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濱又火了,網紅城市給我們的5點營銷啟示
上半年有“淄”有味,下半年“濱”至如歸——過去一年,出圈的網紅城市,換了一波又一波。
整體去看,年輕人打卡的,已不只是成都、重慶、杭州、蘇州這些老牌旅游城市,淄博、榕江、天津、哈爾濱……“潑天的富貴”雨露均沾,更多名不見經傳的小眾城市闖入大眾視線。
這得益于整個文旅行業的復蘇,也歸因于社會消費心理的變動。
當然,努力的文旅局們,也要記上一功。
今天,我們盤盤2023年這些出圈的網紅城市、越來越卷的城市營銷。
文章總結了5點營銷啟示,可以先睹為快。
1. 出圈的第一步,是成為人們的社交談資;
2. 更高效的口碑傳播,在人情冷暖間發酵;
3. 體育、音樂現場,依然高效的線下聚人方式;
4. 持續的品牌化,是網紅到長紅的秘訣;
5. 2024,抓住“即時生活”的年輕人。
一、出圈的第一步,是成為人們的社交談資
雖然現在回頭看,網紅城市的出圈,大都有著某種“流量天降”的偶然性。
但偶然的背后,總有一些必然的邏輯可追尋。梳理這些城市走紅的路徑,可以看到,想出圈,必要有個撬動社交傳播的鉤子。
可以是“人間自有真情在”的故事。
正如“淄博燒烤”的出圈,就始于一個疫情期間得到了淄博政府善意照顧的山東大學學生,再次回到淄博“野性消費”的故事。從這個故事開始,一座城市的樸實善意,與當時的社會情緒聯通,成了淄博走紅的情感觸發器。
全民娛樂時代,解構一切的“玩梗精神”,也是切入話題的利器。
像天津的走紅,很大程度就歸功于這個城市自帶的幽默基因。
拄著拐跳、劈著叉跳、喊著“生存一分鐘,快樂60秒”的口號跳……天津跳水大爺發揮天津人自帶的“抖包袱”技能,為廣大樂子人貢獻了不少表情包。
哈爾濱的東北故事,就更不用說了。東北大哥的角色反差、與南方小土豆的“霸總故事”、從“哈爾濱”到“爾濱”的改名梗……不缺故事的哈爾濱,可以供吃瓜網友們,剪進短視頻、寫入小紅書的素材,不要太多。
而所有這些,本質上,都是從話題偏好入手,為年輕人創造了豐富社交談資。
而一旦成為談資,就等于拿捏了流量的密碼。再借助各平臺、kol等推波助瀾,源源不斷的話題在手,一場承包熱搜的破圈傳播,也有了可能。
二、“人傳人”的口碑,發酵在人情冷暖之間
當淄博燒烤開始走紅,當天津跳水的大爺登上熱搜、當東北看雪成為一種潮流……
“潑天富貴”就在眼前,怎樣接住這些話題熱度的呢?
在各個城市的示范下,能夠成功將線上熱度引流轉化的,還得是那句“人間套路千千萬,最是真誠得人心”。
靠譜的官方,都懂得用無微不至的體貼,最讓人窩心。
考慮到跳水的風險,卻也不掃興,而是盡力維護秩序、組織救援的天津文旅如是;
哈爾濱文旅局在街頭設取暖場所、免費發放凍梨的暖心,以及用無人機拉著發光氣球上天“造月”、給黑馬佩上翅膀cos“天馬”等操作,更是如此。
比之更甚的,還有那些本就親善、寬厚,集體自豪感上頭后,更加熱情爆棚的本地人。
東北人對“南方小土豆”的“寵溺”,是“爾濱”在互聯網上發酵好口碑的原因。
山東人,可能沒有東北人、天津人那般社牛。但與人親厚的淄博人,也將那句“好客山東,真實地寫照于游人的記憶里。
圖源:小紅書@幼兒園老大周懟懟
我們在城市文旅中消費的,遠不只是景點門票、文旅產品。一段旅行中,人們出行、住宿、餐飲的所有體驗,包括接觸到的人,都構成旅行消費的一部分。
而我們在淄博、哈爾濱,體驗到的文旅局到本地人的“熱情待客”,聽著很平常,實則非常稀缺。需要反供求關系,維持平價;需要有實在被感知的善意與熱情;需要官方協調各方的能力……
《瘋傳》中提到,“稀缺性和專用性讓用戶有歸屬感,故而激發人們口口相傳的欲望”。
一座城市由里而外的“人情味”,塑造了“稀缺”的文旅體驗,才會有“合該你火”的口碑。
反照于品牌領域,很容易聯想到那些,或因品牌善舉掀起共情,或因同行“塌房”逆向引流的國貨品牌。鴻星爾克、白象、蜂花等,能否將野性消費內化為品牌增長的可能,或許也在于是否有誠意,保持善意不變形、營銷不敷衍。
三、火熱的現場,依然是高效的聚人方式
流量天降,畢竟少見。長線的城市營銷,不是一個坐等“流量”的過程。
視線放開,觀察更多城市文旅的過去一年的動作,可以看到,體育賽事、音樂現場,是各地文旅局都在積極起用的線下聚人場景。
/ 運動會
運動場,是最容易調動腎上腺素的現場。
尤其當激情的熱血,關聯到某種民族、地域自豪感,一場盛大的體驗賽事,就是一場聚焦大眾目光與情緒共振的舞臺。
過去一年,成都與杭州,兩個老牌網紅城市,分別通過大運會和亞運會,帶動城市旅行的同時,更打響了國際知名度。
貴州的村超、村BA,雖然規模不大,但更野生、粗糲的體育精神,加之融合地方多民族特色的賽場內外,也另類走紅。
不過,大部分城市都不具備承辦大型賽事的條件,也沒有貴州榕江幾十年鄉村體育文化的沉淀。
更好操作的線下引流方式,是音樂節。
/音樂節
拼盤演出的明星效應,能用一個周末的時間高效引流;將數萬人心緒連接在一起的音樂現場,更是比任何的場景營造都來的更直接、更具沖擊力的情緒共鳴場。
所以,過去一年,從沿海一、二線城市,到內陸、高原上的三四五六線城市常州芒禾音樂節、連云港連島音樂節、南陽中原迷笛音樂節……
很多小城市用一場音樂節,帶動了餐飲、酒店、旅游的高效增長,也與這樣強烈的場景情緒融為一體,給城市文旅轉嫁好感。
連島音樂節
圖源:小紅書@小紅薯62B2D34B
音樂節的好處自然不必多說,但“一次國慶,40+音樂節”,當品牌、城市都在辦音樂節,演出的泛濫、年輕人對此的疲乏,也是不爭的現實。
但“大浪淘沙始見金”。
哈爾濱音樂節,零下三十度依然有火熱人潮。南陽中原迷笛雖然歷經天災人禍,前幾天官宣重啟后,也有樂迷們提前半年就定上了酒店。
這些也證明,專業的音樂內容、與品牌自身特色相融合的音樂現場,依然是年輕人的剛需。
四、只有持續的品牌化,才能讓網紅成為長紅
短期高效增長多多少少看命,城市文旅的價值如何,更關乎,如何讓游客“源源不斷、年年不斷”的長期性問題。
哈爾濱依然是個很好的例子。
仔細瀏覽最近關于這座冰城的熱搜,他們大都都離不開一個背景——哈爾濱冰雪節。
從上世紀80年代,哈爾濱就將東北地區看冰燈、滑雪、打冰橇的民俗,打造成一個與冰雪相關節日。到2024年,哈爾濱國際冰雪節已經辦了40屆。幾十年的文旅IP的打磨,冰雪節不僅積攢了很高的國民度(世界四大冰雪節之一),也為哈爾濱文旅開發出了各種多元的旅游。
圖源:哈爾濱新聞網
追熱點很有一手的哈爾濱,今年還圍繞這個文旅IP,整了很多年輕人愛看的“花活”。
音樂節、打鐵花、開冰車、祭司版“科目三”……
甚至把長白山的鄂倫春族,請下了山,做起了街頭文化巡游。
旅游資源豐富,還能給出新的旅游體驗,這也是為什么,同樣的北國風光,偌大的東三省卻是哈爾濱這邊獨占鰲頭——“元旦假期三天,哈爾濱累計旅游總收入59.14億,達到歷史峰值”。
且可以想象的是,即便這個元旦的盛況不會年年有,明年哈爾濱的游客,也不會發生斷崖式的下跌。
同理可見近年來,那些熱度不減的旅游城市:
西安基于城市文化深度開發的“大唐不夜城”,成為古風圈的打卡圣地;
以地方民俗為底色的濰坊風箏節,每年都能憑那些“上天顯眼包”沖出圈……
挖掘城市文化的內核、把傳統民俗玩出新意,當旅游資源的開發系統化、產品化了,城市文旅的品牌打出去,城市旅游的熱度也得以可持續。
所以,更多的城市文旅IP正在落地。石家莊要做“搖滾之城”;貴州也在將臺江“村超”、“村BA”IP化,結合黔東南民族文化,放大地域文旅的引力。
且不論后續如何,卷起來的文旅局們顯然都知道,只有持續服務于大眾文旅消費的需求,網紅城市才有長紅的可能。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所有想要長紅的品牌。
用一場傳播事件、一個爆款產品打響知名度后,后面就是一個漫長的保持新鮮感、創造信任感的過程。
換句話說,只有經過持續的“建立用戶關系→塑造用戶體驗→創新用戶價值”的品牌化,才能告訴大家,我要和你做的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長期陪伴的交往。
五、城市走紅的背后,是一群“即時生活”的年輕人
所有社會流行的背后,都與某種潛藏的消費心理底層有關。
回頭再看這一年,從“進淄趕烤”、到“貴州村超”,從天津、到哈爾濱……網紅城市的更新頻率,實在比往年高太多了。
這當然和線下回歸的報復性消費有關,但除此之外呢?
仔細觀察人們這些城市里的旅游項目,會發現,旅途中的年輕人正更多地朝著城市深處走去。除了在城市地標留影,昆明的菜市場、淄博的燒烤攤、東北的早集……正成為熱門打卡地。
表面看,這關聯到理性消費下,人們對“物美價廉”的追求。畢竟,20塊錢管飽的鍋包肉,怎么能不算“地道”呢?
但更深層面,這也表露出,變動的社會情緒之下,人們旅行的目的,也正朝著情緒、情感價值偏移。
人們在旅行中追尋著的所謂“煙火氣”,不只是嘗鮮地方特色的燒烤,菜式,更是期望在某個短暫的假期或周末,在陌生的城市里,探索一種更鮮活的生活體驗。
看貴州鄉村足球賽場上也燃著激情;聽天津的baibai們“出口成章”的幽默;感受東北人爽朗、熱情的生活態度……
貼近本地生活的旅行體驗中,文旅消費的價值,也在“到此一游”的審美意蘊、“文化巡游”的文化認同之外,更多地偏向情感層面:
走進一個新的城市,我們以游客的身份,觀看他處的人們對生活的熱情、守著日子“不慌”過的態度,裹挾在快節奏生活里心打開了,活在當下的確定感,也在這一刻更明確。
“‘現在,太多的不確定性意味著我們要尋找小的、即刻的、可以掌握的確定性來抵御焦慮。”
正如北大心理學學者李松蔚所言,在貼近本地生活的旅行中,人們尋找著的正式這樣一種積極的生活樣本;在“citywalk”、“戶外徒步”、“演唱會特種兵”等等新興的消費中,也是這樣一種“及時行樂”的狀態。
我想,品牌營銷的機會也在此。
過去一年,已經有不少品牌,嘗試擁抱生活、接近日常,走出內心的漩渦。(以數英獎金獎項目為例,為生活提供支點的顧家家居,在社區里辦“大家時裝周”的小紅書,主張打破生活循環的天貓,都在主張某種立足當下的生活樣本。
新的一年,試試用更多樣的視角,幫助時下的生活者們,擁抱世界的寬闊。
這是成功贏得年輕人的哈爾濱們,給品牌營銷的最后一條啟示。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6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