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an還有必要成為品牌的標配嗎?
先亮觀點:
1. Slogan之于品牌已是可有可無的存在。
2.“品牌標簽”取代slogan,承載內容更豐富,分為“初級品牌標簽”和“高級品牌標簽”。
“初級品牌標簽”是由品牌自定義,包含“符號化元素”和“人格化精神或思想”,其中“符號化元素”是為了打造記憶點,如logo、圖案、顏色、產品造型、設計風格、聲音、氣味等;“人格化精神或思想”是為了建立共鳴點,如品牌精神、理念、公益慈善等。
“高級品牌標簽”是由消費者定義,為了構建情感點,基于消費者的發現、體驗、感受總結出來,背后或多或少都凝聚著消費者對品牌的喜愛,如昵稱、口碑等。
下面一一闡釋:
一、slogan可以不再是品牌標配
Slogan存在的意義是輔助logo傳達品牌信息,可以是產品屬性、特征、功能點、核心優勢、差異點、品牌精神、理念、愿景、使命等。一直以來,slogan與logo是廣告營銷里的黃金CP,但如今slogan好像慢慢在失效,不太被新興品牌所重視,這里的新興品牌只是相較于已誕生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品牌而言。
“你學不會的”海底撈,是大眾耳熟能詳的餐飲品牌,但你知道它的品牌slogan嗎?
我也是搜索之后才知道海底撈的品牌slogan是“一起嗨,海底撈”。
相信我不是最后一個知道的吧!
還有不少近兩年趁著新消費風口崛起的網紅品牌,如鐘薛高、三頓半等。
試問有人知道這兩個品牌的slogan嗎?
經過一番搜索,只找到前者的品牌slogan-“有味道的鐘薛高,一片慢慢品的雪糕”。
后者三頓半的未找到,或許是因為我不夠關注和喜愛它吧,但站在廣告營銷角度來說,slogan也不能在曝光上存在歧視吧。
如今市面上許多新品牌之秀,沒有給其品牌slogan過多的曝光機會,但也不妨礙其迅猛地發展成為消費者喜愛的新品牌。
回想一下你喜愛的新興品牌,你知道ta們的品牌slogan嗎?
總結現狀就是:
大多數新品牌依然有slogan,但鮮少搭配logo對外宣傳;只有極少數新品牌或許真的沒有slogan。
那為何會出現如此現象呢?
是因為品牌管理者的疏忽嗎?
還是說默認了品牌slogan失去了魔力?之所以還設slogan,只是因為固有認知與觀念呢?
或許品牌slogan真的漸漸失去了價值!
因為老一輩品牌興起的年代,物質和信息都不像現在如此豐富和充盈,那時的消費者獲取的信息也沒那么多,slogan作為logo的黃金搭配,輔助詮釋品牌,幫助消費者了解品牌。那會兒也是長文案的黃金年代,消費者還愿意靜下心去細細讀慢慢品,如今沒有太多人去關注長文案,不是因為質量不行,而是消費者的習慣已被改變了,有太多的信息需要攝取。
也跟slogan自身局限性有關,雖然并無標準字數限制,但為了便于記憶與傳播,肯定是需要簡單凝練,承載的信息內容勢必就比較單一,也就無法全面地展現品牌。因此,對于生活在互聯網信息爆炸時代的消費者,早已習慣了通過獲取海量信息了解品牌,而slogan自然不能很好地承擔這一傳播角色,也就逐漸不受重視,不會被投入過多資源去曝光。
此外,信息分發的算法也逐漸加劇了“孤島效應”,用戶越發獲取更多自身感興趣的內容,而其他內容則被屏蔽掉,形成各種各樣的圈層。各個圈層的關注點、G點、認知和思維等都會有所不同,進而也一定程度影響了他們對廣告信息的理解和認知,這就導致承載單一信息點的slogan更起不到太大的作用,慢慢地被品牌所忽略。
二、“品牌標簽”更好地替代slogan
針對slogan承載信息單一的問題,本人提出“打造品牌標簽”的替代方案,并且“品牌標簽”的多元性、包容性和延展性更有助于品牌營銷。
“打造品牌標簽”就是為品牌“打造記憶點”、“建立共鳴點”和“構建情感點”。
“品牌標簽”分為“初級品牌標簽”和“高級品牌標簽”。
“初級品牌標簽” 是由品牌自定義,即品牌將自身值得對外宣傳的點作為標簽。包含“符號化元素”和“人格化精神或思想”。
其中“符號化元素”是為了打造記憶點,如logo、圖案、顏色、產品造型、設計風格、聲音、氣味等。
類似于華與華提出的超級符號。
“人格化精神或思想”是為了建立共鳴點,如品牌精神、理念、公益慈善等,從情感層面、精神層面尋求的共鳴點,是品牌希望跳脫產品層面的束縛,以求在更高層面獲得消費者認同。
“高級品牌標簽”是由消費者定義,是為了構建情感點。基于消費者的發現、體驗、感受總結出來,背后或多或少都凝聚著消費者對品牌的喜愛,如昵稱、口碑等。
“高級品牌標簽”屬于更高段位,這就需要品牌細心發現和小心引導,借消費者之手為品牌貼標簽。
通過細心發現消費者都是如何稱呼你,如何記憶你,如何贊許你……發掘有共情點的標簽進行小心引導,不斷放大,讓其成為消費者里的共識。
比如瑞幸咖啡的“小藍杯”昵稱,就是品牌從消費者語境中發現的標簽,很快就被官方認可并推廣宣傳,收獲消費者的好感。
Slogan是否真的失去魔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營銷觀念要與時俱進,不斷進化。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