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覺”營銷價值凸顯,喜馬拉雅迎來新局點
在線音頻終于等來了新的故事線。
蘋果在WWDC2022上發布了新一代CarPlay,不再局限于簡單的屏幕映射,試圖與汽車硬件以及車內屏幕進行深度整合;吉利收購魅族的消息也塵埃落定,吉利的車機互聯布局進入了新的階段,不排除統一手機和車機系統、UI、操作邏輯的可能。
車載領域和物聯網的進一步整合,說明了基礎設施和應用服務的關系正在積累量變。對于和車載場景相隨相伴的音頻內容和平臺,在新局面下所扮演的特殊角色,或許可以找到一些不一樣的答案。
就像市場調研和數據分析機構尼爾森IQ在《入耳更入心,潤物細無聲——網絡音頻媒體價值研究》中指出的,音頻媒體以“好聲音”為本質,帶給聽眾更多聽覺的感官盛宴。音頻媒體以其最核心的“陪伴”屬性,與用戶360度生活場景深度融合,既不會“打擾”用戶當下行為狀態,使用戶實現時間上的“增值”。
無獨有偶,耗時九個月打磨的全球首部《哈利·波特》官方授權中文有聲書,也于6月21日正式上線喜馬拉雅。這一重磅IP通過精湛的配音、精細的制作和豐富的音效,首次為中國的聽眾們帶來了原汁原味、無刪減的《哈利·波特》。喜愛這一IP的用戶分布在學校、職場,在通勤、居家、休閑、親子放松時刻,在喜馬拉雅上以另一種方式進入“魔法世界”,成為在線音頻最新的話題點。
一系列事件的背后,“音頻生意”似乎正在抵近新的拐點。
01 被低估的流量高地
流量可以說是互聯網永恒的話題,即使是在人口紅利消失、新增流量枯竭的背景下,對于流量的討論仍然非常高頻。
比如前兩年風靡市場的私域流量,在流量價格高漲的局面下,從公眾號、小程序、社群等渠道沉淀私域流量的做法蔚然成風;再比如短視頻引爆的直播浪潮,引流、聚合、變現的方法論同樣吸引了無數人的眼球。
當流量的主陣地從圖文跳到短視頻,音頻成了被選擇性忽略的一環,但也逐漸在車載、家居、休閑、睡前等特定場景下展露出流量曝光優勢。
畢竟CNNIC早在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就已經揭示:網絡音頻已經是國內網民使用時長第三的應用,僅次于即時通訊和網絡視頻,在用戶使用時長中的占比高達10.9%。
易觀分析也在2021年的市場報告中寫道:2021年1-11月國內“耳朵經濟”市場的月活躍人數均超過8億人次,月人均使用時長均超過3小時,月人均啟動次數達到33次以上,超過80%的用戶每天至少打開一次音頻APP。
可以找到的數據還有喜馬拉雅的招股書,2021年平均月活躍用戶達2.68億,其中移動端平均月活用戶為1.2億……在用戶規模和用戶粘性上已經超過不少超級APP。喜馬拉雅代表的在線音頻平臺無疑是被低估的流量高地,而之所以會出現被低估的現象,其實離不開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在線音頻應用場景和終端的多元化。比如喜馬拉雅的月活用戶組成中,移動端的用戶占比45%左右,物聯網平臺和智能終端占了剩下的55%,其中物聯網和第三方平臺的月活用戶在2021年就達到了1.52億。
截至2021年9月,喜馬拉雅與70家主機廠實現緊密合作23家方案商,10家后裝廠商達成合作。車載場景下,喜馬拉雅音頻平臺覆蓋用戶成熟理性,有較強的消費能力。喜馬拉雅有車用戶的車輛品牌中,BBA品牌占28.69%。
二是“眼球經濟”主導的流量思維定式。不管是PC互聯網,還是移動互聯網,流量的載體在不斷更新,可終歸離不開屏幕,以至于流量的聚合和分發邏輯都是圍繞屏幕產生的。但音頻主導的“耳朵經濟”屬于閉屏流量邏輯,用戶無需用眼,就可以在通勤、家務、工作學習間隙、休閑、睡前等場景使用音頻,產生收聽時長。
時間終歸才是商業的終極戰場,在“屏幕時間”增量見頂的時候,“耳朵”時間的價值終歸會被越來越多人發掘。一個鮮明的趨勢在于,智能手機的銷量自2017年開始就在逐年下滑,而智能汽車、IoT等產品的銷量卻在持續增長,時間的“搶奪暗戰”從眼球轉向耳朵,可以說是篤定的結果。
那么,閉屏流量的新語境下,“耳朵經濟”的價值能否被看到?
02 聲音營銷的三重奏
尼爾森《網絡音頻媒體價值研究》的調研報告,看似只是對在線音頻媒體價值的研究,卻從三個維度向外界闡述了“耳朵經濟”中獨特的媒體商業價值。
第一個層面是內容種草。“眼球經濟”時代屢試不爽的策略,在“耳朵經濟”中同樣適用。
國內坐擁2.68億月活的喜馬拉雅,已經推出了節目定制、播客營銷、場景營銷等多種營銷方式。尼爾森《網絡音頻媒體價值研究》的調研顯示,網絡音頻人群對廣告接受度較高,一線、車載、泛親子人群更愿意主動留意廣告。相較于傳統廣播人群77%廣告接受度,網絡音頻人群廣告接受度更高達80%。
第二個層面是品牌認知,高級的營銷從來都不是說教,而是影響消費者的心智,提到一些關鍵詞時能夠自發聯想到品牌。
尼爾森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觀點,即音頻在品牌認知的形成中有著獨特的“補點”作用。在線音頻的使用場景包括居家休閑、睡前、通勤、家務、開車等等,音頻在這些場景中常常是用戶接受信息的唯一渠道。而品牌營銷需要組合不同屬性的媒體,對目標人群進行廣泛、精準覆蓋,在線音頻可以對某些觸點進行補充。
第三個層面是行為轉化,在用戶的時間和空間越來越碎片化的當下,需要重構品牌策略,抓住最佳的品牌轉化觸點和契機。
尼爾森在報告中引用了喜馬拉雅的聲音流貼片案例:閉屏狀態下,喜馬拉雅任意節目時長超過8分鐘的免費專輯,在每期節目自動切換的過程中面向非會員用戶和會員用戶的30秒聲音廣告流正強化品牌在用戶中的聽覺+視覺印象加成,支持品牌實現跳轉轉化。簡單來說就是閉屏時結合大數據和用戶行為深挖興趣點,然后再進行精準觸達。
可以找到的例子有很多。
慕思床墊在世界睡眠日期間聯合喜馬拉雅打造了“助眠頻道”, 幫助慕斯床墊和入眠困難人群進行了深入“溝通”,期間“助眠頻道”的用戶日均使用時長達到68分鐘,慕斯品牌的總曝光率超過25億次。
中國移動與喜馬拉雅聯合推出的《宇宙電臺》,在日談公園、黑水公園、跑題大會、壯游者等30多位高質量播客KOL參與和推動下,吸引了目標用戶的深度參與,僅日談公園在平臺的播放量就逼近1.5億。
正如尼爾森在報告中寫道的:對任何一個品牌而言,“聽”的戰場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當我們試圖理解并重塑“聽”的價值,會發現音頻媒體投資的價值洼地。音頻媒體這種“娓娓道來”的屬性特質,在媒體投資長期主義的戰略里,通過整合營銷的邏輯,必能發揮出獨特的價值。
03 音頻平臺的新局點
厘清了在線音頻的流量潛力和營銷價值,一場波及在線音頻的“注意力爭奪戰”,似乎是可以預見的結果。
國外市場已經有了戰況日趨激烈的跡象。Twitter在Clubhouse走紅后推出了實時音頻產品Spaces;亞馬遜先后收購了獨立播客平臺Wondery和提供播客托管與“中插廣告”服務的Art19;Netflix挖走了曾在Apple Podcasts任職的員工;HBO Max也已經在APP中發布播客內容……
國內市場似乎要平靜許多。喜馬拉雅領跑、蜻蜓FM和荔枝FM跟隨的格局相當穩固,整體還處于投入換增長的擴張階段,卻也不乏涌動的暗流。字節跳動在2020年推出了“番茄暢聽”,騰訊在2021年將酷我暢聽和懶人聽書合并為“懶人暢聽”,網易云音樂悄悄加入了FM功能,短視頻平臺快手也上線了播客App“皮艇”……
需要回答的另一個問題在于,當音頻營銷的價值被越來越多品牌認可,耳朵經濟的潛力在越來越多的案例中印證,屬于音頻平臺的護城河在哪里?尼爾森的報告里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卻也留下了一些蛛絲馬跡。
一個關鍵賽點是場景。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音頻在一些場景中有獨占性,比如開車、通勤、睡前等場景里,既不會“打擾”用戶的行為狀態,又能夠實現用戶時間的“增值” ,進而充分利用音頻多場景伴隨的特質,引發消費者的情感共鳴。
這也是喜馬拉雅推動耳朵經濟的重要抓手,超過140分鐘的用戶日均收聽時長,正是對用戶碎片化時間的匯集,對開車、睡前、通勤、休閑、親子等場景進行了深度覆蓋。不僅培養了用戶粘性和忠誠度,也為品牌伙伴提供了多觸點、多場景溝通消費者的機會,潛移默化中加固了品牌資產。
另一個關鍵賽點是內容。
驅動海外平臺深耕播客的誘因,離不開《華盛頓郵報》、《經濟學人》、路透社、《大西洋月刊》等媒體上線音頻內容的行為。國內的喜馬拉雅等平臺則構建起了PGC+PUGC+UGC的內容供給金字塔。
可以找到的一組數據是:到了2021年,喜馬拉雅活躍創作者的數量已經超過1351萬,在內容生產層面遙遙領先同類平臺。喜馬拉雅在目前已與160余家頭部出版社展開合作,并與數十家出版社打通紙質圖書與有聲產品的融合,目前親子兒童類別下,已有超過20個反向出版專輯。
喜馬拉雅的內部布局也在近幾年進入到了新賽段,劇場化運營模式上線了回響劇場、白夜劇場、賽搞島、類星體劇場、書島、天馬座劇場等,推動中外經典文學、懸疑、二次元、科幻、游戲、有聲動畫等有聲作品實現圈層受眾有效觸達。
隨著《三體》、《紅樓夢》、《哈利波特》等精品廣播劇和精品有聲書的問世,讓有聲市場從野蠻生長走向精品制作,推動了動漫、游戲、文學等多種內容的有聲化改變。出版社、影視平臺也開始紛紛攜帶優質IP進行多元化開發,加速了有聲書的改編浪潮。
內容作為填充用戶時間的“精神養料”,作為和用戶進行情感連接的紐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潮水的方向,影響著平臺的吸引力。
04 寫在最后
隨著注意力紅利消失,在線音頻在國內市場經過十年的打磨,正在逐漸打開屬于“耳朵經濟”的時代。
畢竟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商業法則,蘋果、吉利等硬件廠商的整合,自然會在市場卷起層層漣漪:在線音頻的流量高地被重新認識,耳朵經濟的營銷價值被重新認可,而在汽車和智能終端上及鋒而試的喜馬拉雅,注定會在強大內容生態的加持下,成為耳朵經濟再次爆發的弄潮兒。
歷史總是螺旋式上升,視覺注意力紅利消退的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而能否跟上耳朵經濟的新紅利周期,將直接左右音頻玩家們在千億市場中的話語權。
我們需要用新的標準丈量音頻賽道的商業潛力,以“陪伴”和場景“獨占”制勝的在線音頻,目前折射出的流量價值和商業潛力不過是冰山一角,身處其中的喜馬拉雅等在線音頻平臺需要來自用戶、資本、廣告主等更長期的關注和投入。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