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賣榜前三的品牌都在做分期免息,手機行業迎來“免息常態化”
分期免息,正在進入常態化
分期免息消費,已經成為新的理性消費觀念,并在加速3C數碼等賽道的競爭格局。
不久前,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同比下降了19%,但蘋果的iPhone系列逆勢而上,增長了42%。
在大眾的認知中,蘋果手機的定價處于“有點小貴”的范疇,但相關數據卻顯示,在理性消費的市場環境下,大家對蘋果的熱情并沒有大幅降低。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疲軟的手機市場競爭白熱化,蘋果似乎找到了新的解法,分期免息成為其殺出重圍的絕招之一。
時隔三年,天貓蘋果官方旗艦店在今年3月,再推日常購機可享花唄24期免息活動。而以往,蘋果雖然也有3、6、12期的分期免息,但24期并不常見。而現在,常態化的分期免息額度被拉滿到最高24期,無疑將為蘋果探索尋找新的增長邊界提供更多可能性。
作為國內手機市場的鯰魚,當蘋果按下分期免息的常態化按鍵,也必將攪動3C數碼市場的一池春水。
老解法,也值得再做一遍
分期付款并不是個陌生的詞匯,尤其購買3C數碼類產品的消費者,一直偏愛分期付款。去年新浪財經、新浪數科共同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67%的用戶首次分期付款的額度在5000元以下,90后經常分期購買數碼電子產品。可以說,近7成年輕人選擇分期買買買。
3C數碼類產品一直是分期付款的品類大頭,背后不乏這些原因:
1)行業內卷的多年市場教育及推動
3C數碼分期付款,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的美國市場,當時手機設備昂貴,為了打開普通消費者的市場,運營商開始推出補貼計劃,為消費者提供購機可能。
而國內的分期付款與之相似,并且在整個換機潮的黃金時代,都有分期付款的身影。08年之前,大家對品牌,甚至說手機都沒什么認知。運營商通過直銷渠道,并提供少量分期付款的業務。后來4G、3G對2G造成了顛覆性改變的窗口期,大家也開始對手機品牌、功能有了更多了解。打開市場的最好方法,無疑是在更多渠道吸引更多潛客,運營商開始提供多種分期付款政策,以吸引更多用戶。如2009年中國移動就推出“先用后付”計劃,顧客可以在簽署合約后交付一部分費用,剩余的費用則可以分期付款,后來聯通電信也推出類似的分期付款計劃,試行“存話費送手機”、“0首付買手機”。
高端智能機的門檻被大大降低了,在某種意義上說,分期付款成就了手機的黃金時代。通過這個時期的市場教育,分期付款就這樣成為了用戶心中買手機等數碼產品的標準動作。有的用戶會認為,你要是拿著白花花的現金,去買手機就是虧了。
2)供需兩端的價格拉動
告別了功能機時代,3C數碼產品不僅是智能生活的標配,也被更多地視為生產力工具。而這種產品本身價格普遍較高,價格成為大家日常消費的痛點。
一直以來,3C行業對渠道分銷依賴較深。各種分銷的商業模式(專賣、直營、分銷),需要有持續性的價格保障。從短期來看,低價可以帶來一定的銷量增長,也會給消費者帶來很大實惠。但在更長遠的角度去看,一味的價格戰會導致行業無法高質量發展,價格破發也會帶給品牌定位傷害,減弱用戶的忠誠度和品牌粘性。物質豐富的時代,選擇紛繁復雜,價格是品牌價值溢出的表征,代表了消費者心智中的品牌檔位。對于品牌來說,一出生的定位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在消費者心智中的地位。
作為價格守門員,自下往上,跟登山一樣難,你要面臨消費者的質疑。作為價格天花板,自上往下探,等于砸自己飯碗。財大氣粗的品牌,雖然可以布局多品牌戰略,但新品不一定能夠繼續復制輝煌過往大單品的成功,而且,規模擴大之后,管理運營成本也會成倍增加。
分期免息,則為品牌提供了全市場覆蓋的另一解法。通過分期,商家能夠不打價格戰,保障高質量增長;在消費者端,分期能夠降低消費門檻,打透支付最后一秒的障礙,是高價優質產品的潛客實現消費升級的有效途徑,并且免息也不會給這些消費者產生額外壓力。
3)分期周期契合換機頻率,帶來更多溝通機會
現在消費者的換機頻率降低,數碼產品的使用年限增加。據業內機構預估,今年國內智能手機的換機周期將增加至34個月。這點天然地和分期免息的周期契合。而且現在,人們不僅需要商品,也需要在消費后獲得持續的服務。品牌自然也希望與消費者更多觸點的鏈接,持續地與品牌產生互動。如果品牌愿意提供靈活的分期免息方案,再加上好的售后服務,就很有可能從同質化嚴重的品牌中脫穎而出,也可能會讓更多人愿意去換機或升級,增加消費粘性。
因此,分期也是一種全生命周期的經營體現。
從這幾點來看,分期免息遠沒觸及天花板。在今年線下恢復的關鍵時期,也必然大有可為。
從線上到線下,分期免息愈發深入更多行業
在3月份,華為、榮耀也發力分期免息,線上全面支持支付寶分期,在淘寶官方旗艦店,我看到不止多個手機新品支持分期,藍牙耳機、平板等產品也可使用分期免息。
人群在哪里,生意就在哪里。浪鴻科技年度報告中提及,從整體上看手機銷售市場,仍以線下渠道為主,占比超60%。以往大家選擇線下渠道,也是因為銷售價格更靈活,有各種補貼優惠。再加上如今大家能更自由地走動,線下門店的分期消費也會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華為、榮耀等品牌,今年線下門店的分期支持覆蓋也越來越廣。同時,在支付寶分期選擇的支付方式上,不僅有花唄,還有各種銀行信用卡。銀行也在積極布局多種支付渠道,顯然,分期免息已是大勢所趨。
據悉,某手機品牌在開通線下分期免息之后,使用分期免息的用戶中,大部分是因為有分期免息才選擇成交的。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打透線上線下分期免息的壁壘,消費者很大可能在線下門店,對你視而不見,最多看一圈,又去線上購買了。這些不進店,或者無效進店的行為,就會導致品牌錯失了,與這些從未使用過品牌的用戶見面機會。
線上線下都可以分期免息,這就化解了線上線下的消費隔閡,能夠實時縮短支付決策鏈路,挖掘市場潛客。因此,整個3C數碼行業,都在加深與支付寶分期的深度合作。
行業滲透愈加深入,撬動多方共贏
分期免息帶給了手機行業更多機會,那么是否也能成為別的行業的拓展機會?
商業世界是一個鏈條,環環相扣。我堅信,蝴蝶效應是真的存在的。分期免息的這只蝴蝶,喚醒的不止是3C行業,更多行業商家也能透過分期免息,拿到更多的增長。
1)大額消費告別價格競爭,持續溝通消費者
消費理性的環境下,交易規模高、高客單價、高毛利潤的“三高”行業,尤其是家具、家電等大額消費行業,目標人群的消費力還需要時間窗口回暖。而這些行業完全是有能力去通過補貼,撬動大家的購買力,因此也特別適合分期免息。
存量市場的共性是一致的,有時候我們要跳出框架往外思考,找到真正的用戶在哪里,才能改變行業的趨勢和方向。
通過分期免息,商家可以保證自己的高客單價商品,是消費者花小錢能買到的,從而穩定自己的價格體系。有數據顯示,有分期意愿的消費者,消費力更強。分期免息,是很好的培養消費者的忠誠度的途徑。同時,借助用戶分期免息的消費習慣,品牌可以在分期付款的長周期里,與使用者有更多溝通機會。買只是消費行為的一個節點,不是結束,更是服務的開始。通過分期,品牌在后續的服務中不再隱身,變得更有存在感。
2)用戶側:降低消費門檻,帶來更多小確幸
商業的本質無非是創造價值,亦或者提高效率。不確定的時代,不變的是大家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不變的是對性價比的理性追求。其實中國的消費者市場也是很大的,我們是愿意為一些東西付出必要的消費升級的。
分期免息,跟火了這么多年的雙11大促一樣,都是讓利行為,只不過是從支付鏈路,提高整個營銷行為的效率。
通過分期免息,消費者手里的現金流沒有少,等于沒有增加額外成本,享受到的體驗反而多了,同時購物成本和時間成本也都被省下來了。解決了短期預算不足的問題,消費升級有了保障,手里有錢,也就有更多的自由和騰挪空間,消費者甚至可以反過來理財,創造更多的收益。
3)平臺:順勢而為,持續有效增長
平臺是供需兩端的連接器,也是商家賴以生存的肥沃土壤。當消費者習慣了分期的交易方式,平臺更應該順勢而為,和商家一起吸引布局更多品類,吸引更多用戶,做大蛋糕的基本盤。因此,從各種補貼到內容營銷IP,平臺創新的腳步一直也沒有停過。
支付寶分期像一個嵌入式部件,置身平臺之內,鏈接更多用戶和金融機構,也能夠讓平臺順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擺脫平臺內容生態對消費的影響,提高交易的頻次和效率,從而獲得更多增長。
我認為,在某種意義上,支付寶上提供的各種分期免息,已經成為了手機行業的標配;不僅3C數碼行業要面對存量市場的考驗,在未來,其他行業也會面臨這個考驗,對所有人來說,分期免息都是一個可以考慮的好選項。
<end>
編輯:徐圖之
總編:沈帥波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