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燒烤時,我看到了老品牌們的困境
源于上周和姚梟巖下班后閑逛,想吃點放松的晚餐,又不想跑太遠,最后選擇了離辦公室很近、直營店數較多的木屋燒烤。這篇文章并非黑文,更多是回顧一下我站在用戶角度體驗到的不舒服,和一些小建議。
01
看見
其實這家店,我路過很多次,一直不確定它想向路人傳遞的核心賣點是什么?
唯一有效的信息是“全國第164家直營店”。
不過,你不仔細看也未必看得清。
而右下方的“每一天,都值得慶祝”,結合下面的“干杯”,我能理解品牌方的意思是——希望用戶來這邊多消費酒水。
用酒水來提升營業額,是沒問題的。
但這里更多是站在內部視角的“希望”用戶來這邊慶祝,而沒有給出,為什么用戶要來木屋燒烤“慶祝和干杯”?
比如,我們的酒是否具有某種特色:顏值、口味、新鮮等,也可以是更便宜的價格。或者說,營造一個更適合社交喝酒的空間氛圍。
02
走進
整體的空間裝修是比較普通的連鎖燒烤店風格,比較老氣,像是沿用了很多年,不出錯不獨特也不會有驚喜。但確實比大成燒烤與街邊燒烤攤要好一些,至少看起老干凈衛生有一定品質。
燒烤本身的氛圍感和品牌的識別度都很弱,我看下來基本是沒有顧客拍照的。
一進門有一個小的木屋鮮釀的空間,類似于明檔,放了不少釀酒的罐子。
配的文案是:活性酒體,魔性口感。
可能我對酒的研究并不深入,但用魔性來形容酒的味道,可能不是“鮮釀”的特點。可以嘗試進一步的塑造啤酒的新鮮,時間、工藝、原料都可以表達。
一般來說一個飲酒氛圍到位的店,走進去會有帶動氛圍的音樂和光影,有的甚至會有歌手和小節目,以及一些特定的游戲,這方面可以借鑒一下上海的日式燒肉品牌“乾杯”。
墻面上有很多諸如:歡聚時光、木屋燒烤+啤酒=生活真美好、干杯上海等文案,和一些酒瓶的軟裝。
但現在絕大部分的年輕人應該對這些“氛圍感營造”是無感的。因為擼串喝酒這種搭配習慣,其實是不需要教育的。
最需要告訴用戶的是,你這里的擼串喝酒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強化這個不一樣就可以了。
其實與酒有關的方面還好,主要的問題集中在點餐和用餐。
03
點餐
當我想好要點的菜,得知沒有掃碼點餐,需要把菜名旁邊的數字編號,抄寫在點餐紙上時,我是有些錯愕的。
可以說一個很old school的方式了。
既然決定不用掃碼,讓顧客寫,那就做紙質單頁的菜單,用打鉤的方式唄。或者損耗一些人工,服務員來現場點單。
回過頭來看這件事,或許是一個典型的企業“內部視角”問題,但也改良了一點,只是最后的結果依然尷尬。
我的猜測是,最初大概率是讓顧客寫菜名,發現太費勁,耗時長,修改麻煩,字跡辨認難,容易出錯。于是把菜名做成數字編號,方便前廳后廚統一記憶,不易出錯,顧客也好寫。
但這樣實際上還是在方便品牌自己的運營,沒有完全站在用戶角度考慮問題。從寫全名改良到了寫數字,但寫數字的成本還是高于直接打鉤。
點菜這事,品牌方不能偷懶,不該去麻煩用戶。
點菜和菜單,首先的意義是,讓用戶更方便的點到自己喜歡的菜。然后才是品牌希望用戶選到自己的招牌特色。
04
用餐
上的最快的菜是烤豬手,挺辣的,也挺好吃。
過了一會兒,確實辣的有點上頭,點了飲料,但等這杯飲料上桌的時候,幾乎所有的菜都已經快吃完了。
或許每個燒烤店都有一道菜會辣一些,提升口味層次的同時,能夠促使顧客多點飲料,提升客單。
但如果設計了這個點,飲料的出杯速度得跟得上啊,不然就成了負面體驗,可能還會有客訴。
為了吃飽,我點了一份炒飯,菜品照片上看起來量還是比較正常的,但等它端上來,是幾口的量。
結合前面的辣豬手,這時候的感受是很減印象分的,分量少,怕顧客吃炒飯吃飽,影響客單。
我特意看了下炒飯的價格,18元,不高不低,這種價格再配上圖片,就很難控制顧客的預期。給少了顯得品牌不大氣,給多了影響燒烤點單。
這里我推薦一下很久以前的泰椒炒飯,味道不是普通蛋炒飯的味,帶點異域風味,份量也適中,價格20,幾乎每次去吃都會點。
順便說一下很久以前的蛋炒飯是16,20和16對比起來,就會讓顧客有明顯一些的預期差距。
店里的客人并不多,我也就比較容易認為我點的菜,很快就能上齊,但是有2道菜都是最后要吃完了才上,因為桌上剛好有時間沙漏,本意是一個讓顧客放心的道具,上最后2道菜的時候我瞟了一眼,沙漏已經漏完了。
05
離店
其實結賬離店這里倒沒什么不大舒服的地方,只是服務員忽略了時間沙漏的承諾,需要讓顧客提醒。
結賬時,服務員起初并未發現時間沙漏的問題,可能是因為就餐過程中,因為上菜慢,所以我催了他好幾次,對我有一些印象,可能也是看我面相比較和善吧,問我就餐體驗怎么樣,我說還行,就是上菜太慢。
此時他才想起時間沙漏的承諾,免去了上的慢的兩道菜。
到這里,這一次的木屋燒烤體驗就結束了。
走出門的時候,我看到等位區的空間和座位非常舒服寬敞,座位也都是軟包沙發,這塊區域的用戶體驗讓我印象深刻。
但可惜的是,我路過很多次,這家木屋燒烤從未排過隊。
06
職業病
吃過的第二天,我和一個北京的朋友聊起這個品牌,她和我一樣,也是只體驗過1次,但覺得自己不是木屋的用戶。
我也有同感。但我離店的時候掃了一眼用戶畫像,基本也都是90后年輕人。
那么,木屋的用戶如果不是附近的年輕白領和居民,那應該是誰?
這個問題我還沒有答案,也許就是這批用戶,只是木屋沒有抓住他們的核心需求。
整體看下來,作為一個已經走過了19年的品牌,木屋燒烤的很多問題,實際上是企業的一些決策站在了“內部視角”,而不是“用戶視角”,這是很多老品牌容易遇到的。
去年我有寫過一篇文章,也提到了這一點。
經典品牌在當打之年,也是滿足了當下消費需求的“潮流”品牌。 但用戶變了,需求隨之而變,新品牌對用戶的理解和你不在一個維度里,而你卻沉浸在過去,以自我為中心,看不清當下變化的本質,就容易被時代拋棄。
“老”不是問題,“舊”才是問題。老品牌只是有了歷史,而舊的口味,是審美,是觀點,是售賣形式。少康愛燒腦,公眾號:少康Blake從用戶出發的品牌價值創新
最后還是忍不住要犯一下職業病,可能對木屋燒烤有一些小幫助:
1.品牌名木屋燒烤,木屋二字,是蠻有畫面感和發揮空間的符號、空間和場景聯想,可以考慮嘗試。
木屋和火爐,和燒烤挺配,既溫暖又有原始感。至少木屋現在沒有能讓用戶記得住的品牌識別特征。
2.品牌整體的體驗、語言、視覺、空間體系,建議進行升級迭代,即使在社區,用戶也需要更與時俱進與品質的快樂擼串體驗。
3.如果品牌希望用酒水來吸引人,那么整體的體驗、表達、氛圍、空間,需要貫徹到極致,否則不痛不癢。
4.餐具的品質感可以提升,因為烤串本身的食物價值感難以大幅度提升,但桌面餐具和烤盤的價值感是容易提升的,并且顧客容易感知。
5.羊肉串是目前的主推,但實際從點餐、上菜、出品、到食用的感受,都非常一般,建議在產品研發與表述上,下下功夫。當然,這塊只是個人體感。
6.對于社區購物中心或附近的燒烤品牌,我的體感是,酒水或許不是剛需,或者說,體驗完木屋燒烤后,我的感受是,品牌方的擅長點應該不是在打造“社交屬性”上。
或許回歸產品和服務本身,如何讓社區附近的用戶體驗到更具性價比的燒烤產品和服務,才是這類燒烤品牌的核心價值。
7.很久以前在人均120里的連鎖燒烤品牌,目前是TOP1,那么和它進行錯位競爭,在社區購物中心選址,人均100左右,從主推產品和營造的氛圍上,是否可以進一步和它進行比較顯著的區分?
能走19年的品牌一定有自己的絕活和核心價值,希望木屋燒烤可以變得更好。
我對木屋并沒有那么的了解,僅憑一兩次體驗的判斷感受,說的不對的地方也請包涵,熟悉木屋的朋友也歡迎多指正。
以上。
本文作者少康
沐山品牌咨詢與設計
聯創&策略總監
品牌策略 | 品牌設計 | 用戶體驗
推薦閱讀: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