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是復利?| 我的新書與想和你分享的一切
我們永遠不知道命運的走向,命運永遠懸于未來與未知之上。時間會改變我們的一切,包括我們的欲望和理想。而記憶會自動剔除那些無足輕重的東西,剔除那些我們不希望存在的事實,只留下和不斷加重我們想要的部分。
年少時,我想成為一個作家,那只是一個很朦朧的想法,也許是寫小說的,也許是寫散文的。那時的某個假期,我讀了許多經典書日,包括 《十日談》《荊棘鳥》《百年孤獨》等。我還想成為一個成功的商人,在初中時代,還計劃去廣州淘金。但等我進人大學的時候,第一代廣州模式已經完全被電商顛覆了,第一代工廠主也基本被雨打風吹去了。
我于1991年出生在上海,我們這一代人,孩提時耳邊總響起“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的時代號角,那些最激動人心的時刻——香港回歸、澳門回歸、申奧成功、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貫穿著我們成年前的歲月。
很幸運,我在很年輕的時候,算是在少年時代的理想里找到了平衡(也許是短暫的)。我寫過很多現象級的爆款文章,服務過數百個大品牌和大平臺。不可否認,在非常短暫的時間里,我亦有過“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之感。但當我提筆開始寫下這些時,那種年少無知才會有的感覺已經消失很久了,更多的其實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在更上一層樓與自我否定之間來回擺動。
或許未經深刻自我質疑的人生,是不值得記錄的。總有那么一些時刻,我會對堅定的理想產生動搖,會對最純樸的真情產生懷疑,亦會感受到自己的底層價值觀與現實的巨大碰撞,但終究不能放棄。
緣何以“偉大的復利”為書名?我想,這是一種價值觀,以及對自己的一種告誡。我所理解的復利和純資金面的炒股、理財無關。它是一種思維模式、處事原則和事業理念;是基于一個人、企業和組織的愿景,希望長期地、持續地獲得社會價值,獲得社會認同與數字性回報,并愿意付出相應的努力和代價。
它需要某些領域的稟賦、能力、認知與資源,在一個更長的時間周期里去看待和理解,而非在任何一個短周期里去粗暴地看待收益率。每當我試圖用一些技巧走捷徑的時候,總會遇到一此暴擊,而每次堅持“守拙”的時候,都會收獲意想不到的成果。當舊的紅利漸行漸遠,新的技術革命尚未普及時,一切“奇巧淫技”只能暫時解決眼前的問題,但很快也會有更多的麻煩需要解決。唯有堅守真正的復利理念,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坐標。
本書分為這幾個板塊:“國家的復利”“時代的復利”“品牌的復利”“企業的復利”和“投資的復利”。這樣的設計,是本著既要腳踏實地又要仰望星空的理念而進行的。其中融合了這幾年來我走訪數百家企業獲得的一線數據與實操經驗,融合了不同國家、地區的商業故事和產經政策的分析,融合了脫離時空限制的暢想,以及我的真情。
我希望你最終看到的,既有我對行業的一些洞見、對趨勢的把握,亦有我的赤子之心,如果本書能引起你的一點共鳴,我就非常滿足了。
國家的復利
“所有的企業最后都是根植于國家而成長,這就是我們國家的復利。” 長期主義容易變成口號,或者變成借口,如果你不適合這個領域,再長期也沒有用。專業主義,尤其適用于個人。我們一定要相信,作為普通人的我們,要想過得體面,最終靠的是自己對一個領域的極致專研。 除了讓自己具備更扎實、強大的財富管理能力和風險應對能力,以及擁有專業主義的思維和不可替代的能力,剩下的就是反求諸己。 在中國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按摩足浴這個產業保守估計有1千萬以上的從業者,他們的出身與命運大多相似。 中國一線城市的重要意義是:給予普通青年,通過自我奮斗換得一片天空的可能性,即使這個窗口正在收窄。
連續40年的城市化進程,使得這個市場誕生了大量的巨富企業。而今天,中國的房地產走到了拐點,家居品類亦走到了拐點,這里就誕生了大量的新機遇,同時會有很多老玩家被淘汰。 中國更廣大的車市場的消費升級是電動車,而不是小轎車,也不是新能源汽車。
這么多年過去了,中國市場分裂出了無數層,所以不能用西方商業理論來概括,更需要對本地市場的深入理解。 二線和三線的本質區別在于,二線城市多少都有一定的產業集群,有產業才有成規模的人才引入,而三線大多沒有成規模的產業。二線城市還有能力拆遷,三線城市不太喜歡搞拆遷了,就直接在邊上圈塊地蓋新城,購買力也主要是本地人,這決定了開店的本質差別。
中國高鐵的成功,意味著這個古老的國度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搶得了先機。當高鐵形成了年 20 億人次運量的時候,在 550 個城市(每年仍在增加)的站點,就形成了一個全新的場景。這個場景下必然會誕生增速遠高于平均 GDP 增速的企業。
2010-2020,其實橫跨了兩個周期。它包含了上一個周期的巔峰、下降和下一個周期的起點。 入對行很重要。有的行當,天花板可以到幾百億元,有的行當再折騰也就是幾億元。
時代的復利
“人類歷史其實就是一部經濟史,一切今天正在發生的,以及尚未發生卻即將發生的,都或多或少曾在歷史上發生過。”
性價比就是一種全球通性的剛需。
所有的變化本質上是一股醞釀已久的勢能。
凡是在危機中逆勢而起的品牌,全都是以性價比為核心武器的,而且這些公司通常可以在發跡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繼續保持強勢。
意識到重要性和真正做到完全是兩回事情,這里面的市場空間依舊非常大。
90后之所以不可能有統一標簽,是因為他們誕生在一個變化快速又激勵的時代,他們的父母和故鄉也在快速地變化。
過去幾年的房產膨脹,很多人都成了“千萬富翁”,這種良好感覺支撐著他們的進行某些高消費。
人們在消費的時候,會越來越注重內在的感受。一方面,人們對消費的要求越來越專業;另一方面,人們希望品牌能給予自己更多正向的反饋。
所有的網紅品牌都不是創造出一個新品類,而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進,他們更加懂得如何跟消費者溝通,如何打造消費者喜歡的產品。
中國消費特色已經無法用單一的詞匯來描述,它的橫切面變得越來越多,人群和品類都在走向細分化。未來的生意只會越來越精細化、專業化,所以經營者必須深扎行業,尊重生意本質、尊重產業邏輯、走進你的用戶群中。
男性對消費的需求起始于擁有一定的社會定位或經濟水平趨于穩定之后。
創新的本質是非共識,新消費的本質是對用戶的尊重,洞察與滿足。
低線城市和農村市場年貨消費“餐桌升級”、“廚房升級”的雙升趨勢明顯。
品牌的復利
“品牌就是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承載方式之一。”
也許某個品牌營銷活動在某個階段出現了以小博大,但是它必然回歸。要用復利思維去思考。
品類的成功是品牌成功的前提。
投廣告是公司戰略級的行為。
茅臺在它的顧客群體里已經成為“信仰”,具有排他性。
品牌資產的核心就是數字資產、心智資產,剩下的都是結果和點綴。比如渠道會隨著心智的垮塌一起垮塌。
國內確實有一陣風,是走白牌路線的,但是白牌依然在有意標榜自己與愛馬仕是同一個制造商。
你必須守住你的品牌資產,一旦你服務的那群人不再向往你,甚至覺得你不合適,你就完蛋了。
真正好的品類是橫跨所有人群的。
長期價值的判斷來自最樸素的思考,而不是各種花里胡哨的分析。 你在超級品類中,做到真正的超級堅守,才有機會成就一個超級企業。
品類的繁榮要靠品類本身的健康認知。
中國意義上的白酒,分成兩個品類,一個叫做社交貨幣酒,一個叫做口糧酒。 這不是一個缺乏消費力的時代,中國品牌要有自信和底氣,用過硬的產品力和研發力支撐起自己的價格空間,再以品牌溢價的利潤推高人才、產品、市場的城墻,這是長盛之道。
企業的復利
“多數偉大的企業,它們的基因是與生俱來的,而不是后來總結的。”
一個企業從0到1是基于創始團隊的努力,從1到100時候團隊擴張的結果,從100到1000就是整個團隊管理方式的變革。
企業的國際化其實是一個對外輸出組織能力的過程。它考驗的是企業能否把在中國獲得成功的模式復制到國外,再依據當地的國情狀況進行有機的融合。
全球化不是簡單的復制,它無異于二次創業。
活躍用戶和平均消費額的增加是證明一個商業邏輯的最好試金石。
或許,讓更多暫時無法支付“品牌溢價”的中國人,買到同品質的產品,甚至更便宜的價格買到不那么差的產品,就是一種供給側的優化。
未來的電商形態,一定不是只靠私域或者只靠公域去賣,會變得更加豐富和多元,成熟的商業團隊一定會開始打組合拳。
沒有簡單的降維打擊,這里面是有奧秘的,奧秘在于【效率提升】——【極致性價比】——【對應人群的品質需求】。
對于一些非剛需的品質升級和興趣類產品,如何在購物過程中為消費者營造確定場景中的不確定體驗變得極為重要。 這10%的微創新不是天翻地覆、從無到有,卻創造了非常巨大的消費價值。
消費理智的回歸,小需求的出現,意味著市場很可能孕育出一批極具微創新能力的本土品牌。
我們總是高估大的刺激給我們帶來的快樂,而低估小的美好帶來的滿足。我想這便是顏價比時代的一個生活哲學。
投資的復利
“真正被人尊重的依靠是什么,以及大的勝利需要用一生去守候。”
不停地渡劫,能渡多少劫,你就能獲得多大的成就,還有蓋棺定論時,你就能獲得什么樣的定論。
活得久的另一個側面就是用更長久的策略來經營。
長期主義來自于內心的充盈,內心的充盈來自于修行和篤定。 從投資的角度來說,看皮相,你就只能買到不便宜的標的,甚至是溢價過高的標的。【看骨相】,你就能買到處于【安全邊際】以內很多的標的。
真正的格局是,眼睛能看到山川湖海,手還能去解決具體的瑣碎的事。
價值投資一定是基于自己的深入研究帶來的認知。
樸素的堅持遠遠比無謂的尋求更重要。
每一輪世界級經濟發展周期的本質是一個全新的技術出現了,并且該技術引領了全新的需求出現。
相信奮斗的意義,相信堅守的意義,相信總有一縷光、一絲溫情在前方。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