。
接受工作和生活中存在更多變數(shù)和未知。
心理學公眾號KnowYourself指出,隨著教育年限的拉長,我們比父母輩經歷了更長的“不確定期”,比他們在更長的年紀才擁有屬于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家庭。現(xiàn)實充滿變數(shù),沒有人擁有這個時代減少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成功方法。
而在更多的選擇與未知中,我們感受到的也并不是更多自由,而是一種消極的無窮無盡感。例如,當想換一份工作時,我們總覺得不考慮完所有可能的“選項”,就無法做出最有利的決定。但往往選項太多,我們應接不暇,最后反而陷入不安。
接受平凡,理解平凡。隨著年齡增長,比起過去對英雄的推崇,如今我們對平凡有了更多贊美。翻唱一首歌,做一支簪子,甚至按時下班做一頓飯都富有意義。今年哈利波特手游開服后,網友@秦下巴一條關于學院選擇的熱轉微博恰好能說明這種變化:
“獾院最偉大的地方在于一視同仁這四個字。故事與人生都告訴我們,勇氣有可能被消磨,最高貴的血統(tǒng)也可能生出蠢材,聰敏時常伴隨傲慢。而正直,忠誠,包容一切的忠厚與善良,是同樣偉大的品質。” 比起我們從前推崇的勇敢的格蘭芬多,高貴的斯萊特林,聰慧的拉文克勞,我們現(xiàn)在更理解平平無奇的赫奇帕奇的珍貴,“向往杰出輕而易舉,理解平凡難上加難”。
② 榜樣力量帶動個人力量
網絡時代,榜樣的力量更明顯地幫助我們緩解焦慮。我們從中受到鼓舞,得到信心。
蔡依林:2020年11月,蔡依林在第二場演唱會上發(fā)言:“40歲是個很棒的年紀,如果你還沒到40歲,我跟你說,40歲真的feel damn good!”
利路修:這位從偶像選秀節(jié)目中走出的反內卷選手,激發(fā)了全國年輕人按時下班的熱情。
《一年一度喜劇大賽》:在喜劇里哐哐下跪的蔣龍,窮到打飯只打大米飯的孫天宇,小眾默劇演員王梓……他們讓觀眾相信夢想值得追尋。
《再見愛人》:年輕人們在離婚綜藝里感同身受,并清晰地得到了關于親密關系的啟發(fā)。不少人因為節(jié)目邁出了現(xiàn)實中的一步,修復一段關系,或更果斷地結束一段關系。
③ 大環(huán)境下的小行為對抗
用玄學緩解焦慮。許多人參與“轉發(fā)好運”,用塔羅牌算命,或者拆字看相測姻緣,鉆研星座運勢,與其說“深信不疑”,不如說將其當成安慰劑,在高強度的競爭與快節(jié)奏生活中給自己積極的暗示,順便打打氣。
用田園對抗都市。在貝加爾湖面上溜冰、打卡看得見海的車站、親手造一棟森林樹屋、或者僅僅是坐在某處看樹看天……田園生活方式正在迎來更多年輕受眾。除了看視頻,他們也在把田園夢想付諸實踐,哪怕地點只是離家一公里的小樹林:“我在離家一公里處小樹林里的水坑旁,布設了兩臺紅外相機,用一整年的時間,觀察記錄了生活在南京城市一角,我身邊的野生動物鄰居們。就在車聲喧嘩的大馬路旁,靠幾棵灌木的蔭蔽,一點雨水的潤澤,許多小精靈在這里努力求生。”——博主@嘉美貓
用認真生活對抗壓力。丁香醫(yī)生數(shù)據研究院發(fā)布的《2021國民健康洞察報告》表示,74%的人因疫情改變生命觀,93%的人認為人生最重要是“身體健康”,壓力如舊,但我們開始選擇認真生活:點外賣頻次變少,在家做飯次數(shù)變多;更抗拒無效社交,更珍惜家人朋友;更反感工作侵入私人生活;比起在家睡一天,周末休息更加充實而有計劃;更主動地尋找陪伴,養(yǎng)狗養(yǎng)貓人數(shù)顯著增多。
一位網友發(fā)布了自家貓咪在電腦上睡覺的視頻,屏幕隨著貓咪呼吸緩慢變化,正如焦慮與生活的碰撞。焦慮越是無法消散,我們就越該珍視那些比焦慮更重要的東西。
用掌握焦慮來解決焦慮。焦慮無法消失,年輕人們便開始試著解決焦慮。有年輕網友整理出了掌握焦慮的具體方法:美國心理學家吉姆柯林斯提出“二十英里法則”(自律法則),從美國海岸圣地亞哥到某個地方,有3000英里路程,三種不同的走法里,最高效且可持續(xù)的走法不是卯著勁兒突進,而是每天都慢慢前行。只要每天都在行動,每天都完成計劃,就無需氣餒,我們并非原地踏步。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提出,當我們壓力不足或壓力過大,工作效率都會降低。有適當壓力的時候,效率反而達到了最佳水平。不要把焦慮當敵人來對待,我們要做的是掌握焦慮,而不是消滅焦慮。
戴維伯恩斯在《伯恩斯焦慮自助療法》里列舉了40多種緩解焦慮的技巧,并提供了富有實操性的掌握焦慮的日常練習,比如寫下讓你產生焦慮的原因想法,判斷是健康焦慮情緒還是神經性焦慮。
我們必須習慣與焦慮共處。許多人在聊到此處時都會提到里爾克的一句話:“我們必須全力以赴,同時又不抱持任何希望。不管做什么事,都要當它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一件事,但同時又知道這件事根本無關緊要。”
很難,但值得我們試試。
五、擴展 / 創(chuàng)意拋磚
議題
年輕人正在倍速焦慮
客戶
擬定為瓜子品牌
推導
每一天,
怕自己被窮叫醒,
怕被同齡人、被時代拋棄,
逼著自己追著時間跑,
表面特別穩(wěn),心里慌得很,
一邊稱自己為“死線守門員”、“社交軟件土狗”,
一邊用認真生活對抗壓力。
品牌深知,沒有誰可以拯救誰的焦慮,但至少,
某個時刻,你可以被理解,被擁抱,
某個時刻,你可以輕松一點。
概念
# 輕松一嗑
創(chuàng)意
2支短視頻
01
[ 死線守門員篇 ]
洞察/
很多人因deadline焦慮,但總會在deadline到來之前爆發(fā)潛能。
故事/
1、球場,守門員男主緊張流汗,球旋著飛來。聽見解說員聲音,他描述男主狀態(tài),希望他放松迎戰(zhàn)。
2、男主躍起猛撲,單手抓球。
3、解說室,看到解說員是一個人形瓜子(真人扮演),他激動到頭部開口,用黃健翔式解說:那一刻他身體極度伸展,猶如列夫·雅辛靈魂附體,接住了,接住了!
4、特寫球上文字:deadline。
落版:
你永遠可以接住deadline。
臨門時刻,與其緊張焦慮,不如換換腦子。
# 輕松一嗑
回馬槍:
閃回,男主單手抓球,切到男主單手抓瓜子動作,
鏡頭拉開,看見辦公室,男主電腦PPT最后一頁。
02
[ 腦內劇場篇 ]
洞察/
有些人焦慮,是因為反復糾結已過去的負面的事情,說錯的話,辦錯的事。
故事/
1、 晚上,女主在沙發(fā)上emo。頭上出現(xiàn)特效泡泡,super:腦內小劇場。
2、進入劇場,女主對鏡頭,自責昨天說錯了哪句話,哪個架沒吵贏,哪個鍋不該背。
3、人行瓜子(真人扮演)化身導演,不斷喊cut!且頭部突然開口。
Vo:
每一個昨天,都是已失效鏈接。
少想點過去的事,讓現(xiàn)在輕松一點。
# 輕松一嗑
回馬槍:
黑屏,聽見導演每喊一聲cut,
就傳來一聲嗑瓜子的原聲“咔”。
案例
剩女焦慮《她最后去了相親角》
SK-II出品的《她最后去了相親角》是一個關于“剩女焦慮”的正面教材。片子中的她們并沒有向壓力妥協(xié),而是選擇了自己想要的人生態(tài)度,并開始得到了大家的尊重。這不僅僅是她們的個人發(fā)聲,也反映了當今社會現(xiàn)代女性的呼聲。
成功焦慮《人生不是一場馬拉松》
日本recruit的廣告《人生不是一場馬拉松》,開場就是萬人奔向同一個目標,仿佛人生就是一場馬拉松。而隊伍中的男主角突然停下腳步發(fā)問:“但真是如此嗎?”所有人都偏離了原來的跑道,紛紛奔向不同的地方,海邊、隧道、極地、婚禮、甚至躺下睡覺……每個人有屬于自己的路,目標不止一個,偏離正軌也好,失敗也好,繞點路也行,不用跟別人比,朝著自己的目標一直跑下去就好。
藍標案例
優(yōu)思明:人生由我三部曲
——藍標數(shù)字出品
當代女性被打上太多標簽,大齡剩女、要顧家、要有事業(yè)、要在30歲前要孩子……優(yōu)思明主張,女性在成為母親之前,應該先成為自己,人生應掌控在自己手中。
優(yōu)思明系列短片之《人生由我》,呼吁女性只有把握好避孕的主動權,才能真正意義上地實現(xiàn)性別平權;《這屆愛情觀》則借助12星座女性各自不相同的愛情樣態(tài),表現(xiàn)女性對親密關系的掌控力,實現(xiàn)“親密由我”的美好期望;《隨心而育》圍繞“生育由我”的理念,鼓勵女性在生育上實現(xiàn)自我掌控,成為更好的自己。
安居客奧運借勢視頻《你不必是冠軍》
——藍標數(shù)字出品
住房人總是希望離地鐵近一點再近一點,上班的時候不用再做“通勤長跑冠軍”去趕早高峰;樓層好一點,有電梯能更方便一點,搬重物不必再做“舉重”冠軍;房子的結構更合理一點,面積再大一點,進門不用再做“蝸居體操”冠軍……隨著人們的期待和欲望增加,帶來的焦慮好像也越來越強烈。安居客通過洞察這些焦慮痛點,打造“反焦慮”視頻,借勢奧運熱點,通過類比的趣味話題,帶走住房人的焦慮,觸達買房剛需人群,強化“買房上安居客”的行業(yè)認知。
更多優(yōu)質內容,請關注“藍色光標數(shù)字營銷機構”微信公眾號。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guī)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shù)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