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效合一是起點,不是終點
最近為品牌星球回答了一個有關“品效合一”的問題。
你可能會覺得:這都多老的問題了???不過,我認為正是這種老問題非常重要。它其實是一個品牌人在不斷實操中會反復問自己的問題:根本上什么是做品牌?什么是做銷售(效果)?效率是不是一切?這類根源性問題,需要我們不斷清晰思考。
而這也是每個負責品牌這項“CEO工程”的人的起點。
Photo by Nick Fewings on Unsplash
問:
如何拿捏“品牌長期建設 VS 產品短期銷售”之間的平衡?
以下是我的回答:
在品牌行業這些年,我養成一個習慣,凡是有關“品牌”的提問,首先要問定義(這也是我未來回答的原則)。品牌是個框,大家什么都往里裝,這才導致了很多人交流牛頭不對馬嘴。因此,在這個問題下,我們也要先理解這里的“長期建設vs短期銷售”(或者品效合一)是個啥,它們真的沖突么?然后再談“拿捏”問題。
1.二者的基本關系
產品短期銷售看起來很好理解,但有企業不希望產品長期銷售么?不會,原本絕大多數企業做品牌也不是為了崇高目的,而是為了讓產品不斷銷售、不斷創造價值,企業不斷獲得利潤增長。
既然銷售是一個長期的事情,那么它的歸因就很多了:除了“產品好”、“價錢好”、“買得到”,也要讓消費者“想得起”、“記得住”。面對更激烈的競爭時,還需要調動“激烈”的感性偏好。所以后面這些部分,是我們通常說的“品牌建設”的成果。
品牌的目的也是為了銷售,而不是為了品牌而品牌。
2.做品和做銷分別是什么?沖突么?
你看,我們常說的“做品牌” or “品牌建設”首先不是單一結果。簡單理解,做品,等于建設在消費者頭腦里的“心智不斷爬升”。這個過程中,達成的效果可以分成:認知和記憶、興趣和考慮、情緒和信任、精神和象征,這些維度。
而達成這些結果的“品牌建設”動作,就看起來很復雜:小到做一個Logo、想一句口號,大到一次大型媒體投放。甚至,為產品而打磨體驗是否算“做品牌”呢?當然算。我們System2團隊內部會把“做品牌”的動作分成三類:最常見的叫“傳播體驗”,然后是“要素創建”,最抽象的實際上也最為重要,是“戰略規劃”。通常,大家看見的品牌建設,就是基于戰略規劃下的傳播體驗和要素創建,它們會帶來上面的一系列遞進的效果,讓心智資產形成。
那銷售就是單一結果么?
如果你只以產品是否“售出”看,好像是!但不同行業、不同品類差距很大。或許一支口紅女生被直播試色一次就會下單,但一款運動手表、一個空氣炸鍋機就可能要上小紅書查詢很久,才會形成所謂的“銷售結果”。
用戶的互動、搜索、進入門店/網頁、下單轉化,這一系列“消費行為加深”的動作,才是產品銷售必須串起來的鏈條。所以我們真正討論的,其實是被細化成鏈路的品牌建設和產品銷售。而我們往往把他們弄在一團,沒有做基于常識的歸因分析,所以連平衡它們的基礎都沒有。
這個時候你就明白了:
如果這些都是“品牌建設”,那品牌建設當然可以對短期銷售有幫助呀!因為優秀的品牌語言風格、視覺要素、傳播投放,都能對產品銷售鏈路中的不同環節做出不同貢獻。有的行業甚至品牌直接帶來銷售,比如飯店的視覺和店招做的好不好、香水的命名起的好不好等。
反過來,每一次“產品銷售”,也都可以作用于品牌心智鏈路的不同環節,幫助“心智資產”的建立。正如一個新銳品牌通過李佳琦帶貨來支撐品牌信任背書一樣。
3.如何平衡?
跟隨上面的思維,當你立體的看待品牌建設和產品銷售后,你就發現,品銷(或品效)的平衡是一個“復雜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和正確答案。但是這里要跟大家分享一個“拿捏”的原則,非常簡單但極為重要:
做效的時候,要“大方”。
做品的時候,要“自私”。
也就是說,當你(或者負責轉化的同學)以產品銷售為目標去實施的時候,一定考慮對品牌心智爬升的影響。當你(或負責品牌形象的同學)以品牌建設為目標去實施的時候,則不要左顧右盼,考慮短期銷售的KPI。
換言之,短期的事情要考慮長期后果;以長期為目的,則要忽略短期利益干擾。
前面提到了頭部主播被作為品牌背書,而每一次產品廣告投放、小紅書種草甚至SEO的優化文案這些都是以銷售為目的但要考慮長期影響的場景。從人群的選取、賣點和主張提煉、視覺的規范,小到你給KOL的Brief、促銷設計,其實都應考慮到是不是能增加對那個“抽象品牌”的記憶與好感、能否支撐品牌定位的強化。
而做品牌建設時,你則要在心智目標里做取舍,如果處處以“這個品牌建設活動”能給我帶來多少業績增長、產品銷售為限制,那么到頭來容易兩者都做不好。以代言人簽約為例,“自私”的品牌建設,要考慮代言人和品牌定位、氣質的契合,以及長期合作的商務可能。但現在大多數品牌則以明星短期帶貨能力為指標,這就過分考慮短期甚至會造成品牌心智的負面影響。
當然了,一個客觀的情況是,任何早期從1奔向10的品牌,品牌建設和短期銷售都很難分開。因此大家更偏向于帶著“銷售目的”去做品牌的這種場景。這個時候,其實比較考驗品牌的“戰略規劃”和“要素設計”做的是否到位。如果到位,那么每一次產品轉化和種草就都是對心智積累有貢獻的。
而對于相對成熟一些,從10奔向100的企業,會區分出一些專門做品牌建設的預算。System2的觀點是:越往品牌建設的深海走,越需要目標聚焦。
這個平衡的拿捏其實無法交給中層去做,關鍵是回到創始人手中:你如何理解上述品和銷/效的過程?你如何讓某個具體心智積累切實達成?
以上。
END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