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配制造的智能化轉型,百度智能云與海力達釋義 “數實融合”
2022智能經濟高峰論壇剛剛落下帷幕。
和往年有所不同的是,除了云智一體技術的“肌肉秀”,百度智能云將不小的篇幅留給了“產業”。原因可以追溯到百度集團執行副總裁、百度智能云事業群總裁沈抖的觀點:“為了智能化解決產業的核心需求,我們必須更加深入產業。”
只是云廠商如何深入產業,產業中佼佼者們是否歡迎云廠商的進入,儼然成了擺在許多人面前的課題。特別是傳統工業企業普遍存在技術、架構、人才等諸多短板的情況下,亟需找到一條數實深度融合且可復制、可落地的新路徑。
百度智能云和海力達的合作因此被外界所關注,云廠商與制造企業的碰撞與融合,以小見大地詮釋了“數實融合”的現實意義。
緣起,喚醒“沉睡的數據”
誕生于1930年的海力達,是一家名副其實的老牌汽車零配件制造企業。
憑借在汽車零部件市場長達90余年的深耕,海力達在可變氣門正時系統、雙離合變速箱電磁閥等領域位居行業三甲,產品線覆蓋內燃機、混動、電動和燃料電池汽車,合作伙伴中不乏大眾、Stellantis、通用、沃爾沃、保時捷等著名品牌。
這樣一家看似“傳統”的制造業小巨人,為何會與百度智能云擦出火花?故事還要從長三角首個“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平臺說起。
時間回到2021年6月,百度、蘇州蘭德集團與常熟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簽署了一份戰略合作協議,在常熟落地百度智能云"AI+工業互聯網"蘇州產業基地,計劃通過本地運營、集群培育、精準助力等方式加速“制”造向“智”造轉變。
常熟作為海力達在亞洲的生產基地,不僅要滿足中國市場不斷增長的需求,還承載著海力達轉型升級的使命。而在常熟扎根的百度智能云,也在探索一條符合當地區域特色、高價值、低門檻的產業集群智改數轉思路。地理位置上的“緣分”,以及智能化轉型的共同語言,讓海力達與百度智能云走到了一起。
按照海力達亞太區總經理何偉的話說:“我們的產線每天都在產生大量的數據,對存儲容量和及時性的要求非常高,如果這些數據只是存儲下來而不去利用的話,對企業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損失。因為我們本身是制造業,需要找到伙伴幫我們把數據利用起來,比如提高我們的工藝或者質量管理水平。”
正如互聯網和制造業“碰撞”時普遍出現的一幕,百度智能云和海力達的合作并非是一帆風順。百度智能云智慧工業蘇州業務相關負責人回憶道:“最早與海力達的接觸到目前,中間經歷了14個月的溝通,對于互聯網企業而言,這是一個比較長的周期,但對制造業來說,其實是一個非常快的節奏。”
秉持著喚醒“沉睡數據”的相同執念,百度智能云和海力達進行了14個月的長跑,先解決了跨行業產生的信任問題,再開始推動將百度智能云的技術逐步在產線中落地,最終讓數據發揮應有的價值。
憑借深入產業的耐心和決心,被百度智能云撬開的不只有海力達一家。目前已經在蘇州深入對接了110家企業、幫助近20家企業推進智改數轉工作、為183家提供咨詢診斷服務,涵蓋電子、汽配、紡織、化工等蘇州特色產業。
磨合,“智”力的初步驗證
在深入產業的路線上,百度智能云很早就提出了“云智一體”的概念。
就像云智一體3.0中的構想:從行業核心場景切入,通過打造行業標桿應用,帶動和沉淀AI PaaS層和AI IaaS層的能力,打造高性價比的異構算力和高效的AI開發運行能力,進而向上可以優化已有應用、孵化新應用,向下改造數字底座,使基礎云更適合AI應用,形成螺旋上升、不斷進化的效果。
簡單來說,百度智能云想要解決的不是單一問題,而是一套“芯片-框架-大模型-行業應用”的智能化閉環路徑。
回到百度智能云和海力達的合作上,或許現階段的規模并不算突出,卻是對“云智一體”戰略正確與否的最佳注解。不同于一些企業的被迫轉型,主動求變的海力達有著良好的數據基礎,雙方磨合的重心在于將百度擅長的“智”疊加進去,并在雙方團隊的深入交流后找到了三個方面的切入口:
一是圍繞“雙碳”的探索。
正在向新能源轉型的海力達,對“雙碳”的重要性有著深刻的認知,也為雙方的合作提供了廣闊空間。比如基于AIoT技術有效監測、分析和管理碳排放的“度能”,正在幫助海力達打造能源數據感知、能源綜合管控、能源優化服務在內的全鏈條閉環服務體系,不斷進行能效優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是數據的可視化與分析。
海力達想要喚醒“沉睡的數據”,百度智能云則擁有自助BI報表分析和制作可視化數據大屏的工具SugarBI,可以為海力達提供統一前端平臺接入多種業務數據源,結合海力達的績效指標管理體系,能夠為企業的戰略決策、運營管理、市場服務等業務提供數據分析,進而提升企業精細化運營的能力和行業競爭力。
三是基于算法的缺陷根因分析。
百度智能云的工業數據智能平臺在海力達落地后,可以將原材料數據、過程中的加工數據、產品測試數據進行聯合分析,如果出現了質量問題,就可以通過數據驅動的方式建立算法模型,輔助業務部門人員分析問題的根本原因,并進一步確定應對措施實現持續改善,持續進行產品工藝、質量的優化。
以往制造業的轉型嘗試,制造業的工程師們普遍提不起興趣,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常常需要一年甚至數年時間才能看見成效。海力達的工程師卻對和百度的合作持樂觀態度,認為通過雙方的優勢互補,將產生較好的解決方案。
共創,尋找“智造”的最優解
百度智能云和海力達的合作,注定是一場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的征程。
在汽車零部件市場牢牢占據一席之地的海力達,深諳這樣一個道理:制造業在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過程中存在太多的短板,很難有財力和資源自己摸索出路,唯有借用外力加速智能制造進程才是最佳出路。
百度智能云同樣有著務實的風格,相較于一些企業在智能化轉型中大包大攬的做法,百度智能云的答案是“成效為先”。
可以參考百度副總裁李碩的一個觀點:“我們一開始就圍繞生產效率和質量等最核心的問題和企業溝通,把企業最關心的生產效能、產線節拍、倉儲物流等領域的數字化,算清成本帳,算明效率帳。”
其實也解釋了海力達的工程師短時間內就對百度智能云產生認可的原因所在。海力達積累了龐大的原始數據,百度則擁有最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只需要對數據善加利用,就能產生不一樣的結果。
直接的場景就是缺陷根因分析的應用。當產品出現某個質量問題后,可能有1000個不同的改進方向,工程師們需要根據自身經驗篩選出最有可能的100個方向,然后逐一進行測試驗證,動輒需要一兩年的時間。缺陷根因分析算法落地后,有望將原先的1000個改進方向縮減到10個,對工程師的工作量有著肉眼可見的改變。
同時雙方也為外界帶來了新的想象空間:海力達在汽車零部件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而百度智能云的云智一體能力早已被市場驗證,倘若雙方可以將知識、數據和算法聯合建模,進一步沉淀為通用的解決方案,有望提高整個行業的效率和水平。
沿循這樣的邏輯,海力達可能不單單是百度智能云在常熟的先期案例,還將是長三角制造業智改數轉的先鋒和樣板,甚至在全球范圍內被借鑒。
這也是百度智能云現階段主攻的方向。比如百度智能云近期圍繞汽車產業發布了三朵云,即供應鏈云和車企集團云、網聯云,其中供應鏈云的使命正是把經過實踐考驗的算法和模型沉淀下來,以云的形式賦能整個行業的合作伙伴。
再把視野放大一些的話,百度正在從兩個維度“造車”,除了集度生產的整車,百度智能云還在從多個維度深入汽車制造行業的數字化升級,解決汽車行業生產、自動駕駛測試、供應鏈管理等應用難題。
百度智能云和海力達的碰撞、磨合與共創,大概率會是百度智能云推動汽車產業數字化升級的標桿案例。
寫在最后
百度集團執行副總裁、百度智能云事業群總裁沈抖在2022智能經濟高峰論壇的演講中,特意向外界闡述了這樣一種信念:“深入產業,加速推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一份沉甸甸的歷史使命。”
至少就百度智能云與海力達的合作來看,沈抖的話絕非是一句“空談”,幫助一家全球領先的汽車零配件制造業企業轉型,將雙方探索出的轉型范式普惠給整個行業,所能收獲的不會是一筆訂單或一門生意,而是遠超過以往從技術商業化上取得的成就感。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