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數字時代的父親們:兒童上網需要的是守護
一位名叫格爾迪的心理學家曾經說過:“父親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
世界上不同國家的文化各異,但對父愛的表述卻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相比于母愛的溫柔細膩,父愛常常被形容為博大粗糙;母愛可以讓孩子獲得滿足感,而父愛能讓孩子找到方向感;可以說在東西方的文化中,父親都在扮演“守護者”的角色。
借著父親節的契機,想要和看到這篇文章的“父親們”討論一個屢屢被提及的話題:大多數90后在小時候都有過偷偷去網吧的經歷,被爸爸抓到后免不了一頓“毒打”,可當越來越多的90后進入到為人父的年紀,同樣面臨著“兒童上網”的煩惱。
作為不善表達的中國式父親,是否只有“管教”一種方式?
“屏幕一代”的數字童年
英國消費者委員會曾在一份報告中,將這個時代的兒童稱為“屏幕一代”。
這樣的形容不可謂不準確。越來越多的孩子自出生起就生活在屏幕環繞的世界里,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兒童手表等電子產品在他們的童年中占了相當大的比重。甚至有家長看到孩子哭鬧的時候,習慣性打開智能手機上的某個應用哄孩子開心,已然成了陪伴孩子成長的“電子保姆”。
可當孩子到了一定年紀后,這種習慣和依賴逐漸讓不少家長感到焦慮。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上網課,一面不得不為孩子購買手機、平板等產品滿足他們上網課的需求,一面擔心孩子出現沉迷游戲、直播打賞等不良行為。
孩子和家長圍繞“上網權”的博弈,常常演變成一場貓鼠游戲:家長絞盡腦汁將電子產品藏在孩子找不到的地方,特意設置非常復雜的開機密碼;可孩子總能找到這些產品的藏身處,或者用打滾撒潑的方式進行對抗。
問題的根源似乎并不難解釋。
親子關系有著天然的“不平等性”,家長在親子關系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容易陷入過度控制的怪圈,可能只是聽說別人家的孩子沉迷游戲,或者擔心自家孩子犯同樣的錯,直接抹殺了孩子上網的欲望。而在孩子的認知中,家長的做法無疑過于霸道,進而產生一些逆反心理,不斷加深親子間的矛盾。
大多數家長的擔心并非空穴來風。由于未成年人的心智尚不健全,自制力和自律程度不高,頻繁接觸互聯網上的廣告或游戲,儼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諸如未成年人給主播打賞、游戲充值、觀看非適齡內容、信息泄露的報道屢見不鮮,家長的焦慮情緒和敏感心理也就無可厚非。
何況隱藏在屏幕后的,還有一雙雙看不見的“黑手”。央視就曾在315上曝光過兒童手表存在的問題,某些APP無需用戶授權就可以開啟多種敏感權限,進而遠程獲得孩子的位置、人臉圖像、通話記錄等隱私信息。這些成年人可能都難以避免的安全漏洞,之于兒童無異于逃不掉的陷阱。
可能在不少家長的認知里,讓孩子避免風險的最佳方式就是“遠離”,折射到現實中就是禁止看電視、禁止玩手機、禁止用電腦……物理隔離出一個相對安全的空間,即使可能因此扼殺孩子的好奇心。
然而歐盟的調查報告顯示,現在每天使用互聯網的兒童數量幾乎是10年前的兩倍,接觸網絡世界的年齡也比10年前小得多。也就是說,數字世界已經是當代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互聯網也是他們理解世界的一種方式,我們不可能讓孩子生活在脫離現實的理想環境中,相比于一味地禁止,需要的是正確引導孩子的上網行為。
留給父親們的選擇題
既然不能將互聯網妖魔化,就必須找到兒童和互聯網的相處之道。
歐盟委員會不久前通過了一項“為兒童打造更好的互聯網”的新戰略,旨在為兒童提供上網指導,避免兒童接觸到網絡有害信息。計劃在2024年前制定在線年齡驗證標準,通過“歐洲數字身份”等手段提高年齡驗證的準確性,并將對兒童、教師和家長組織相關培訓,以提高兒童的網絡素養。
國內也曾就《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多次公開征求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強未成年人網絡沉迷防治的保護行為,所針對的正是沉迷于網絡游戲、網絡直播、網絡音視頻等網絡產品和服務、未成年人非理性網絡消費、參與“飯圈”亂象、“網癮矯治機構”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等尖銳的社會問題。
站在許多家長的立場上,政策法規的完善不失為一個好消息,但宏觀政策的出臺和落地都需要時間,孩子的成長卻是一件等不得的事。正如父親和母親在家庭中的不同角色,為孩子上網“保駕護航”的使命大多落在了千千萬萬的父親身上。
曾經就這個問題和身邊的不少朋友深談,一位7歲男孩的父親針對兒童上網的難題分享了自己的解法:
由于這位爸爸使用的是華為手機,孩子要上網課時就習慣性買了華為的平板電腦,發現華為設備上可以創建兒童帳號,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選擇不同的設置,一旦孩子的平板進入兒童模式后,華為閱讀、華為視頻、華為瀏覽器等應用只會展示符合孩子年齡等級的內容。
而在登錄華為兒童帳號后,華為錢包還能開啟消費前詢問功能,沒有家長同意,孩子無法使用華為錢包消費,從而指導孩子養成理性消費習慣,避免“支付意外”。
“一開始比較擔心孩子會自己關掉兒童模式,因為家里的電視也有兒童模式,但算一道數學題就能退出,對于7歲的孩子并不難。華為的兒童帳號做的很貼心,如果他想退出兒童帳號或者在應用內付費,都會在我的手機上彈出詢問信息。而且還可以開啟健康用機模式,能夠控制上網時長、可用時間段和屏幕停用時間,輕松防止孩子過度沉迷。”
其實推出類似功能的手機廠商不只有華為,在“兒童上網”的痛點被公開討論后,幾乎所有的主流手機品牌都給出了解決方案。
特別是在兒童上網的負面報道頻發后,包括華為在內的手機廠商不斷強化了未成年人的保護,比如評論、廣告、營銷、個性化推薦等功能均無法在兒童模式下使用。為打造更加健康綠色的網絡環境,華為甚至成立了專業的兒童類應用審核團隊,并制定了明確的年齡分級審核標準,按梯度對內容進行嚴格審核,孩子只能接觸到適齡應用和適齡內容,有效避免接觸不良信息。
這里想要呼吁的是,“兒童上網”的挑戰或許嚴峻,但并未關上守護的大門,家長們并不缺少利用工具和服務對孩子上網行為進行正確引導的機會。“父愛如山”的現實含義似乎應該加上新的標準,相較于媽媽們的感性和情緒化,作為父親應該多一些理性,可能不善于和孩子直接溝通,但可以用一種含蓄的方式在孩子的身后默默守護。
寫在最后
相比于90后一代,新世代的孩子們生活的不再是群居的大雜院,一幢幢分隔的單元樓注定了他們孤獨的成長環境。他們每天在“屏幕”上的時間,可能多于父母陪伴的時間,多于和小朋友玩鬧的時間。
尤其是在元宇宙、VR、AI等新事物層出不窮的當下,孩子們不得不在兒童階段就學會適應數字化的世界,互聯網其實也是幫助孩子們形成綜合素養的渠道。既然我們無法改變孩子們的生長環境,就應該順應新形勢下的陪伴方式,學會使用現成的工具和平臺加入到守護網絡童真的行動中。
就像魯迅在《我們怎樣做父親》中寫道的:“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兒童上網的挑戰顯然不如魯迅形容的那般沉重,卻是每個父親的必修課,幫孩子們“撇開”互聯網的黑暗面,放他們到健康、安全、有序、和諧的網絡世界里。
最后,祝世界上所有的父親們節日快樂!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