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變“暖”了
1973年,全世界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移動通信設備“Dyna Tac”誕生在摩托羅拉的實驗室中。
在1987年進入中國后,他又有了一個如雷貫耳的昵稱:“大哥大”。在當時人均月收入僅有50-100元每月的年代里,能擁有一臺落地價值2萬多的“大哥大”絕對是實力和地位的象征。
1996年,隨著鋰電池技術的普及以及市場對于便攜的更高需求,摩托羅拉再次發布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StarTac”,讓手機的形態再一次躍升,一舉改變了大家對于手機厚重的刻板印象,讓手機的發展有了新的方向:輕薄、時尚。
時間進入到21世紀,如果我們將功能機作為手機的第一紀元,那么諾基亞的“塞班”系統打開的則是第二紀元。
在其他品牌還在試圖將更多諸如攝像頭,翻蓋,26鍵字母鍵盤塞入手機時,諾基亞發現了一個新的方向:既然手機功能多樣化是趨勢,那么手機就必須像電腦一樣擁有一套諸如windows的操作系統協調各項功能的運轉。
2001年,首臺搭載“Symbian6.0”操作系統的諾基亞9210機型面試,并打開了智能機的發展道路。
2020年,隨著手機制造業上下游產業鏈的完善,無論是手機硬件技術還是市場規模都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與此同時,伴隨著5G和AI時代的到來,科技市場的競爭早已從各個品牌比誰功能多轉變到了比誰更懂用戶。
例如蘋果、三星、華為,各自都憑借其完善的產品線以及高度智能化的融入,坐擁了無數鐵粉和消費者。你只需要一個賬號,你就能隨時隨地的控制你的電腦,PAD,手表,手機,甚至是家電。
不單包括手機,縱觀整個科技行業的發展,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始終都是圍繞“用戶需求”在不斷發展,以“人”為中心就是整個科技行業的核心信條。
最近,除了蘋果,三星,華為,我也有發現了另一家企業始終在踐行“以用戶為中心”,默默投入,那就是vivo。
技術創新,鑄科技之矛
12月16日,vivo開發者大會如期在線上舉行,看完此次開發者大會給我的第一個感受:
很強大!
vivo的所有開發優化都是圍繞用戶需求出發,用技術創新鑄造了一把尖實且鋒利的矛,讓它在日新月異的科技市場上始終可以站穩腳跟,與其他頂尖品牌過上幾招且立于不敗之地。
大會上,vivo副總裁、vivo AI全球研究院院長周圍以“設計驅動:攜手打造科技之矛,共同成就人文之悅”為主題,圍繞“性能,續航,移動網絡,WIFI藍牙,出行,家居,辦公,影音”而展開。
性能:
對于一款智能手機而言,性能強大與否是消費者選擇購買的基礎因素之一。就像我們看到很多科技博主橫向對比同價位手機,誰的能效比最高,誰打開的“王者榮耀”的速度更快,誰的人機交互更出色。
而vivo則通過建立完整科學的人因分析,設計出了多項系統優化方案,例如:設計出了能優化解決多款應用并發造成手機卡頓問題和智慧調度系統算力和能效的計算模式。
在內存方面,vivo通過升級去年提出的內存融合1.0到2.0版本,最顯著的效果便是消費者雖然買的是8G內存的手機,但享受的是類似12G內存的體驗。
但不論出廠配置說的多么天花亂墜,說到安卓機,很多人的刻板印象就是越用越卡。
而vivo也一直在“抗老化”方面做斗爭,不但牽頭制定了手機抗老化的行業標準,并在系統性能體現的主要方向都做了最大的優化,就去年而言,vivo全系機型都能達到至少36個月的抗老化5星標準。
此外,今年vivo首發的“全場景持久流暢體驗泰爾五星證書”,也獲得了行業權威實驗室的肯定。
續航:
筆記本電腦的電池設置一般有3個選項:均衡,性能,節能。但經常打游戲的小伙伴們很清楚,在均衡和節能模式下運行GTA5,使命召喚,戰地等大型游戲時電腦性能基本撲街,游戲體驗無限接近于0,而在性能模式下不接電源,玩個半小時電量就會報警。
這個問題對于手機也一樣,似乎性能和續航永遠是對立面,許多用戶不得已只能邊充電邊玩游戲。而當vivo看到這個痛點時,它所嘗試的所有努力就是盡可能打破這兩者的對立關系。
除了通過智能凍結后臺應用降低能耗外,vivo在耗電量最大的部件屏幕上也下足了功夫,vivo通過引入自適應高幀率刷新技術來解決非必要時刻的屏幕高能耗問題。簡而言之,就是將你手里里的每個百分比的電量都用在刀刃上。
移動網絡:
舉個簡單的例子,無論是蘋果還是安卓用戶,經常碰到的一個問題:只和wifi隔了一堵墻信號就變得非常差,十分影響使用感受。
經過vivo對于這個問題的反復測試發現,就像墻對wifi信號有阻隔一樣,用戶平時握持手機的姿勢也會對信號產生干擾。于是vivo不但在手機內置了多于一般手機的天線數量外,還對此設計了一套智能切換算法和一套功率倍增算法,保證用戶無論是橫持還是豎持的情況下都能獲得最好的信號效果。
讓我最驚訝的一點在于一張“寂寞”的背影照片,這位vivo工程師在三年多時間,在深圳和岳陽高鐵線路上往返了200多趟,行程超過35w公里。只為不斷優化設備在高鐵場景中的信號。
出行、家居、辦公,vivo的開放式IoT生態:
無論是出行、家居、辦公,都是我們生活的必不可少的場景,而像蘋果,三星,華為雖然也在做全域生態這個事,但目前多數僅限于自己的產品矩陣內,少有對外合作。而相對于這種閉環式生態,vivo的開放式IoT生態的優勢就非常明顯,消費者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購買產品,而不被局限在某個品牌。
經過3年的努力,截止目前,vivo的IoT生態共吸納了50余位合作伙伴,80+種品類,超2500個SKU,覆蓋了95%以上的核心場景,累計智能家居活躍用戶更是增長了2.6倍。
以出行為例:vivo不但做到了75個常見汽車中控品牌的覆蓋,并且每季度都會更新車載庫,以方便用戶使用,并且繼2020年vivo發布的車聯網產品Jovi Incar后,Jovi Incar已經進化至2.0版本。憑借其3000多萬的vivo手機用戶,目前產品上線了至少80余個汽車品牌,生態及服務合作伙伴達70家。
簡單來說,Jovi Incar2.0全面將1.0時代的有線連接變為了真正的無線連接,而你的手機就是比你車鑰匙功能還要齊全的“智慧型車鑰匙”遠程解鎖,遠程啟動,遠程開空調都不在話下。
看了以上這些,我理解了周圍的主題:“共同成就人文之悅”的第一層意義。
何為人文?
“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這是這個詞的字面意思。但在大多數情況下,人文更多特指人類的精神文化,而其核心便是由關注人,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這幾個要素組成。
反觀vivo的技術創新的初衷不就是一切以圍繞關注用戶,尊重用戶需求而展開的嗎?
“累計35萬公里只為優化高鐵場景的信號問題、8G的實際內存用出12G的體驗、抗老化達36個月的5星標準,開放式IoT生態”。以上這些只是vivo開發者大會上vivo為用戶做出創新努力的冰山一角。
用科技守護“特殊群體”
在說第二個感受之前先看個短視頻:
很暖心!
vivo在關注普通消費者的同時對于特殊消費群體的關懷也十分到位,大會上播放的一個標題為“當聽力受損者身陷自我孤島,我們就用技術打破屏障,讓他們“聽到”來自世界的共鳴”的TVC讓我為之動容。
查了下資料,根據保守估計,我國聽障群體有近3000萬,但聽障專業服務人士僅1萬名,3000:1的比例,讓專業服務人士也無能為力,并且無論是助聽器還是人工耳蝸也因高昂的價格應用率不到5%。
可以這么說,你走在路上,你并不會發覺聽障患者和你在外貌上有什么區別,所以這群人也極易被社會所忽視。但他們由于先天或者是意外導致喪失了獲取聲音信號的能力,對于他們而言危險隨時可能發生。
雖然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他們也能通過文字視頻等手段獲取到有用的信息,但是相較我們正常人而言,他們獲取的信息大概率也是殘缺的。所以有很多聽障患者或多或少會深陷“自我孤島”無法自拔。
通過這則TVC短片我們看到了:
通過vivo聲音識別功能,讓一位失聰的媽媽“看見”了孩子的啼哭、發現了燒開的水。
通過vivo語音文本互譯功能,幫助了一位熱愛畫畫的聽障女生走出家,認識了新的朋友并建立了友誼。
通過vivo無障礙通話功能,解決了一位聽障外賣小哥和客戶的交流問題。
2021年作為vivo的信息無障礙分發力年,vivo不但通過研發升級無障礙技術,給深陷的自我孤島的聽障人群搭建了一條與世界溝通的橋梁。更是推出“聲聲有息”公益幫扶行動。
vivo也將攜手聽基會共同挖掘聽障人士需求,開展針對中國聽力障礙相關研究。并且通過公益贈機等形式,向重點需求聽障人士捐贈搭載無障礙功能的手表和手機,滿足聽障人群的需求。
此外,對于留守的老人和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老人,vivo還推出了遠程協助功能,可以遠程操作手機界面,幫助老人進行打車,掛號,查健康碼。此外還針對老人推出了訂制的“簡易桌面”、“一鍵撥號”等一系列便捷功能。
前面我們也說了什么是人文的核心要素:關愛,關心,尊重,關注。如果說vivo的技術創新是關注和尊重消費者的需求,那么vivo對于特殊消費群體就是做到了剩下的關心和關愛,而這恰恰也就是vivo“人文之悅”的第二層意義。
就像我們常說的,每個偉大的品牌都會參與到社會議題中,而vivo就是這樣的一個品牌。
結語
“這就是vivo所堅持的「人文科技」的力量,它不是冰冷的,它具有溫暖人心的力量。”周圍在演講中這樣說到。
我認為,“人文之悅”即是vivo周圍這次演講的主題,也是vivo提倡和發揚的核心價值觀。
無論科技怎么發展,最終服務的還是人。21世紀的世界不缺一家牛逼的科技公司,更值得被消費者記住的而是一家有溫度的,懂用戶的科技企業,而vivo則做到了這一點。
就像喬布斯曾說過:“世界非常復雜,也非常嘈雜,我們沒有機會讓大眾牢牢記住我們,沒有一家公司能做到這一點,所以我們必須很清楚地傳達,想要消費者記住我們的是什么,而最重要的關鍵,就是品牌的核心價值。”
<end>
編輯:王根堯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