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眾到破圈,精釀需要破解哪些難題?
進入暑意與涼意兼有的五月,精釀之風又悄然吹了起來。
不過,當一名對精釀一竅不通的消費者,即便面對市場最常見的精釀名字,可謂是一籌莫展:美式IPA、新英格蘭IPA、帝國世濤、美式世濤、比利時雙料、比利時三料……這個看似只由麥芽、啤酒花、酵母和水制成的液體,可以憑一雙巧手創造太多的可能和驚喜。
那么,究竟什么是精釀?除卻千姿百態的口味,精釀這個小眾的事物進入大眾視線還有哪些困難?
一、精釀固然好喝,但并非所有年輕人負擔得起
什么是精釀?
精釀,從文化淵源看,其實是Craft Beer的中文翻譯,其中“craft”直譯為“手工”,所以精釀也稱之為手工釀造的啤酒,本質上就是一種自釀酒。
精釀,從行業角度看,其實也是一種啤酒生產的標準。因為國內監管層面尚無對精釀的規范和統一定義,業內大多沿用美國釀酒師協會的說法:
第一,年產量不多于600萬桶(而這只有美國當時工業啤酒產量的十分之一);
第二,酒廠保持一定的獨立性,所有權方面,來自工業啤酒廠的控股不超過25%;
第三,大部分的啤酒產品風味都應該是從傳統的原料與發酵工藝中獲得,而非工業釀造。
第三點又值得展開講。第一,在原料方面,精釀只會由水、麥芽、酵母、啤酒花四種原料制成,不添加任何人工添加劑;第二,在發酵工藝方面,精釀多采用艾爾工藝,即酵母隨二氧化碳氣泡浮到發酵液面(即上部發酵法),發酵溫度在15-25攝氏度;第三,在發酵時間方面,精釀的發酵時間一般長達2個月。
與之相對的,俗稱為“水啤”、“尿啤”的工業啤酒會用大米、玉米等原料替代麥芽以降低成本,采用拉格工藝(即下部發酵法),僅需一周即可發酵完畢,目前世界上90%的啤酒都是拉格工藝。
從精釀的生產過程可知,精釀本質上是一種更崇尚多元、個性、小眾的文化,反對單一的工業化口味,這與追求個性的年輕人不謀而合。
從精釀的消費人群看,90后年輕人占比最大,這些年輕人的消費畫像包括但不限于:樂于挖掘啤酒背后工藝、歷史、知識的知識型消費者,非常講究酒外觀、風味、口感、消費環境和體驗的品質型消費者,關注精釀啤酒符號屬性,作為彰顯自己身份和個性的消費者,等等。
另外,隨著越來越多的精釀品牌瞄準女性推出果味為主的精釀,精釀的女性消費者比例也達到了22%,不可小覷的是,在90/95后的線上酒水消費中女性占比已近50%。
盡管年輕人是消費主力,但精釀啤酒不是誰都能負擔得起。中國農業大學《精釀啤酒的消費者偏好分析》調研顯示,消費者對精釀啤酒的消費與個人消費水平存在正相關關系,月平均消費在4000元以上的消費者是精釀啤酒主要的消費人群;日常月消費在2000元以下的消費者鮮少有購買精釀啤酒的習慣。
市場上最便宜綠棒子的定價低于5元,即使是高端啤酒頂多10元左右,而據中金公司調研,本土小眾精釀和進口精釀的定價主要在25元以上,龍頭公司旗下精釀產品憑借規模效應攤低了價格,但也集中在15元左右。
另據Statista數據,2019年有超半數的中國消費者表示,他們不愿意為精釀啤酒支付超過工業啤酒25%的溢價。也就是說,在幾年前,多數的消費者還無法接受精釀的高定價。
精釀固然好喝,其定價之所以高出工業啤酒這么多,也是基于部分年輕消費者能夠為創意、個性買單,但顯然并非每個年輕人都負擔得起。
二、精釀如何破圈:價格、口味、供應鏈、渠道都是難題
近年來精釀逐漸盛行,也是啤酒行業高端化的一股分支。
啤酒行業的產量自2013年便陷入停滯,此后啤酒品牌的增長更多銷售啤酒高端化、提升市場集中度的行業紅利。
首先,產量方面,2000-2013年國內啤酒產量從2231萬千升增長至4983萬千升,而2013-2021年啤酒產量從4983萬千升下滑到3562萬千升,這基本相當于2006年的水平;
其次,啤酒高端化方面,據華鑫證券,2017年左右啤酒企業開啟高端化,競爭策略由“份額優先”轉向“利潤優先”,高端化成效逐步在供需兩端凸顯,2021年啤酒產量回升至3562萬千升,同增4.4%;
最后,提升市場集中度方面,國內市場不斷出現吞并、收購、重組事件,數以百計的地方啤酒品牌消失了,如今已是華潤雪花、青島、百威英博、燕京和嘉士伯“五強爭霸”的局面,2020年五者相加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92%。
非常巧合的是,就在啤酒行業從“量價齊增”轉入“量減提價”的轉折點的同一時間,2012年也可視作精釀在國內發展的元年,在這一年,大師杯和北京自釀啤酒兩場賽事讓眾多的精釀愛好者找到了組織、氛圍、文化、歸宿。
時至今日,精釀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仍然只有3%,這意味著精釀從小眾到破圈仍然需要漫長時間。破圈的難題,除了最顯見的價格因素外,制約精釀走入更多年輕人喝酒場景的原因還包括:
1. 產品口味層面,精釀的口味適應需要一個過程
國內啤酒市場當下,仍然是美式淡色拉格一統天下,其特點是低酒精度、低酒花、低麥芽,因此口味也非常寡淡,這也是“水啤”、“尿啤”招致負面評價的根本原因,而超市、便利店、餐廳常見的燕京鮮啤”、“青島純生”、“勇闖天涯”、“一起哈啤”一概都是美式淡色拉格。
據酒花兒調研,截至2022年4月,中國產高分精釀啤酒占比最多的是水果啤酒,其次是印度淡色艾爾IPA,兩者占據80%左右;據Beeriety數據,絕大部分精釀啤酒品類的苦度要高于工業啤酒。
當下,消費者已經適應了重口味的餐食用寡淡的啤酒口味解膩助興,從淡色拉格到接受小麥啤酒,再到接受印度淡色艾爾需要一個口味適應的過程。
2. 供應鏈方面,精釀建廠動輒上億投資,代工模式受限多
雖然國家層面取消“生產能力小于18000瓶/小時等啤酒罐裝生產線”為小型精釀啤酒作坊打開了空間,但小生產線并不利于培養精釀的忠實受眾。
為什么精釀一定要自行建廠更好?首先,從精釀的定義看,精釀崇尚口味多元、個性化,但代工模式往往會被同質化的產品淹沒,難以獲得差異化的產品力和忠實用戶;其次,代工模式下,企業生產也會受制于他人的生產水準和排班需求。
結合各方報道看,一個合格的精釀酒廠包括幾千萬元的罐裝設備、釀造設備、以及流動資金等,整體花費上億。
例如,熊貓精釀在2017年獲得1.19億元的A輪融資,主要就用于一個年產3萬噸的酒廠建設。更別說創業初期,精釀企業還需要支付團隊薪水、鋪設渠道、市場推廣等費用。
3. 渠道方面,精釀難從傳統渠道虎口奪食,須自建渠道或打企業配合
有很多精釀愛好者基本都是由前店后廠的啤酒屋做起來的,在自營的酒吧門店里制作精釀,餐飲、酒吧等傳統渠道已被啤酒五強企業攔在門口。除此之外,工業啤酒品牌也更有能力將精釀鋪上超市、電商貨架,從而觸達更大眾的消費者。
如果自建渠道效率太低,與其他零售企業打配合實現共贏,也是一種思路。樂惠國際旗下品牌鮮啤30公里近年來一直保持較快增長速度,就是與渠道方盒馬、麥德龍的產銷合作,以及由樂惠國際提供生產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樂惠國際同時也是盒馬自有產品盒馬精釀的代工商。
從小眾到破圈,精釀企業還可以做得更多。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