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選擇堅持,我選擇支持
職場焦慮這件事,對職場人而言,似乎沒有年齡的劃分,但對35+的人而言,這種焦慮往往更為直接。
近日,#38歲985碩士失業被迫送外賣#在眾多有關“就業焦慮”的新聞中殺出重圍,登上熱搜,再度刺激了青年人就業焦慮的神經。
據了解,陳濤是川大的哲學碩士,生命中也曾有過高光時刻,但卻因選擇失誤,造成了當下的困境。創業失敗,跑外賣也不如意,更令人唏噓的是,不是他沒想過放低姿態重新開始,但如今的他連應聘實習生也得不到回復。
他說:北漂沒混好,3年沒敢回家;以前年輕聽不進去意見,現在經歷多了才知意見的珍貴與重要。
讓許多年輕人產生情感共鳴的是,陳濤現在面對的困境,很有可能就是不少年輕人未來也要面對的命運。該選擇什么?堅持什么?甚至想要什么都處于迷茫階段,三天換工作,五天換行業的人比比皆是。遇到人生岔路口,聽聽過來人的意見,接受過來人的支持,真的很重要。
是選擇還是被選擇?
走在人生的岔路口,不知道未來的方向是什么?這是很多年輕人從校園走向職場的過程中會有的心理。與其說很多時候,年輕人是在主動選擇自己的未來,不如說是被命運裹挾著,無奈做出的被動選擇。所謂的“被選擇”主要是三方面的原因。
其一,成就感失調。原有人生價值標準被重塑。在不少傳統的家庭教育中,前幾十年人的成就感,來自于成績,而到了社會,原本單一的“唯分數論英雄”變成了多維度的綜合考核,而此時身邊人又沒有能夠給到及時且有效的建議與鼓勵,令年輕人進一步產生惶恐,焦慮程度被大幅提升。
其二,認同感缺位。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下,年紀輕輕月入十萬成為了不少人所謂的“精英標準”,一方面看著網上的光鮮人生,一方面又要面對失業、裁員、智能工具取代人類等新聞的不斷沖擊,對自我的認同在不斷降低,容貌、工作、財富、成功、學歷等等都可能是焦慮爆發的助推劑。
其三,偶像缺失。“別人家孩子”的成功之路難以復制。小時候,評價的標準非常單一,以“別人家的孩子”作為榜樣成了不少家長的口頭禪。但是,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他們開始逐漸明白每個個體之間存在著加大的差異,很多時候“別人家孩子”的成功之路是天時地利人和所共同塑造出來的,自己需要面對的難度,可能比“別人家的孩子”高出幾倍。這種極大的反差,往往是令人感到空落的原因。
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年輕人開始害怕主動選擇,時常焦慮,“躺平”、“擺爛”的情緒在群體中蔓延,與其說他們不思進取,不如說是他們在尋找一種更為平穩的生活,相對于主動選擇,還不如待在舒適圈里保持穩定,畢竟走出舒適圈可能會面臨被撞得頭破血流的風險。
而最有意思的是,這些年輕人很多時候是知道舒適圈是在不斷縮小的,但與其現在走出,不如再待一待,畢竟“車到山前必有路”,走一步就看一步吧。
不是所有人都能應對“堅持的代價”
堅持留在舒適圈是一種選擇,堅持邁出舒適圈也會是一種選擇。
只不過,即使是同一件事兒,不同的人在面對堅持時所要付出的代價,遠遠不同。當然這里所說的不僅僅包括外在的選擇成本,還有內在的自我控制能力。
外在的選擇成本最好理解,就是做出選擇后不僅要接受“選擇”帶來的損失,而且其他“選擇”未來可能帶來的成就,也會在人前行時帶來不小的壓力,這里不僅有金錢、時間等具象化內容,還包括發展、地位和名譽等等內容,做舒適圈外的選擇堅持,往往意味著要付出更高的選擇成本,常常令人望而生畏,不如堅持之前的選擇來得放心。
在經濟學著作《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么擺脫不了貧窮》一書中,作者阿比吉特·班納吉 (Abhijit V.Banerjee)與埃斯特·迪弗洛 (Esther Duflo)曾談到,放棄短期目標,追求長期目標,需要人的自我控制能力。但很多時候,因為雜事繁重、信息過多,很多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已經在日常生活中被消耗殆盡,用休息時間繼續自我控制努力變成了一件極為奢侈的事情,而且很多時候還要面對來自外界各種言論的不斷干擾,想要繼續堅持變得難上加難。
如何降低選擇的代價,如何降低堅持的代價?這兩個問題困擾著每一個迷茫的人。
想堅持更要學會要支持
可這些人往往面對可以給到支持的人時,充滿了“拒絕感”。正如陳濤說的那樣:以前年輕聽不進去意見,現在經歷多了才知意見的珍貴與重要。
年輕人初入職場時,仿佛是一人孤軍奮戰,其實回頭看,會發現身后有很多的支持在幫助你前行,堅持的背后有支持的助力。
職場中的前輩并不是被妖魔化的那般冷漠、刻板、不近人情,他們是愿意支持、樂于教導,內心中同樣希望能幫助年輕人不斷成長。
畢竟,作為過來人他們都同樣年輕過、迷茫過,同樣希望初入職場時能被記住名字、遇到挫折慌亂時能幫忙穩住陣腳、獲得小成就時能有人給予贊賞...
在新奧迪A8L與劉德華最新推出的《給堅持以支持》短視頻,就向我們描述了年輕人想要的過來人支持是怎樣的, 說出名字握個手,獨處時放個音樂緩解尷尬,面對強敵時給出援手,獲得成就時給予贊許,這種小而微,宛如春風拂面般的支持,是年輕人告別自我內耗,堅定自我選擇的良方。
過來人與其給出高高在上的意見規劃,說一些大而空的詞匯,不如將支持落到實處、細微處,因為在職場里,過來人和初入職場的年輕人是相互促進,過來人愿意奉獻經驗和幫助,初入職場的年輕人無需膽怯和恐懼。
在過來人的支持下,年輕人可以鞏固自信,勇于邁出舒適圈,降低選擇與堅持帶來的成本,遇到困難,主動張口去問,抬頭尋求幫助也許是更快速有效的方法。
要相信,過來人并不會反感給予你幫助。學會張口要支持,往往能更快讓問題解決,盡快在職場上取得進步和轉變。
一百多年前,一群年輕人因為選擇與堅持,獲得了極大的成就,一百多年后,年輕人所面對的迷茫與困惑有了更好的解決方式,奧迪品牌洞察出當代初入職場的年輕人的焦慮情緒,理解年輕人的迷茫,同樣也贊賞著他們的堅持,鼓勵著年輕人們勇敢追夢,希望過來人能帶給年輕人更多的鼓勵和支持。
每一個經驗豐富的過來人,當初都可能是迷茫而又無助的年輕人,與其自我懷疑,不如借助過來人的經驗與支持不斷開拓自己,勇往直前。
畢竟,青春只有一次不是嗎?
?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