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罐復合調味品,究竟能講出多大的資本故事?
對于那些懶于動手或者廚藝不精的人而言,一罐復合調味料可以解決大部分廚房做飯難題。
宮保雞丁調味料、酸菜魚調味料、高湯鹵水汁、香辣小炒醬、魚香肉絲調味料、回鍋肉調味料……市面上的復合調味料有著豐富的口味選擇,復合調味品品牌商為不會做飯的消費者絞盡腦汁。
復合調味品,即多種調味品調制的調料品,代表著更為復合的口味,一種為居家烹飪乃至餐飲業提供的標準化解決方案。
近幾年在疫情催化下,伴隨餐飲連鎖化、中式菜肴標準化(預制菜)的趨勢,以復合調味品為創業起點的玩家,餐飲與新零售的玩家,以及傳統的調味品開發商紛紛涌入賽道。
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1月,國內就有超4800家復合調味品企業,且其中2800余家相關企業成立于5年,占比達59%。2020-2021年,復合調味品的新興融資事件也超過10起,其中,2021年12月川娃子還以3億元的A輪融資刷新了領域內紀錄,領投方和跟投方分別為高榕資本與廈門建發。
復合調味品不僅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千億賽道。艾媒咨詢顯示,國內復合調味品市場規模由2014年的654億元增長為2021年的1588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9.28%。
而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測算,對標日本復合調味品的滲透率和行業集中度,預計國內復合調味品市場有望于2030年達4000億元。
一罐小小的復合調味品蘊藏的財富巨大。
01. 由調味到復合調味,B、C兩端如何共同碾出一個千億賽道?
2020年突然爆發的疫情讓餐飲行業一度低迷,餐飲渠道向來是調味品消費的主要渠道,占比超過40%。但令所有人沒想到的是,看似toB的復合調味品需求一下子從餐飲轉到了家中。
當時最為壯觀的現象之一,就是火鍋食材超市的加速擴張。創立于2019年的川鼎匯,在2020年疫情后門店數迅速從十幾家擴張至800多家,全年營收破億元。復合調味料包含火鍋調味料,是川鼎匯300多個產品線中重要的一個分支。
川鼎匯并非個例。歐睿國際數據顯示,2020年零售端復合調味品同比增速達到15%,C端復合調味品天味食品、頤海國際均在當年實現較快增長。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國內整體調味品行業市場規模達3950億元,同比增長18.1%。
之所以由B到C如此順滑,還是因為復合調味品在家庭烹飪場景下具有極好的產品拓展性。
調味品通常指的是醬油、味精、醋,而現在語境下的復合調味品一般指火鍋底料和中式口味調味料,在中式口味調味料中,又以川味占比最高。
川式口味的調味品有多火,從一個流行的微博段子可見一斑:“吃日式烤肉,要用孜然辣椒面;吃鰻魚飯,配的是麻辣蘿卜干;吃意面,招牌菜是麻辣小龍蝦……”
事實上,很多消費者對復合調味品的認識還停留于一罐下飯的醬料,但復合調味品所能做的還可以更多。
按準備烹飪的難易程度而言,復合調味品的產品形態依次可以是拌飯醬、給家常菜調味用的調味料包、能夠拓展出更多菜譜的湯料包或底料包等。
例如,復合調味品品牌加點滋味,在解剖了三群人四個場景下的“人貨場”關系后,就開發出復合調味品的四大產品線:用于工作日的拌飯醬及家常菜系列,用于周末的原湯系列以及大菜系列。
而繼續升維思考,要提供一個更為完整的家中飲食方案,就變成了預制菜,甚至是外賣,而外賣如果選擇一家連鎖快餐品牌,其中也要用到復合調味品,包括但不限于:醬料包、湯汁包、甜辣醬、番茄醬等。
所以,復合調味品不僅有著精確的市場需求卡位,更可能自帶B、C雙輪推動的效應:由B端推出的爆款熱門菜品教育了市場,而居家烹飪下的消費者發現,由復合調味品做出的大菜竟然和吃到的堂食口味近乎一致,如此形成B、C兩端同時推動市場擴容。
典型一例是,新零售、餐飲等其他賽道玩家也在推出自有調味料產品。例如,盒馬曾推出自有品牌冷泡汁,海底撈背后的頤海國際除了為海底撈供應火鍋底料,也推出了子品牌“筷手小廚”用于運營中式復合調味料業務。
這其中的邏輯就是,本身TOC業務便可洞察市場驗證的口味,而結合自身的供應鏈實力去做自有品牌,能力遷移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當然,上述也是理想情況。現實的情況是,由于2020年疫情下,復合調味品的超預期成長給新老入局者注入極大信心,整個復合調味品賽道在2021年也變得擁擠不堪。
事實上,非常規的增長導致了企業錯判了真實的市場需求,這帶來的結果是入局者眾,且許多復合調味品企業的動銷情況要遠遠弱于渠道擴張情況。
天風證券做過一個統計,2021年調味品行業營收利潤在二三季度出現了持續的下滑,而行業股價也出現不同程度的回撤,其關鍵原因就在于:入局者甚多導致行業產能過剩,渠道擴張實現的增長掩蓋了庫存積壓問題,以及伴隨渠道擴張帶來的管理邊際問題。
那么,經歷過去年的行業洗牌后,復合調味品將走向何方?
02. 拆解復合調味品賽道,真正的機遇在哪?
先從整體調味品市場去看,Euromonitor的數據顯示,中國調味品行業營收從2014年2595億元增至2020年3950億元,6年CAGR為7.25%。前瞻產業研究院預計,到2025年我國調味品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5500億元。
與此同時,復合調味料市場規模由2014年的654億元增長至 2021年的1588億元,2014-2021年CAGR為9.28%,是高于調味品行業整體增速的,另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測算,對標日本復合調味品的滲透率和行業集中度,預計國內復合調味品市場有望于2030年達4000億元。
面向這樣一個4000億規模的賽道,且賽道增速高于業均,復合調味品的行業集中度要遠低于調味品市場,意味著復合調味品是一個尚在發育的優質賽道。
例如,雞精、雞粉、雞汁這種傳統單一調味品的行業前五市占率在80%以上,而目前復合調味品的行業前五,市占率不到20%。
以復合調味品中入局最為熱鬧、市場選擇最為豐富的火鍋底料為例,天風證券統計的2019年行業前三市占率為35%,行業前五市占率為42%,依次為頤海國際、天味食品、紅九九、紅太陽、重慶德莊。
復合調味品這個品類的特點就決定,其具備標準化批量生產的規模優勢,市場滲透率和行業集中度的提升都會帶動可觀的增量。
而從品類去看,火鍋底料、川菜調味料又是其中的優質細分賽道。天風證券統計,中式復合調味品占據復合調味品行業市場份額高達70%,而火鍋底料和川菜調味品又占中式復合調味品市場份額的40%以上,其中火鍋底料市場2010-2019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5.9%,無疑拉動了行業整體增速。
火鍋底料有多火?看一下容易標準化、成癮性強、直接toC的火鍋市場的表現就知道了。例如,近期剛完成千萬元天使輪融資的鮮鹵牛肉火鍋品牌「牛爽爽」,就是選擇川渝口味,用 “熱鹵+牛肉火鍋”的產品公式,以及火鍋社區店模型,滿足下沉市場20-35歲的消費群體。
事實上,近幾年餐飲的連鎖化、中式菜肴的標準化加速教育了市場對于不同地域菜系口味的認知,因此,像缽缽雞、麻辣香鍋等川菜調味料以及火鍋底料才在餐飲市場的教育下迅速將受眾擴容到川渝以外。
在天貓榜單·火鍋底料好評榜的前十名中,有2/3的品牌來自川渝地區,與此同時,在小紅書搜索關鍵詞“火鍋底料”有14萬+的筆記。這側面說明,以火鍋底料為代表的復合調味品,為異地吃到川渝美食提供了解決方案。
在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刷到美食內容時,種草并下單復合調味品,這后面所折射出的社會心態也不難理解:現在的消費者更想所見即所得,自制文化的流行,懶人經濟、獨身經濟、居家經濟……
而更重要的一個啟發是,中國人對追尋獨特口味的一種執著。
而這反映在市場供給端就表現為,大量的復合調味品都是以知名菜品為切入點,以各種魚、兔、雞、以及近年熱門的小龍蝦為原材,回鍋肉、宮保雞丁、魚香肉絲等熱門川菜口味頗為常見。
例如,頤海國際推出了酸菜魚、小龍蝦、宮保雞丁等口味的調味料,千禾推出了回鍋肉、麻婆豆腐、青筍土豆燒雞等口味的調味料,好人家推出了藤山缽缽雞、青花椒麻辣魚、麻辣小龍蝦、香辣烤魚、麻辣燙串串等口味的調味料……
但媒體《調料家》也報道,整個復合調味料,尤其是上述以菜品口味為特征的調料,除了魚調料之外,基本沒有爆品出現。
看似最靠譜、最能撬動大眾認知的川菜口味,也在行業困于“卷”后致使產品同質化,使得復合調味品市場呈現出有品類無品牌的現狀。
03. 復合調味品的未來:用自成一派的口味捕獲消費者
總的來看,復合調味品仍處于品類的上升期。
不過,對市場需求的誤判,賽道的擁擠,產品同質化,用渠道擴張拉動增長掩蓋了動銷不足等問題也真實存在。各大入局者下一步的重點便在于打造爆品,擴充矩陣,用更合理的產品體系搭建起品牌資產,真正用自成一派的口味捕獲消費者的味蕾。
從2020年起,我們也能陸續看到傳統調味品企業開始加碼布局這一嶄新賽道,例如海天于2020年底率先推出中式復合調味料及火鍋底料,李錦記、千禾味業、廚邦也隨后推出復合調味料產品,而在近期,復合調味料企業草原紅太陽也在謀求A股上市,上述提及,紅太陽是排名火鍋底料前五玩家之一。
新老玩家的競爭會愈加激烈,而消費者始終忠誠于口味。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