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日常焦慮”的創業者,我和Heartly Lab 的V公子聊了聊冥想
創業路上總是充滿焦慮。
我剛創業那會,有一次見「得意忘形」的主播張瀟雨。
見到我的那一刻,他和我說:
“你一進來我就覺得你頭上頂了一朵好大的烏云,你還好嗎?我看到你就像一個一直在踩著油門在高速公路上狂奔的車,你可能現在還覺得沒什么問題,但一旦你碰到一個障礙物的時候,你可能整個人就要翻車了。你現在很抖抖瑟瑟,就是因為你一直在開這個快車,你很擔心開錯方向,你非常希望前面不要出現任何的障礙,因為你覺得這樣就會影響你的速度。”
這段話徹底地擊中了我,我當時在他面前崩潰了。我把這個經歷和我當時一個同事淡淡說了,淡淡當時跟我說了一句話,她說:“因為你被看見了。”
我覺得一個真的自己被看見了。
也是因為這個契機,我開始接觸到了冥想、正念、coach,想要緩解我的焦慮。
在這過程中,我發現我有個原來在字節的朋友Vivienne 出來創業做了一個冥想正念品牌Heartly Lab ,她的個人經歷也非常神奇,她曾是Uber中國核心成員,后來又加入了字節跳動,曾任字節跳動全球戰略合作及市場負責人,到后來開始在冥想正念行業創業。我就想邀請她來一起聊聊冥想,和她職業路徑切換背后的心路歷程。
本期嘉賓 龔姿予 Vivienne
這期對談是我做對談以來至今,可以說是最喜歡的一期。我可以反復聽、反復聽都不會生厭。尤其是最后那段,我問Vivienne 如何和自己的“急”和解,她給我的回答非常發人深省,讓我和她聊完之后,獲得了非常多內心的能量。
很多朋友們最近被關在家里無法出門,難免心里有些陰霾。
希望這一期能在最近紛紛擾擾的環境中給大家帶來平靜、溫暖和治愈 ??
你也可以在小宇宙、喜馬拉雅、Apple podcast 等平臺搜索【溫柔一刀】收聽
你將在本期聽到:
從寶潔- Uber - 字節跳動,再到創立正念品牌Heartly Lab,行業切換背后的心路歷程
為什么會開始冥想,冥想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什么?
正念、冥想、禪修這些名詞的定義與區別
心理健康賽道的國內外發展和商業模式
什么是 Heartly Lab ?
如何和自己和解
01
為什么開始冥想,冥想給我帶來了什么?
Vivienne:
我覺得冥想是一種很好的科學現代方法,幫助我更好地跟家人相處、去選擇自己的職業,更好地找到持續成長內在動力的一種法門。這也促使我,最后自然地選擇以它為我的職業。
因為我受益于冥想,我覺得它可以幫助很多像我一樣曾經很有野心,認為自己很優秀,但實際成長的過程中,面對越來越多責任甚至是壓力,無法去平衡和自洽,從而產生了痛苦和焦慮的年輕人。
所以才進入了我們做 Heartly Lab 的這個過程。這跟我自己的成長一步一步是相關的。
刀姐doris:
你是怎么開始冥想的呢?我還挺想聽聽,你能說更多嗎。
Vivienne:
其實瑜伽一直算是我早期對于冥想的一種認識,瑜伽它更多的是通過身體把你的身心整合在一起。那這樣子其實身體成為了一個你去感官體驗的錨點,然后慢慢地來調理你的心,包括我們說的紛繁的思緒。
練習冥想,那我練的是什么?以及我開始怎么真正去練。在最早期,我對冥想是什么?它背后到底是什么原理?甚至它能帶你去哪里,根本不了解。
有一個詞叫“三十而立”,我不覺得每個人都會在30歲那個時間真正“立”起來。一定是在生命中有人、有事真的觸動到了你,才真正地自己“立”起來。“立”起來之后,才真正地了解人和生命是什么樣的。
當你回顧以前,開始有了一些反思和反省,才能看看自己以前是真正在很清醒地去選擇生活,還是被外界裹挾做了很多選擇。這就是叫“覺察感”。這個是每個人都會有的,但不一定是在 30 歲。
這個過程我覺得每個人的出發點不一樣,我覺得應該感謝這樣的機遇,讓我們開始反省。我可以跟你講講,我的童年其實是蠻自在的。我出生在新疆,在戶外待了非常多個暑假,很自在,我父母也不太管我,沒有給我報過任何興趣班,我喜歡舞蹈,我喜歡畫畫,都是我自己要求的。這個經歷,給了我很多對生命中比如說像花、草、小動物這種大自然的生命的鏈接感。
你會發現這里面有個很大的沖突,就是在我工作以后,包括好像不小心選擇進入 Uber 這一類跨國的科技互聯網公司,公司里有非常多的優秀的人。那時候你才看到別人的背景跟你很不一樣。
我感覺我是一個很淳樸的自然生長的小孩,包括我的學校也不是那么的精英。我從來沒有覺得我是一個特別優秀的人,但是我很上進,特別陽光,而且什么都不怕,只要我愿意去做,我一定能做好,甚至是有那種必勝的決心。但是那種東西我覺得會變化。
這兩年大家討論人的異化,其實你會被無形地裹挾進去,會被環境所影響。我看到了周圍如此多的精英和優秀的人,其實你會無形地一直在比較甚至被比較。包括我后來去了字節,TikTok 海外期間。你甚至看到了比 uber 這樣一個以前你認為很厲害的環境,這個超級創新公司還要更創新的一個中國模式。那你看到了世界各地的國家那么多形形色色的優秀員工,你會有更多的焦慮,更多的比較。
那個時候,我感覺我很不像我自己,而且我明顯地感覺到,不要說跟我小時候的狀態對比了,你很本能的感覺這個跟自我的狀態是脫離的。
每個人其實都有所謂的“本自俱足的智慧”,你知道什么樣的東西讓你快樂,什么樣的東西讓你放松,甚至讓你充滿創造力, 那個是人的本能。但是當你脫離了我們說的這種本質,你其實是會有這種應激的反應和癥狀的。
我覺得很多時候,人都在用一種統一的標準去規范,優秀的人是怎么做,優秀的體系怎么做,我覺得這是一種異化。
那本質應該是什么?比如說我看到了我的限制和我的短板,甚至是我作為人的脆弱和有限。
那我其實能不能去承認他,臣服他,甚至我覺得當你痛苦到一定程度,你內心會釋放出無能為力的感受的時候,你就會生發出一種柔軟,這其實就是臣服,你臣服了,才真正地松開了以前對自我的執著。
我之前是:我一定要做什么,我一定要做哪吒,但后來我發現,不是哪吒也可以很好。我覺得這需要一些過程,可能冥想是一種方法,但也有別的方法,它其實幫你慢慢打開,要么重新認識自己,要么回到自己。我覺得都需要一些契機,但冥想是這個過程中幫助到我的方法。
02
你看見一朵花,就像看見你自己
刀姐doris:
去年是我的另一個焦慮的巔峰,當時我在看一本書叫《臣服實驗》,沒看懂,但是我一直在悟它什么意思,至今其實都沒有明白。
英文原版叫 《The Surrender Experiment 》 ,我覺得“臣服”這個中文翻譯真的寫得很好。
我覺得積極的臣服是看到了你的邊界,但是在這個邊界里,我仍然相信我可以變得更好。有時候,人會進入一種消極的放棄,所以很多人就躺平了,躺平是個很差的狀態,我覺得要找到那種中間狀態。
那怎么通過冥想達到這種狀態呢?
Vivienne:
首先我要承認我也是一個冥想中的小白。
我是在這條路上愿意去探索的人,但我絕對不是說在這條路上走得很深的人。你剛剛說了一個特別好的詞,叫看見。我之前看歌德寫的那本書叫《植物變形記》,里面講到植物的生長過程。因為這個跟我的成長環境非常相關,所以我覺得這本書有在啟發我的思維過程。
因為我天然不是一個特別理性或者說邏輯性很強的人,我是一個比較感性的人,后來我也很悅納自己。那我覺得這種感性很容易幫我去理解一些事物之間的關系,甚至包括我后來進入商業世界。很多商業看似非常有邏輯,但因為我沒有那么多的打法和理性的分析,所以早期來看,我感性的部分有時候就是偏頗的,但是慢慢我發現,冥想能幫助我更感性,甚至是感受和體悟到一些東西。就像你說,不要去玩邏輯游戲,去看你真正看到的,那就一下子感受到了事物的本質。
就比如說,去觀察一朵花,從它生長的過程中,它那個花蕾花蕊,包括那個花托,一步一步怎么生長出來,最后花瓣落掉,花變為果,果又是從哪個位置長出來開始蓬大,什么時候是開始膨大的最高速?因為我自己也很喜歡種東西,然后有個小小的陽臺,我就經常會去觀察,那這也是我的一種冥想。
有一天我特別煩躁,我就一直在那看那朵花。因為是下雨前,開始刮風,我就看那個小小的花蕊開始顫抖。
我就想到另外一本書就是《箭術與禪心》里面,它說:「當你看到一朵花,你看到整個花的樣子、形態、能量和流動,你其實是看到了你自己。」
這句話說得很玄。其實我覺得這是一種每個人都有的感受能力,不需要用言語過度去解讀它,但你看到的那種所謂的自己是什么?是因為你沒有以一個觀者視角去看它,你就是那朵花本身。
所以這個反過來也可以解讀“非二元”,冥想最終是希望你可以慢慢通過一些方法慢慢地訓練你的心性,能理解很多事情它首先不是對立的,這里面有一個詞叫“無分別”,甚至到最后你自己的觀者視角都沒有了。
先練習一定的穩定專注力,開始讓你的心不紛繁不散亂,然后慢慢地去觀察,甚至覺知從呼吸到你周圍的聲音,包括周遭正在“發生”的事物。感受它這種起落的無常感。
你是真正地去用邏輯去想它的無常嗎?不是。
是你無數次在這種冥想的感受和練習中看到了,包括這種一花一世界它的這種無常,你其實理解了無常的本質,我覺得它本身會讓你升起這種臣服的心理。
冥想不完全是說我每天很努力跟著App 要去練,你固定給自己花一些時間去練習它當然好。
它其實在幫助你持續地去理解,幫你把本來散亂的心慢慢變得更聚焦收束,包括用這種方法能更找到你的一個錨點。最后,你理解了觀察了這種“無常”,你能真正從過程中去理解和承認了“無常”。
我非常愛我的父親,也非常感激他。但是17年開始到今年這五年過程中,我父親確診了重病。我希望為父親做很多事情。我特別努力地去做,不亞于我以前工作時候的那種拼命和那種叫”人定勝天“。我又一次把那種“人定勝天”的哪吒精神用在我怎么去幫助爸爸康復。
這也是我真正開始去應用冥想的時候,你覺得一點辦法都沒有,讓你感覺到非常的絕望。這種絕望會讓你產生 “臣服”(surrender ) ,因為你沒有辦法,甚至你因為自己的無能無力,你非常痛恨自己,你覺得我怎么這么沒用。然后那個時候自己連自己怨恨到沒用的最極致的時候是啥?我覺得是愛,因為你自己都沒有愛了,我覺得那真的是一種特別深度的抑郁。
我有一陣其實陷到了那個境地,我從來沒有想到我一個像小太陽一樣有無限能量的人會走到這樣一個境地。但是當時我在想,那我又有什么任何辦法幫助我呢?我不要說我幫助我父親,我自己都自救不了。所以那時候其實有很多的冥想和正念的方法,讓我一點一點找回到了愛。
慈悲其實不往往是對別人、對事情,其實是對自己。你如果不對自己有這種慈悲和柔軟,我覺得簡單來說你有的時候你無法過活,連明天怎么起床的勇氣都沒有了。那我覺得慈悲其實是要看的,你不是全能的,你不是什么都可以做,甚至你最親愛的人你也救不了。
那面對這種無能為力的時候,我覺得這才是真正很多時候冥想在生活中的一些應用,當然我的案例可能相對會比較極致。就像我們說的到了最后,你對非二元的一些理解。事情最終都不是說一定會是好或不好,一定會成功或失敗的。
你真正要看見那朵花,就像你看見你自己。其實你是什么,你有的和你沒有的,你最擅長的和你不擅長的,我覺得每個人的特質很不一樣,但是你一定要看見它。這是從我們經歷的事情中慢慢鍛煉出來的。
像我可能放在五年前,我也會覺得我想要的冥想是讓我更成功,更高效,然后變成一個更優秀的精英,幫我實現我自己。如果這么想,你會覺得冥想是一件非常狹隘很功利的事情。但我覺得冥想真正的要義比這個寬廣的太多,而且當你在面對人生中很多重要的關口和選擇的時候,它真的能給你最大的力量和智慧。因為你會發現最重要的選擇都不是你用邏輯想的。
我覺得人生中最重要的選擇一定都是發自內心,或者說是感性的一些選擇。我覺得冥想它確實能夠讓你深度地挖掘你內心的個人潛能,那個潛能是真正看見你自己。
這就是我以自己現有經歷得出對“冥想”的有限理解。
03
心理健康賽道的國內外發展和商業模式
刀姐doris:
首先我非常認可做這個相關的一些事兒。我以前也有想過,如果我真的財富自由了,然后我做一些自己熱愛的事,我覺得我可能會做跟這個事情有點相關的,能幫助人活的更快樂或者更好地找到自由的狀態。但是我后來也從商業角度去想了一下這個事情,因為我觀察了一下,目前國內對正念冥想的了解其實是非常基礎的,甚至有些人會拿這個去騙錢的。
第二方面,大多數人會從做一個非常小的社群組織開始。而你是想要用 App 的形式或者是 App + 社群。你可以跟我們說說你準備怎么去做這個事,怎么把這件事情跟商業結合起來,或者你是怎么設計Heartly Lab 的。
Vivienne:
首先我覺得大前提在于,我進入這個行業和這個領域,是出于一種使命感,也基于客觀地看到了這個行業的一些增長趨勢。就像我說,如果我要看見自己,真正地看到自己擅長的和一些短板。那我覺得好像我做這件事情,所以我擅長的事情都是這里面必要的,我的一些短板在這個階段不是那么傷害。認清這些事之后,給了我極大的信心。基于這些原因,開始做Heartly Lab 。
離開大廠以后,在我看來,會有一段探索期。我覺得那個時期其實還是在用很多慣性思維去看問題:我之前做了什么東西相關度最高?資源在哪兒?行業的趨勢在哪?
如果放在五年前,我對于創業的理解可能是:一個好的商業 idea,一個可規模化的商業生意,有投資人,有資本,然后有市場的趨勢。
作為創始人,你要相對全能,能找到人,找到錢,然后把這件事情很快速地迭代,甚至是你比別人迭代得更快。我覺得那一套創業邏輯后來在我經歷了一些事情之后,也從我的腦海中瓦解了。
我不覺得這對每個人都不適用,但我覺得它對我不適用。我們還是回到“看到自己”。
我發現我創業的那個根基來自于我認可和信任的東西。這一類代表性的創始人,我舉個大家熟悉的例子就是Patagonia 創始人。他創造這個品牌之后,直到今天也還有很多人說他商業上不成功,因為它沒有那么規模化,它的變現和收入甚至它的每年的增長也不是很好,甚至大家覺得它還挺土的。但是在另外一群人眼中,它是一個猶如指南針、燈塔一樣的品牌,甚至是一種精神符號。
這也其實讓我更理解了世界的多元。你不需要從外界去找標準,很多時候你先把自己定住,你是這個事情的起點,你看見了自己,知道了自己能做什么,且什么能做好。
剛才一直在說創業,我覺得是一件太不確定性的事情了。資源的限制、外界的不確定性、包括初始團隊。你早期一定會面臨找不到最優秀的人,也不能在早期就證明你是一個很快讓投資人眼前一亮的模式。
當你沒錢沒資源的時候,我覺得唯一不能動搖的就是創始人的信心和做這件事情的篤定,這才能絕處逢生。如果我們說創業九死一生,我覺得很多時候是先有了這個1,才會有后面的0 。如果你都沒有這些篤定,你一直在看方向,行業,太多的變數,隨時可以把你擊倒。
我是一個很相信品牌的人。
我覺得前幾次職業的選擇是在于希望能創造一些東西,你覺得有些品牌做得很好了,那你也不用去做了。我覺得有人很擅長創造,那就讓他去做。我希望說能在一塊有需要,但是沒有人愿意去做的領域耕耘。
這對我來說都是一個很有使命感的事情,甚至是很能夠創造一個好品牌,對人有影響的。而這種使命感來自于我在這個過程中我也去找冥想的方法、冥想的路徑、冥想的這種產品和服務。我發現了很多空白,而沒有人做。
就像我們說國內有些方式早期十年可能是沒有的,不管是商業模式、生活方式,但反過來也有一些國內的方式是創新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國內現在既有需求,但是又沒有足夠的方式和團隊在解決,而且國內從創業者和資本上也有足夠的空間,那我覺得其實值得嘗試。
現在各種行業都在精細化,我們現在選的方向,不認為自己特別垂,但我們也足夠專。那我們希望能夠通過線上加未來可能有的線下服務能切入到這群對自己的身心靈健康有足夠多的重視認可的人。那我覺得這就是一個足夠好的垂類品牌,我覺得它是有機會的。
用我們正念里面的一句話,叫 gentle focus 。你得特別專注,但是你是放松的專注。這里面的極度專注是因為你沒有太多資源可用,所以你只能專注在你很有限的資源上,這樣反而你不會被外界紛擾所慌亂。你把你的 general focus 放在你有限的資源上,你就極限了它,你會發現這跟你以前所擁有龐大的資本和資源的情況是完全不一樣的。你是不是會失落甚至是灰心甚至放棄?我覺得不至于。
因為每兩朵花都不一樣,你怎么能拿去比較。這是我現在做這件事情的一些心態。
04
和“急”和解
刀姐doris:
最后再問你一個關于我自己的問題。我生活中一直和一個詞沒法和解,叫“急”,就是我很急。從小到大我都覺得效率對我來說非常重要,我需要非常快速地做到一些事情,所以當我慢下來的時候,我會非常焦慮,感覺十萬只螞蟻在身上爬。
我前兩天還看了一本書,叫《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它有一句話我覺得說得非常好——「現代人總是覺得如果做事不夠迅速,就會損失一些時間,但面對省下來的時間又不知道該怎么辦,只能打發了事。」
我覺得現在很多人應該跟我處在一樣的狀態,想盡快完成一些事,盡快成就一些事,但是真的不知道該怎么去面對你省下的那個時間。就像前段時間清明節,三天假期在家,我覺得很多人都不知道該怎么辦。
尤其是作為一個創業者,你要帶著團隊前行,有時候我可以接受說我們慢一點,這個東西我們慢慢去探尋的。當然我說的慢,可能因為我的標準比較高,我要非常快。同時我也很深刻感受到,有時候這個“快”讓事情更慢了,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所以我就想問問在這件事情上你是怎么看待的。
Vivienne:
我嘗試著用我的經歷回答一下,剛才想到了兩個角度。
第一個,有的時候有些人要來冥想,我們會問大家為什么要來冥想。你也可以問一問自己,即目標是什么,最終你希望的一個好的結果、預期的結果應該是什么樣。比如有的時候我們快了,我們能夠效率更高,對商業結果來說能有更多保證,得到更好的成就感。如果我們這么順著這個邏輯來講,成就感和所謂的成功結果就是一瞬間的事情。
第二個,我們回到說你自己心里能不能踏實穩定。不需要別人去認可你,或者你的投資人給你這個承諾保證說,刀姐我們全力支持你,不要太快了,不要著急。我覺得心里踏實這件事永遠不是別人給你的。有的時候你會這么想,會覺得這是不是對自我的一種縱容包容,還有自己不努力的一種借口。
剛才也說到你跟大家分享懷孕的這個例子,這是個特別好的例子。你會發現孕期媽媽所有的激素分泌都是在保護這個小生命。這些激素的變化就會讓你痛苦,讓你不能做別的事情,但它是天然的,這個宇宙發明了這些機制,就是讓你為了準備好一個生命的誕生。
你會在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因為很多事情不是你能控制的。當你無能為力的時候,你會生發出來一種對自己的溫柔的愛,也會生發很多的信心。
我相信我們都是對自我要求很高的人,而且往往愿意自我激勵、自我打雞血,我不相信我們會自我懈怠。這個過程中,我們缺的其實是一種對自我的真正的慈悲和寬容。你內心有了這種力量和信心,對外界就會有足夠的力量去感染別人,你不會覺得你做得太慢了,那個慢它是有意義的。
我相信我們都體會過,但是獲得那個結果那瞬間的情緒是很短暫的,一下就會過去的。相對來說,這個過程比你最終拿到獎杯的那一刻更難熬。但是你想,如果你花了 100 天的時間去追求1個小時的結果,那你放在生命里來想,那個100天才是最重要的。那個結果有可能是拿著獎杯,但也有可能什么都沒有。我覺得那個一百天怎么過是很重要的。
如果你希望這個過程是充實的,很多事情是你自己在安穩充實中去度過的時候,其實你對那個結果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種「等風來」的感覺。你有信心可以快一點,但是你也有充實感。
如果你快了不行,一定就是欲速則不達。這個往往從結果上就能看出來,效果是不行的,那你就得慢一點。包括你剛剛也說到,外界會不會覺得太慢了,會覺得我挺挫的,做事情也是挺沒能力的。
這時候我們把心收回來,還是看你自己夠不夠踏實,以及有自我的信心感,我覺得不在于外界。但這個的確挺難的,我覺得是需要一個過程的,而且我覺得這個過程不是一朝都能練成的。我 17 年見你那會和最近跟你有了重新的連接,我覺得你是有很多變化的,這個東西真的是通過一定的時間、經歷了一些事情才能慢下來,特別是作為創業者。
所以我覺得說,先問問你要的結果,然后反過來再看那個過程你應該怎么過,可能就會更好的理解快和慢的相對性。
聯系我們/
小助手微信:digipont001
商務聯系:DigipontBD
如果喜歡,讓我知道你在看吧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