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當年的互聯網行業龍頭 是怎么一步步走向沒落的
如果一家上市公司在2000年市值就高達上千億美元,擁有全球最多的用戶群體,并在2005年就收購了阿里巴巴39%的股權。那么這家企業是不是可以在未來的20年里躺著賺錢了?
而事實上,它在2017年就被威瑞森通信收購了所有的核心業務,徹底地退出了歷史舞臺。
這家公司就當年互聯網行業的霸主——雅虎。
從門戶網站的鼻祖淪落到如今只剩一副空殼,連名字都被打包賣掉。雅虎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想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雅虎的發家過程說起。
1.雅虎的崛起
1994年,當時互聯網已經問世了25年,網站已超過了2700個,聯接的主機數高達220萬。在科研、國防、通訊等領域發揮著驚人的作用。
然而當時的它還并沒有真正意義上走進千家萬戶,因為對于普通百姓來說,當時的互聯網有一個要命的缺陷——太貴!
不僅撥號上網要錢、訪問數據庫要錢,就連賬號注冊、信息檢索都要錢。尤其是搜索,作為當時互聯網最主要的功能,它居然是按次計費的。
這樣的收費規則逼得無數用戶只能通過篩選關鍵詞來節省搜索次數,包括當時在斯坦福上大學的楊致遠和費羅也深受其苦。
于是,這兩位高材生趁著教授休假的機會,使用學校的免費網絡,把各種網站分門別類的整理好,放在一個索引上,做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門戶網站——“杰瑞的網絡指南”。
這一網站的問世在當時可是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它可以查信息、可以查網站,它就像是當時所有網站的目錄一樣,讓用戶可以在一個頁面上解決所有的用網需求。
最重要的是,它免費。
于是,無數的網民潮水一般涌向這個網站,并很快擠爆了學校的服務器。
校務找到了楊致遠和費羅,給了他們兩個選擇——離開or把網站關閉。
經過簡單的討論,兩兄弟決定拿上紅衫投資的200萬美金,創立了雅虎公司。
不到年底,雅虎日瀏覽量就突破了2000萬人次。
可是,怎么變現呢?
好多用戶都是沖著免費過來,而且雅虎當初也把免費的口號打出去了,改口那不現實。
因此,雅虎借鑒了紙媒和電視臺的智慧,創立了以精準的廣告為主要營收方式的免費用網模式。
利用免費的平臺換取數以億計的流量,再通過流量吸引企業投放廣告,通過高昂的廣告費賺取高昂利潤。雅虎建立了沿用至今的互聯網生財之道,并為互聯網的應用定下了免費、盈利和開放的三大基本原則。
僅僅一年,雅虎就成功地掛牌上市。當天股價就從13美元一路暴漲到了33美元,漲幅達到了不可思議的單日150%。
到了1997年底,雅虎的日均訪問量逼近了1億人次大關,遠超所有競爭對手的總和。
同時,雅虎趁勢推出了新聞、體育、郵箱、論壇、游戲等諸多服務,占據了當時C端網絡所有的生態位,在互聯網行業表現出了壟斷態勢。
2000年,雅虎的市值達到了1280億美元。
我們知道,互聯網是一個馬太效應最為顯著的領域。用戶習慣一旦養成,就幾乎不可能被破壞,新用戶也將被源源不斷的吸引到最大的網站上。
那么作為統治了互聯網各個領域的行業巨無霸,又怎么會被昔日小弟逼到將全部資產悉數賣出呢?
2.雅虎的衰敗
1997年,同樣出自斯坦福的兩位年輕人搞出了一段叫做“網絡爬蟲”的程序。它的功能是自動抓取特定網絡信息,它的意義類似于今天的搜索引擎。
當時的任何一家互聯網公司如果能得到這段程序,都勢必會引起互聯網的又一次革命。
這一次幸運女神同樣眷顧了楊致遠。
在雅虎上市后,楊致遠就已經是斯坦福的風云人物。兩位學弟出于對這位學長的崇拜,在程序完成后的第一時間,就主動找到了楊致遠,希望以100萬美元的價格將其出售給他。
對于當時市值龐大的雅虎來說,以100萬美元購下如此重要的程序,幾乎可以稱得上是白嫖。
然而此時的楊致遠卻不肯支付1分錢,并將兩位學弟送了出去,這一送便是送走了半個時代。
而這兩位打算出售“網絡爬蟲”的學弟,正是谷歌的兩位創始人謝爾蓋·布林和拉里·佩奇。
楊致遠的舉動在今天看來似乎難以理解,但著名的投資人保羅·格雷厄姆在與楊致遠進行了充分的接觸后,講出了楊致遠拒絕“網絡爬蟲”的真正原因。
那就是楊致遠始終認為搞技術掙錢太慢,他更信任的是融資和銷售。
當時的互聯網看似是藍海,其實是一片泡沫,所有的富豪都在瘋狂的往里面扔錢。在楊致遠看來,只要保持行業龍頭地位,依托融資和銷售就能源源不斷地賺取大量現金,沒有必要在技術上花費太多的精力。
于是,以顛覆性技術起家的雅虎成了一個幾乎純靠商業模式和內容輸出的公司。
1999年,在幾乎所有的互聯網企業都在大量使用全新的程序和代碼進行技術革新的時候,雅虎的員工居然還在使用手工的方式給成千上萬個網站進行分類。
此時的投資人們也似乎意識到了互聯網行業的巨大水分,紛紛撤資。
隨著互聯網行業泡沫的破裂,沒有核心技術支撐的雅虎市值接連暴跌,市值直接蒸發了90%。
即便遭遇如此巨大的打擊,雅虎仍然在全球互聯網行業中排名第一。
然而更多的危機也逐一暴露。
比如在多次的融資和股權更換中,雅虎的股份被華爾街大量把持。在2000年,作為創始人的楊致遠和費羅才掌握了雅虎不到10%的股權。
由于股權過于分散,大股東們的意見始終難以達成統一,雅虎的CEO也是換了一任又一任。
這也導致雅虎的戰略方向搖擺不定。今天搞搜索、明天搞娛樂、后天搞媒體,20年竟沒有在一個領域搞出領先同行的運營模式,更不要提核心技術了。
同時,這些CEO為了照顧各位投資人的利益,在各個決策階段都會選擇盡可能的節流,這也讓雅虎錯過了太多的發展機會。
比如,2004年雅虎想收購一家中國大陸的互聯網公司,來助力雅虎中國的業績。面對開價1.5億美元的百度和開價1.2億美元的3721這兩位備選者,雅虎果斷選擇了更便宜的3721。
同年,雅虎想以30億美金收購谷歌,谷歌還價50億,被雅虎斷然拒絕。
2006年,扎克伯格已經基本接受了雅虎以10億美金收購Facebook的報價。可在臨近交易前,雅虎突然把價格降到8.5億美金,氣的扎克伯格在董事會上當眾撕毀了收購邀約。后來即便雅虎又將價格提到了10億美金以上,扎克伯格也不肯再接受雅虎的收購了。
也就是在這一年,雅虎正式進入了下滑的軌道,再也未能翻身。
然而在2008年,運氣向來不錯的雅虎決策層又獲得了最后一次被救贖的機會。微軟決定以446億美元的天價收購當時市值僅280億美元的雅虎。在雅虎首次拒絕后,微軟又將收購價格提高到了500億美元,可雅虎認為自己值更多的錢,然后又一次拒絕了。
2011年,雅虎因爭權內斗以低廉的價格賣出了大量的阿里巴巴股票。
2016年7月,雅虎被美國通訊巨頭Verizon以48.3億美元收購,相比10年前的微軟給出的價位已不到十分之一。雅虎也正式改名為Altaba。
2017年6月13日,美國大型通信企業威瑞森通信宣布,已完成對Altaba全部核心業務的收購,這意味著在互聯網世界縱橫了22年的雅虎正式地退出了歷史舞臺。
3.雅虎衰敗背后的商業邏輯
雅虎的落幕讓許多人唏噓不已,可我們翻看雅虎的歷史,卻發現它的衰敗并不冤枉。
它在行業的空白期成立,在風口期成長,把持著絕對的先發優勢,連幸運女神都無數次地站到了雅虎一側。
最終雅虎還是不可避免的走向了以低廉的價格被收購的結局,究其原因還是雅虎的決策層犯了太多的錯誤。
其一,戰略舉棋不定、業務多而不精。從蒂姆·庫格爾到特里·塞梅爾,從楊致遠到卡羅爾·巴茨,雅虎二十二年里更換了七位CEO,這讓雅虎的戰略反復調整,始終無法在任何一個領域深耕細作。楊致遠在很早的時候就預言,在電商之外,社區、內容、搜索和個性化是未來互聯網的四個戰略核心,但過于分散的發力,卻讓雅虎在這幾大領域分別輸給了亞馬遜、Facebook、tiktok、谷歌和蘋果。
其二,無視核心技術、落后時代浪潮。雖然楊致遠和費羅早在1994年就搞出了門戶網站這樣領先時代的技術,但這也幾乎是雅虎在核心技術領域唯一的榮光。作為昔日最受投資者青睞的互聯網企業,雅虎在1995-2000年間嘗盡了金融和銷售的暴利。這讓雅虎的整個決策層對核心技術嗤之以鼻,先后在幾次互聯網的技術改革中固步自封。在谷歌等新興勢力崛起后,雅虎憑借人工去打壓高級程序的行為,如同當年馬車公司抵制汽車行業發展一樣無力。隨著技術差距的不斷拉大,雅虎在后來的競爭中,無數次地遭到了其它公司的降維打擊。
其三,決策層缺乏商業眼光和堅毅的性格。一家企業的領頭羊往往決定著一家企業發展的可能性,然而無論是楊致遠還是費羅,似乎都不具備這樣的領導才能。為了節省幾億甚至幾千萬美元,他們先后錯過了谷歌、Facebook、百度等諸多標志著未來互聯網發展方向的企業,兩次拒絕微軟的收購,也是其無法看清市場環境和自身定位的體現。在創業初期,楊致遠面對孫正義的半強迫融資等抉擇時,大多數情況下也會選擇妥協。這也導致了雅虎的股權過于分散,在后期也因此衍生了內斗奪利、決策難以統一等頑疾。
新時代的浪潮下,總會有后浪來推倒前浪,諾基亞、柯達等昔日大哥也都成為了后起之秀的墊腳石。目睹著行業巨頭的落幕,我們不必為此唏噓不已,而是要探尋它們的失敗根源,將其作為一本教科書,來為我們的商業思維蓄積能量。
在當今時代,有著大量的機遇與危機并存。
大江東去,你可以隨波逐流,也可以逆流而上。但是,千萬不要停止不前!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