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該怎么取悅女人?
首發:星期天去游樂場
這幾天這么密集的婦女節廣告看得我有點不適了,偶爾有優秀的,大部分是尷尬。
01、
不知道有沒有人實驗過,我們每天到底要看到多少女人?
女人真的很有存在感,要又獨立又溫柔,還要又美又能拯救復仇者聯盟。
即使在平時,相比男人,女人也是主要被觀看、被討論的對象。為了配合潮流,為了標新立異,或者是不得不轉型,品牌和媒體看起來都在參與一場取悅女人的比賽。
02、
愛美是虛榮,嗎?
最近重溫了幾集一部年代久遠的美劇《Nip/Tuck》,講的是兩個整形醫生的狗血故事。每一集的開頭,都是病人視角,整形醫生看著鏡頭,問出那句:“Tell me what you don't like about yourself?”
這也像媒體每天都在問的問題。女人時刻被推到一個審視自己的位置。
里面有另一句臺詞:“It's vanity business.”
讓我想到的是網紅女主播們,用夸張的化妝、醫美、濾鏡,給自己戴上一副最迎合當下觀眾審美的面具,在一個存在感的商場里,用表演出來的“美”換直接的禮物。
這里稍微學術一下,引用約翰·伯格的觀點:女人的風度在于表達她對自己的看法,以及界定別人對待她的分寸,注意到自己在被人觀察,因此把自己變成了特殊的視覺對象:景觀。當畫面中有了鏡子,女人自己也加入了觀察者行列。據說女生視頻通話的時候,常常都是在看自己,直播和視頻通話時的前置鏡頭,就是數字場景里的鏡子。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了女人影像的世界里(男人也確實沒什么好看的)。人們拍攝、描繪、展示女人,因為你愛觀看女人,然而當她關注外表追求物質時,又說這是虛榮。Emmm,這好像哪里不太對。
03、
關于取悅
每個人有她的道理,而“虛榮”有它的生產力。
社交媒體改變了商家和消費者的話語權關系。
商家所有營銷和產品,都有了具體的數字可以衡量好壞,互動環境加劇了傳播力的馬太效應。不再像紙媒和電視上的廣告,做的好時你得到討論、被記住,做的太差還會被掛出來群嘲。越來越多商家意識到消費者選擇的權力變大,未來他們必須去主動取悅消費者——主要是女人。
在自媒體呈現的世界里,女人要的是取悅自己,答案往往被引導到消費上。我發現最近買的產品大都是通過自媒體知道的。社交媒體為新品牌提供了曝光,也讓我們對品牌喜新忘舊要求多多:不只是產品要好,你還必須為我呈現出我認同的形象,說出我喜歡聽的話,而且人設不能倒。
到頭來,人們不僅要自己取悅自己,也發現通過集體的購買力,可以左右商家們來更好取悅自己。
那什么是正確的取悅方式呢?優秀的營銷大都建立在對“人”的注視上,到底都需要理解,每一個人(不只是女人)要的是作為一個人而不是一個景觀被看到,不是被簡單定義成永遠是少女,不是要你一開口就叫女神叫女王的,太油膩了。
數英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作者公眾號:星期天去游樂場(ID: sundayplayground)原創文章,有刪改,插圖也是自己畫的。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