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心理效應,2022全年營銷靈感有了
每個消費者心中都有自己的心理賬戶,里面由幾個不同的細分賬戶組成,如儲蓄賬戶、公益賬戶、生活賬戶、社交賬戶……各賬戶的錢各自掌管,對于不同用途的消費采取不同的花錢態度。
營銷是場不折不扣的心理戰,掌握心理學更是進行策略的一部分。營銷人的挑戰就是要喚醒消費者心理賬戶中可以花的錢,以及誘惑出心理賬戶中不想花的錢。本文將介紹運用5種心理效應進行營銷活動,希望為品牌帶來新的靈感啟發。
鳥籠效應:為消費者打造一個價值空間
當你有了一個鳥籠,就會忍不住一直買鳥回來養,這就是鳥籠效應。即人在擁有一件物品后,會繼續添置與它相關的其他物品。品牌要做的,正是為消費者送出這個“籠子”,并且讓這個籠子的價值大于產品,才好吸引消費者為了用好籠子而不斷復購。
花店可以送出花瓶,咖啡店可以送咖啡杯,這些都是十分具象的物體。但“籠子”背后更深入的邏輯,是指為消費者打造一個“價值空間”,令其在自己心中為品牌規劃一個位置,或一種符合自身的生活理念,繼而不斷往里填充產品。
羅森塔爾效應:正向激勵消費者行為
這是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1968年的一次試驗。他們隨機挑選了一些學生,對學校說是“最有發展前途者”,幾個月后凡是被選中的學生都發生了積極的變化。
這說明了正向激勵會引起正向循環,好比游戲中玩家每次勝利都會在公共區域被公開表揚;直播博主讀出彈幕的粉絲互動更多,更容易完成購買。從營銷角度來考量,則是在活動的每個階段,都為參與者送出優惠獎勵,以激勵他繼續參與下去;亦或是起初就給予消費者一種正向結論,即使這不是他想要或需要的,但只要是正向的,也會吸引他為之前來,以達到預期效果。
波紋效應:疊加聲勢打通圈層
波紋效應是指石子投入水中,波紋由中心向外圍擴散。從營銷方面來說,即是靠中心人物的社會地位,傳出影響力波紋,向外層層傳播;或是靠事件話題,不斷發酵,傳送到更多消費者身邊,對周圍人產生重要影響。
比起花大量金錢投放廣告這樣的傳統方式,現在品牌更多考慮的是跨圈層選擇KOL、創造更多后續互動、促進UGC內容、自來水營銷等等,先為產品打造強傳播力,讓消費者自身成為內容生產者,進而輕松使流量大大變現。
錨定效應:使價值定位先入為主
錨定效應是指人們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時,易受初始信息/熟悉信息的影響,將某些特定事物作為參照值,這種參照值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固定人們的思想和看法。
這說明了人對事物的判斷有時并不在事物本身,而是對比了它身邊的參照點。營銷中最常見的例子就是促銷優惠,“原價”是產品的初始信息,即參照點,“優惠”則彰顯了產品現時購買的利益,這給消費者營造出一種能獲利的假象。營銷活動就時常借用產品的“參照點”,或是揚長避短地與競品比較,或是向消費者宣揚購買后能獲得超額的利益,以此來突顯產品優勢。
累贅原理效應:扮演生活中的必需品
生物學家扎哈維在“累贅原理”中說明,羚羊在奔跑時會保持跳躍以彰顯它的強健,孔雀拖著相當于它身長兩倍的、美麗卻礙事的尾巴,自然界的動物們紛紛長有“累贅”的外形,人類社會也同樣如此,我們都會附加一些“累贅”事物以滿足自身其他的需求。
從口紅營銷開始,“斬男色”“人魚姬色”“烈焰色”……仿佛消費者使用了這些名字的口紅就真的能變成這樣的角色。營銷人也正是借此效應,用附加的“累贅”外形包裝產品,使其扮演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產生出缺它不可的錯覺。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