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節品牌營銷,不必是廣告
3月2日,一個普通的周六,上海東平路的的伊索門店外排起了長隊,原來這是又一屆伊索“女性文學圖書館”活動。
出于好奇,我加入了這個長隊,帶著一些對“打卡式”活動大差不差的預設。然而,在實際的體驗過程中,很多的“出乎意料”讓我感到欣喜。
首先是真誠,原本以為書籍的數量會非常有限,且獲贈書籍應該是由店員隨機發放。但實際上,在排隊等候時,會先人手一張列有本次所贈書籍的清單,都是經過時間檢驗的好書,大家可以提前選好自己所要的書籍。店內,撤下了所有商品,原本的貨架上擺滿了書籍,供人們自由挑選。店員清楚地記得每本書籍擺放的位置,可以幫助你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書,如果恰好有些口渴,店內還備好了熱果茶。
而比“好的活動體驗感”更讓我難忘的,是品牌讓我感受到:在“以女性之名”之前,先摘下“凝視之眼”,嘗試了解“定義”之外的女性。伊索做的事情其實很簡單,敞開一扇大門,不論性別,平等地歡迎每一位光顧者,在這座臨時的圖書館里,有人了解了那些在歷史文化長河中閃耀過光輝卻隱入塵煙的“不知名”女作家;有人透過書籍,看見了爭議與那些看不見的角落里女性的困境,重新思考男性與女性的關系;有人只是單純地喜歡其中某一本書,那又如何呢?閱讀本身就是一種意義。
在這樣自然的、主動的交互中,品牌沒有在“女性”前面加任何修飾詞,也沒有給予女性什么“特權”,但我想,這卻是一種更接近女性的表達方式。畢竟,粗暴地將“女性主義”變成男性的對立面,又或是用“美化”的表象來贊頌女性,只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陷阱”。相比虛空的言語,用實際的行動打破那層“玻璃天花板”要更有力得多。伊索“女性主義圖書館”,女性在被作為群體之前,先有了作為個體的存在感:可以是知識的創作者,可以是知識的享用者,可以啥也不想干只是放松一下。
還有一個細節是,在伊索的活動預告推文中,使用了“國際婦女節”這一說法,充分正視和尊重該節日原本的意義。
整個過程,有真切地察覺到品牌營銷作出的一些小改變,也想順著這個話題,在2024婦女節來臨前進一步探討一下品牌婦女節營銷。
1
被異化的“婦女”
在被尊重之前,還有一座“被看見”的大山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婦女節開始被“女王節”、“女神節”這樣的詞匯代替,女王、女神這樣的稱呼本身沒有問題,但當它們的出現是帶著目的弱化甚至是替代原本的意義時,盡管高喊“消除偏見”,這又何嘗不是“偏見”本身?
國際婦女節,誕生于20世紀初期西方第一批女權主義浪潮,它是一代又一代女性敢于沖破桎梏的象征,是紀念女性爭取政治經濟權利、公共事務參與權好不容易取得階段性勝利的日子,它跨越時間與地域,目的是讓全世界女性意識到并相信自身的力量。
婦女,是對成年女性的通稱。在司法解釋中,14歲以上的女性被稱為婦女。
這是它們原本的定義。
如今,關于性別的議題的確非常敏感,對于品牌來說很難去觸碰,火候難以把控,但我始終覺得用真心做出來的東西,別人是可以感受到的。難做,或許是有耐心去真正了解并讀懂女性的品牌還是占少數。
不過值得高興的是,近年來越來越多品牌在發出不一樣的聲音,一些官媒也充分助力。
比如,2022年深圳衛健委發布的《不是每一個女生,都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正視女性真實現狀,看見女性困境。鏡頭切換的瞬間不會迎來生活的奇跡,但看見問題是解決問題的起點。
現實是,她們希望幸福可以自己選擇,
性別不會成為夢想的門檻,
偏見不是質疑的理由,
她們希望可以安全地行走在夜幕下的世界。
同年,英國創意公司CPB London也推出了一系列主題為《想象(Imagine)》的公益海報。當我們望著海報,根據文字想象這個被塑造的人時,不得不承認,刻板印象與職業偏見就是以如此不易被察覺的方式深入我們的腦海。即便是作為女性,在我的腦海中竟然也出現了一位男性CEO,當然這并不是一種錯誤,只是這個念頭忽然像警鐘一樣襲擊了我的頭腦,我們的很多認知是否就在無形中被外界塑造著?也許源于電視劇,也許源于周遭人事物潛移默化的影響,也許源于無意間看到的商業廣告,總之,我們好像習慣于咀嚼被投喂的信息,而忘記把目光看向現實世界。原來,看見真實情況就已經不容易。
想象一位CEO,是位男性嗎?
想象一個女權主義者,是位女性嗎?
想象有人在辦公室里哭,是位女性嗎?
想象一個參加董事會的人,是位男性嗎?
想象有人提前下班去接孩子,是位女性嗎?
想象一位護士,是位女性嗎?
正因為有太多女性角色過于“隱形”,所以品牌在做相關營銷時,容易陷入臆測、塑造角色的怪圈。然而,事情可以更簡單一點,找到那些沒有被聚光燈照耀的女性,看見她們的存在。無論是科學家還是家庭婦女,看見她們、平等地承認她們的付出與價值,比創設一個閃閃發光的女性形象或營造一個苦難氛圍要更有力,看見和尊重每一份付出是平視、是共情,而憑空想象出來的女性角色是審視。
打破偏見的第一步是承認偏見,走出誤區的第一步是看見誤區。
今年,重慶龍湖北城天街的一組海報就朝這個方向邁出有意義的一步,這些“本該如此”的概念,竟然演變成需要被“科普”的程度,語言本是溝通的橋梁,但當它披上偏見的外衣、套上觀念的枷鎖,則可成為吞噬人的洪水猛獸。
不要把女性架上虛幻的“高臺”,傾聽她們,看見她們。
2
不從一種“必須”走向另一種“必須”
女性主義從來不是誰凌駕于誰之上,而是一種自我覺醒,無論男女,可以使自己成為自己,才是生命的主題曲。
當我們為女性的光輝喝彩,并不是要否定男性的付出;
當我們提及女性的堅毅,并不是武斷地剝去她柔軟的權利;
當我們鼓勵女性走出“月經羞恥”,并不是要蠻橫地將“害羞”定義為“恥”,她有權將其視作隱私。
弗吉尼亞·伍爾夫在《達洛維夫人》一書中寫道:“人不應該是插在花瓶里供人觀賞的靜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隨風起舞的韻律。”在流動的世界,少一些“非此即彼”,或許才能奏響更熱烈的人生樂章。
明天是國際婦女節,我想一定有人祝你快樂,那么,在此我想祝你:
正視自己的需求,看見自己的光芒,在被看見之前先讀懂自己。
你可以堅強,可以脆弱,但請相信:你不是弱者,你是選擇者。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