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品牌人,4月在上海的10條啟發
今天是我封控在家的第58天。
如果你在上海,那應該和我一樣,過上了「去繁為簡」的生活。每天儲備糧食,開火做飯,工作學習,鍛煉身心,以及和小區附近的人交流。
這個城市曾經提供給你很多附加選項,如今只剩下基礎項目,而且你必須日復一日的練習。你一定很失望,但換個角度想想,有些啟發只會在特殊環境下被激發,如果這樣的體驗只有一次,那索性別浪費了這場危機。他縱使刁鉆,但也特別。
按照每月慣例,和你分享我在疫情期間的觀察與思考。
1)“我是做廣告的”,“我是做包裝的”
朋友分享了一個故事:他們小區團購了大米,送到后發現大米是用蛇皮袋裝的,于是有80%的人要求了退款。聽完真是又氣又好笑,品牌工作的價值倒是凸顯了,但特殊時期,面子和里子咱就別兩全了。
以前不知道怎么和親朋好友解釋自己的工作,現在終于可以在「我是拍廣告的」的上面,更通俗易懂的再加一條「我是做包裝的」。
(被退回去的大米,每包里都有生產合格證)
2)「66」 VS 「47+15」
小區里在同時開了2個麥當勞團,一樣的套餐,不一樣的文案標價,你們猜是A的生意好還是B?
A:麥辣雞腿堡套餐,66元
B:麥辣雞腿堡套餐,47元+15元跑腿費
答案顯而易見是第二個團長,倒不是價格更優惠取勝,而是B團長讓消費者看到了價格構成,以及產品的基礎價格。
這可以用分標定價的概念解釋,每個賣貨的人,要將定價拆分為不同組成部分,用基礎價格而不是打包價格來錨定消費者的價格認知,從而引導他們用基礎價格與參考價格進行比較。
曾經有實驗人員(Hossain and Morgan)用eBay拍賣功能驗證過這個理論,他將A設置為起拍 $15,運費另外支付$2.99,B設置為$15包郵,最終前者吸引了更多的競拍者。
我們小區的A團長雖然價格也包含了跑腿費,但66元的打包定價比起47元的基礎價格,高出太多,這就把用戶的價格認知也抬高了。PS:A團長只是開水團團長,B團長是個職業跑腿。
3)真的好吃嗎?
疫情期間,如果你家是輪流做飯,可以觀察一下:第一口是否總會吃自己做的那道菜,而且還會不自覺多吃兩口。
這個現象可以用「宜家效應」來解釋。自己親手組裝的產品,無論最終成果如何,都會特別在意它。因為投入的心血,已經讓自己愛上了這個產品。(當然也有可能只是對自己廚藝的不確定,需要反復試吃確認。)
4)我是13號304
最近,你的朋友圈應該出現過由「兩行數字」構成的頭像吧。是的,在上海生活的居民,已經逐漸失去姓名,改用樓棟號自稱,比如我就叫13號304。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主要還是方便樓組長和居委工作人員記。越簡單的東西,越記得住,越具有生命力。
沒有叫錯的外號,只有叫錯的名字。產品名字是品牌的核心資產,一個能讓用戶記得住的名字,賽過千言萬語的廣告。她可以代表一個品類(席夢思),代表一種效果(神仙水)、代表一種技術(零度保鮮)。
(上次看到這么高濃度統一的頭像,還是國慶期間的紅旗????????)
5)“只團生活必須品”
疫情團購和電商直播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都是提供需求解決方案。買東西就是買解決方案。東西買回來,解決不了問題,那就不買,或者晚點買。直播選品也一樣,如果提供的商品無法解決用戶的需求,那就占不了坑位。
都需要按照一定的組貨邏輯。疫情期間開團的產品,是有先后順序的。最先團蔬菜肉蛋禽,再團糧油速食和日用百貨,然后是乳品飲料(主要是快樂水),緊跟水產海鮮和解饞零食。李佳琦直播也一樣,雙十一20多場直播,排在前面的肯定是覆蓋面最大的美妝個護、零食日用,然后才是珠寶服飾、萌寵旅游和圖書影像。
6)“此刻上海人民最想聽到的”
疫情期間,一支「此刻上海人民最想聽到」的短視頻在朋友圈刷屏,里面涵蓋了:全家羅森的進店音樂、迪士尼線的地鐵播報聲、美味不用等的叫號聲、海底撈的生日快樂歌、美團外賣的敲門聲、地鐵和公交的到站聲等司空見慣的聲音。
為什么這支視頻能帶來如此強烈的情感共鳴?
里面的每一種聲音都代表了一個場景,這些場景恰好是此刻在上海的人最向往的地方。音樂激活了人的情緒,更復活了大腦記憶。
其中,被大家提及最多的就是全家的進門音樂。據說,有些小區的全家團購群里,只要有新人入群,群主就會播放“全家便利店”的進門音樂。全家的進店音樂,和前文提到的品牌名、品牌包裝一樣,都是品牌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些資產在日復一日的溝通中,享受著確定性的復利、渠道的復利和時間的復利。
7)品牌為什么要運營私域
做了幾次志愿者,發現每次團長在群里開團的時候,總會有人主動加團長微信。即使團長多次強調,有事直接在群里溝通,但仍有一部分人會去私聊團長或志愿者。我大概統計了下,最典型的提問就是:「東西什么時候到」、「東西壞了怎么辦」以及「你這里是團什么的」。
這個觀察發現,給了我很大的啟發,重新理解了「品牌為什么要運營私域」。
首先,一對一的關系獲取了確定性。疫情期間,經常有朋友吐槽「一口氣團了太多東西,以至于不知道剛剛在哪個群團了什么東西」。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痛點,所以才會有團友加團長微信,并一鍵給團長名字備注成:鮮奶團團長。
其次,一對一的服務提供了安全感。當團長出現在你微信好友列表中時,你就可以安心的知道「萬一東西壞了,可以找誰售后」,就像你可以問完美日記的小完子,黃皮膚的我用這個色號合適嗎?
再者,可以更快的獲得了解產品信息。完美日記的小完子、永璞咖啡的石端正、鐘薛高的鐘曉雪,這些在你微信好友列表里的品牌管家,就像朋友一樣,每天發布著朋友圈,告訴你哪里有羊毛可以薅,怎么拍照才好看,時下最火的有哪些。疫情期間團長的作用也一樣。
8)“不愧是硬通貨“
小區里有個團長,會賣一些日常用品,對比了疫情前的物價,只能感慨,越在需求金字塔上面的,溢價越高。
雞蛋0.84元/個,漲到了1.5元/個
洗潔精14元/瓶,漲到了15元/瓶
紙巾11元/條,漲到了15元/條
可樂原價2元/瓶,漲到了8元/瓶,
9)我對一瓶洗潔精的期待
一天,家里的洗潔精見底了,我每洗一個盤子,都會默念:
希望你,1滴就能洗3個盤子...
希望你,1秒就能去油,去污漬,去異味...
希望你,不要傷害我的手...
所以啊,品類決定了賣點的寫法、決定了產品的價值構成、決定了消費者的決策邏輯。洗潔精是檸檬味還是蛋糕味,一點都不重要。
10)某小區連夜團了300個冰柜
網友說,北京朝陽的一個小區連夜團了300個冰柜。消息真假我不確定,但親歷了這次疫情,我最想換的就是冰箱。對消費者來說,冰柜的大小,決定了儲存的空間。對品牌來說,冰柜的大小,決定了用戶未來消費可能性的大小。
尤其對于中高復購率的產品,由需求所驅動的復購和品牌復購是存在一定比例的,因此品牌需要盡可能的填充用戶未來的消費可能性,比如多件購買折扣和買一贈一,都是很好的搶市占,擠壓競品銷售的營銷手段。
祝每個營銷人都能抓住新一波「家庭倉儲消費」的機會。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