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接近尾聲,消費回暖了嗎?
疫情給2022年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今年開年以來,在疫情影響下,以老鄉雞、鄉村基為代表的強現金流餐企紛紛加速上市進程;疫情讓戴口罩變為常態,也意外捧紅了口罩妝、眼妝乃至美瞳等細分妝容的需求;疫情還讓消費者前所未有地關注起居家質量,因此那些能帶來新奇體驗、泛用性強的小家電如空氣炸鍋、投影儀都成長飛快……
疫情同樣顛覆了商業邏輯。百果園、錢大媽、鍋圈食匯、零食有鳴……越來越多的品牌連鎖店將開店點位選在了社區而非商場;生鮮電商這種低頭撿鋼镚的生意,今年二季度已有頭部玩家在北上等一線城市實現盈利;美團、京東開啟即時零售大戰,即使是蘋果手機也可以在發售當日配送到家……
與上述趨勢共振的是廣告主的投放預算轉移以及廣告市場的變天。今年上半年廣告業整體增長為負,但梯媒業卻逆勢增長,電梯電視、電梯海報分別同比增長3.9%、7.7%。消費是長長的坡、厚厚的雪,越是消費寒冬,越需要有長期主義的選手給市場以信心。
2022年已經接近尾聲,消費回暖了嗎?社區營銷院認為,可以分可選消費和必選消費看待這一問題:在可選消費上,經濟下行的口紅效應有多大程度體現?在必選消費上,消費者會將哪些品類視為更剛需?
01. 可選消費:口紅效應更受益于頭部品牌商、核心原料商
美妝可能是最典型的可選消費之一。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美妝板塊整體面臨營收、利潤雙雙下滑的不樂觀局面。在營收方面,2022Q1-Q3美妝板塊的整體營收分別同比增長10.6%、下降3.1%、增長5.7%,考慮到二季度618大促對美妝板塊的拉動作用,這一數據可以說表現得更差。
在利潤方面,2022Q1-Q3美妝板塊的整體凈利潤同比下降16.2%、47.7%、64.2%,一路飄綠不說,賺錢能力是越來越差。
那么,對比起618的亮眼大促成績以及雙十一預售的品牌戰報,究竟是誰在吃肉、誰在喝湯呢?
美妝板塊視行業鏈條環節不同,一般可分為品牌商、生產商、原料商,且行業分潤模式基本為微笑曲線:品牌商、原料商分潤比例更大,可達4-6成,且頭部具話語權的品牌商往往毛利水平更高,中游生產商毛利水平偏低。因此,今年主要在利潤端承壓的還是生產商。
事實上,疫情封控普遍讓生產類企業復工難、物流受阻、難以組織生產保證產能。2022Q1-Q3數據顯示,就毛利水平而言,品牌商/生產商/原料商的毛利率分別同比增長0.6%、減少0.1%、增長4.9%。
就凈利潤水平而言,這三者的差距被進一步放大,品牌商/生產商/原料商的凈利率分別同比增長38%、減少100%、增長126%。
以上數據說明,在消費寒冬里,頭部品牌商可以通過控制營銷預算,只憑借產品及品牌力,更多憑借老客復購就可以把賬面做得更好看;而且越是消費寒冬,越體現資源型行業的上游盈利價值。
先看品牌商的例子。以疫情封控更少的Q3看,像上海家化、珀萊雅、貝泰妮這種頭部公司,分別實現凈利潤同比增長16%、44%、35%,但同為上市企業的丸美股份剛剛從前兩季度的泥潭走出(Q1-Q2分別同比下降35%、42%),實現扭虧為盈。
再看原料商的例子。華熙生物是一個典型,其旗下既有孵化品牌夸迪、薇諾娜等連續登上618、雙11大促榜單,由于對膠原蛋白等核心原料自研,其財務數據也表現得比品牌商更亮眼:其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速達到77%,比珀萊雅還高出一倍。
如果說華熙生物護城河已深,那么,同為原料商的科思股份也驗證了上述2b更吃香的邏輯:其三季度營收4.29億元,同比大增82.53%,歸母凈利潤1.07億元,同比大增324.77%。
從美妝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在經濟下行的背景下,可選消費領域里,口紅效應的最大受益者仍然只屬于頭部品牌商、核心原料商。
02. 必選消費:離消費者更近的才叫必需品
必選消費領域,同樣在驗證一個道理:消費遇冷,消費者對必需品的理解范疇也在發生變化。
食品飲料板塊,可能是必需品最大的分支領域之一。從柴米油鹽,到主食副食,再到茶咖酒等具成癮品,疫情基本都改造了一遍消費邏輯。
社區營銷院曾指出,這兩年在調味品及預制場領域(或者在吃喝的前置環節)最大的變化是:
一是如醬油等典型的單一調味品賣不太動了,而如牛肉醬等把味型調制好、更容易直接下飯的復合調味品受益于懶宅不做飯的趨勢增速飛快;
二是預制菜一定程度上也可視為“配菜+調味”一步到位的居家飲食方案,但預制菜沒有鍋氣、口感不佳(多為高鹽高脂產品)、食材不如生鮮電商渠道售賣的新鮮,消費者更多還是基于囤貨需求購置。
而在成癮品領域,不同領域也形成了不同的消費號召力。
例如,零食領域方面主要體現為渠道的變化:零食有鳴、零食很忙等專注區域下沉市場、主打性價比的零食集合店拓店迅速(目前規模達300家左右),而三只松鼠盡管開店規模更大(800家左右)、今年以來卻加速閉店;而另一邊,美團、京東的報告指出,零食已數月排在即時零售渠道銷售前三品類。
上述趨勢進一步反饋至品牌端,那些能夠布局上述新興渠道、能夠靠多渠道分攤分銷、同時堅持大單品策略(能夠占位品類第一心智)的品牌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例如恰恰、鹽津鋪子等。
2022Q3數據顯示,恰恰瓜子營收繼續維持上一季度的雙位數增長,且堅果品類增長30%左右,而鹽津鋪子的營收同比增長34.7%,環比也有19.6%的增幅。
不過,同樣自帶休閑消費屬性、甚至偏剛需的乳業市場,情況就不那么樂觀了。2022Q3,伊利、妙可藍多都出現不同程度的營收增速下滑,分別環比下降4.9%、8.3%,盡管各自都是乳制品領域的頭部玩家,但無論是液態奶還是奶酪棒,出于家庭式消費更多,因此銷售渠道都更依賴線下KA。
品牌必須離消費者更近,無形中也更利于那些天然更適合把店開在社區點位的玩家。紫燕食品是這方面的典型例子,前不久,紫燕食品已經過會,而與其他已上市的鹵味玩家相比,紫燕食品最大的區別在于主做佐餐鹵味,佐餐意味著其更多的門店開在社區、農貿市場等點位。
上市之后,紫燕食品為講出更大的資本故事,也不分佐餐鹵味or休閑鹵味了,也在推出鴨脖等休閑屬性更強的產品,同時開始做起外賣業務。
但很明顯,絕味食品等休閑鹵味玩家其實很難復制這一打法,原因就在于其門店點位更多位于地鐵、商場,而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居家點起休閑鹵味的外賣,美團數據顯示,其即時零售渠道賣得最好的零食品類就是鴨脖。
數據是最好的證明。2022Q3數據顯示,紫燕食品的營收利潤雙雙優于絕味食品:紫燕食品營收增速達13%,而絕味食品僅有4%左右,且紫燕食品歸母凈利潤增速雖減少20%,但對比起絕味食品大減80%,仍顯得欣慰許多——其盈利水平受影響更小主要就得益于門店點位更多位于社區,受疫情影響更小、更容易觸達現在的消費者。
方方面面可以得見,離消費者更近的才叫必需品。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