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百度移動生態:“第一曲線”的創新“延長線”
剛剛結束的“WISE2022新經濟之王”大會上,百度集團資深副總裁、百度移動生態事業群組總經理何俊杰在主旨演講中斷言:“百度搜索、百度APP是AI規模最大的應用場景,隨著AI預訓練大模型、AIGC、數字人等新技術的規模化落地,其AI帶來的創新優勢將更加凸顯。”
如果是在兩三年前的語境里,何俊杰的觀點或許會引起部分人的“駁斥”。彼時“搜索引擎”已被視為Web2.0時代的產物,話題性和想象空間均不及智能機器人、自動駕駛、智慧城市等新事物,何況搜索引擎與新興技術的關系看起來并不算緊密,至少不會是人工智能最有潛力的應用場景。
可當整個科技行業告別高速增長,許多人開始思考宏觀環境的挑戰,新興概念的特殊魅力逐漸褪去,人工智能的進展出現了方向性的轉變。此時再來思考何俊杰的洞察與判斷,無疑可以找到一些不一樣的答案。
01 應用場景是價值基石
概念上祛魅的同時,人工智能產業正在駛向新的分叉口。
一面是資本的退場,曾經批量制造獨角獸的投資者,紛紛失去了試錯的耐心,哪怕是一度風頭無二的明星創業者,也早已進入被逼問商業落地進展的“至暗時刻”;另一面則是巨頭的堅持,就像百度Q3財報電話會上傳出的態度,將從現金流中拿出大比例的資金繼續投入到AI業務中。
為何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局面?不同的視角會給出不同的解釋,但最終都要回到商業價值的課題上。
按照經濟學的解釋,新技術只是一種潛在的生產力,本身并不創造價值,唯有將技術并入生產過程,才會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人工智能作為前沿技術,產生商業價值的前提是找到肥沃的應用場景,并將技術創新與“生產過程”融合,進而不斷解決問題和需求,形成創造新價值的基石。
大多數人工智能獨角獸的商業藍圖中,要么錨定的應用場景過于遙遠,比如生物醫學、自動駕駛等熱門賽道,可能要一定時間才能規模化落地,一旦資本市場的信心受挫,整個賽道都將陷入到不確定的氛圍中;要么選擇的應用場景門檻較低,典型的例子就是智慧安防、智慧城市等紅海領域,許多選手都想從中分一杯羹,結果就是整個行業的高度內卷,必須要有走向深水區的能力和勇氣。
以至于太多人工智能企業遇到了類似蒙代爾三角的難題,即因為應用場景的缺失,技術創新、解決問題、價值增長的迭代閉環無法連通,再有想象力的商業故事也會在時間的作用下被識破。
百度恰恰是其中的“另類”。
在國內的人工智能企業中,百度是為數不多擁有全棧AI能力的玩家,比如昆侖芯片兼具超強算力與高性價比的成本優勢、自主可控的飛槳保障了基礎技術安全、文心大模型提升了百度搜索的智能化水平和語義理解能力......通過不可復制的技術基礎設施,百度構建了搜索領域全球最大的異構計算集群,每天可以進行超一萬億次的在線深度語義推理,滿足用戶每天數十億次的搜索需求。
正是百度移動生態所驗證的價值,讓百度比其他企業更深刻的認識到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和商業空間,即使是在友商們打退堂鼓的情形下,依然堅持在百度大腦、深度學習框架等底層技術上保持投入,對智能駕駛、智能云等高潛業務保持信心,堅定不移地走向“死磕”AI的道路。
同時也印證了這樣一種邏輯:應用場景是一切技術的價值基石,也許短時間里會被某些噪聲掩蓋,可最終都會呈現出正確的規律。
02 移動生態與“創新磁場”
上述解釋有著典型的外部視角,百度究竟會怎么回答?
作為百度移動生態的“掌門人”,何俊杰的觀點有著不可小覷的分量,給出的答案是:百度能持續實現科技創新的心法在于“反饋驅動創新” ,創新不是憑空想象的,創新是因為市場不斷地在給你反饋,你才有機會去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由此來理解移動生態在百度集團內部的定位,其實扮演了兩種不同的角色,承擔著兩種不同的使命。
一個是外界普遍討論的,移動生態是百度的基本盤,為百度提供了充裕的現金流,也是其持續創新的“彈倉”。
2012年到2021年的十年時間里,百度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發投入高達1252.17億元,占累計營收的16.34%,達到累計經營利潤的105.09%。百度在長達十年的周期里始終保持15%以上的研發占比,去年更是達到23%。這和移動生態的“穩健”表現不無關系,哪怕是市場“寒氣”蔓延的第三季度,百度以廣告為代表的核心業務同比增長14%,核心經營利潤率達到26.3%,頂住行業下行壓力并實現了逆勢增長。
移動生態的另一個角色是百度的“創新磁場”。
借用何俊杰的原話:百度的昆侖芯片之所以成為“反饋驅動創新”的代表,作為中國第一款自研云端全功能AI芯片服務了50多家外部客戶,正是前端有一個巨大的應用“搜索”。在搜索這樣國民級產品實時、海量的反饋下,新技術、新產品就不只有實驗室里的“理論高度”,還有大市場里的“實踐力度”。整個百度移動生態,就是一個離用戶最近、吸引反饋最多的“創新磁場”。
可以佐證的是,百度在2016年就提出信息分發2.0已進入“搜索+推薦”的時代,并確立了“智能搜索+智能推薦”的雙引擎模式,至今還在提供源源不斷的增長動能。比如百度搜索在過去一年中實現了17%的同比增長;百度App的月活用戶在2022年9月達到6.34億,同比增長5%;百度App的信息流內容分發量在2022年第三季度同比增長23%,而且用戶評論、點贊、分享互動人次均大幅上漲……
個中原因并不難解釋。“智能搜索+智能推薦”雙引擎背靠的是百度智能小程序、百家號、托管頁等基礎設施,同時聯合各行業的合作伙伴一起提供內容和服務,讓用戶的需求獲得了“閉環滿足”:通過用戶的反饋不斷改進內容和服務,創新后獲得的新反饋,再激發更多的創新,即“反饋驅動創新”。
聯想到何俊杰在演講中提到的創新是“既要又要還要”、 “百度做AI,能攀珠峰,就不爬玉龍雪山”的觀點,摸著“反饋”過河的百度移動生態,已然驗證了“創新磁場”的長遠價值,而且不會止步于現狀。
03 “第一曲線”的再次刷新
每次百度發布新財報后,“增長引擎”都是討論的重點。
譬如一種流行的說法:移動生態是百度的第一增長曲線,智能云和智能駕駛將是百度的第二與第三增長曲線。類似的說法并無不妥,但不應該忽略一個基本前提,百度移動生態并非一成不變,而是不斷刷新。
“科技創新就是驅動發展的‘永動機’,只要反饋不止,就能創新不停 ”。遵循“反饋驅動創新”心法的百度移動生態,正在朝三個方向加速創新:
第一個方向是搜索。相對應的是跨模態大模型“知一”和新一代索引“千流”,前者的使命是打破文本、圖片、視頻等資源形態的界限,將最滿足需求的結果呈現給用戶;后者能夠按照各種維度去劃分信息,在判斷用戶需求的基礎上,快速圈定篩選范圍。簡單來說,就是為用戶更好地解決問題,提升搜索體驗。
第二個方向是AIGC。有別于外界將AIGC與元宇宙概念的強關聯,百度的切入點是打破內容生產力的枷鎖,向內容創作者提供從文案、圖片到圖文轉視頻的自動化創作能力。內容生產不再是密集型的體力勞動,而是進入到“人機共創”,創作者把精力專注在創造力上,實現“一個人就是一支隊伍”的高效內容生產。
第三個方向是“數字人”。通過數字人技術與AIGC圖文轉視頻技術、TTS語音合成技術“三合一”,百度想要進一步降低“人均一個數字人”的硬性技術成本,創作者只需要輸入文本,就能自動生成有數字主持人口播的視頻,目標是讓內容創作者實現“數字人自由”,目前已經為中國青年網、青蜂俠定制了數字人“青小霞”。
隱藏在三個創新方向背后的,則是百度重構內容生產、分發與消費秩序的野心。如果說早期的搜索引擎解決了“人找信息”的需求,算法推薦衍生出了信息找人的邏輯,百度正在定義內容消費的3.0時代:AI深入參與到內容生產、聚合、分發的過程中,不但要進一步提升信息觸達的精準性和效率,還要解放內容生產,不斷降低優質內容的生產成本、提升內容的生產效率,驅動內容生態持續向上生長。
回到整個人工智能行業中,無論是跨模態大模型、AIGC還是數字人,任何一個方向都足以成為資本市場的新寵兒,誕生多個藍鯨級別的硬科技企業,百度移動生態剛好是賽道中離用戶最近、反饋最多的落地場景。
正是因為“反饋驅動創新”的打法,哪里有反饋,哪里就有創新,百度不僅要和全行業的合作伙伴一起開“網紅店”,還要一起做“百年老店”。也在某種程度上預示著,百度移動生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第一增長曲線”遠沒有觸碰到天花板。
04 寫在最后
人們習慣以時間為尺度來評判技術或企業的競爭力,以至于對新秀們盲目樂觀,吹起了一個又一個泡沫。
至少歷久彌新的百度移動生態正在改寫外界的評判標準:時間絕不是衡量市場價值的標桿,倘若擁有億萬用戶的產品重視用戶反饋并積極進行創新,篤定創新才能驅動增長,注定不會給新玩家留下太多機會,不會成為錯過種種機遇的被淘汰者。
畢竟科技大廠的護城河通常不只是技術架構和布局方向,而是將技術轉化為切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對用戶反饋的洞察與創新能力,才是無法被復制的競爭籌碼。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