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來探討一個話題——品牌審美。
但凡涉及“美”,每個人都可以發表幾句評論:《紅樓夢》天下第一;鳳凰傳奇不過爾爾;敬明和家衛啥也不是......
在個人層面,“美”本身因人而異、千人千面,無論哪種聲音、什么論調,必有“我認為”三字前提。而在品牌領域,“美”好像就不是這么回事了。
以前作為流行風向標的品牌們可以主導審美,而到今天也開始被質疑審美能力:
·優衣庫“女團辣妹風”“童裝”設計,引發消費反感;
·丘索·維金娜的中式“恐怖”妝,被寫做東西結合的敗筆。
隨著審美變得越來越多元,爭論也越來越多:
·Burberry換回騎士標,有人高呼“文藝復興”,有人嘆息“流行已逝”
·匡迪“臘腸嘴”LOGO出街,有人追著貼標簽“太丑了”,有人大喊“我反對”。
在浩浩蕩蕩的社會化進程中,今天的品牌不私有于任何企業或個人,品牌審美成為大眾化的審美需求,由消費者和品牌自身深度共創而來。
人們在選擇品牌時,也將品牌所代表的審美視為自己的一部分去捍衛。品牌審美也就沒有所謂的“各花入各眼”,而是盡可能地獲得更多認同。
因此,特別想來和大家聊聊:基于廣告營銷視角的美是何物?品牌如何找到美和美的“信徒”?以及那些,我們對品牌視覺設計的誤解。
采訪嘉賓簡介
介于個人閱歷淺薄,生長于審美搖擺多元、極不穩定的時代。我邀請了兩位「外援」共同探討——廣煜、Nod Young。
兩位老師是A Black Cover Design(簡稱:ABCD)設計工作室的創始人,經常現身各國內外設計比賽評委席,被各大設計類、品牌類媒體多次采訪。
邀請這兩位倒不是因為什么審美更高級、夠權威,而是兩人經驗豐富,在品牌視覺領域已工作20多年。
用他們的話來說就是:
在中國視覺設計圈,能一干20多年的設計師,為數不多。
我們不一定審美能力更出色,但經驗肯定是豐富的。
從作品識人是這行的「宿命」,不知道有多少人認識,甚至了解這兩位。但他們的作品,我斷言大家必定非常熟悉,不止常現于數英等垂直平臺,在大街小巷、家居生活中也觸手可及。
從簡約凝練的pidan,到原生態寫實的朝日唯品;
從未來感、舒適感的蕉內,再到日常化、情緒化的每日黑巧等等。
每日黑巧品牌視覺設計
moody品牌視覺設計
湛盧圖書封面設計
品類不限、風格多樣,此處暫不一一呈現。大家若是感興趣,可以自行前往ABCD官方網站和微信號。
回到本文的重點——品牌審美。
基于邀約嘉賓的職業和作者專業背景,我們將話題聚焦于品牌、視覺設計領域。即便只是偌大美學、品牌營銷的冰山一角,但是也包羅萬象,非個把小時的探討可以詳盡。
因此,此次內容的意義更在于提供一種新的視角、新的觀點。
話題一:好設計和好看,沒關系嗎?
關于品牌視覺設計,廣告營銷行業比較集中的爭議點就是“美和丑”。
每每看著高達百樓的評論區,都讓人不禁疑惑:到底好設計和好看有什么關系?
品牌視覺的價值是標記品牌并傳遞信息,通過標志、色彩、圖形等元素的組合和規范,向目標群體傳遞和展現品牌的獨特性,建立起品牌形象認知。
基于這種視覺資產、信息資產的屬性,好的品牌視覺設計的評判標準應當是:
識別度,即在一眾品牌中的差異性
詮釋力,即承載和表達品牌的內涵
但它真的與好看完全沒關系嗎?實則也并不是。
今天,越來越精致、繁復多樣的線下主題店,花樣百出的打卡地/網紅街/景,讓一件事越來越明確:在常態化追求高品質生活的時代,有審美價值的品牌更受青睞。
攝影展覽海報設計
“好看”內含價值判斷和群體共識,認可的人越多,品牌越有可能與更廣泛的人群達成一致。即便只是一個小小的LOGO,行業內外能圍繞它碼樓、爭論,本就說明了這是件事重要,且值得關注。
但是,“好看”到底有多重要?
ABCD分享的答案是:品牌幾乎不提,甚至壓根兒不曾考量過,但是“好看”的確是真實且非常重要的需求。
數英:什么叫“好看也是真實的需求”?
Nod:產品品質一般、又不具備價格優勢的品牌發展到某一階段可能需要用“好看”來續命。
這時候就必須得好看,要讓消費者覺得更親近。數英:這樣的描述,感覺“好看”是一種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Nod:不知道你們注意到沒有,很多大眾所謂“好看”的產品都偏向中低端市場,尤其是可愛這種風格。
幾乎都沒有任何品牌單靠可愛、賣萌就能拿下特別大的市場。數英:ABCD就很少做可愛類型的視覺,風格更偏簡潔干練。
Nod:我們服務的客戶不在這個領域,那只是一種視覺表現風格,和好看沒有關系。數英:那什么時候需要考慮“好看/可愛”?
Nod:好看、可愛本身沒有任何問題,問題在于品牌的核心理念、核心價值是不是也是好看和可愛?
在消費者購買決策里,好看、可愛會對他們造成哪些影響?是否構成花更多錢的理由?
舉個例子,我們說泡泡瑪特、迪士尼可愛、好看,但你必須得承認,人家賣的壓根就不是好看和可愛的風格,而是情緒、設計和體驗。
好看和可愛對這兩個品牌而言非常加分,但這樣的設定也是因為相關風格更方便傳達品牌價值,同時消費者也更容易感知這種品牌價值。母嬰品牌minibala品牌視覺設計
比較克制的可愛數英:感覺pidan也是個很好的例子。寵物類品牌大多還是萌系可愛居多,但pidan給人的完全是另一種感覺。
Nod:我覺得跟品牌理念有關系,也跟現代人對人寵關系的理解有關系。
十幾年前,貓貓就是可愛的,貓糧包裝上就得有一只小貓。
但現在,大家會更認同貓也是獨立自主的、個性豐富的存在。
人不能對它們召之即來,揮之即去,要尊重它們。帶著這種思維去看pidan,就覺得什么都對了。數英:所以,大家是得先接受了這種理念,然后才會覺得“好看”。
Nod:就pidan的視覺設計而言,我會覺得它是對的,因為符合商業邏輯,和“好看”沒有關系。
這世界上很多生意都可以和“好看”沒有關系。
至于消費者是不是會因為它的價值觀念就覺得它“好看”,這因人而異。pidan 品牌視覺設計
同是寵物類產品,ABCD給中?端貓糧品牌WOMO設計的品牌視覺又完全是另一種風格,在強調人貓關系之外,增加了一些趣味性。
WOMO 品牌視覺設計
寵物類產品的另一種解答
作為一個新品牌,講故事的能力是欠缺的,需要通過更直接的?式來傳遞簡單樸實的品牌特征。這里種情景下,“好看”就很重要了。
在ABCD看來,中?端貓糧需要向消費者展現出三個首要特征就是:好吃、好玩、好看,“這樣更利于快速打開市場”。
于是產品形態改掉了?袋裝,換成更利于?期保存、?便提取的桶形包裝。
同時,針對不同尺?規格的桶形結構,設計出不同的內容結構,用鮮艷的?飽和?彩突出?物的新鮮和美味;插圖和?泡框的加入,增加了版式內容的趣味性和邏輯關系.....通過添加這些有趣的設計語?, 讓貓主?在選擇和使?產品過程中體會到“特別關注”的感覺。
話題二:品牌審美,有必要嗎?
為什么要先討論“好看”,然后討論“品牌審美”?
或許是因為:好看,是基于消費者立場的直覺判斷;品牌審美則是,品牌理解下對美的主觀輸出。
讓我們來厘清什么是“品牌審美”。
百度詞條將“審美”拆解為一個動賓結構詞語,即審視某件事物的美,是理解世界的一種特殊形式。由此延伸,品牌審美即品牌理解世界的一種形式。
舉個例子,定位于「有機循環農作循環者」的朝日唯品在找ABCD進行視覺升級時曾明確提出:保留朝日唯品原本四頭牛的元素,并體現可持續理念。
于是ABCD這樣給出答案:
邀請銅版插圖師參照錢幣風格,一筆一劃地繪制出一頭誠實質樸的牛。
只采用三到四種色系,避免大面積油墨使用,只保留必要的產品信息和品牌理念,且所有包材都使用可降解材質。
使用在乳制品?業中?常少?的視覺語言,以特?號字體搭配細密的?字排版,配合古典插圖,還原執著、克制、樸實的品牌形象。
采取一種極限的?式將品牌名稱放?,表現品牌的決?和?豪感,以及品牌對品質的執著、對誠信的堅持和對?然的敬畏。
朝日唯品視覺設計
雖然視覺風格有關設計師的審美偏好,但風格的選擇是基于朝日唯品給出的天然、和諧、自然、友好等定位。
正如一個人應當有自己的審美標準,一個成功的品牌也應當有自己的審美體系。
這聽上去板上釘釘的事,但是在ABCD看來卻并不一定,他們認為:品牌可以不講審美,因為沒有判斷標準。
沒有審美,或者說是沒有高低的美,不同文化背景、生活經歷的人,看法會非常不一樣。
這幾年是一種類型,過幾年可能又是新的類型,如果一樣事物是沒有標準的,那么討論它的意義就不存在。——Nod Young
“審美無高低”,是在說我們要尊重每一個人對于個人偏好的選擇,我們是平等的。
而審美有高低,是強調確實諸多因素會導致每個人解析能力、接受程度上的差別,不僅是視覺美學,音樂、美食、文學等諸多領域,人與人在鑒賞、接受方面就是存在差別的,這是客觀事實。
其實,這也沒什么可爭論的,得出“有”或“無”的結論,只是角度不一樣。——廣煜
在ABCD看來“好看”“審美”都是模糊的概念,而設計是為解決問題而生。尤其在商業領域,更理性地思考、關注切實的問題才更有意義。
而在這個觀點另一邊的是:作為社會文化風貌的重要載體,品牌不僅有審美,而且還要脫離迎合,引導大眾。
兩種觀點,一個針對經營問題,聚焦當下;一個從品牌價值視角出發,駐目長遠。如何看待這種“分杈”?歡迎大家在評論區分享自己的看法。
在個人看來,我們的確已處于“符號消費大于功能、滿足愿望大于滿足需要”的時代,北大彭峰教授將其定義為“審美化社會”,在商業領域的顯著特征就是品牌影響力提升和生活方式概念的興盛。
商業服務的第一要義當然仍是解決問題,但是顯然,問題的答案已經開始和“美”有了更多相關性。
湛盧圖書封面設計
(動畫版)
此外我還發現,朝日唯品與ABCD的“問與答”讓一件事有跡可循:品牌審美生長于品牌底層定位中。
例如,蕉下品牌視覺升級目的在于彰顯品牌,打出輕量化戶外的認知。ABCD從品牌名稱出發,給到了半扇“芭蕉葉”。通過直觀的圖像、弧線型設計、意義的提煉等傳遞自然、運動等內涵。
蕉下LOGO設計
LOGO、外包裝等是觀察“品牌審美”最簡單直觀的窗口,文案、聲音、廣告等等一切能作為品牌表達的方式手段,也都承載著品牌對于美的理解,是品牌對自己的詮釋。
在一個碎片化、表淺化、加速化的時代,品牌在表達審美傾向時常常需要結合溝通渠道、溝通對象和溝通時機而發生變化。
然而,根深蒂固地生長于品牌定位中的,品牌是什么,相信什么,追求什么都會呈現在其審美表達中,由此才有從視覺到功能再到觀念、精神的享受。
盡管品牌審美的確主觀,會因為受眾解讀、文化風向等發生變化,也并非完全沒有標準。從品牌立場出發,研究對“美”的理解/表達與品牌定位的契合度、對品牌價值/觀念/精神的彰顯力,不敢說標準,但或許也能找到一些參考坐標。
話題三:這個設計值多少錢?
正如前文所述,“美”已經是不可忽視的消費決策因素之一,而視覺設計又是“品牌審美”最簡單的展現窗口。那么,它應該很值錢。
但是,在觀察到的案例中并不全是這樣。
以品牌LOGO為例,價格從幾萬到幾百萬不等,有純賣LOGO設計的,品牌為圖案付費;也有賣概念的,品牌花錢買“故事”;也有賣知名度的,品牌為設計師名氣買單。
尤其當看到大師出品,3年時間“微調”一個LOGO一筆收入200W,大家腦子里都會冒出問號和感嘆號:品牌視覺設計的工作到底復雜在哪?到底是哪里值錢?
廣煜:其實大家的“質疑”在于看上去這么簡單的工作,為什么收這么多錢?
那么到底工作簡不簡單呢?
這種極具影響力的企業進行標識的改動,風險原本就很高,原因是原標識太深入人心了。
如某可樂品牌,幾乎每次標識煥新都會被人吐槽,為什么?因為從廣大消費者的視角看,它改了什么都是“錯的”,只有“先入為主”的那個才是對的。
改一次,甲乙喜歡、丙丁不喜歡,再改一次,甲和丙喜歡而乙和丁又不喜歡了……
這種異議的聲音永遠都不會消失,這更像是心理問題而不是設計水平的問題。那么由此導出“沒有什么修改的修改”,才是風險最低的優解。
能做出這個推理,還能做出這個決策,要求有豐富的經驗以及足以服眾的身份。
設計師還要承擔被質疑的心理壓力,而這一切說到底是為了企業風險降到最低。所以這么看來的話,大家還覺得“簡單”嗎?
不止如此,對事物的認知與理解,也決定了最終價位。會出現這樣的疑問,也在于大家對品牌視覺設計的理解不一致。
在個人看來,品牌體系中LOGO是價值塑造的起點,濃縮著品牌的精神和文化,地位就像一篇文章的標題,一個人的臉面,理所當然地具備高價值。
對此,兩位老師認為:不要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LOGO就是標記。
品牌LOGO最早在商業社會中是用來做標記的。
隨著商業競爭的激烈,LOGO變得越來越重要,才變得需要有品質感、意義等。
然而,并非所有品牌LOGO都必須要有這種可能性和意味,因為它最直接的價值和作用就是mark。——Nod Young
既然如此,那就更好奇了:一個標記怎么能買到200W呢?
ABCD兩位老師又連連擺手:消費者不會為LOGO付費,品牌也不會。品牌視覺設計賣的是對商業的認知和解決問題的方案。
品牌視覺設計,怎么解決商業問題?
和廣告公司做Campaign一樣,都是為品牌的經營服務,只是方式不同。
例如,定位“體感科技公司”的蕉內相信功能即美學,主打“無感”的舒適體驗。而感受,是?個?常抽象的概念,“有感”與“?感”的邊界也很難界定。
在梳理的過程中,ABCD發現“標簽”具有獨特的價值且識別度極?, 既可以是“?感”的隱形標注,?可以是對“有感”的醒?識別。這種穩定?靈活的應??式,還能很好地轉譯品牌“Live in future”的價值主張。
因此在視覺設計中,ABCD將“標簽”盡可能簡化,并用硬朗的幾何圖形、三段式的組合結構突出秩序感和?量感,以此從形和神上演繹“標簽”,并強調品牌的科技屬性。
蕉內品牌視覺設計
這不止在視覺表現,更是在情感和認知上的連接。當消費者能夠在品牌中找到獨特的意義和情感共鳴時,會更加傾向于選擇這個品牌,并且愿意與之建立長期的關系。所以,品牌視覺設計,既是品牌定調,也是區隔認知,是深度溝通的起點。
但正如Nod所說,大多數中國品牌的現狀是有商標、名稱,但是在情感、內容等方面才剛剛開始。品牌的樹立不止需要視覺設計,還需要綜合運用視覺、語言、情感等多種元素。
如果用一個沒那么貼切的形容,品牌視覺設計大概很像一棟房子。
房子大小、地段位置、整體造型等都可以通過設計決定,但是房子里的花紋、裝飾、住著的人的故事等才會讓房子變成家。
同理,品牌視覺設計本身可以很值錢,但最終的價值,要看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了什么樣的品牌。
數英:ABCD是怎么打開新消費這一塊兒市場的?
Nod:我跟廣煜都在設計領域工作了20多年,客戶更傾向于與口碑好、有影響力、商業感強的設計師合作。
由于業內資深設計師并不多,因此客戶很容易選擇我們。
我們曾服務過的客戶,也在提升我們的市場影響力和知名度。
當然,客戶選擇我們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我們的設計風格更年輕。《100個關于設計那點事兒的回答》
廣煜撰寫并設計,他認為:Emoji 應該是設計和書里的常客數英:年輕的視覺語言具體指什么?
Nod:首先是探索精神,更為隨心所欲點,年輕人有時候在行為上就應該自我一些。比方說我自己畢業的時候我就要去玩兒,一人吃飽全家不餓。
其次是生活態度。活得有趣,那么年長也會顯得年輕;而活得無趣,即便年輕也會呈現老態。Nike這家公司70多年了也沒人會覺得它老,因為它一直保持著特別年輕的態度和生活理念。
最后是語言的形式。我認為年輕人的語言應該是爽快和直接。這一點也許不是所有人都認同,但是我跟廣煜喜歡的語言風格就是簡潔、直抒胸臆。數英:看到一些評論會把這種“簡潔、直抒胸臆”理解為“無印良品風”。
Nod:這種評價當然會有些冒犯,怎么隨便地把我們裝在別人的口袋里?
在中國現代設計語境中,我們跟無印良品沒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無非我們都是廚師,都使用菜刀。
誰做菜不用菜刀呢?我們只是使用了相同的工具,但是做出來的東西是不一樣的。數英:會因為這種聲音去做更多其他嘗試,尋求突破嗎?
Nod:雖然不喜歡被貼標簽,但我其實也不太在乎別人怎么看,更不會為此刻意去做什么。
刻意去突破、撕標簽沒用的,人要想貼,跟你做什么沒有關系。李寧中國色
從品牌們風風火火的品牌化、年輕化戰略來看,ABCD的視覺風格是極受歡迎的。兩位老師也透露“ABCD產能有限,幾乎不缺客戶”,但這并不意味著就更輕松更自在,相反,兩位老師用“如履薄冰”形容一直以來的心態。
當時代缺乏穩定性,人就很難樂觀起來。
Nod講,他曾經很喜歡一位實力派演員,在某部大熱電影之后他突然就“銷聲匿跡”了。那樣家喻戶曉的人物也會突然“過氣”,何況一家小小的設計公司呢?
但我們想的是,電影已成經典,演員也能以另一種形式被記住。設計也是一樣的,我們需要透過時間再去看一看它的價值。
設計是一個特別短命的東西,但這也是它的價值所在。
70年代出的設計在70年代很常見,但現在再想去找,必須花10倍甚至百倍的價格才可能買到。
設計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它會隨著時間而改變。所謂的經典,只存在于特定的時代環境中。
因為會過時,才會有經典,就像人必須得變老才能記得年輕時的感動和激情。——Nod Young
結束話題:我們必將改變些什么
從品牌視覺,我們只能觀察到的是當代審美現狀的零星一角。
曾有學者給出判語:“這是一個感官刺激大于精神感受的時代”。一切都在認同,一切都在質疑;一切都在新生,一切也都在破碎。
采訪中,兩位老師對此也深有同感。
數英:從業20年,兩位感受到的最大變化是什么?
Nod:就是變化本身,現在的一切在加速變化。
廣煜:消費者在改變,消費觀念在改變,消費需求在改變,產品在改變,設計也在改變。數英:變化可能就是這個時代的主題。
Nod:設計很難,因為一直處于變化的湍流狀態中。所以設計沒有方法論,也不可能有,只能不斷去感受變化、適應變化。
廣煜:在這個變化的過程中無論如何都會有收獲。因為人是活在經歷里的,一定要有豐富的經歷才能完成向更好的自己的轉變。數英:ABCD對未來又有什么樣的期待?
Nod:了解設計的人太少了,離大眾非常遙遠,比太平洋還寬。所以沒什么期待,就做好當下。
當然,還是會有使命感、責任感,要在一些事情上做表率,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數英:記得兩位在其他采訪中提到,“ABCD想要做民主的設計”。這個“民主”具體指什么?
Nod:對所有人好,愛所有人。
廣煜:為更多、更廣泛的人群提供可以理解、可被接受的視覺設計。數英:什么叫“愛所有人”?
Nod:設計師能夠放下某種執念,不為階層/圈層,不為上層建筑,不為個人私利,去做真正服務于公眾的視覺設計。
公共空間里出現的設計語言都是為公眾服務的,出現在公共空間里的消費品也必然會為公眾提供某種意義上的服務。
兩位老師的回答,女性的下意識反應讓我立刻想到ABCD為內衣品牌乎兮設計的品牌標志。
三根簡單的線條,既演繹出從?根線到?塊布再到?件?服的過程,也抽象出呼吸時身體的兩種狀態,很好地對應了品牌名。
同時,斜線不同的夾角又呈現出松與緊、瘦與胖兩種形態,傳遞出不論身材的接納和自在,真的是一個單看LOGO就會對品牌產生好感的設計。
品牌在用的LOGO略有調整,但個人更喜歡這版
今天,公共空間里的營銷越來越多,甚至,品牌本身就是某種形式上的“公共空間”。當品牌帶著視覺、產品、服務、理念等走向公眾,無論是以藝術化、概念化、審美化、技術化或其他方式,也都是在探索更好地服務所有人的各種可能性。
在采訪最后,我們問:
·這個時代,需要什么樣的設計?
·設計公司以及品牌應當有發展時代審美的責任嗎?
兩位受訪人沉默良久,緩慢且慎重地給出答案:不敢輕言時代,但我們相信,我們必定會改變些什么。
而我想說,改變已經發生。
文末互動福利
審美有標準嗎?
或者在評論區留下你對“美”的理解。
我們將邀請ABCD與大家互動
并隨機在評論區抽取 5位幸運讀者
每位送出文中同款書籍
《100個關于設計那點事兒的回答》一本
活動已截止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8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