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飛:今后的成長,要靠不斷地打硬仗!
過去6年,美國聯合所謂盟友禁止華為使用其軟硬件產品和技術,限制華為全球市場發展,試圖以“小院高墻”的冷戰手法圍堵扼殺華為。
美國的制裁,讓華為瞬間進入戰時狀態,對于華為而言,之后將面對的是一場場必須要打的硬仗。華為將自己比作二戰中的伊爾2飛機,雖彈孔累累,仍堅持飛行。
打贏一場場硬仗,殺出一條生路,才有華為余承東在去年8月的鴻蒙發布會上喊出“輕舟已過萬重山”,上演震蕩人心的王者歸來戲碼。
不止華為,多少企業無不是打下一場場硬仗,才殺出重圍,如京東“自建物流”、美團“千團大戰”。
這些仗夠“硬”,通常的特點是:
一是重要的。通常關乎企業生存發展,對企業終局有關鍵影響;
二是有難度。非企業常規性問題,對企業的能力、資源等要求較高;
三是時間緊。時間窗口期比較短,必須在有限的時間里拿下戰果。
今天的文章,我們不談品牌,不談營銷,談談企業未來生存與發展的關鍵稟賦—打硬仗。越難越要打硬仗,不會打硬仗,就沒有未來。(搜索公眾號:湯飛)
— 01 —
勝仗越來越少,硬仗不得不打
曾有句話講:打勝仗是最好的團建;但在當下的境遇,勝仗沒那么多了,也沒那么好打了。
周期性動蕩,打勝仗不靠紅利靠本事
動蕩與不確定,已經成為今天這個大變局時代最突出的特征。
過去確切的穩定的增長模式,現在正在被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逐漸蠶食;
過去增長靠紅利,處在紅利期,“勤勞致富”不是美麗的童話;現在紅利消退,“致富”靠能力,并且對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曾經60分努力能有80分成績,現在100分努力或許只有70分成績。
在這種動蕩和不確定的沖擊下,行業越來越卷,用戶越來越挑,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利潤越來越少,增速越來越慢,大家對于未來普遍感到悲觀、焦慮、迷茫,甚至有種無力感。
在此之下,能打的勝仗越來越少,能打勝的仗越來越難,每個企業面臨的是越來越多的硬仗,一眼望去都是硬仗惡仗。
硬仗很難,但必須要打才能往前
生長在低處的機會果實已經被摘干凈了,生長在高處的機會果實依然有,企業要生存要發展要增長,就必須摘取到高處的機會果實。
雖然難度系數更大,雖然能力要求更高,但如果不想被“餓死”,這是唯一路徑。
過去華為任正非說:除了勝利,我們無路可走。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為了勝利,除了打硬仗,我們無路可走。
如榮耀在2021年初剛獨立時,市場份額一度滑落至3%,生存還是死亡,榮耀必須要打一場硬仗。
榮耀“咬著后槽牙”“急行軍”211天,成功推出旗艦手機榮耀50;后續繼續實現戰略轉型,持續發布系列產品,在2023年第三季度市場份額回升到近20%,重回行業第一。
如果不打這場硬仗,榮耀拿什么活下來?活不下來,談什么增長、靠什么前進?
榮耀CEO趙明也曾對此直言:越是在困難的時候,越要有戰略定力,沒有什么捷徑好走。
這一戰略定力,就是:不管硬仗多難,必須敢打,必須能打,才可能活下來,才可能取增長。(搜索公眾號:湯飛)
— 02 —
打硬仗是最好的成長方式
很多朋友在多少個夜晚輾轉反側,思索成長之道,憧憬增長之果,卻又害怕打硬仗,害怕打輸、害怕沒結果。但其實,最好的成長就是打硬仗。
打硬仗是生長出硬實力的過程
打硬仗,面臨的是不確定的市場環境,面對的是異常激烈的競爭狀況,企業的一切決策和行動,都要基于真實的市場情況。
為了更好地適應當下的市場環境、抵住競爭對手的猛烈進攻,企業的組織能力、管理能力、品牌能力、產品能力、渠道能力等各項能力,必須同步進化壯大,否則只能成為這場硬仗的炮灰。
因為這是這個世界最普適的生存原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
身處硬戰里,企業只能倒逼推著自己往前沖鋒、向上突破。
所以,每打一場硬仗,企業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就在不斷增強,本質是企業在真實的市場土壤里、殘酷的市場競爭中,進化舊能力、長出新能力,拔高綜合硬實力。
打硬仗是篩選核心團隊的路徑
最好的檢閱,不是在演練場,而是在戰場。真正的將帥之才不是一眼就選出來的,而是通過一場場戰斗選出來的。
對于企業同樣如此,我們有個觀點:人才不是教育出來的,是篩選出來的;人才也不是管出來的,而是剩下來的。
度過每一次危機、打完每一場硬仗,總會有人掉隊、有人離開,最后剩下來的人,才是真正沉得住本事、上得了強度、扛得住壓力、耐得住寂寞。
所以,對于企業而言,硬仗是檢閱人才的絕佳時機,是潛在人才的噴涌時刻。讓硬仗成為企業對團隊的一場洗禮,吹走沙子、留下金子,篩選打造一支真正敢打硬仗能打硬仗打贏硬仗的鐵軍,以核心團隊練就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搜索公眾號:湯飛)
— 03 —
關鍵是要把硬仗變為勝仗
打硬仗的過程很重要,過程關乎成長;結果更重要,結果關乎增長、關乎生死。
硬仗不僅要打,更要打為勝仗。關于如何打贏硬仗,有幾點建議:
組織建設,建立作戰指揮部
打勝仗主要靠外部,看機會。打硬仗主要靠內部,看組織。
從過去的紅利驅動到現在的能力驅動,要求每個企業家,每個高級管理者,都要把組織發育、組織能力當成存量時代最重要的任務。
企業打硬仗,組織的打造也要形成軍事作戰指揮部式的構架:
首先是設立主帥,負責識別戰役機會、調配相關資源、挑選作戰成員、制訂作戰計劃、分配作戰任務、檢核作戰效果等。
在主帥之外,還需要有若干副帥,起到跨團隊、跨部門的協作和支持作用。
除此之外,還要為每場硬仗指定作戰人員。作戰人員應大多是在某個方面能獨當一面的負責人或專家,來自不同部門,角色清晰明確。
以國航股份2006年12月召開的戰略會為例,2007年度硬仗清單對于每場硬仗的主帥、副帥及作戰部隊劃分清晰。
統一認知,全體系達成共識
很多戰役失敗,重要原因之一是組織內部上下沒有形成共識,不明白為什么做、怎么去做、做到什么樣的程度、實現什么樣的目標,從而出現戰略信號衰減、執行動作變形、戰役成果打折的情況,全體系做了很多慢動作、假動作、廢動作,同時組織上還容易出現腐敗、懈怠、山頭等問題。
所以打硬仗,要在形勢、任務、目標等關鍵點上,達成全體系的一致性共識,用同一價值觀凝聚所有成員,讓員工覺得自己和企業不是雇傭關系,而是緊密聯系的命運共同體,從而確保所有人在同一張戰略地圖下作戰,向同一個陣地沖鋒。
如華為能打贏多場硬仗,其“勝則舉杯相慶,敗則拼死相救”的共同體文化,所塑造的上下同欲意識功不可沒!
激勵到位,硬仗勝率就越高
用價值驅動團隊,固然可貴。但人性,是無法回避的問題。
只有價值觀驅動,沒有利益性激勵,企業的號召在員工眼中便是“PUA”“畫大餅”,大家會變得不愿意沖鋒陷陣,特別是當下“整頓職場”的話題興起,變得更易逆反。
這也是為什么,近30年前一部電影中的一句臺詞:“一個月幾百塊,你玩什么命啊!”,會在今天再度翻紅。(搜索公眾號:湯飛)
所以激勵人,才能更好激發人。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直白點說,就是要“打土豪、分田地”。激勵越到位,士氣越高漲,團隊越凝聚,打硬仗的勝率就越高。
識別真因,投入壓倒性資源
德魯克先生有言,“領導者本質是理清輕重、先后的關系,訂立目標,訂立優先次序,訂立并維護標準”。換成中國老祖宗的話講“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其先后,則近道已!”
硬仗不是多多益善,太多硬仗,不僅是對企業有限資源的浪費,有限精力的分散,也容易讓團隊倦怠泄氣。
所以作為領導者,必須有能力識別和判斷企業的核心能力范圍和競爭的空間和優勢,進而找到制約增長的核心問題,作為影響全局的關鍵硬仗來打。
正所謂,大道至簡,最核心的問題只有一個,找到這個核心問題,就是牽住了牛鼻子,剩下的事情,就是用100%的力量,做這個5%的事情。用一句時髦的話,就是ALL IN!
即聚焦必打的硬仗戰場,讓企業的有限資源,朝著一個陣地、一個城墻口沖鋒,并且堅持重復,最終撕開一條硬仗突破的口子。
苦練定力,要相信長期主義
關于打硬仗,有兩類行為很不可取:一類是把打硬仗當兒戲,不新鮮了就想換一場仗來打;一類是硬仗打著打著就忘了,偏離了方向。
硬仗不是游擊戰,打一槍換一炮、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策略,絕對不是硬仗的打法。有些硬仗要打贏,靠的是熬。
對于企業而言,要打贏硬仗,需要苦練戰略定力,聚集長期價值,一旦投入戰斗,就要做好扎硬寨、打硬仗的準備,堅決不輕易撤退、堅決不輕易更改。
同時周期性動蕩不是一朝一夕便能穿越的,穿越周期的本質不是跨越大周期,而是不斷地穿越小周期,所以打贏一場硬仗只是階段性勝利,一場硬仗之后,需要投入下一場硬仗,直到真正沒有硬仗可打,才能成長為“終極大boss”。
唯有種長期主義的因,才能越經濟下行的谷。
機會主義者只能得到暫時性的勝利,實用主義者會獲得階段性的勝利,唯有長期主義者才能贏得持續性的勝利。(搜索公眾號:湯飛)
— 最后的話 —
艱難永無止境,生長也永無止境。
人生的成長就是要做難而正確的事情;企業的增長也是要做難而正確的事情。
在這個越來越難的時代,打硬仗就是唯一難而正確的事情。
不論是個人,還是企業,最佳的成長方式已經是不斷地打硬仗,打硬仗才能練出真功夫。
打過硬仗,打贏硬仗,便能“輕舟已過萬重山”。
希望你的每一場硬仗,都能成為一場場勝仗。(搜索公眾號:湯飛)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