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四登博鰲品牌的背后:成為專業主義者
如果我們再討論國貨崛起和中國制造走向世界顯然已經有點落后。
中國國貨品牌在經歷了過去四十多年的發展顯然已經成為當下的主流,在各個行業尤其是大消費領域,我們不僅站穩了腳跟且轉變為引領的角色。
比如伊利金領冠(后文簡稱金領冠), 4月20日第四次登上博鰲亞洲論壇的舞臺,透過博鰲的窗口向世界展示中國奶粉的實力和研究成果。
在伊利的中國母乳研究20年節點,金領冠作為國內最早開啟母乳研究的嬰幼兒配方奶粉品牌,某種意義上代表著中國奶粉行業是如何從零開始,憑借專注科研,打造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配方,一路逆襲成為自主自強的中國品牌。憑借專注科研,打造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配方,一路逆襲成為自主自強的中國品牌。
在我深入了解了金領冠這個品牌后,我發現一件更重要的事,就是在中國,在未來,誰會獲得成功?
我想說:是專業主義者。
以前只靠生意嗅覺,膽子大就能賺到錢的時代正在過去;專業主義者和掌握技術企業的時代到來了,它是基于對客觀規律的理解和尊重,持續地做出系列的、大概率正確的決策。
品類戰爭:中國奶粉的崛起之路
進入正題之前,先簡單回顧一下中國奶粉行業的發展。
改革開放后,中國工業發展注入了活力,其中也包括乳制品行業,1984年國家經濟委員會發布公告,首次將乳制品工業作為主要行業發展方向和重點,人們的需求得到極大釋放,中國乳制品市場迎來高速發展。
比如伊利,在近30年的發展之后,伊利已然成為全球乳業五強、亞洲乳業第一,是中國規模最大、產品品類最全的乳制品企業,同時也是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官方唯一指定乳制品合作伙伴。
以伊利為首的這些乳企的發展推動中國乳業走向了世界,并成為高科技、高質量以及創新的代名詞。
其中嬰幼兒配方奶粉這個細分領域同樣如此。如果說改革開放初期的第一代奶粉只是單純追求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基礎營養素的均衡階段;那么21世紀以來的第二代奶粉是加強營養素配方階段,追求核苷酸、DHA、益生元等重要營養素,使配方奶粉在原有基礎上得到進一步提升;而近幾年的第三代奶粉則是在更深入的科學研究和分析技術背景下,對母乳成分和功能分析進一步提升,進入精確模擬配方階段。
四度登上博鰲論壇的金領冠則從2003年開始,就開啟母乳成分和功能的研究,致力于研發出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奶粉。通過二十年不到的時間脫穎而出,連續四屆,通過博鰲這樣全球性的平臺,向世界展現中國奶粉實力。
說有實力是有依據的,前不久金領冠就率先成為我國首批符合奶粉“新國標”的嬰幼兒配方奶粉。
要知道今天“新國標”乳制品質量安全要求之高,近幾年來的嬰配奶粉抽檢合格率也已經達到全球最高水平。對于能通過這項檢驗標準的品牌來說,這背后是對企業科研能力、配方優勢、生產工藝等多維度綜合實力的精準考驗,乳企只有嚴格執行層層把關,才能成為國產奶粉的“質造標桿”。
開頭我說了,專業主義者是基于對客觀規律的理解和尊重,持續地做出系列的、大概率正確的決策。那么金領冠很早就洞察到了中國嬰幼兒配方奶粉在中國發展的規律和趨勢,并專注、持續地投入研究,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下,這些積累最終被驗證是正確的、有價值的,并獲得了認可。
但這樣的成果是來之不易的,在中國奶粉市場四十多年的發展中,只留下少數不斷進取的品牌贏得中國消費者的信任。
這就到了本文要說的主題:屬于專業主義者的機會來了。
敬畏時間的力量:
成為專業主義者,才有可能去超越
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機遇。
在中國改革開放后浩浩蕩蕩發展的四十多年間,面對空白市場無數行業從零增長,無數人靠著時代紅利發家致富,而當這個“紅利”時代進入下半場之后,各個行業市場被逐一整合,淘汰了那些沒有競爭力的企業,剩下的是最硬的骨頭,是單純靠膽量和擴張無法解決的事情,是更為專業的事情。
簡單的存量吃干凈后,專業主義者做的是很難也很漫長的事情,它需要耐得住短期看不到成果的寂寞。但難的事情與正確的事情,往往是一個基本事實的兩面,二者不可分割。
那么金領冠就是這樣一個專業主義者。
說回嬰幼兒奶粉行業,在今天,很多人都在主張母乳喂養,因為綜合來看,母乳的營養成分是極為豐富的,它含有很多的天然元素能夠讓寶寶吃得更加健康,抵抗力更強;所以今天有很多奶粉品牌都在模仿或參照母乳添加相關成分,讓奶粉能夠達到母乳的標準。
21世紀初,在中國奶粉處于摸索階段時,伊利就率先開啟了母乳研究,并且在近20年來一直聚焦母乳研究,聚焦研發更適合中國寶寶的奶粉。
回到2003年,伊利作為最早啟動中國母乳研究的品牌,率先在歐洲,大洋洲,美洲,亞洲,建立了4所超高水平研究中心,集結了2500人的高精尖研發團隊,每年投入近5億元研發費用,開始啟動企業自主化的中國母乳研究。
研究的前提自然是母乳采集,但這項工作十分艱難,因受文化風俗等因素的影響,有的媽媽們不能理解伊利的工作,往往是采集員溝通10位產婦,只有1-2位愿意提供母乳。
但就是靠這樣的“笨功夫”,伊利把這項工作堅持了將近二十年。至今已經累積了近千萬份母乳研究數據,建立了中國企業首個“母乳成分研究數據庫”。
2009年,伊利發布了以企業為主導的首部《中國母乳研究白皮書》,標志著中國母嬰數據系統地進入全球高端配方奶粉研發序列;
2018年,伊利母嬰營養研究院升級成立;
2018年9月12日,伊利歐洲創新中心在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升級成立,伊利金領冠的母乳研究工作開啟了嶄新的里程碑;
2021年5月20日,伊利金領冠基于強大科研實力,公布了從腦力、免疫力、吸收力等多個維度上的六大母乳研究成果;
2021年12月29日,伊利母嬰營養研究院(YMINI)在 “生命早期營養與健康暨第三屆母乳研究高峰論壇”上正式宣布與多家權威機構、高校啟動“母乳研究生態圈”,共同打造業內“產學研”一體化創新標桿,賦能伊利旗下包括伊利金領冠在內的奶粉產品升級,推動配方迭代,促進我國嬰幼兒營養升級。
2022年4月7日,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十八屆年會以線上形式成功召開。伊利金領冠攜手14位院士、權威專家,共同啟動“領航者計劃”,重磅發布“母乳與生命早期營養研究六大趨勢”。
截止目前,金領冠已收獲包括“含α-乳清蛋白和β-酪蛋白組合的嬰兒配方奶粉及其制備方法”和“核苷酸組合物及其在食品中的應用”在內的5大核心配方專利[1],更取得全球14個國家的專利認證[2]。
這些創新成果打造出了強大的中國專利配方,打破了全世界、全行業對奶粉“母乳化”的認知邊界,這是金領冠專業主義者的成果。
那為什么說屬于專業主義者的時刻到來了?再來看看20年間,中國奶粉市場發生了哪些變化。
首先在需求端,在育兒觀念上,相比上一代他們更重視寶寶奶粉的營養健康,有著高消費意愿和品質升級需求,這就催生了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迎來高端奶粉需求大爆發。
值得注意的是,在更懂科學的新一代父母眼中,高端奶粉并不是說定價高就是高端,這里高端的內核一定是以配方創新為基礎,產品質量為保證。
再看供給端,國產品牌在中國奶粉市場的占比持續上升,那些以科技創新為主、深耕產品品質的品牌就迎來了機會,競爭焦點也變成了奶粉的品質、營養與研發能力。
而近20年聚焦在母乳研究的金領冠用長時間的積累,通過千萬份中國媽媽的母乳營養數據,來專注研發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奶粉配方,這是“洋品牌”或者其他近幾年才開始母乳研究的品牌所無法比擬的。
故而專業主義者的時刻才會到來。
經營力:專業主義者走出自己的路
走到行業前端、四度登上博鰲的金領冠憑借的除了產品實力,還有背后的一系列精細化運營能力,這是另一種層面的專業主義。
在消費升級下,當代父母對奶粉品牌的產品品質、消費體驗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渠道端的選品邏輯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不再單純的只看利潤,更注重產品本身和附加服務。
因此,只有在“產業鏈端、渠道端、消費者端”精耕的品牌,才有可能在奶粉行業的下半場中突圍,而金領冠很早就洞察到了這一趨勢,并積極推動品牌數字化轉型。
例如在養殖端,金領冠牧場中的每一頭奶牛都有專屬的“身份證”,不僅能及時記錄奶牛的健康、運動、產奶、產犢等情況,還可以將所有的信息集成建立成電子健康檔案。
在生產端,金領冠采用被稱為“核心大腦”的MES制造執行系統,通過將所有生產設備連接到系統,可實現生產過程實時監控,保障安全穩定生產,并借助數字平臺應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NLP),可以捕獲消費者的新需求,對產品進行優化和更新。
此外,金領冠還以數字化手段,優化了品牌服務的即時性、體驗性和專業性。比如AI智能客服系統不僅可以提供7*24及時應答,還能基于大數據模型和標簽管理,對不同場景下的用戶需求進行分析和反饋,真正實現了千人千面精準服務。而針對私域用戶,伊利金領冠更是專門搭建了以數據驅動的會員體系,以進行深度服務。
而今,伊利金領冠又創新性的提出 “數字化三位一體”運營體系。圍繞經銷商、門店、消費者三大核心場景,以創新數字化生態系統為重要入口,在提升運營效率和倉儲數字化管理能力的同時,賦能渠道,并且可以更好的滿足“消費升級”的需求。
以上種種舉措都意味著金領冠真正地實現了“從牧場到奶瓶”的全鏈條的智能化、精細化運營。
如果說產品上的專業主義是其推動金領冠發展和進步的內在驅動力,那么數字化體系的專業主義則是金領冠品質保障的強大后盾。
寫在最后
最后再回到金領冠四度亮相博鰲這件事,正是因為金領冠的專業主義贏得了行業內突出的產品力和品牌力,成為行業領跑者獨占“鰲”頭。
對于中國奶粉行業來說,是以金領冠為代表的國產奶粉迎來集體振興,一場國產品牌的價值共振正在重塑市場格局。這是伊利金領冠的勝利,更是中國品牌的勝利。
從前,站在伊利金領冠面前的對手足夠強大,但通過專業主義的長期堅持,伊利金領冠打造出了不遜色于任何競爭對手的優勢。
下一個十年,金領冠,超越金領冠。
[1]專利號:ZL201680013841.3、專利號:ZL201510291739.7、專利號:ZL200810241156.3、專利號:ZL201510300587.2、專利號:ZL201510290842.X
[2]歐洲(10國)發明專利,專利號:EP3266310;澳大利亞發明專利,專利號:AU2016228670;新西蘭發明專利,專利號:NZ735399;印度尼西亞發明專利,專利號:IDP000069361;馬來西亞發明專利,專利號:MY186145。
<end>
編輯:張小松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