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衛生巾送紅糖,給騎手發紅包—即時零售的開店“生意經”
隨著即時零售的火熱發展,不少商家入駐即時零售平臺,上線外賣業務,有的甚至月入百萬,月銷萬單,但也有部分中小商家在獲得訂單的同時,也抱怨賺得不多。為何差距會如此之大?
11月11日,央視財經《中國電商年度發展報告》曾關注到一家在北京開了八年的社區超市,這家名為“華欣生活超市”的小店借即時零售實現了線上月銷近三萬單。媒體的不斷曝光讓越來越的人看到了即時零售的市場潛力。
事實上,對即時零售,或對電商、外賣行業稍微有一點了解的人都可以自查自算,我們可以在美團外賣上去篩選某個一線以上城市的商超便利TOP3,如果可以達到月均萬單以上,月營收就可能近百萬。
當然,月銷3萬單只是鳳毛麟角的頭部店鋪,平臺上大部分商超便利店的訂單在月銷5000單以下,不少甚至低于月銷1000單,也就是日均不足34單,這么低的月銷量是不可能在平臺上賺到大錢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課題組最新論文稱,商戶開通外賣后,總銷售額會比未開通前整體提升約70%,總訂單量會比未開通前整體提升約54%。隨著時間的推移,外賣對餐廳總銷售額的提升效果仍較為明顯。
超市上線外賣平臺也是一個道理,即時零售對實體零售是個補充,不是“擠出”和“替代”。如果想入局即時零售就需要認識到,入駐外賣平臺并非“躺賺”,即時零售也是有一定門檻的“苦生意”,那些“單王”,都是扎實用心做好商品與服務換來的。
即時零售的兩類商戶:線下店遷移,專注線上店
現階段,從對即時零售的投入態度來看,做即時零售的商家主要分類兩大類:一類是傳統商超便利店的遷移,也就是原本有線下超市便利店的門店,直接把店內商品上架到外賣平臺銷售;另一類是更多精力放在線上外賣平臺,線下門店只是順帶著經營,有的甚至專門經營線上店,完全不做線下生意。
對同一件事情,投入的精力和付出的努力的不同,取得的結果自然不同。對于大多數將線下店遷移至線上的商戶而言,只是把線上外賣平臺當成是一個增量的銷售渠道,不會圍繞線上店的建設而投入更多的精力,他們核心營收來源仍是線下門店的客源,線上只是帶來額外增收的新渠道。
而對于專注線上店的商戶來講,他們絕大多數營收都來自線上平臺,必須要投入全部精力去競爭,通過差異化服務贏得方圓數公里的消費者青睞。
平臺是相同的,為何有的店訂單多,有的店訂單少?在抱怨在外賣平臺訂單量少之前,先考慮一下自身在即時零售業務拓展方面的投入力度。浙江新聞報道過杭州東站附近有一家開了10年的松鼠便利(紅街公寓店),已經上線外賣平臺7年了,從最初的一天2-3單到現在的日均600+單,月銷可達2萬單,其業務重心也早已從線下門店的經營思維轉變為線上即時零售店,全身心的投入到線上業務的運營發展之中。
月銷2萬單,月銷售額可達80萬,這家松鼠便利,從簡單的線下店成功轉型為專注線上店的商戶。即時零售是個增量機會,但只有用心經營才有效果。那些即時零售訂單量高的外賣商家,不僅是洞察消費趨勢,而且能夠用心做好服務,從細節處尋找商機,持之以恒地做好零售這門苦生意。
即時零售的經營能力:本地供給能力,即時履約能力
今時不同往日,經營態度只是做好即時零售的基礎要素之一,如今外賣平臺上的競爭與七年前不可同日而語。前幾年外賣平臺的商超便利店商戶較少,競爭不激烈,但用戶需求強烈,彼時確實存在躺賺的市場紅利。然而,近兩年隨著即時零售消費模式被更多用戶和商戶所認可,平臺消費用戶增多的同時,商戶也在快速增加,競爭變得愈發激烈。
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商戶專注線上店的經營,市場需求甚至推動美團發展新業務,鼓勵并扶持那些專注線上店的商戶。現在的即時零售消費市場不是只有積極的態度就能做的,更重要的是經營能力,電商需要的是選品、控貨、議價能力,即時零售則要了解本地特色,有充分的供給和即時履約能力。
以美團為代表的即時零售平臺,其原本是以餐飲外賣為核心業務,所以要懂得外賣平臺的爆品、滿減、折扣、套餐、免配、好評、贈品等基礎的外賣玩法。與此同時,外賣平臺從餐飲向快消百貨拓展時,單店的SKU從幾十個發展到幾千個,這就需要增加一些傳統電商的運營手段,例如關鍵詞優化、超級爆品引流、平臺廣告投流、競對定價錨定、商品標題優化,以及最主要的商品供應鏈等運營能力。
電商是中心化流量分發模式,資金充足的品牌,可以獲得更大的流量傾斜,賣出更多商品。美團、餓了么等平臺做的即時零售業務,是平臺基于位置匹配本地門店和消費者,門店對平臺的議價權更高,只要附近有人就有單。前者瞄準計劃性需求,后者滿足即時性需求。一處水源供全球相對簡單,不同區域、場景下的臨時需求,則要復雜許多。
即時零售商戶需要扎根本地,充分了解平臺的產品功能,還要具備線上和線下雙重經驗,綜合運用即時零售平臺提供的兩種基礎能力,即線上流量和大數據,以及線下龐大高效的配送團隊。就即時零售這門生意來說,消費者獲得了確定性,商家經營卻多了不確定性,要做好隨機應變的準備。
即時零售的認知格局:從追求單品利潤,到考慮全盤需求
想以在美團上開店的方式入局即時零售消費市場,除了能力需要跟得上,市場的認知格局也要跟得上。傳統的線下開店生意,都是每銷售一件商品賺一筆錢,而即時零售的生意并非如此。
為了促進進店用戶下單轉化,專業一些的即時零售店鋪都會設置0.01元的爆品來刺激用戶消費,例如0.01元的養樂多、可樂等等。此外,隨著競爭愈發激烈,為了吸引更多用戶進店,越來越多的商戶會設置9.9元的起送價格,而每單的騎手配送費用要在7元左右。
也就是說如果用戶下單金額只有9.9元且購買了0.01元的爆品,算是騎手配送費用,商戶最終的虧損金額有可能會超過10元。這就會出現賣的越多,虧的越多的情況,這是只有傳統線下超市經營思維的商戶難以理解和接受的。
在外賣平臺開店做即時零售業務,不再是考慮單件商品、單筆訂單的盈虧問題,而是要考慮每個月的整體銷售額,算每月的最終利潤能力。這就需要商戶跳出傳統的線下開店思維,從全渠道運營的視角考慮用戶的需求。
首先要意識到,線上開店的客源是基于周邊3~5公里范圍的消費者,如何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抓住有限客戶群體?這個問題想清楚,就基本迎刃而解了。誰能為用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更高效的消費轉化,誰就能獲得更多的消費者訂單。
通常來說,線下店遷移而來的商戶普遍在意的是每單都要保證利潤,所以總單量做不大,每個月2000-3000單已經是非常好的成績。而專注線上店的商戶,他們追求的是月單量規模,會去主動適應平臺規則和要求,寧可部分訂單虧錢來換平臺流量,以月銷總單量的規模能力賺錢。認知決定了運營策略,所以不要抱怨在即時零售平臺開店沒單,月銷300單跟月銷3萬單,認知格局的差距是非常大的。
即時零售的選品方向:急用戶所急,想用戶所想
前一個部分提到了選品問題,這個問題需要展開討論一下。如果以為線下店遷移線上就能做好即時零售,這個想法是非常天真的。線下店的選品策略還是圍繞門店能賣哪些產品做進貨選擇,然后把門店已有的商品直接搬到線上外賣平臺去賣,所以一般這類店鋪的SKU在2000個上下。
但這2000個SKU中,多數的都是品牌快消品,與其他商戶的選品重合度非常高,用戶在外賣平臺購買時,就會有很多店鋪可以選擇,存在商品同質化嚴重的問題,而且為了保證每件商品的利潤,單品定價往往會比其他專注線上店的商戶價格高一點,用戶自然會在其他店下單。以2000多個快消標品SKU做即時零售,門店訂單量是很難上漲的。
“即時零售”中的“即時”,表面上看是強調時效性,而深層次是用戶的應急需求。不同的人應急需求也五花八門,養狗的人和釣魚的人應急需求就不一樣。商戶需要急用戶所急,深入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場景,挖掘細枝末節的潛在消費需求,久而久之SKU的數量會不斷增長,前面提到的杭州東站旁的松鼠便利經過多年的積累已有6500+的SKU,這才足以支撐日均600多單的購買需求。
一家成熟的即時零售店鋪的選品需要日積月累的經驗,不斷根據趨勢、季節洞察需求,盡可能多地拓展商品種類,同時需要熟悉周邊居民需求,提供差異化的商品和服務,更及時地售賣特色商品,包括時令蔬菜或是節日用品。
例如杭州進入深秋時節桂花飄香,桂花釀、桂花糕就是熱賣商品;而剛剛過去的圣誕節,也需要商戶提前準備一些圣誕商品;如今已進入寒冬,御寒的商品不能少,甚至北方外出需要沖鋒衣防風,南方居家需要毛毯防寒,這些地區差異也要考慮到。
此外,平臺會根據整體的運營節奏定期組織一些促銷活動,例如美團閃購最近舉行的“年貨節”對商戶銷售商品就有一定選品上架要求。平臺日常還會與一些大品牌進行聯合營銷,商戶若有活動商品并報名參加平臺活動,就會獲得流量支持和紅包補貼。此外,美團閃購的后臺有“經營指導”功能,會提供門店周邊用戶的“搜索詞分析”,商戶可以根據熱搜詞有針對性的及時擴品補貨。
即時零售的經營姿態:對用戶貼心一點,對騎手友好一點
即時零售的經營姿態與純線下店也不同,更接近電商店鋪一點,需要更親切細致的對待用戶,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例如,用戶買衛生巾送紅糖姜茶,買瓶裝啤酒送開瓶器,買成人用品使用保密包裝,買冰飲酒水配置冰袋保溫,如果提供生鮮食品需要有預處理環節,若銷售電子產品需要幫用戶聯系安裝保修服務等,這些都是一家優質即時零售店鋪的標配經營手段。
這么做目的是從細節處給用戶提供優質的服務體驗,吸引用戶復購。即時零售有局域限制,服務的是店鋪周邊的社區居民,不是一錘子買賣,要爭取長久地留住每位顧客,而線上電商零售是無限市場,面對的是全網消費者,流失一些用戶他們并不在意。
市場特性決定了做即時零售的服務態度要做到比電商更友好,通過提供更細致周到的服務,提高轉化率和復購率。前面我們提到,即時零售的獲客成本非常高,9.9元的訂單有爆品還免配送費,目的就是希望這些用戶二次消費的時候,單筆訂單金額可以更高一些,賺長期的消費收益。
此外,與經營電商還有一點不同之處,就是對待配送人員的態度上。傳統電商的發貨只需要把商品打包好交給物流公司即可,但即時零售可不只是這些。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外賣平臺是不允許銷售香煙的,一般有用戶提出帶一包香煙的需求時,都需要由騎手來代買,如果不能處理好與騎手的關系,騎手拒絕代買香煙,用戶很有可能會申請退款或者給差評。而我們知道,在很多縣城夫妻店,煙酒銷售可能是一天收入的大頭。
另外,如果商戶選擇的不是平臺提供的專送服務,而是選擇自配送,用的是第三方的眾包騎手,這樣的話,騎手有權自主選擇是否接單,如果商戶對所有騎手的態度都很惡劣,騎手就會拒接商家的配送訂單,到時候訂單配送不出去,或者配送效率低,直接導致用戶體驗不佳,退單差評增多,店鋪得不償失。
做即時零售,不僅要對用戶貼心一點,還要對騎手友好一點,因為除了“本地供給”,即時零售另一大要素是“即時物流”。商家不但要線上接客,還要專門關注線上訂單的揀貨、配送,想辦法提高周轉率、爭取騎手資源。在平時,給騎手送瓶飲料,遞一支香煙,甚至給熟識的騎手發一個紅包都是正常的,這樣在訂單高峰期時,騎手才會更傾向選擇接店里的配送單。近日騎手資源緊張,店家自己開車送外賣的新聞,也屢見不鮮。
即時零售的選址裝修:開店選址是技術活,門店裝修是算術題
最后,控制成本,提高效率很重要。當常規手段很難進一步提高利潤時,商家需積極探索新模式。比如換租更偏僻的門面,單獨開辟一個區域作為揀貨、發貨的倉庫等。
前面我們提到,線下店遷移的商戶銷售的主要是店內已有的商品,若是這類商戶在即時零售平臺發展的很好,像前面提到的松鼠便利,其店內的陳列布局就需要作出調整,因為SKU數量提升了,原本為了方便用戶店內選購的空間會被壓縮,以便堆放更多的商品。
大家都知道線下開店最大的成本就是房租成本,所以有一些線下店遷移的商戶在嘗到了即時零售的甜頭之后,選擇放棄原來的沿街店鋪,在附近選擇房租成本更低的位置開店,專門做線上生意,這樣可以節省一大筆房租成本。開店的人知道,省下來的就是賺到的。
我們知道,實體零售是個薄利多銷的生意,賺的是商品周轉的錢。線上和線下分開盤貨、揀貨,也大大提高了周轉率。線下要待客和收銀,還得一家家招呼,不能同時做幾家生意。線上經營更流程化,對著訂單打包商品,再按照小票打印順序排好,等騎手來拿就行了。服務員更好上手,單位時間處理的訂單也更多,事半功倍。
需要強調的是,有人會認為做純線上的即時零售店房租成本更低,而且基本沒有店內裝修可以省不少開店成本,這么想的話只對了一半。因為成本投入的大小需要看產出的效果,如果是完全沒有線下開店經驗,想直接開一家專注線上的即時零售店鋪需要注意的問題有很多。
例如,選址時,表面上看找到了一個店租非常低的位置,但實際你的主要客群在2-3公里之外的話,店租雖然低了,但平均每單的配送成本會高出1-2元,如此一來訂單越多,整體配送成本就越高,而且平均每單的配送時間會被拉長,以致影響用戶體驗,還不如選擇房租更高但離用戶更近的位置。
還有裝修問題,純線上的即時零售門店不需要過多的花哨裝修,但貨架高度要多高,貨架深度多寬,貨架間距多大,貨架動線怎么走等問題都需要提前規劃,因為會涉及到商品擺放和庫存管理,以及開店后的揀貨效率問題。
賺錢機會還有,但躺賺已是不可能的了,即時零售競爭愈發激烈
以上內容,句句實言,都是已經在美團等即時零售平臺扎根的一線的運營人員的干貨分享,其中還有非常多的運營細節無法在這一篇內容中詳述。
現在美團等即時零售平臺上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早已不能躺賺了,但也不是沒機會,只是對團隊能力要求更高。美團等平臺會給出針對性的選品建議、幫助配備騎手團隊,不過最終還需要商戶自己去做落地執行。
目前的即時零售消費市場還處于初期發展階段,還有非常多的潛在機會。越來越多年輕用戶已經養成叫外賣的生活習慣,越來越多的家庭主婦習慣了線上買菜的便捷性,即時零售的發展趨勢已是不可逆的,可以預見的是:
1.隨著用戶規模不斷增加,越來越多商家入駐即時零售平臺,即時零售成為實體門店增收的新路徑。
2.即時零售服務的是社區居民,一旦服務好居民,就能形成穩定的客流和訂單,成為細水長流的生意。
3.即時零售的紅利不在流量,而在于挖掘線下和傳統電商未滿足的需求,這需要商家有敏銳的洞察力、足夠的耐心,從細節處尋找商機,少量多次獲利。
4.實體門店做好即時零售的關鍵,是追隨本地消費者的腳步,及時提供差異化的商品和服務。因此,原本就開在社區,熟悉周邊環境的夫妻店,做即時零售更有優勢。
5. 扎根本地、擁有線上和線下雙重經驗,能夠滿足本地消費者多樣化需求,全時段、全品類運營的商家,最有可能抓住這波紅利。
做即時零售,說難也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隨著時間的推移,競爭門檻不斷提高,市場紅利的窗口期越來越小,早期入局的即時零售商家競爭日益激烈,對后來的入局者要求越來越高。看過這篇內容之后,做不做即時零售,怎么做即時零售需要有自己的預期和預判。
-END-
歡迎添加微信:google025 交流碰撞,申請進入「社區超連鎖」社群交流群。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