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迪希亞制藥圖文故事征集:重癥的100個瞬間
近年來隨著全球疫情肆虐,醫護工作的關注持續提高,尤其是重癥醫學科作為守護生命的最后一道關口,對于每位生命垂危的患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這里上演著太多的驚心動魄、悲歡離合。在這里,重癥醫護工作者與時間賽跑、為生命護航;用專業和愛心,守護最微弱的生命之光,讓時間停止、把生命留住,為患者帶來新生的希望。
那些病床邊的守護、救治中的專注,那些對使命的頑強堅守、對醫學的不懈探索,那些對生死的感悟、創造奇跡后的喜悅,那些來自病人和家屬發自內心的感激,以及生活中的種種小確幸……構成了重癥醫護工作者忙碌、充實、充滿挑戰卻也平凡的生活。
但由于其診療環境的封閉性,普通公眾無法看到重癥科室門后那一幕幕緊張、感人的至重時刻,因此重癥科室內醫護工作者爭分奪秒搶救患者生命的工作生活還未被社會大眾廣泛知曉。
為了全面真實的展現重癥科室中這些動人時刻,引導公眾理解并支持重癥醫護工作者的診療工作,以此加強對于重癥醫護工作者的人文關懷并且改善中國重癥領域的醫患溝通環境,由《醫師報》社主辦,紐迪希亞支持的“讓時間停止 把生命留住——重癥的100個瞬間圖文故事征集活動”在2021年8月醫師節期間正式啟動。
此次負責傳播的公關公司——羅德傳播深度洞察重癥醫學工作者爭分奪秒搶救生命的工作節奏與時刻堅守患者生命最后一道防線的診療愿景,以“生命的倒計時”作為傳播核心,創意性延展出活動主題“讓時間停止,把生命留住“、主KV和活動宣傳視頻在傳播執行的過程中激發醫護共鳴并引發社會公眾廣泛關注。
傳播策略:
1、將“爭分奪秒”與“時刻堅守”的工作特性作為切入點,場景化融入傳播素材中,從而激發社會公眾的廣泛共鳴與深刻認知。
2、聯合權威醫學媒體——醫師報共同發起活動,邀請重癥一線專家真情分享重癥瞬間為活動背書,提升活動的權威性和影響力。
3、充分利用醫護群體和紐迪希亞員工的私域流量,通過多元互動渠道(活動定制小程序、微博話題頁)激發醫生和員工自發向外傳播,擴散傳播覆蓋面和活動參與度。
4、聯合極具社會影響力的主流媒體——南方周末,從活動征集的優秀作品中深度挖掘重癥故事,將重癥醫學話題實現從醫護端到大眾端的破圈層傳播。
階段一:官宣啟動
啟動視頻:以“生命的倒計時”作為活動啟動視頻的主元素,開篇以患者艱難的呼吸聲和秒表倒計時作為主要畫面,吸引重癥醫護代入;中篇檢測儀中顯示心臟重新跳動的聲音,象征著生命的重啟,配合真實搶救畫面突出ICU的意義;結尾以激昂的音樂配合醫護群像的工作畫面,號召醫護記錄ICU中生命至重的瞬間,呼應活動主題。
邀請重癥領域一線專家參與啟動儀式,分享自己的重癥動人故事。
2021年8月16日,以“醫師節”作為啟動契機,活動邀請7位中國重癥領域的一些醫護工作者參加,一改往日參與學術會議時進行醫學內容講解的固有印象,結合各自在重癥醫學科的從業經歷,真情分享他們在重癥科室中的所見所想和經歷過的溫情時刻與各人感悟,通過重癥領域一線專家分享+權威醫學媒體直播的形式,讓本次活動精準覆蓋中國醫生群體。
北京協和醫院副院長杜斌教授——讓重癥醫學更有溫度。
“這張照片是2020年疫情時,我跟邱海波教授去同濟中法院區的醫院巡查時拍的。當時因為有配餐員被感染了、其他配餐員被隔離,所以很多人都沒吃上飯。我們要趕著去下一個醫院,隨手拿了片面包就走了。在重癥科室里,其實沒有那么多奇跡;我們每天要做的,就是把那些常規的工作做好。有時即便沒有辦法改變病人的臨床結局,我們也希望給這些病人、包括他們的家屬,最好的治療和關懷。讓重癥科室不是只有冰冷的治療設備, 還能成為一個有溫度的科室。這個活動,可以把重癥醫學神秘的大門打開,促進醫務人員之間、醫患之間更多的理解和交流,讓公眾能夠更多地了解我們,對創造和諧的社會、健康的中國,可能都會有一些幫助。”
東南大學副校長邱海波教授——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
“每次看到這張照片的時候,我都會覺得挺溫暖的。這張照片是去年武漢抗疫時,大年三十那天拍的。當時大家天天都忙于工作,根本沒覺得進入春節了。早上起來,發現酒店非常暖心的為我們布置了這樣火樹銀花的節日場景。雖然當時武漢的疫情非常嚴峻,一些重癥病人還在等待床位,即便在那樣的‘至暗’時刻,大家能從照片上看到,我和我的同事們仍然信心滿滿。我們相信,只要有這群醫生護士在,我們一定會戰勝這場疫情。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這些重癥病人都被收進了ICU,其他較輕的病人也都在醫院或者方艙等到了床位。那年,武漢的春天雖然有些遲到,但還是來了;我相信,通過我們的努力,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
瑞金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陳德昌教授——點滴之間,傳遞時代的正能量。
“2020年,我有幸參加了首批援鄂醫療隊入住金銀潭醫院,也經歷了很多難忘的瞬間。記得第一天晚上,我們安排了8個ICU護士去接管病區。因為是傳染性疾病,病房里不允許開空調,武漢還下了大雪,天氣特別冷;我們的護士里面穿著單衣套上防護服,不吃不喝,整整在病區凍了14個小時。早上出來,有兩三個護士幾乎要虛脫了,面色非常難看。即使這樣,他們出了病房之后,又堅持了兩個小時,整理好流程、把第一晚的經驗傳授給其他醫護人員。這次征集活動,正好可以把這樣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來體現我們重癥醫護人員大無畏的精神,來傳遞我們時代的正能量,我覺得是非常有意義的。”
東部戰區總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李維勤教授——在條件限制情況下完成重癥救治任務。
“時間總是匆匆而過,曾經的夢想、喜悅、汗水和煩惱都隨著歲月流逝,慢慢的模糊了,通過這些照片,再現重癥人的奮斗和輝煌,展現重癥人的理想和精神非常有意義。這張照片,記錄的是2020年2月2日,我們到達火神山醫院當晚,我和同事們打著手機的手電筒,在工地上連夜修改ICU建設方案的情形。在十天建成火神山醫院,6天內建一個傳染病的ICU并滿負荷運轉,想想看有多困難,首先負壓等各種系統、各種設備、連接裝置、插口、數量繁多耗品、耗材,最頭疼的是很多不匹配;其次,我們這個重癥團隊來自37個單位,水平參差不齊,如何最短時間內成為戰斗集體?當然,最大困難的是我們面對的是完全陌生的疾病。70多天里,我們重癥團隊克服了重重困難,最終完成了光榮任務。火神山經歷,讓我們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面對今后的困難,更有信心和力量。”
華西天府醫院院長康焰教授——重癥醫學,人生價值的深刻體現。
“我是華西那一屆唯一留在外科的畢業生,后來卻‘不情愿地’做了重癥醫生。從事重癥醫學29年來,我越來越喜歡,越來越投入這門學科。醫學專業把病人區分得很細,而重癥醫學從病理生理角度上,又重新把病人還原為一個整體而存在。在一般人看起來,重癥醫學科好像每天都有很多突發事件,每次都有緊急救治的措施在實施。但對重癥醫護來說,每一個救治的瞬間都是日常工作。每一次把生命留住,都是重癥醫學工作者人生價值的深刻體現。讓我作為一名重癥醫學的醫生而感到非常自豪。”
第六人民醫院護理部副主任護師邵小平老師——治愈患者的同時,收獲內心的成長。
“記得20年前我剛成為護士長,有一位膽源性胰腺炎并發急腹癥術后的患者轉入ICU。她在ICU住院的時間長達兩個多月之久,治療過程當中她情緒的變化非常大,我就給她做心理疏導、鼓勵她樹立信心,慢慢獲得了她的信任。當時她需要去X光線室放置鼻空腸營養管,一定要我陪她去。在X光室,她很怕我離開,死死的拉著我的手不放,手心里都是汗。于是,我就沒去穿防護服,一直陪著她,直到她這根管子放好。在整個護理的過程當中,能夠獲得患者的一份肯定、信任和依賴,對我們來時是最好的鼓勵,雖然說我們在治愈患者,但這個過程中我們自己也在獲得成長,是內心真正的成長。”
中山醫院重癥醫學科主管呼吸治療師劉凱老師——為疫情的生活賦予色彩。
“這張照片中的患者王大爺,在我們入駐武漢大學人民醫院不久后收治到我們病房,他來的時候血氧保護度很低,心理狀態很差。有次在做CT回來的路上,覺得陽光灑在身上非常溫暖,我想王大爺在病區一個多月也沒感受這樣的陽光,于是我們就一起在樓下欣賞了久違的夕陽,這個畫面被拍下后這成為了大家所知道的落日余輝照片。但最讓我感動的,是有位武漢當地人告訴我,這張照片,是他那段時間看到的第一張有色彩的照片。那段時期,大家承受了太多壓抑、悲傷和不安,我很高興這張照片能給疫情中那些居家隔離的人們帶來希望。”
上線官網和小程序——將重癥醫護的作品征集渠道從單方面的用戶投稿升級為多功能的互動平臺,搭載作品投稿,作品展示和作品分享等互動功能,借助用戶的私域流量二次觸及潛在受眾,擴大活動影響力和醫護人員的參與度。
階段二:“重癥的100個瞬間”
話題持續擴散與破圈層傳播
1、重癥的100個瞬間#微博話題頁創建與運維:引發social平臺討論熱度。
2、重癥一線專家個人視頻推送:提煉重癥專家的動人分享內容,迎合當下公眾社交平臺閱讀習慣,制作成短視頻發布在醫師報視頻號,持續性輸出為活動造勢。
3、南方周末合作文章:從活動投稿的優質作品中選取代表性故事,以采訪的形式進行更加深度的重癥故事挖掘,聚焦重癥醫患在心理、身體、營養等方面的需求。從“可見幫助”到“無形守護” 展現重癥醫護與患者攜手并肩創造生命奇跡的場景,通過重癥科室中場景的真切刻畫激發讀者共鳴,在重癥話題中與公眾建立深度情感鏈接,引導社會公眾呼吁社會理解并支持重癥醫護極具艱辛且高挑戰性的救治工作
階段三:“重癥的100個瞬間”
全國十佳作品頒獎
1、活動回顧視頻:通過醫院重癥醫學科中的實拍畫面作為開場,突顯重癥科室中的工作緊迫性;分別展示十佳作品,配合作者的口述錄音溫情講述照片背后的故事,聲情并茂增加情感渲染;結尾匯總呈現活動全部參賽作品,點明該活動記錄并傳播重癥科室中每一個留駐生命的至重時刻,拔高活動立意。
2、線上線下頒獎儀式:選取醫學領域最具權威性和關注度的年度盛會“醫學家峰會”作為頒獎典禮的搭載平臺為十佳作品的作者頒獎,并且采用線上線下同時進行的方式最大程度覆蓋觀眾范圍,提高頒獎典禮影響力。
3、十佳作品作者群訪:邀請十余家大眾和健康類主流媒體與十佳作品作者深度探討照片背后的故事,通過中國日報、健康時報、生命時報等權威媒體的二次曝光深度挖掘與放大重癥科室中醫護工作者與死神爭分奪秒,搶救垂危患者生命的至重時刻。
創作人員名單
高級總監:Windy Dong
客戶總監:Sasha Yang
顧問:Gordon Ji
數英獎參賽項目說明 - RuderFinnGroup 羅德傳播集團,公關公司
【背景與目標】
近年來,隨著全球疫情肆虐,醫護工作的關注持續提高,其中重癥醫學科作為守護生命的最后一道關口,對于每位生命垂危的患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其診療環境的封閉性,重癥科室內醫護工作者爭分奪秒搶救患者生命的工作生活還未被大眾廣泛知曉。為此我們計劃啟動一項公益項目——《“重癥的100個瞬間”圖文故事征集活動》,全面地展現重癥科室中這些生命至重的時刻,引導公眾理解并支持重癥醫護工作者的診療工作,以此加強對于重癥醫護工作者的人文關懷并且改善中國重癥領域的醫患溝通環境。
【洞察與策略】
創意洞察:重癥醫學科是醫院體系中距離死亡最近的科室,同時也是距離希望最近的地方。重癥醫學科是垂危重癥患者的最后一道防線,在這里,重癥醫護緊急搶救患者時,就像是百米沖刺,生死攸關,必須爭分奪秒;但當患者一點點恢復生命體征時,他們又像跑馬拉松,需要幾天幾個月的時刻堅守。
策略:1、將“爭分奪秒”與“時刻堅守”的工作特性作為切入點,場景化融入傳播素材中,從而引發社會的廣泛共鳴與深刻認知。2、與權威醫學媒體,重癥一線專家等通力合作,提升活動的權威性和影響力。3、重視醫護群體和紐迪希亞員工的私域流量,通過多元互動渠道(小程序、微博)激發醫生和員工自發向外傳播,擴散傳播覆蓋面和活動參與度。4、聯合極具影響力的大眾主流媒體,從活動征集的優秀作品中深度挖掘重癥故事,將重癥醫學科話題實現從醫護端到大眾端的破圈層傳播。
【創意闡述】
創意執行階段一:官宣啟動,引入重癥話題。1、以“生命的倒計時”作為宣傳視頻的主元素,用患者艱難的呼吸聲和秒表倒計時作為開篇主要畫面,吸引重癥醫護代入,號召留住ICU中生命至重的瞬間,呼應活動主題。2、邀請全國七位重癥領域一線專家真情分享他們在重癥科室中的所見所想和經歷過的溫情時刻,借助自身影響力為活動引發話題熱度;并通過直播的形式將本次活動精準覆蓋醫生群體。3、將重癥醫護的作品征集渠道從單方面的用戶投稿升級為多功能的互動平臺,搭載作品投稿,作品展示和作品分享等互動功能,借助用戶的思域流量二次觸及潛在受眾,擴大活動影響力和醫護人員的參與度。
創意執行階段二:“重癥的100個瞬間”話題破圈層
。1、聯合醫師報在微博平臺創建與運維#重癥的100個瞬間#微博話題頁并分享重癥科室中感人圖文,引發大眾端對于重癥內容的討論熱度。2、重癥一線專家個人視頻推送:提煉重癥專家的動人分享內容,持續性輸出為活動造勢。3、南方周末合作文章:選取代表性重癥故事挖掘聚焦重癥在心理、身體、營養等方面的需求。從“可見幫助”到“無形守護” 描繪重癥醫護與患者攜手并肩的場景,在重癥話題中與公眾建立深度情感鏈接,引導社會公眾呼吁社會理解并支持重癥醫護極具艱辛且高挑戰性的救治工作。
創意執行階段三:“重癥的100個瞬間”全國十佳作品頒獎。以十佳作品作者的照片故事和真人溫情講述構建的活動回顧視頻,醫院線下巡展、頒獎典禮,PR宣發,媒體群訪等多形式傳播,聯動權威媒體及地方醫院傳遞“重癥的100瞬間”的溫情圖文故事,彰顯本次活動對于重癥醫護的支持與尊重。
【結果與影響】
此次“重癥的100個瞬間圖文故事征集活動”成功在全國范圍內收集130余來自重癥醫護工作者的照片作品,并且眾多醫護工作者才朋友圈中自發轉載動人作品,在醫護群體內引起了廣泛討論。
在活動全周期中通過醫護端和大眾端的媒體傳播廣泛覆蓋人群約233,0000人, 專為此次活動創建的微博換題頁#重癥的100個瞬間#高達184.5萬閱讀人數,以及與南方周末聯合發布的重癥題材文章在3天內突破10萬+閱讀量。
此次醫師報社與紐迪希亞制藥(無錫)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的“讓時間停止 把生命留住—重癥的100個瞬間圖文故事征集活動”通過讓重癥話題成功事件破圈層傳播,將重癥科室中一幕幕的動人瞬間被大眾廣泛知曉。
項目信息

營銷機構



參與者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