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辜負任何一個春天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曾經如此描寫過春天。
今天排隊做核酸的時候,小區的綠化在陽光的照耀下,肆意生長,綻放出人工化學材料無法比擬的綠油油。櫻花樹,白玉蘭,不知名的藍色的花朵都開了。
我們期盼的春天,終于到來了,雖然對于很多城市的人來說,他以意想不到的樣子出現,尤其是上海,和前些日子的深圳等等。
前些日子,我寫了一篇文章叫做《刻意樂觀》,里面提到:
在非常艱難的日子里,你所有的悲觀,無論從結論還是推論上,很多都是對的,但是顯然這對我們的身心健康不好。
所以我一直說“悲觀者往往正確,但樂觀者往往成功”。
但總有時候會有一股情緒拽著你,去沉淪,去隨波逐流,去放棄,去找到恰當的外部借口證明自己沒錯,但只有鼓足勇氣去對抗,去正視,生活才能真正走上正軌。
我稱之為【刻意樂觀】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我相信很多人和我有一樣的感覺——全靠外力驅動,無論是員工、合作伙伴、客戶、家人等等,這一系列填充起你整個生活的每一個空隙。你甚至不太需要去思考需要做什么,有的是事情催著你做,有的是人催你去做。
在那個回想起來滾燙的高增長時代,我們甚至不需要思考人生的意義。我們只需要抓住新渠道,和通脹共舞,就可以短暫得獲得收獲感,滿足感。
我們甚至以為這就是人生的意義。
偶爾,在某一些間歇,內心深處會有一個聲音呼喚你,提醒你,有的東西好像有點匱乏了,但很快,老侯又買了豪宅,老王又抓住了一輪牛市,會把你拉回現實,我們總是以為那些“次要”的問題以后有的是時間再說。當下,欲望最重要,攀比占上風,還有最重要的是你不快點,好處都被別人占完了,以及起碼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先來者通吃在諸多領域成為了鐵律。讓我們無比焦慮,亦或是【不得不】,人生很多無奈是你只能【跟】、【跟著卷】、【跟著上杠桿】,由不得你。
表面上來看需要平衡的是工作和生活,實際上需要平衡的是【欲望】【攀比心】【焦慮感】【無奈】。知道、明白這句話其實只是修煉的1%,剩下的99%是做到,也許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亦或是一輩子。
十多年前,有一陣子【于丹講論語】的熱潮席卷中國,大家發出了時代的叩問:什么是幸福?怎么樣才能幸福?
央視也在路上做了專訪“你幸福嗎“?有一個大叔說“我不姓福,我姓曾”。
當時的流行語是放慢一下賺錢的腳步,等一等靈魂。現在賺錢的腳步肯定是放慢了,但是靈魂好像一直沒跟上來。
當時易中天品三國也很火,一度引爆了三國熱。在那個春天,我還手工繪制了三國人物關系譜和年鑒。有時候我想心無旁騖做一件沒有功利心的事情就是幸福。
周五是最值得期待的,因為周五下午只有兩節課。放學后,可以肆意地玩耍,奔跑,拿零花錢去買小說,隨著熱愛的小說從仙俠到不忍直視的言情轉到余華的《兄弟》和《活著》,大致意味著無憂無慮的青春期的結束,進入中國版的少年維特的煩惱時代。
我想我們這兩代人的記憶中,一定繞不過拆遷、買房、加入WTO、城鎮化、全球化這一些事。他一會很宏大,一會很細枝末節,很具體。一切都攪合在一起,絲絲入扣。你根本沒有可能獨善其身,沒有可能將任何一個人與時代孤立。
你會發現,六零、七零后一開口,總有時代、世界、全球這一些詞匯。給這一批人賣的酒水廣告,文案都是致敬這個偉大的時代。
你會發現,當《真心英雄》、《朋友》不再是KTV里最TOP的熱歌,取而代之的是《野狼disco》的時候,你會發現那一代人也終究落幕了,和他們一起落幕的,還有KTV這個場景。
對于今天的年輕人而言,我們將面對的生活中的難題,遠比那一代棘手,難解難分,需要的智慧,也絕不是叢林法則、厚黑學這么單一。我們唯一的出路是尋找和相信復合的意義,而不是單一數值的競爭。只有重新定義多元化的意義,才是意義本身。只有找到多個點和面的支撐,才能把生活真正支棱起來。
我以前看過一本書其中有一幕記憶猶新,講的是歷史上一個人在他生命最后幾年,一直在參加老對手們的葬禮。
第一代中國企業家也快進入這個階段了。有時候,局到最后一刻,你才會發現,你所參與的只是局中小得不能再小的一小部分。
對于行在中段的我們來說,我想更早地讓我們徹底領悟——只有時代的企業,沒有成功的企業,或許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就好像現在每一個基金的口號里都有一句“行穩致遠”,而幾年前,大家都說“一把梭哈,猛干”。
不再將做大理解為唯一的指標,不再堆數據,買無法協同的資產,不再騙了資本騙自己,不再盲目加杠桿,找到自己企業的社會定位,價值分工,實事求是是99.9%的民營企業唯一的出路。
前段時間《愛情神話》很火,其中主演吳越在一次訪談中曾說過“在人群中,唱自己的歌”,讓我印象深刻,或者說擊中了我,我把這個訪談視頻推薦給了很多人。
她還說“每一個女演員都要接受隨著年齡的增大,能給到你的角色不那么好”。
她說“年輕的時候,對很多東西更有饑餓感,比如更多的衣服,排滿的工作,但歲數大了,對這些都沒有那么強烈的饑餓感了”。
我相信她說的是真實的心路歷程。
同時,我也從來不信一個未曾擁有過的人,張口閉口說我不喜歡錢。
我想起了王安憶的小說《長恨歌》,取名字白居易的《長恨歌》。長恨歌中最后一句為“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王安憶的《長恨歌》據說是她看了報紙上的一個新聞,一個民國時期的上海小姐獨自死在家中(真實的),于是產生創作靈感而創作之。
她寫了一個女人長達40年的感情經歷。中學生王琦瑤,是一個普通的上海弄堂女,但她又是不普通的,因為她美麗無比,幾乎達到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境界。自從被選上“上海小姐”后,命運就發生了轉變,她做了某大員的女人,后來上海解放,大員遇難,王琦瑤又成了普通弄堂女孩,但是表面的平靜掩飾不了她內心的波瀾起伏。她與幾個男人糾纏在一起,關系復雜,后來天命之年的王琦瑤與一位年紀與自己女兒相仿的男人發生畸形戀,最終因為金錢被女兒同學的男朋友殺害。
德魯克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個階段。提出了極為重要的思想,他認為我們需要延遲判斷。
聽到延遲兩個字。大多數中國人都不能理解,這是什么重要的思想,時間就是金錢啊。
我感到極為震撼。世界進入了高度不確定性,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套用我們過去的金融理論、經濟理論、地緣關系可以理解的。信息高度爆炸,形成了粉末,你極短時間無從判斷,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在上一個周期,延遲意味著錯過,而現在起,這個邏輯已經改變。延遲讓我們更理智,更客觀。
比如最近發生的很多事情,我想應用延遲判斷的方法。(杠精勿噴)
生而為人,走不出傲慢與偏見,也不存在感同身受,但那剎那的共情,便是人性的光輝。
不辜負任何一個春天,包括這個看似不完美的春天,你亦可以從中看到自己,看到世界。
<end>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