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剎海市的黑圈效應
加微信SXSZZZ,開發合作,加入IP蛋炒飯社群
這是IP蛋炒飯開伙的第207篇文章,全文約2760字。
任何一個現象級的文化作品/IP,其傳播受眾(Audience),都可分為三類:
喜愛者、黑子和旁觀者。
過往的IP文化分析,一般只注重對喜愛者(粉絲)的統計和評估,而忽略了對黑子的重視,往往視而不見。但實際上,黑子的作用力同樣重要,在很多情況下,甚至更加重要。
喜愛者和黑子的沖突,能構成波濤洶涌的文化氣場,對現象級IP的形成極為重要,就像正負電子的斗爭一樣。
最近超火的刀郎《羅剎海市》,就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樣本范例。
在羅剎海市剛最初推出時,我在音樂平臺、社交媒體、朋友圈里看到的評價,基本都是正面的。很多人是真的喜歡上這首歌,自愿成為傳播者,認為這首歌有意思、很上頭,或者覺得這歌能將自己內心感受充分渲泄出來。
這些喜愛者的傳播,形成了羅剎海市的第一階段。
但僅靠喜歡者的分享羅剎海市未必能形成現象級,因為任何一部文化作品(包括任何一首歌)都會受限于自身特點,有人自然喜歡,有人自然不喜歡。
進一步的發展,就要靠黑子登場了。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知道這首歌,那些不喜歡這個作品的人也開始發表意見,負面評價急劇增多,還有好事者不斷發出各種聳人聽聞的解讀。
現在去各個平臺看羅剎海市的評論,會明顯感覺到黑子很多,而且黑子造成的影響力,遠大于粉絲喜愛者,因為大家熱衷傳播的,已經不是歌曲本身,而是各種影射的話題。
到這個時候,羅剎海市才成為現象級的文化案例。
這種現象,不妨稱之為“黑圈效應”。
黑圈效應指的是,黑子們構成了最外圍、也是最受矚目的氣場,組成了一個黑圈,不斷吸引旁觀者和好事者加入,從而形成了火爆熱烈的文化討論現象,而喜愛者只是被圈在其中,受到的關注遠遠不如黑子們。
黑圈效應在現象級文化傳播事件中屢屢發生。
當作品影響力不斷加大,傳播度如螺旋一樣上升,突破了某個限度時,流傳就從欣賞行動變成了黑圈現象。
看羅剎海市的評論,會發現后期發聲者很多并不是喜歡這部作品的人,只是被傳播熱度裹挾了進來,他們發出的聲音,肯定和開始時的欣賞者不同,更傾向于吐槽、腹黑和批評。
而黑的聲音總是比粉的聲音跑得更遠,所以,就形成了“黑圈效應”,羅剎海市才成為了現象級,歌詞中的“馬戶”和“又鳥“也成為了文化模因meme。
最近打開各種社交媒體,“馬戶”和“又鳥”已經變成了流行梗,經常被人提到,還有人為“馬戶”和“又鳥”作畫——
上個星期還出現一個熱搜,說羅剎海市全球有80億播放量打破吉尼斯紀錄,引來了各種質疑,然后吉尼斯紀錄官方出來,表示并沒有收到申請,而且80億播放也不會打破紀錄,又被好事媒體推上了熱搜,并引來了一大堆人對這首歌及團隊的咒罵。
其實刀郎方面,在這首歌如此紅火繼續上升的態勢下,是沒有必要再弄個這樣的事情出來的,但這并不等于別人就不會借此造事,這就是”蹭“定律,無數的自媒體會絞盡腦汁來”蹭“這個熱點,加各種搏取眼球的爭議話題來引流。
這些自媒體就擔當了“黑圈效應”中的黑子作用。
還有人做了一段視頻,是德國某政黨領導人借這首歌來抨擊德國,將德國政治的亂象和羅剎海市講的事一一對應,又引發了各種轉發熱評,但實際上,這段視頻是偽造的,就是蒙太奇剪輯移花接木,同時欺負絕大多數國人聽不懂德語。
又有新聞傳出,臺灣《聯合報》稱《羅剎海市》歌詞“映射了當前的臺灣”,四處是假象、從政壇到各行各業,“又鳥馬戶”一點都不少,從各個媒體紛紛報道來看,這個事應該是真的。
羅剎海市的熱烈還造就了另一個黑圈效應:有人認為歌詞所指是那英,于是在抖音上,那英的帳號遭到大規模的圍觀和圍攻,評論超過了650萬條。
其實,《羅剎海市》是典型、純粹的潛文本,全篇沒有一個詞具體講什么事,但又句句暗諷、腹黑。它就像一口象征主義的大鍋,任何東西都可以套進去,都不能說套得不對。
大家紛紛將各種社會環境、事件和人套進去,都是在做借刀殺人的事情,使得黑《羅剎海市》的人越來越多,黑圈越大越大,使得羅剎海市的影響幅射力遠遠超出了一首正常的歌曲,并在社會文化氣場中自行演繹、繁衍和變異。
同樣的現象,還發生在陳思誠監制的電影《消失的她》身上。
根據最新數據,《消失的她》的票房已經達到35億元,以我對整個過程的觀察,“黑圈效應”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記得在《消失的她》最初上映時,第一批觀眾的評價是非常好的,正是因為有良好的口碑,才直接幫助了電影的票房在最初幾天后不降反升,創出新高,推動影片票房很快突破了10億。
但隨著票房向15億、20億邁進,黑子的聲音也越來越大,使得這時候再去各個網站看評論時,會發現黑的聲音更占據主角
在黑子們的聲音中,又揉入了很多人對監制陳思誠的過往不滿看法,使得黑子們的聲音豐富多彩、追古溯今,更加引人矚目。
這當中豆瓣用戶的聲音起了很明顯的引導作用,豆瓣的評分,隨著電影票房的不斷走高而節節下低,從開分7.5一直降至現在的6.4。
這時候對《消失的她》的爭論,也已經超越了電影本身,對于電影自身往往只是一句負面評價帶過,而發展為對創作者人品、以及電影社會責任的激辯,這其實更加讓沒有看過的人產生好奇心:這部電影是如何與社會責任有關的?
我個人的看法是,僅憑電影本身的質素和6月份的市場環境,《消失的她》應該只能獲得不到20億的票房,正是因為后期“黑圈效應”的社會化,才使得電影一直能沖到現在的35億。
所以說,黑子們和喜愛者的網戰式沖突,才能形成巨量的文化氣場,對現象級的形成起了關鍵作用。
羅剎海市也好,消失的她也好,還有之前無數次的文化作品爆發,都在印證“黑圈效應”的力量。
而且“黑圈效應”其實是排斥真正的爛作品的,尤其在現在的市場,爛作品更加不可能靠黑子的力量獲勝。
因為“黑圈效應”必須由正反兩股力量組成,除了黑子們的聲音圍在外圈,支持者或喜愛者們的內圈反擊也必須非常強。
只有當內圈喜愛者的反擊聲音既強大又合情合理,才能和黑子們的聲音共同將作品推向高峰、成為現象級。
而這必須依賴于作品或IP本身的水準足夠好、足夠有共情,才能使正向的作用力足夠強。
記得當年阿凡達第一部,同樣遭遇了“黑圈效應”,但黑子們的巨大聲音,始終被電影本身讓人信服的魅力所抵擋,值得用IMAX去看,甚至值得看好幾次,才推動阿凡達1創造了驚人的票房奇跡。
而《羅剎海市》,無論怎樣附會和批駁,作品本身還是有很充足的意蘊的,而且依托于聊齋志異同名原作的強大文化底盤支持,使得黑子們的批評無法傷及作品的根底,只能在淺層次上黑化。
因此,完整地說——
“黑圈效應”是由黑子們、喜愛者、作品本身實力共同組成的文化氣場,當我們評估考察一個IP或文化作品時,永遠不要忽略黑子們的作用力量。
作者:陳格雷(老小格)團隊
《超級IP孵化原理》作者、品牌IP孵化人
—END—
—— 創造品牌IP,歡迎業務洽談 ——
超過40多家頂級IP和品牌將此課程作為工具
每一本都有作者親筆簽名,歡迎掃碼購買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