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木偶!3種心理暗示正在操控我們的行為
一天,julia走在街上,遇到一個健身館地推小姐姐,小姐姐對julia說:美女,你的身材真棒呀,平時是怎么鍛煉的?Julia說你不是健身館工作人員嗎,怎么問我?小姐姐說:我看你身材很好,遠遠的在人群中就注意到你了,以為你常健身呢,不過,雖然你身材很好,但是手肘部分肥肉去掉,身材會更吸引人的……
Kris今天到超市去買煙,正在選購,這時銷售員指著一包新品種的煙說,這款新品添加了川貝枇杷成分,對肺部有保護效果,可以試試。kris想,嗯,這真不錯呢,雖然價格貴了些,但還是愉快的掏了錢……
Julia和kris,都是高學歷人群,我們也自認為是“聰明絕頂”的消費者,但因為潛意識被操縱,我們無數(shù)次掉入了商家的陷阱,乖乖的刷出去半個月工資。這背后的原因引入深思,如果不了解商家的套路,我們仍然免不了被收割的結果。
商家究竟在玩弄哪些技巧呢?我們又該如何修煉防剁手秘籍,才能省出一個LV包包。
一、世界上最好的省錢辦法——保持理性
營銷界有一句話:理性,永遠是拒絕。
當用戶在絕對理性的情況下,不但廣告說服成本非常高,而且成交轉化率非常低。營銷的本質,就是讓用戶的心智,從理性過渡到非理性,從而產生購買欲望。
先要明確一個概念,理性的對立面并不是感性,而是非理性。
比如沖動消費,跟風消費,限時秒殺等,本質上并沒有太多的情感認同,只是契合當下時境,讓用戶暫時喪失獨立思考的理性能力。而感性更多時候是形成用戶認同感,從某一特性或廣告延展,對品牌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是更深一層的非理性。
區(qū)別二者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非理性消費會在短期內產生部分負面情緒,比如覺得虧,被騙了,應該忍一忍會更便宜等,而感性消費在短期甚至長期內都不會有負面情緒,甚至會覺得理所應當物超所值等。
那么,廣告是如何讓我們的心智從理性變成非理性,我們先來看一看在消費決策時,兩者之間的對比圖:
什么叫產品卷入度?卷入度是營銷專業(yè)詞匯,大白話就是,用戶理性腦的參與度。通常來說,價格越高,我們越理性,犯錯損失成本越高,我們越理性。
打個比方,月薪三千的A,月薪三萬的B,買同一款一千塊的手表,決策時長和決策結果是大不相同的。手表的購買決策對于A而言,是月薪的三分之一,對于B而言只是三十分之一,所以在其他條件相似的情況下,A的選擇會更猶豫更理性,卷入度也相對要更高,因為如果犯錯,這個決策會影響他這個月的伙食情況。
同樣,重度游戲愛好者和辦公室白領對于一千塊的專業(yè)機械鍵盤決策也不一樣,在消費能力都允許的情況下,游戲愛好者更會貨比三家,因為鍵盤影響的是他的游戲手感和游戲體驗,決策犯錯的附帶成本更高,而辦公室小白可能只是把它當成一個打字工具,能用就行。
產品卷入度的差異,直接導致的就是對于商品心理價位的不同,就像辦公室白領,我能用20塊的鍵盤打字為什么要買個1000塊的機械鍵盤,產品提供的價值溢出消費者需求,而他們不愿為這部分的溢價埋單,就是消費降價的根本原因,這里不再過多贅述。所以,如果商品價格和心理之間的差異性較大,消費者就會觀望,決策時間就會相應的延長,長時間的消費決策是廣告主最害怕看到的,所以,他們會用各種方式降低消費者的決策時間。
客戶的購買意向,可以簡化為一個算法,就是犯錯成本和商品價格,與消費者心理錨定價位之比。比值越小,購買意向越高;比值越大,越無法交易。
因此,商家想禿了頭,就是為了在不知不覺中,瓦解消費者的理性堡壘。我們看到的多數(shù)廣告,會運用某種話術和場景,營造出的一種心理暗示,讓消費者不知覺中改變他們的購買決策,從而達成交易。
這種技巧,我稱為心理暗示。心理暗示就是交易中,悄悄操縱消費者心理,從而影響購買。亞當斯密在他的《國富論》中提到:市場是只無形的手。今天,我們同樣可以說,心理暗示,就是交易中那雙無形的手,把我們推向剁手的房間。
二、這3種心理暗示,讓你欲罷不能
1、預設前提——尋求安全感
還記得開頭Julia的案例嗎,商家喜歡給你扣一頂帽子,告訴你選了了A,就能達到B。
“自律給我自由”、“送禮就送腦白金”等,這些都是預設前提,它改變我們的關注點,從產品本身,上升到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
同樣,明星廣告也是一種前提預設,要想有明星般的皮膚和臉蛋,就來用我們的產品,權威效應、羊群效應、跟風消費等,其實他們的本質都是一樣的,告訴你選擇了A就會到達B,消除對于未知的不安,提供安全感。
生物最根本的需求,就是安全感,在面對復雜環(huán)境的時候,本能會讓我們規(guī)避風險,一種方式是逃離環(huán)境,另一種就是尋找組織和領導人。
廣告恰如其分地充當了這個領導人角色,試想一下,在你買不到滿意的東西時,有人告訴你三億人都在用,在你渴望新知識改變現(xiàn)狀時,它說知識就在這。廣告蒙上了一層帶路老司機的色彩,在商家們刻意營造的復雜環(huán)境中,向你拋出橄欖枝,“上車,我?guī)愠鋈?!?/p>
2、偷換概念——趨利避害
如果世界上所有人都對你說壞話,那至少還有廣告對你說情話。
商家喜歡說好話,擅長把產品定位成,對你有益處的角色。偷換概念是廣告中最常用的手法,把不利的說法,變成我們樂于接受的觀點,從而營造出一片祥和的桃花源景象。
更簡單的操作變成了樂享生活,更復雜的流程變成了深度了解,從而提升產品價值感。事物永遠不止一面,站在不同角度看就有不同的結論,營銷所做的就是隱藏壞的一面,展示好的一面。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去年天貓的slogan從“上天貓就夠了”改為“理想生活上天貓”,其中的變化不只是六個字變成七個字那么簡單,而是從一個供貨平臺商形象,變成了改善生活的好朋友形象。賺錢不易,花錢是會激發(fā)損失厭惡的,但更好的生活是我們的畢生追求,一句廣告語就幫助我們隱藏痛苦,并且建立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可謂高明。
類似的廣告策略還有很多,本質上都是迎合生物的趨利避害本能,利與害是我們對環(huán)境評估的主觀感受,很容易受到假象的影響,七十二變統(tǒng)稱一招——障眼法。
3、營造氣息——向往更好的生存空間
你知道為什么汽車廣告一定要高大上嗎,根本原因,就是為了創(chuàng)造固定聯(lián)想。
啤酒廣告通常都是一群人在狂歡,牛奶廣告中必定有孩子出現(xiàn),海邊度假廣告里一定有比基尼美女,為什么?因為廣告在向我們傳遞一種場景聯(lián)想的訊息,喝酒=狂歡,喝牛奶=孩子的健康,海邊=比基尼。
創(chuàng)造固定聯(lián)想,就是為了打造品牌的專屬氣息。
品牌氣息要高于調性,品牌調性可能是你的行事風格,但氣息是在你的風格之上所展示出來的行為,也就是觀眾看到的你。你給自己定義的標簽為有趣,這是你的調性,但同事每天看到的是陰氣沉沉的你,感受到你的氣息卻是無趣,所以要想把廣告營銷效果最大化,一定要把品牌氣息考慮在內。
打個比方,紙尿褲品牌做視頻廣告,受眾可能是30歲女性,你就要展現(xiàn)出游刃有余的成熟,生活要中產,房子要三居室,爸爸一定是西裝革履的成功人士,并且有頭發(fā),這些場景細節(jié)共同營造出來的感受,就是品牌傳遞給觀眾的氣息。
如果消費者認同了你的品牌氣息,也就是接受了你給它的心理暗示——這個品牌的紙尿褲都是比較成功中產階級在用。長此以往,就會把紙尿褲和現(xiàn)代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但你靜下心來就會發(fā)現(xiàn),紙尿褲和中產生活,并沒有什么必然的邏輯因果關系,他只是提供了一種方便而已。
以上,就是影響我們心理最常見的3種暗示。
1、預設前提,讓你相信從A就能到B;
2、趨利避害,變成對你生活有益處的伙伴;
3、營造氣息,創(chuàng)造固定聯(lián)想引導你的渴望;
單個的心理暗示,并不會對我們的行為有什么改變,真正可怕的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日本有一個變態(tài)的小實驗,一位西裝革履的中年人每天在過天橋的時候,都會被不同的女高中生小聲地罵一句變態(tài),然后迅速跑開,一個月后記者采訪他對于自己的看法,他竟然覺得自己可能是個變態(tài),盡管他什么都沒做過。
在我看來,其實廣告文案效能最大化的核心理論就是:持續(xù)不斷地重復同一句簡單明了的話。好廣告并不是辭藻華麗,而是能向外界傳遞某種心理暗示,而不斷重復,往往能使文案的效能最大化,改變消費者的認知結構。
喬布斯說過:“消費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們拿出自己的產品,他們就發(fā)現(xiàn),這是我要的東西?!边@些營銷心理暗示讓我想起幾月前的一場辯論,需求到底是被激發(fā)的,還是被創(chuàng)造的?
你覺得呢?
對了,營銷界那句經典的話,是我說的。
數(shù)英用戶原創(chuàng),轉載請遵守規(guī)范
作者公眾號:木土與木木(ID:mutuyumumu)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guī)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shù)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