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創新論(1):四個務虛問題,品牌到底如何創新?
原標題:「品牌創新論」1:為什么要創新?什么是創新?不懂創新如何創新?
「創新」,對數字浪潮中的全球經濟,是產業革新的驅動力;就新時代的中國經濟,更是發展的超級引擎和國家競爭力。
「創新」,對當下動態環境和指數級變化中的商業組織而言,是「創新」or「淘汰」的二選一。
「創新」,在這個充滿無限可能的數字大航海時代,對任何企業家創新家,是全面全新的核心戰略;而對一個個新品牌和每一位創業者,則是活下來的保障,是死生大事。
那么,品牌到底如何「創新」呢?首先需要明晰以下四個「務虛」問題:
為什么要「創新」呢?
什么是「創新」?
「創新」的三大誤區?
如何構建創新型組織和創新的「場」?
品牌猿認為,「創新」認知不升級,不「務虛」,任何干貨(創新方法論)都毫無價值。
一、為什么要創新?
從三個維度來說:為了生存,為了增長,為了不確定未來。
圖片來自互聯網
1、為什么要創新——為了生存
(1)「活下來」
地球上曾經有過20億物種,在多次大滅絕中,99%都滅絕了;而那些活下來1%的物種都是在周期性環境劇變后,自行「變異」和經歷自然「選擇」的新物種。
穿著斗篷,拿著魔法棒的創新之父熊彼特早在1942年就提出,經濟上發生的事情用「進化」,而非「平衡」來描述更為貼切,他甚至將農業到工業的變革,視為「一部進化史」。
變異+選擇=新物種=「活下來」!
圖片來自互聯網
類比之下:占位在各個商業生態位的企業和品牌,就是周期性經濟環境下,生存效率的創新競賽,誰能率先變異出利于自己的活下來的功能、產品、服務,誰就能活下來;誰能先摒棄不適合生存的舊思想舊服務舊功能,誰就會活得更好。
美團,「千團大戰」的唯一勝者,在所有團購品牌都去搶占PC互聯之時,只有他選擇進入移動賽道,全部的資源(人力資金)砸到移動廣告,最終贏得了活下來的門票;接著,為了更好地活著,又毅然放棄“團購”,變異出“外賣”這一特性,成就了現在的美團帝國。
圖片來自互聯網
在動態巨變的環境中,商業組織必須在「創新」和「淘汰」中二選一,沒有中間道路可言。
(2)為了「部落」
「細胞只有死一遍,命才能活下來。」
人體細胞每隔120到200天就會全部更新一次,隨著舊細胞的死去,新的細胞才會華麗的誕生,與此同時,人的生命得以延續;一旦出現不能被替換的舊細胞——那就是「癌細胞」。
圖片來自《魔獸爭霸》劇照
一個企業,所謂「基業長青」,不是「主業」,不是「長子」,不是「老員工」長青;而是「公司」長青,是「品牌」長青,是「家」長青,是「命」長青。(李善友)
比如那個微軟,不是Windows長青,是微軟長青,所以有了納德拉的《刷新》,重新定義 使命,有了賦能,有了云為先,有了開放。
對于阿里,不是電商長青(1688/淘寶/天貓),也不是金融長青(支付寶/螞蟻);而是「阿里長青」,所以有了阿里云、有了盒馬、有了釘釘。
再看騰訊,不是QQ長青,不是游戲長青,而是「騰訊長青」,所以才能出現微信,有了文娛。
那些舍不得「長子」,舍不得「主業」的品牌,悲劇注定。
柯達發明了數碼相機卻束之高閣直至死亡。
諾基亞在智能手機已占10%的情況下,將其并入自己的模擬業務「長子」。
2012年,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2億時,百度卻緊守PC搜索,不愿意進入移動互聯。
為了「部落」,不斷創新更迭,才能有「命」活;以創新的子嗣替換成長乏力的「長子」,才能讓「部落」延續百年千年。
(3)「看不見的手」,在不斷殺死所有老舊企業
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有一個著名「看不見的手」理論,該理論的核心解讀:就整個市場經濟來說,一定要用創新企業去破壞老舊企業,淘汰舊企業的市場,整體才能獲得發展。
圖片來自互聯網
這就是現實:有效的「資本」會毫不留情地把老舊過時的一切淘汰出局,正是這種新舊企業的更迭,才成就了市場的整體進步。
這里有一串長長的死亡名單:百事達、摩托羅拉、Toys、大潤發、柯達、杰西潘尼、Onkyo、RENOWN.......。
他們大概率的慨嘆是:「我們并沒有做錯什么,但是我們輸了」。
2、為什么要創新——為了增長
為什么要創新,歸根到底,無論是企業,品牌還是個人,核心就是增長,或者是發展。
(1)「創新」是經濟增長的唯一因
創新理論和創業家理論之父,熊彼特說:“我們將從一種經濟結構向另一種經濟結構轉換稱為非連續性創新,這種創新往往能夠帶來指數型增長”,并斷言,「這種非連續性創新,才是經濟發展的唯一因」。
現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認為,游行和革命改變不了社會,真正能使社會改變的是「創新」,他主張的創新是指「集體的創新」,而不是“個別的創意”,是產業的變革與社會的重大改變,是社會性和經濟性用語,而不是科技性和技術性的名詞。
圖片來自互聯網
歷史數據表明,大企業不是國家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只有創新企業才是,即便一些企業活了50年,100年,也不過是茍延殘喘,企業規模越大,增長速度越慢。
經濟如此,對于企業和品牌來說更是如此,要想獲得指數型增長,唯有「創新」。
創新是現代的煉金術,是國家,企業、品牌、個人成長的終極力量。
日本汽車VS美國汽車,韓國臺灣電子產品VS日本電子行業;當然,中國VS美國,更是以「創新」獲得增長“教科書”式的案例。
圖片來自互聯網
(2)「高增長」是所有企業的戰略目標,唯有「創新」才能帶來
想象力造就你成就的邊界!——伊隆·馬斯克
企業創新的目的是為了「增長」,無論是銷售增長,財務增長,用戶增長。
更重要的是,上市公司和創業公司的估值是由對未來預期的「增長率」決定的,而不是由現在的收入決定。
2020年全球汽車銷量7803萬輛,6000億美金市值第一的特斯拉只賣了50萬輛汽車,而市值第二(2400億美金)的豐田汽車銷售了950萬輛汽車。
特斯拉成立18年,銷售量不足整個汽車行業銷售量的1%,但它的市值竟然超過了5大傳統造車廠商數百年的積累。
圖片來源互聯網
也就是說,如果你擁有一根昂揚向上的增長曲線,資本,人才,市場將撲面而來,而這種陡峭的「增長率」曲線,只有創新能帶來,漸進式改變和進步,5%,10%的增長無法獲得資本和市場認可。
(3)企業/品牌一旦喪失了「增長」的可能性,就相當于判了死刑
快速成長的公司必須創新。公司就像鯊魚一樣,一旦一動不動,就是死路一條。——Salesforce公司創始人馬克·貝尼奧夫
顛覆性/破壞性創新之父克萊頓·克里斯坦森(Clayton M. Christensen)在《創新者的窘境》中提出:「增長的魔咒」。
“破壞性創新”之父克萊頓·克里斯坦森
任何企業,不論什么樣的企業,必然到達一個增長的極限點,沒有例外可言。
1917年福布斯美國前100家企業,2021年,活了下來的只有8家:通用電氣,通用汽車,寶潔,福特,花旗,杜邦,USX石油。
美國172家500強企業,只有5%產生了超過通貨膨脹的增長,只有10%的企業重新啟動增長引擎。
世界500強企業平均壽命在40年;1000強企業平均壽命在30年;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在7年;而中國的中小企業只有4年。
吊詭而真實,那些企業死亡前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到達極限點后,喪失了增長的能力,這好像是每一個企業的宿命。當大企業進入極限點時,當創業者進入瓶頸期,當弱小企業面對市值一萬倍的對手,當弱小國家面對強大壓力,當翩翩少年遭遇中年危機,這個時候想要繼續增長,唯有「創新」。
3、為什么要創新——為了有史以來的「大變局」
2020年,人類文明來到了5000年前所未有的「大變局」。
大變局1——「天生」與「人造」的融合
有文明以來,世界是二元的,天和地陰和陽,物質和生命,自然和人類,文明和野蠻,時間和空間,質量和能量,粒子和波,生物和機器......。
2020年開始的人類歷史,天地所生的自然世界和人類建造的機械國度正在融為一體:時間和空間場化,機械與生命重疊,無序和有序一體、原子世界和比特世界互通。
人話來說——現實世界和虛擬數字世界融合了。
分形,涌現、進化、失控、自組織、奇點、無序之有序、活系統、液態社會、人工智能、數字貨幣、虛擬世界......,每天都在融合到人類文明中。
這樣的大變局中,以農業文明的儒家世界觀,工商文明的牛頓機械世界觀,甚至是科學革命的相對論世界觀,如何能應對?
圖片來自互聯網
大變局2——指數級技術融合
人們想要會飛的汽車,得到的卻只有140個字符。——彼得·蒂爾
我們都熟知兩個定律:摩爾定律,每隔18個月性能翻一番;萊特定律:產量每增長一倍,成本會降低15%。
現在,失效了。
新的規律是,如果一旦技術數字化,或者一旦它可以變為“0”和“1”的代碼,它就脫離摩爾定律的束縛,呈指數型加速變化。
如果再有量子計算加持,就會又站在萊特定律肩膀之上,瘋長。因為,新電腦會設計更新電腦,新技術會長出更新技術,新智能會創造更新智能,新市場會誕生更新市場。
一個叫“巴克斯特”的工業機器人在2014年成本是50萬美元,2016年,自己生產的自己, 成本僅僅2.2萬美元,現在的“他”,每天還在進步進步;
一個簡單的3D打印技術,打印任意小的馬達和旋翼,效率達到95%,汽油引擎只有28%。
3年前,你會想到華為、小米在造汽車嗎?你以為的新能源汽車,是汽車+電腦,還是電腦外面套個汽車殼子呢?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比我們想象更快的未來,也是人類迄今為止最偉大的想象力舞臺。
圖片來自互聯網《機械姬》
大變局3——人變了
縱觀文明進化,人類的大腦是在本地化和線性化的環境中進化的,春秋的人、唐宋的人,民國的人,和我們的父親母親甚至我們自己生活大致相同。
現在不一樣了,我們生活在一個「超連接」的世界中:
那個遙不可及的烏克蘭戰爭,在地球另一邊發生,幾秒之后,我們就可以在地球這一邊看到;每天都有幾十億的內容被創造出來;每個人把自己植入到了這顆星球上的每一項活動每一寸土地中。
3年前某個技術問世,我們需要三到五年才能對其意義和用途建立共同認知;今天只需 幾個月,甚至幾天。
移動互聯實時追蹤每個人的地理位置、行走路線、交通工具、消費、支付、新聞、興趣愛好、聊天記錄;算法智能不斷可量化的記錄評估我們的各種信息:飲食、體質、睡眠模式、心情、血液因子和健康......,數字化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數字化就像混沌一樣,也孕育出一種全新的人類——「數字原住民」。
TA們有種共同的生活——一直在線。
TA們有個共同的特征——將生活融入數字,而不是將數字融入生活。
TA們還擁有著與父輩們(貧窮動力),甚至是哥哥姐姐們千禧一代(嗨動力)截然不同的動力源——「造動力」。
圖片來自淘寶造物節海報
數字世界讓每個人都在可以隨時創造未來的自己和未來的世界,也讓每個人都成為拓荒者,新大陸的建造者——人人都是創造者,每天都在創世紀。
請問問你自己,在這樣的新人類面前,企業和品牌不創新還能走多遠?
三大「大變局」,讓我們不僅生活在不斷加速的跑步機上;而且還必須跳到另一臺加速度更快的跑步機上;更挑戰的是,早晚你必須跳到另一臺不知道是什么的機器上。
為什么要「創新」?不言自明。
二、什么是「創新」?
不懂「創新」,你如何創新?
「創新」,不同組織有不同的定義,不同時間有不同的意義,不同場景更有不同的能量。
就商業來說,「創新」被分為很多類,如戰略創新、品牌創新、價值創新、定位創新、模式創新、文化創新、市場創新(藍海)、體驗創新、產品創新、技術創新、服務創新.....。
圖片來自互聯網
其實這些都是「創新」的方法,不是創新的分類,更不是創新的定義。了解「創新」,需要從創新的定義和分類開始。
1、什么是「創新」
英文上,Innovation「創新」一詞起源于拉丁語,原意有三層:一,更新;二,創造新的東西;第三,改變;英文釋義為:bring something new to an environment(帶一些新的 變化)。
中文里,「創新」則是「創造/開始新的事物」。
《廣雅》:“創,始也”;新,與舊相對;如《魏書》中有“革弊創新”,《周書》中有“創新改舊”。
難得的是,在中文釋義中蘊藏著發展的世界觀,如,“革故鼎新”;“除舊布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所以,中文的「創新」也可以解讀為——當時、勢發生變化時,拋開原有的制度、方法的羈絆,進行變革,找出適合新形勢、新局面的新理論、新方法的過程。
在商業社會,盡管表述不盡相同,共識卻只有一個——「舊要素,新組合」:
創新理論之父熊彼特說——所謂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把一種從來沒有的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以實現對生產要素或生產條件的新組合。
現代管理之父德魯克認為——創新是企業家特有的「道具」,是將「變化」轉變成機遇的一種手段。「創新是賦予資源以新的創造財富能力的行為」。
復雜性科學的奠基人布賴恩·阿瑟認為,「所有的創新都是在新的可能的世界當中,把舊的任務不斷進行重新表達的過程」。
破壞性創新大師克里斯坦森說過,「技術和需求不存在顛覆性,只有技術和需求的新組成才能帶來顛覆」。
喬布斯認為——創造力只不過是把事物關聯在一起而已。
圖片來自互聯網
在中國,說到「創新」,必須推薦李善友教授,他對「創新」的研究、理解和創新遠超他人。
7年前,他創立了創新研習社,將「顛覆式創新」引入中國;5年前,將其升級為混沌學園,以傳遞「創新」為使命;2021年,李善友教授形成了自己的「創新」理論體系:
什么是「創新」——「穿越內圈(已知系統),進入外圈(更大的未知系統)」。
「創新」是一個階段性詞匯(轉換期),是一個動態的詞匯。
「創新」的邊界是什么,是「認知的邊界」。
如何打破「認知邊界」,不是增加信息量,而是提升思維模型的層級。
創新方法論——「一思維」。
圖片來自互聯網《混沌學園》
2、商業創新有兩類:「連續性創新」和「顛覆式/破壞性創新」
克萊頓·克里斯坦森教授,將創新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連續性創新」,一類是「顛覆式/破壞性創新」(因此被稱為顛覆式創新之父)。
(1)「連續性創新」
「連續性創新」是指對現有市場主流客戶的需求不斷進行產品的改進和完善,以實現更好的性能和更高的利潤。
這包括了漸進性的改善,也包括突破性的新技術創新,產品的升級迭代,流程的不斷優化等,以滿足客戶不斷升級的要求。
大部分企業的創新一般都是「連續性創新」,為滿足現有客戶群體的需要不斷創新進步。比如提供速度更快性能更好顏值更高的汽車;比如現在的蘋果手機的不斷迭代升級。
(2)「破壞性創新」
克萊頓·克里斯坦森教授認為——「破壞性創新」并不是一種只改善好產品的突破性創新。它能將某種昂貴和復雜的產品,將只有少數的擁有大量金錢和技能才使用的產品徹底改造,破壞性創新使這種產品成本大幅度降低且易于獲得和使用,使得更大規模的人可以得到它。
PS:早期翻譯為顛覆式創新
「破壞性創新」現在還有了更積極的定義,只要是遠離主流市場,或是聚焦于對巨頭沒有太大意義的新興市場:「垂直/邊緣/低端市場」,通過技術+市場組合,「解決和創造」細分人群某種需求的產品或是體驗。
這類創新通常并不涉及非常復雜的技術創新。
就如拼多多,沒有與天貓淘寶京東去搶占城市人群,而是通過微信團購+移動APP,向五環以外人群,提供更低價格的產品,最終成就電商的第三足。
兩種創新沒有好壞,只有是否適合自己。對大部分新銳品牌和創業者來說,無疑,「破壞性創新」也許是更好的選擇。
3、「破壞性創新」是指數級增長的第一因
創新不是破壞,只有客戶選擇才會帶來破壞。——杰夫·貝索斯
我們可以清晰地品讀到,那些創新理論家,都是「破壞性創新」洞見者。
熊彼特:「創造性破壞」,才是經濟發展的唯一因。
凱文·凱利:如果你想和巨頭競爭,不要迎頭而上,而是要找一個「新的角度」,去邊緣市場,只有在那里你才能有不對稱優勢。
德魯克:企業現有戰略的基本要求是「更多更好」,而創新戰略的基本要求則是「更新和更與眾不同」。
還包括我們耳熟能詳的,USP理論「獨特的銷售主張」、定位戰略「搶占心智空白」和藍海戰略「提供不同的價值」。
我們也可以欣賞到那些偉大的創新實踐者,都是「破壞性創新」的行動者。他們往往不在系統內解決問題,也不是通過技術解決主流用戶的某個痛點,而是通過創新從系統外破壞了老問題的根基,給出一個新價值,新體驗,他們的「創新」讓老問題存在都無所謂。
讓我們再次重溫2007年那次偉大的「破壞性創新」——iphone重新發明了手機,讓鍵盤小操作不便的問題蕩然無存。
馬斯克的特斯拉并沒有大肆搶奪傳統汽車的市場,而是讓環保人士有了新選擇。
張一鳴的今日頭條不去解決新聞和搜索的問題,TikTok不與Facebook/Instagram爭鋒,當內容以你想象不到的方式為你而來時,門戶、搜索和圖文可有可無。
增田宗昭的蔦屋書店重新定義了書店,書店成為販賣時間和生活方式的場,賣書可以不賺錢。
「破壞性創新」讓指數級增長在那些兇猛的DTC品牌,數字品牌,新消費品牌,小興趣商業,個人IP品牌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歐美DTC品牌的神話比比皆是:Warby Parker、Dollar Shave Club、Everlane、Peloton、hims & hers、Casper、Kylie Cosmetics、Olaplex、Allbirds、Outer.......,他們的增長不是30%,50%,而是數倍,甚至10倍的增長。
還有那個傳奇的出海品牌SheIn(2008年),一個重新定義即時時尚的服裝品牌,2021年收入超過百億美元,過去8年來每一年增速都超過100%。
圖片來自互聯網
在中國,既有重新定義國潮的李寧、故宮文創、《哪吒》;也有回不去的李佳琪、薇婭,還有逆風翻盤的羅永浩和東方甄選。
各類新消費品牌的成功挑戰更是波瀾壯闊:顛覆雀巢的三頓半,笑談星巴克的瑞幸/Manner,與可樂競技的喜茶/元氣森林,一己之力造出一個產業的泡泡瑪特.......
4、「破壞性創新」是上帝給新興企業、創業者和個人開的「后門」
思考一下,你并不是一個天才,也不是每個創業者都擁有專利技術,新興企業的產品和資本必然無法與巨頭們正面硬剛,那么對于「我們」來說,就沒有任何成長壯大的機會嗎?
克里斯坦森認為,對巨頭們來說,有一股沉不下或回不去的「垂直市場/邊緣市場/低端市場」的力量——「東北角遷移力」:
用戶的需求不斷提升。
技術進步的速度的加快。
技術進步的速度超過用戶需求的速度。
圖片來自混沌學園《第二曲線創新》
正因為這種力量,巨頭總是推動資源流向更高利潤率和更大規模市場的產品和人群,比如時速400公里的汽車,與全屋配套的高端家居,被老一代人喝習慣的可樂,公眾喜歡的娛樂內容。
他們很難下沉邊緣小眾市場或回去做大眾低端,2萬元的五菱宏光,5000美金的OUTER戶外沙發,無糖氣泡水元氣森林,二次元的小破站,還有新國潮出圈的河南衛視......。
這就是新興企業和創業者的機會:「后門」——服務于高端/主流市場的技術、產品與服務,與垂直/邊緣/大眾低端市場需求之間的空檔。
歐美的DTC品牌、中國的新消費品牌、小興趣圈層的新力量,B站的UP主,小紅書的KOC,抖音快手的創作者,李子柒、老番茄、敖廠長、熊貓、顧見們,這些原來的普通人,也因此走向前臺,成為一方大家。
他們的「破壞性創新」,有時很偉大,有時很簡單,有時甚至很可笑。但就是這源源不斷的「舊要素新組合——給用戶一個個新價值,新體驗,新選擇」,他們讓「創新」時時發生,處處可見。
也就是在他們一次次打開的「后門」,不但涌現了無窮盡的新商業模式,新的「人-貨-場」,新的「品牌」定義,更是創造出一個個全新的市場和產業。
圖片來自互聯網《黑客帝國》
待續……
《品牌創新論2——「創新」三大誤區和如何建立創新型組織的「場」?》
參考圖書:《創新者的窘境》、《失控》、《未來呼嘯而來》、《創新者的基因》、《卓越基因》、《第二曲線創新》
作者公眾號:品牌猿創(ID:brand-yuan)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