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年輕人已經開始交流務農經驗了
作者:劉蕾
來源:有意思報告
這屆年輕人迷上了種菜,有一半的陽臺被改造成了菜園子。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其實,年輕人對種菜上頭不是一天兩天了,要知道十年前的“開心農場”可承載著一代人的青春,如今只是游戲照進了現實。
如今在社交平臺搜索“陽臺種菜”,已滿是“城市農夫”們對收獲果實的欣喜和期待。“栽種了花生才知道,原來花生是會花開的”“快快長大吧,小苗”“二采也收獲滿滿”……
不得不說,中國人還是有點種菜本能和天賦在身上的,即使是遠離田地,很少逛菜市場的年輕人,也逃不過“種菜基因”變得顯性。
是誰的種菜DNA狠狠動了
中國人對種菜的執著從古至今。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里就藏著一個熱鬧的菜園子,據清代學者顧棟高在《毛詩類釋》中統計,《詩經》里出現的蔬菜達38種。
西漢時期,已經有了反季蔬菜供應。《漢書·召信臣傳》記載,當時的皇家菜園“太官園”冬天會在園子里“覆以屋廡,晝夜燃蘊火,待溫氣乃生”,于是就有了反季節的蔥、韭等蔬菜,這也意味著,那時候的溫室栽培技術已相對成熟。
到了鄭和下西洋時,出海也要在船上創造種植條件,發豆芽、種生姜。
可見,種菜天賦早已刻進了中國人的DNA,而充分發揮這種天賦,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本能。遠至深邃的宇宙、冰冷的極地、炎熱的戈壁,近至觸目可及的房前屋后、田間空地……走到哪兒,種到哪兒,不種豈不“可惜了這塊地”,更有能者,見縫插菜,地縫大小的空隙照樣填滿蔬菜瓜果。
對于連地縫都沒有,曾經在游戲虛擬世界里當“農夫”的年輕人,已經在陽臺開辟出了一塊“田”。
就像老年人熱衷跳廣場舞一樣,“種菜”的這顆種子,一旦生根發芽,根本停不下來。只要種下第一盆,就會有第二盆、第三盆……這也帶動陽臺的地位隨之飆升。
在客廳刮起“龍拳”風,宅家健身成熱潮的同時,陽臺也掀起了田園風。《2022家裝消費趨勢報告》顯示,陽臺和廚房、客廳一起,成為2022年最受用戶關注的裝修空間,“采菊東籬下,種菜陽臺間”是當代裝修人的心愿。
種菜的邏輯,變了
不過,和爸媽為了吃而種不同,和古時陶淵明辭官后歸隱田園也不同,現在的年輕人在城市、田園之間,在當下和未來之間不作選擇,而是“我都要”。
對他們來說,種菜不僅是解鎖了一項隱藏技能,還是開啟了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興趣,甚至是一種社交。“看著種子發芽長大,真的很治愈”“在三平方米的陽臺上種菜可是太有成就感了”,也是這種愉悅感、獲得感,讓“都市農夫”紛紛樂于分享自己的田園生活和務農經驗。
從陽臺布置到蔬菜選種,從種菜神器到自制肥料,便捷的互聯網電商平臺和社交平臺,無疑為年輕人實現種菜自由,滿足社交需要創造了條件。
在小紅書搜索“陽臺種菜”,相關筆記已經達到了7萬篇。無論是簡單粗暴的用廢舊紙箱、礦泉水瓶搭配廚余垃圾蔥姜蒜、生菜根,快手式種菜,還是利用專業智能種菜機,科學調控溫、光、水、肥、氣,拿捏精致感,任何一種方式,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在豆瓣#我在陽臺種菜吃#話題之下,1600余篇日記也已吸引了超1000萬次瀏覽。花式翻車的,有;收獲速度趕不上吃的速度的,有;算上購置有機營養土、花盆、智能種菜機器,外加水費、電費,整個費用下來不比買菜劃算的,也有。但這并不影響年輕人對陽臺種菜樂此不疲。
“一顆獨立的生菜,被大風刮倒了,然后我美滋滋吃了一頓菜包。”
“用6塊錢的紅薯種出了1塊錢的紅薯葉。”
“慶祝我椒經歷蚜蟲后恢復健康,開花結果,等你長大了就把你炒了。”
不難發現,于個人而言,在陽臺種菜成為一種時尚的當下,實現自給自足更像是錦上添花,易操作、趣味性、科技感、獲得感正變得愈加重要。
如果科技有盡頭,一定少不了種菜
中國人對種菜的向往,已然成為一種生活態度,不僅熱愛,而且竭盡全力。就連每次的太空探索,也會激發起國人的求知欲“月壤能不能種土豆”“火星上能不能種菜”。
航天員陳東在《開講啦》分享太空經歷時,就曾直言在參與的38項太空實驗項目中,最喜歡的是種菜,每天都會去看看種下的太空生菜有沒有長高一點,變綠一點。
也難怪有人調侃,中國科技的盡頭是種菜,以及更好地種菜。
更重要的是,中國人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結構,已決定了蔬菜的重要性。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以109.8公斤人均蔬菜消耗量一直高居全球第一。另有數據統計,每天有200多萬噸蔬菜被送上居民的餐桌。
所以,保障蔬菜種植、供應對滿足國民日常需求,保證生活品質至關重要。而科技的應用,從更大范圍和長遠意義來講,將深刻關系到全國人民的菜籃子和餐盤子。
近年來,互聯網電商為助農增收,縮短農產品與消費者的距離帶來了創新模式,除此之外,也不乏有平臺借力科研的力量,從農業的生產種植端實現切實有效賦能。
2020、2021年,拼多多連續兩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與來自全球的青年科學家、頂尖農研團隊一起探索智慧農業的前沿應用場景。從利用AI算法種草莓,產量上實現質的飛躍,到再接再厲,挑戰種植更高產量、更高營養價值的番茄,兩次的比賽結果均驗證了智慧農業大有可為,科學算法給種植增產提質帶來的強助力。
2022年,拼多多攜手光明母港(上海)種業科技有限公司,舉辦2022光明多多垂直農業挑戰賽暨第三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此次的比賽地點從位于云南的農業基地,來到了位于上海的集裝箱。
參賽隊伍將有兩個月的時間,利用并開發最前沿的人工智能、算法種植、合成生物等跨學科技術,挑戰如何在集裝箱里種出新鮮、好吃、口感好的生菜。最終科技成果將落地應用,實現規模化種植和推廣。也就是說,屆時消費者們也可以吃到利用最新算法培植出的生菜。
目前,第三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已于7月27日發起報名。
從陽臺到宇宙再到集裝箱,智慧科技的發展為農業延展了更廣闊的空間,也讓種植的“腦洞”開得更大。新電商平臺拼多多以科研、競賽的方式智慧助農,將為科技的成熟化應用、推廣,助力農業實現數字化升級,惠及更廣大的農民、消費者帶來更長遠意義。
此外,在拼多多的助農模式下,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了“新農人”隊伍中。在有人對陽臺種菜上頭,執著于在熱鬧的都市里打造自己的“世外桃源”時,也有人一頭扎進了科研的世界,成為“新農人”,探索種菜還能實現多少種可能。
《2021新新農人成長報告》顯示,拼多多平臺上的95后“新新農人”數量已從2019年的2.97萬和2020年的8.57萬,增長到2021年10月底的超過12.6萬。而隨著“新農人”群體的不斷擴大,也將會為智慧農業的創新發展輸送源源不斷的活力。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