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離Samsung、Sony和Apple還有多遠?
1996年,北京白頤路口豎起了一面碩大的牌子,上面寫著:“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還有多遠?向北1500米。”
從此瀛海威打開了中國互聯網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多元、從門戶到生態快速迭代的序幕。
從第一代互聯網的理想到第二代互聯網的現實,從第三代互聯網的貪婪到第四代互聯網的嗜血,終于,在2019即將開啟的第五代互聯網開始回歸理性;不到30年的時間,中國,這個有著上下五千年歷史的古老文明迅速被互聯網“攻占”,曾經一度因為閉關鎖國而落后于人的偌大國度在互聯網經濟的“催化”下終于再一次站在了“世界之巔”。
當然,我們無法否認美國此時此刻的“霸權”地位,但是近年來特朗普對中國毫不掩飾的惡意:在韓國布置薩德、主動挑起中美貿易戰、教唆加拿大逮捕孟晚舟,這次甚至不顧中國反對簽署所謂的《西藏旅行對等法》……這一切的一切,無一不是在透支美國所剩不多的“國際信譽”。
但其實對于動不動就各種“退團”的美國而言,他還有什么信譽可言。
但耐不住人家抓了一手好牌:一片全新的大陸,無力抵抗的原住民這是天時;初始注入清教徒理念,第二三四批移民依序進入,全球冒險家源源不斷的加持這是地利;使用近代西方最先進的制度、技術與思想這是人和;天時地利人和,就如同一個生態實驗室一樣的建構,一路打怪升級,匯聚全球最精英的知識分子,只用了一百多年時間就成為了世界大國的“頭號玩家”。
人家也沒辜負“頭號玩家”的頭銜,太平洋的警察叫的真是響亮,國內法凌駕于國際法更是讓無數人大跌眼鏡,伊朗、敘利亞、中東,哪里都有他的影子;甚至是在中國主導的亞投行大勢、在華為倡導的5G標準之下,美國也要“從中作梗”。
固然,美國近年來的“強盜邏輯”“流氓行徑”讓無數有志青年如鯁在喉,但是抵不住人家是“發達國家”,一張“綠卡”讓無數人風雨無阻,所謂的“自由和民主”更是讓無數“高產階級”趨之若鶩。
雖然近年來Samsung一炸驚魂,20年換來的20%市場瞬間清零不到5年跌到0.9%,但你擋不住人家還有死忠;至于庫克時代的蘋果那也是命途多舛,這一次更是被友軍高德兩肋插刀之后在德國也玩不下去了;Sony的掌機說雖然也遭遇了停產危機,但是“索尼大法”卻是一代人永恒的記憶。
這樣一想,我們這一代人的記憶,iMac、iPhone、iPad、IOS是蘋果的,Android、AlphaGo是谷歌的,Samsung是韓國的,Windows是微軟的,PlayStation是日本的,奔馳、寶馬、保時捷都是德國的……想想,中國有什么呢?
小米、OPPO、vivo、美圖、魅族、金立,但它們除了“內戰”互相擠兌,還能干嗎?
當然,華為已經走出了國外,甚至還能在5G標準上一夫當關,但是人家美國聯盟不承認,終究有點抱憾;如果未來的5G沒有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和日本的加入,5G不就是另一種形式上的“局域網”么?
就像任正非說的,我們終究“技不如人”。
① 中美綜合差異
網絡上有這樣一張條形圖,從25各維度直觀反映了中美之間的差距。
貌似中國紅已經超越美國藍的總量,但是在人口、歷史方面碾壓美國就難免有些”勝之不武“,美國的歷史縱然短暫,人口也沒有想象中的多,但人家站在世界頂端憑得可是科技和武力以及一代人的超級智力;雖然在汽車保有量、礦產資源、醫療保健等方面相差不是太大,但是分攤到每一個人頭,這種對比就沒有太大意義;尤其是在政治、文化影響力、以及教育科技,人居環境質量的差異,這才是決定一個國家是否是“發達國家”的標準。
而這也大概是為什么中國的基建舉世無雙,高鐵旅程更是媲美第2名到第10名總和,但我們卻依舊只是發展中國家的緣故吧!
我們太過于專注互聯網經濟的發展,以至于忽視了實體經濟迫切需要轉型的現狀;直到阿里、騰訊和百度這三大山脈從蠻荒時代殺出重圍,也給不少創業者帶了一個“歪頭”,于是才有了現在中國互聯網經濟盲目追求平臺和生態的野蠻生長,而無視市場本身需求的弊端。
于是,ofo和滴滴就成為了這一陣互聯網風停之后的“犧牲品”。
互聯網經濟“務虛”本身不是什么大的問題,從某種程度上它們還能促進市場經濟發展,但是過度地追求、盲目樂觀,一擁而上卻會讓互聯網經濟的缺陷無限放大。
2018年末,美股和中概股集體“受挫”,93%的資產下跌就是最好的佐證。
當然,互聯網經濟的確給國內市場帶來了“風寒”,這沒錯;我們更需要注意的卻是中國式房地產的“居高不下”。
房地產固然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有效手段,但是當房價成為80、90兩代人的負擔,這座“人造山”的存在本身就是“炸彈”;這是在拿兩代人的夢想去扶持許家印、王健林、楊國強個人財產。
但是恰恰在這幾個方面,是中國經濟目前無法根除的“癌癥”。
② 產業結構弊端
文化教育和醫療終究是長久之計,急不來;我們不防把目光聚焦在科技領域,比如說《財富》世界500強!
10年前,我國僅有35家企業進入世界500強。經過十年的發展,今年我國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已經達到了120家!
我們屈居于美國之下,卻也遠遠高于第三名的日本52家。
今年,美國一共有126家企業進入世界500強,蘋果公司依然是美國最賺錢的500強企業;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美國最賺錢的500強企業中,前20名企業很多與科技緊密相關,比如蘋果公司、微軟、Facebook、Alphabet(谷歌母公司)、思科、英特爾等,美國未來十年的經濟發展依舊充滿想象力!
去年,豐田的盈利高達225.1億美元,年營業收入更是達到了2651.72億美元,成為日本最賺錢的企業;與美國不同的是,日本進入世界500強的最賺錢的企業中有很多制造業,比如豐田、本田、日產等,這充分說明,日本仍然是全球制造業強國;它們當下的經濟實力依舊不可小覷!
但是與之對應的中國,我們的經濟結構卻沒有想象中的“健康”,甚至可以說我們的經濟結構有些畸形。
與全球最大公司沃爾瑪以及第六大公司豐田對應的是國家電網、中石化和中石油。
屈居于蘋果超高利潤的四家中國公司依舊是工建農中四大銀行。
波音位居凈資產收益榜首,而中國公司排位靠前的卻是騰訊、碧桂園、華為、美的和臺積電。
國內企業上榜固然驚喜,但是拿國家電網、中石化中石油和亞馬遜對比,這難道不是在以舉國之力以勢壓人;四大銀行的收益如此豐厚,對于國家的實體經濟無疑是巨大的打擊。
然而,碧桂園,一家房地產公司居然也能擠進凈資產收益榜,這難道不是一個笑話。
什么時候,中國的科技產業居然需要房地產來作威作福?
由此可見,中國的互聯網經濟又或者說是科技產業走向了一條不歸路:資本獲益居然碾壓高科技產業;科技產業體量依舊無法和國企抗衡;資收收益靠前的依舊無法向世界輸出核心科技?
③ 特斯拉式困局
最嚴重的是,中國所謂的互聯網經濟表面繁榮,其實只是BAT各大平臺生態的野蠻生長,它們就像是一個個生態巨獸,正在互聯網上把中國“裂土分疆”。
雖然它們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手機支付、電子商務和社交關系的進一步發展,但是作為平臺的它們除了有限的流量并不能給實體經濟帶來更多收益。
相比而言,它們重新洗牌用戶需求,對于實體經濟而言,沒有給它們留下任何退路。
相比于國內掀起的各種平臺風口,越來越多企業家站在風口之下千方百計也要分一杯羹,這種一窩蜂拋棄實體寄希望于平臺能夠整合資源,再創神話的趨勢原本就是一種社會經濟的疾病。
反觀美國,人家擔心的卻不是太多的平臺攪渾了實體經濟結構,它們需要擔心的是超前的科學技術和這個時代脫節。
不要以為當下美國也開始模仿中國的app生態,就說明中美工業設計已經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美國在憂慮馬斯克特斯拉的技術超前。
可中國卻還在重復賈躍亭樂視PPT的創富神話?
2018年特斯拉固然麻煩不斷,已經連續7年虧損,連投資者都開始對其失去信心;尤其是馬斯克個人IP人設崩塌,這才是特斯拉最大的困境。
它的失敗在于它誕生之時市場還尚未興起、而對手有步步緊逼,最嚴重的是特斯拉自身能力有限,技術又過于領先。
它是一個比較完美的工業設計產品,但是它對用戶卻并沒有想象中的溫柔。
而這卻是中國產業結構中最需要的,我們需要像是特斯拉這樣掌握核心科技的企業,它們能把自己全部的心思放在工業設計之上,而不是所謂的營銷和廣告。
在馬云、馬化騰、王健林各領風騷幾十天的當下,我們需要馬斯克這樣的企業家,也需要特斯拉這樣的企業。
④
站在2018年尾聲,我們知道這一年我們到底經歷過什么?
抖音帶火了短視頻風口、比特幣從最高點像一顆隕石墜落、區塊鏈依舊不溫不火,共享經濟日薄西山,特斯拉的信徒如火如荼、中國標準正式起航……
2018無疑是多姿多彩的一年,以至于大多數身處其中的人根本沒有察覺到經濟寒冬的到來。
但是熟知市場經濟危機的互聯網企業卻早已經開啟了裁員模式。
這一次寒冬終將波及到每一個人。
2017三星啞火,2018回光返照。
2017索尼爆發,2018掌機停產。
2017蘋果降頻,2018折戟沉沙。
2018,這些讓我們可望而不可即的工業設計正在遭遇時代的沖刷,但我們無法否認它們曾經代表過各自在工業設計史上的一個神話。
而在接近Samsung、Sony和Apple這樣的神話之前,我們需要把自己變成Tesla。
因為單憑阿里巴巴、騰訊和百度這樣的企業,我們是無法穿透國際市場的。
而這,也是華為5G肩負的重要使命。
當然,未來的國際市場只有華為單打獨斗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有更多像是Samsung、Sony和Apple這樣的企業,用他們來征服世界。
數英用戶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