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思維1 | 如何利用設計思維,洞察用戶的需求?
開始前,我們先來看2個故事。
美國鐵路公司曾經因為火車的體驗糟糕而被大眾吐槽,為了提高車廂的舒適度,他們聘請了著名設計咨詢公司IDEO來解決這個問題,可是IDEO并沒有馬上去設計車廂,而是讓調查員跟乘客一起坐火車。幾天之后,他們發現體驗糟糕并不是坐在火車上的時刻開始。每一個乘客在上火車之前要經過購票,檢票,找月臺等8個步驟,這復雜的過程讓大多數人失去的脾氣。
最后,IDEO重新調整了美鐵的票務流程,提高了客戶的滿意度。
這還是一個鐵路公司被吐槽的例子:
很多乘客覺得美國X城市到Z城市的火車開的太慢了,紛紛跑去投訴,要求鐵路公司提高火車的速度,他們要快點到達目的地。鐵路公司想盡辦法,最后花費了100億美元,重新改了鐵路路線,將原來1個小時的路程,縮短到了40分鐘,按道理,車程已經減少了將近一半,但乘客并沒有感覺到滿足。鐵路公司還是持續收到投訴。這時候,有個廣告人跑去跟鐵路公司支招,最后只花了1萬美元,客戶頻頻反饋說:火車開的太快了,要求開慢一點!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其實很簡單,這個廣告人做了2件事。他去體驗了一次這趟車的線路,發現大家吐槽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因為車程太長,而是這么漫長的道路,旅客非常的枯燥和無聊,除了看車窗外,什么事都做不了。于是廣告人花了2000美元購買了一些熱狗和廉價紅酒放在每一個車廂里,并且花了8000美元聘請了身材超級棒的男模和女模,他們穿著比基尼在車廂里走T臺秀,同時將車廂里的紅酒和熱狗發給乘客們。乘客們開心極了,連續幾個月,沒有人吐槽火車開的太慢了,他們反而要求,請火車開的再慢一點。
從這2個故事里你可以發現,如果一開始只是關注在火車的問題上,而沒有去探究“人的需求”,解決問題的方向就會發生偏移。無論是在職場還是生活中,我們都會面對大量的問題,其實都是人的問題。如果我們能學到一些方法,了解到你的老板,伴侶,子女,老板,顧客的需求,并針對的找到解決方案,這個方法就是設計思維。
什么是設計思維?
成功設計背后的思路,談的是如何通過對用戶的需求,進行洞察,做出創新方案,解決實際問題。
設計思維的三個步驟:
1. 用戶洞察:設計的出發點不是自己有什么資源,想做什么,而是深入的了解你的用戶的需求后,產生有價值的洞見。
2. 方案暢想:運用創意來產生大量的想法,并收斂至少數可行的想法。
3. 原型測試:快速制作原型,得到一個最小化的可行產品,向用戶測試,得到反饋。
如何利用設計思維,洞察用戶的需求?
今天我們先來學習設計思維的第一個部分,用戶洞察。
如何進行更好的洞察呢?
第一步,先要去收集用戶需求。
收集用戶需求
試想一下,如果你正在追求一個女生,你要知道她的基本信息,喜歡什么,討厭什么,喜歡什么溝通方式,不喜歡什么類型的男孩子,哪些動作會讓她覺得反感....等等,如果你掌握了這些信息,你就會發現,利用女孩喜歡的一些方式,你能更好的獲得她的認可,從而大大提升追求成功的幾率。
那么,你做產品,做品牌,甚至小到你身邊的一些工作,生活上的問題,都可以靠這個思路。
2大類用戶需求
功能性需求:理性的,具體的,表面的需求
功能性需求就是具體的需求。
比如點外賣,送餐的速度,店的距離,價格,口碑,還不好吃等,滿足客戶的基本的需求,都是功能性的需求。
情感性需求:感性的,抽象的,心理層次的需求
情感性需求更多偏向的是感覺。
比如買蘋果手機,可能它能彰顯我的品味。喝星巴克,會讓我有一種小資的情調。這些都是跟我們的感覺相關的。
怎么判斷用戶的需求?
當聽到用戶使用情感相關的詞,說明他在描述情感性的需求,包括:
正向情感性需求:開心,過癮,放心。
負向情感性需求:難受,不爽,煩躁。(暗示你的服務沒有滿足他的需求)
一個好的設計,應該同時滿足用戶的功能性需求和情感性需求。
如何發現用戶的的需求?
我們可以采用調研的方式。
調研方式分為2種:定量型和定性型。
定量型:
數量優先,從大量信息中提煉出用戶共性需求。比如,日常我們用的為以下2種,但是都有弊端。
問卷調研
可以調研到很多數據,但有限制不能追問下去。
后臺數據分析
數據分析可以用工具輔助,幫我們提升效率,但只能分析行為層面的數據。
定性型:
追求質量而不是數量。從客戶的角度出發,找到體內的真實想法,情緒,喜好等等。比如,日常我們用的為以下2種:
親身體驗產品
優點:可以得到真實的第一手反饋。
缺點:感受容易限制在自己的認知,因為每個人喜好不同。
焦點小組訪談
優點:一次性找5-20名不同的用戶聚在一起討論。優點是能一次得到很多人反饋,也可以互動,得到深入的想法,數量和質量兼具。
缺點:有時候會受到他人的干擾,或有人擔心其他人的看法,說的是“正確”的話,而不是“真實”的話。
推薦2個最好用的定性型調研方法:同理心訪談和從觀察中洞見。
同理心訪談
同理心訪談,步驟很簡單:
首先準備一份問題清單,和用戶約好時間進行面對面訪談或者電話訪談。
其次要注意以下幾點:
對人的關注:多傾聽,并引導對方,多問幾個“為什么呢?”
不斷追問
追問原因-為什么?
追問細節-描述當時發生了什么?
追問感受和想法--你當時是怎么想的?
留意情感表達:追問提到的情緒詞語,當時情況是什么?
比如HR在招聘過程中,經常會問道:
HR:你為什么來我們公司呢?
A:因為你們公司很有名,是大公司。
HR:好的。知道了。
但如果你可以用同理心訪談的方式,你可以繼續問下去:
HR:大公司為什么會對你有吸引力呢?
A:因為我覺得有體系。
HR:為什么覺得有體系很重要呢?
A:因為我覺得有體系才能有更好的培訓和指導,讓自己成長。
HR:成長為什么對你很重要呢?
A:當然重要,因為我書讀的一般,學習跟那些看書厲害的人比不過啊,只有成長了,才有機會上去,回老家面對親友才能有面子....
有沒有發現,這時候你才發現了他情感的需求:大公司給了他一個更好的成長的想象,甚至有衣錦還鄉的可能性。這是在薪水,福利外等功能性需求后面,更隱藏的需求。
得知這樣的需求,你在招聘過程中,可以多強調公司給與的成長幫助,比如培訓計劃,成長計劃等。
如果,你能在訪談中使用這些技巧,就是非常不錯的同理心訪談,有機會挖掘表象背后的用戶的真實的需求。
從觀察中洞見
觀察是用心去留意細節,而不是一眼而過。在了解用戶需求時,你需要觀察3類信息:
客戶的變通方式,意想不到的事情,真正在乎的事情。
舉個例子:
索尼在90年代出了一款便攜式音響,有2種顏色:黑色和黃色。他們找了一群人來做用戶調研,大多數的用戶都選擇了黃色,因為他們覺得黃色很活潑,很年輕。走的時候,索尼公司在門口放了這2種顏色的便攜式音響,讓受訪者作為采訪的禮物帶走。而出人意料的是,基本上大多數人都選擇帶走了黑色。
為什么會這樣呢?用戶嘴上說的是A,但實際行為卻是B。
如果你想要知道用戶最在乎的是什么,不要光聽他們說了什么,而是具體做了什么。一個好的用戶洞察,是需要不斷抽絲剝繭,要用耳朵聽,用眼睛看,用心感受,才能撥開迷霧,找到光的來源。
誰是我們需要調研的用戶?
如果你大規模的調研用戶,你會發現用戶的分布基本是一個鐘型曲線。中間山峰一樣的位置是主流用戶,他們占了大多數。兩端的群體是少數,我們稱為極端用戶。
主流用戶和極端用戶
主流用戶給我們基本的認識,極端用戶可給我們不同的啟發和刺激。
主流用戶是我們的大眾用戶,我們需要去調研他們的喜好,畢竟他們能反映出大部分人的需求。
極端用戶,是那些與主流用戶行為模式不一樣的一群人,比如他們會過度使用你的產品。不同產品的極端用戶定義可能是不一樣的。
定義的維度可以是:使用頻率,年齡,收入,對這個產品的認知,使用目的等。
無論是使用頻率還是使用知識,無論是老熟人還是小白,他們都會對你產品的每個環節充滿了挑戰:比如,如何找到你的產品,如何使用等,采訪他們也能給你找到一些改進體驗的思路。
總體來說,職業玩家的需求很難滿足,小白的需求也很難滿足,但是他們的確是你靈感和啟發的來源。
你可以用這些啟發和靈感來源,找到未滿足的情感性需求,然后去向主流用戶驗證想法。
學會了找到用戶,收集用戶的需求后,該如何萃取出其中的精華呢?
你需要給這些用戶,制作一張用戶畫像。
下一期,我將分享,設計思維2:如何利用設計思維,找到真實的用戶畫像,幫助你完成用戶洞察。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