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上家庭火鍋,鍋圈食品這道菜資本還愛吃嗎?
你會在家吃火鍋嗎?
面對這個問題,有近6成受訪者給出了否定的回答,其中拒絕的理由主要有三點,一是火鍋食材準備繁瑣;二是疫情結束可以出門與朋友們一起吃,聚會場景吃火鍋才有感覺;三是在家做火鍋味太大了,弄得家里臟兮兮的。
但仍有4成受訪者表示愿意在家吃火鍋,表示與家人們在冬日圍坐在一起吃火鍋也很溫馨,但這4成用戶中的大多數仍表示無法接受經常在家吃火鍋。但就是面對一個低頻的消費場景,為國內火鍋燒烤預制食材龍頭企業鍋圈食品卻在近期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難道家庭火鍋也是一門好生意了?
一、左手資本右手加盟,鍋圈食品迅速出圈
鍋圈食品前身為2015 年成立的河南鍋圈供應鏈管理公司,成立之初經營凍品食材批發相關生意,2017年公司開設第一家零售店,售賣火鍋燒烤相關食材,隨后公司門店持續擴張,2020 年公司完成多輪融資,疫情期間把握居家消費增加機遇,快速擴張。
截至2022 年末,公司共擁有 9221 家門店(其中加盟店 9216 家,直營店 5 家),零售額、門店數等多個指標位居預制食材專營店第一。
從招股書透露的信息來看,加盟門店是鍋圈食品快速發展的核心動力。從分渠道收入來源看,加盟商渠道為公司的核心收入來源,2020-2022 年收入占比均在 90%以上,公司為品牌加盟店提供售賣的主要產品,加盟商可自行從本地采購指定品類的生鮮蔬菜進行補充,如部分蔬菜等。
隨著公司快速擴張,公司加盟店數量從2019 年 1441 家提升至 2022 年末 9216 家,并開設有 5家自營店作為示范店和創新測試,加盟商數量從 2019 年末 1007家增長至 2022年末 5680 家,2022 年末加盟商平均開店數量為 1.6 家。
值得注意的是,鍋圈食品的加盟渠道較為完善,實現從一線城市到鄉鎮級市場全面布局,截至2022 年末,直轄市+省會城市/地級市/縣級市+鄉鎮門店數分別為2646/2549/4026 家,占比分別為 28.7%/27.6%/43.7%,縣級市和鄉鎮代表的下沉市場占比最高,并且各等級城市的門店數量均呈快速提升趨勢。
門店擴張帶動收入快速增長,2022 年迎首次盈利。隨著公司門店數量快速增加,公司收入規模從 2020 年29.6 億元增長至 2022 年 71.7 億元,期間復合增長率為 55.6%。
此外,隨著規模效應凸顯及公司部分品類轉為自產等因素推動,2022 年公司實現首次盈利,2022 年公司歸母凈利潤為 2.3 億元,歸母凈利率為 3.2%。
同時,鍋圈食品的快速發展還離不開資本的助長。2020-2022年,鍋圈食匯共計完成5輪融資,總金額高達近26億元。投資者中包括IDG資本、天圖投資、招銀國際資本、三全食品、茅臺與建信信托合資成立的茅臺建信基金以及連鎖超市物美旗下的物美聯合資本等。
在資本的大力輸血下,鍋圈食品自建了核心產品供應鏈。2021 年 8 月,收購和一肉業(鍋圈持股 51%),其主要生產火鍋系列的招牌牛肉產品,包括筋頭巴腦雪花肥牛、源香厚切雪花肥牛及和牛雪花肥牛等;2021 年 8 月收購丸來丸去,后者主要生產開花牛肉丸、撒尿牛肉丸、牛筋丸及香菜牛肉丸等肉丸產品;2022 年 11 月,收購了負責生產西紅柿火鍋底料、牛油火鍋底料及清油火鍋底料的澄明食品……
目前,在資本的助力下,鍋圈食品已布局了火鍋/燒烤/飲品/一人食/即烹餐包/生鮮/西餐及零食八大類,其中火鍋、燒烤產品為核心;2022 年 SKU 數量為755 個,形成一站式綜合解決方案。以火鍋為例,門店售賣的產品不僅包括火鍋底料、蘸料、涮肉、丸滑、鍋具,還包括小吃、飲品等周邊產品。
二、家庭火鍋究竟是不是一門好生意?
從營收數據來看,即便是已是品類第一的鍋圈食品也才扭虧為盈。在“”宅經濟最為得天獨厚的三年疫情期間(2020年—2022年),鍋圈食品總收益分別為29.65億元、39.58億元、71.74億元;毛利分別為3.3億元、3.55億元、12.5億元;毛利率分別為11.1%、9.0%及17.4%,其實鍋圈食品的財務模式并不好看。
中信證券為此對鍋圈食品加盟店做了單店模型。鍋圈前期投資額約為23 萬元,其中包含約 15 萬元的剛性投資(裝修設備費、保證金、服務費等)和約8 萬元的首批貨款。而在單店銷售上,根據鍋圈官方招商手冊,公司縣級市/地級市/省會城市門店客單價分別約70~100/80~120/100~150 元。
根據公司財務數據我們測算,2022 年公司單店年銷售140 萬元左右。而在成本項目上,鍋圈食匯與其他預制食材專營店一樣門店毛利率超 30%,但同時由于鍋圈食匯門店面積較大、人數需求相對較多,由此在租金和工資支出方面相對較高。所以總的算下來,單店的財務模型是較為健康的,仍有一定利潤。
從潛在空間角度,根據Euromonitor 數據,2021 年我國各類生鮮市場零售額已達到4.1 萬億元,給予 C 端預制食材行業較大想象空間。
Frost & Sullivan 統計(轉引自鍋圈食品招股說明書),在家吃飯解決方案分為即食/即熱/即烹/即配四類食品,合計規模從2017年 1149 億元提升至 2021 年 2903 億元,期間復合增長率為 26%,且該機構預計 2026 年將進一步增長至 8000 億元,對應期間復合增長率為 22.4%。這意味著我國預制食材仍處于消費者教育的初級階段。
中信證券認為家庭火鍋行業發展將經歷四個階段:
階段一:少數參與者率先挖掘出具備做大潛力的單品,并借此實現快速成長;
階段二:由于大部分狹義預制食材生產壁壘較低,具備做大潛力的產品面市后,競爭者將快速增加進行模仿,加速產品滲透,并推動行業在此階段保持快速增長;
階段三:行業需求增速放緩但前期投產產能集中釋放,產品同質化及價格競爭現象明顯,部分企業聚焦高端化與差異化,并開始比拼在成本控制、供應鏈、渠道、及品牌等方面樹立壁壘的能力,部分實力較弱的參與者開始退出市場,整體盈利能力承壓;
階段四:經過長期充分競爭后實現集中度提升,行業競爭格局趨于穩定,同時行業盈利能力提升至合理水平。
目前行業正處于發展第一階段,存在有品類無強勢品牌的特點,各參與者正基于自身基因及資源稟賦,追求快速放量并迭代商業模式。
當前雖難以判斷行業終局,但行業特性決定龍頭需兼具短期起量可能和樹立長期壁壘能力,同時若企業能持續穿越競爭做大做強,最后有望塑造出較強的品牌價值增強競爭力。未來隨著行業走向成熟,鍋圈食品等預制菜企業的財務模型還會得到進一步優化,利潤空間也將進一步擴大。
最后中信證券對家庭火鍋類預制菜企業給出了三點建議:
產品:核心在兼具“好吃、不貴、便捷”,并通過原材料控制、生產研發及規模優勢等維度樹立壁壘;
渠道:C 端線上及 KA 易放量但難樹立壁壘,傳統渠道及自建門店綜合能力要求高,但對應的渠道壁壘也更高;
現有業務協同優勢:從提升發展速度、降低產品成本、抗風險能力等多維度進行賦能。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